教师之友网

标题: 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15 19:54
标题: 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志公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论集》   
培养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讨论中学的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中学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走上工作岗位,去参加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需要动手写点什么,比如写个工作报告,经验介绍,以及读书心得,信札日记等。他们天天要用笔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工具。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中学毕业生还有一部分要升入高等学校去学习专门的科学技术。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常常要动笔——写写读书日记,写写实验报告,写写论文等等。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时候所需要的一般写作能力。
总起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艺创作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解决什么问题
要培养上述那样的写作能力,需要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在学校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各科知识教育,思维的训练,都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也就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不过,思想修养、经验学识、思维训练等等并不能代替写作能力。各方面的教育也不能代替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必须在与各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解决与写作能力直接有关的若干特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我认为有三个是最关紧要的。
首先是态度和习惯问题。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不少中学生有两种不好的态度和习惯。一是怕作文,至少是不爱作文;一是写文章马虎草率,不严肃,不细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习惯呢?应当向教学工作中探查原因。“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这个话值得重视。我觉得命题作文这个办法之中大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批改作文的办法也很值得推敲。老师出的题目叫学生没话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半天,好容易憋出一篇来,又让老师画了大堆的红杠子,批了些“不简洁”“不生动”“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这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总摸不到什么门道。这样下去,学生对作文哪能不怕!我认为,作文这件事情上,教师万万不能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他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只有这样,学生对作文才会不怕,才会喜爱。“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是中学生常说的另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也很值得分析。这句话反映出,在作文这件事情上,我们缺少明确的尺度,要求也不严格。如果有明确的尺度,并且严格地运用它,那就可以有一百分,也一定有不及格。“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了,到头了,只是意味着,写到这个样子,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一头的要求。“不及格”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只是意味着,这样还达不到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低一头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尺度,而且严格地运用它,学生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改变马虎潦草的态度和习惯。
第二是思路问题。今天的青少年,思想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这些中年老年的人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就更会感到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生气蓬勃,敏捷机智,比自己小时候真不知高明几倍。可是,说来奇怪。一到作文的时候,不少中学生好像头脑变得迟钝起来,文思很枯涩.也不大有条理了。于是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干干巴巴的那么几句,铺陈不开,发挥不畅,甚至于前言不搭后语,连个通顺条贯都做不到。什么道理呢?我想,还得到作文教学工作中去寻找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学生的思路才能开展起来。必须在命题、批改、指导等各项具体工作中采取适当的办法,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对着一个无所见。无所闻,或者虽有见闻而无所思,无所感的题目,挖空心思地硬“做”,也不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硬“装”进什么“突出中心”,“前后对比”,“倒叙、插叙”种种框子里去。只有当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只有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开拓,变得越来越加活泼而缜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15 19:55
有个初中学生写《暑假里的一天》,文章的开头说:这一天天气很好,他一大早就起来,先到户外做了早操,然后回到屋里,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正读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时候,两个小朋友跑来找他了。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位同学是在做文章,因为《唐诗三百首》里根本没有杜甫这首绝句。不要以为这样随便说说是件容易的事,完全可以设想,他“做”这个开头是相当费劲的。费这种劲,并不起开拓思路的作用,正相反,倒有束缚思路的开展的作用。中学生作文,没有多少艺术虚构的问题,因为中学的作文课不是艺术创作实习,即使说,也应当锻炼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那也得有个分寸——无论如何,写暑假里自己某一天的生活,这里边没有虚构的余地。我们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品质都是好的,并不习惯于说谎。那么,为什么他在作文的时候喜欢虚构呢?很值得我们从作文命题和指导方面深入思考一下。
有一本作文本上有这样的批语:“描写不生动。”又有一本作文本上有这样鼓励学生的批语:“这篇文章,对比的手法用得好。”我不知道,这两个学生下次作文的时候会不会为了怎样写得生动点或者再用一用对比手法而伤脑筋,甚而竟至也去虚构点对比或者别的什么材料。
我以为,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不鼓励说空话,说现成话,更不允许说假话,不在于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必须“中心突出”“说得全面”等等;不在于技巧方面多所挑剔或者多所约束。有计划地做一些构思练习,比如,出个题目,要全班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指定几个说说各自打算怎样写法。这样,可能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有些好处。
应当重视学生作文的内容,以及从那些内容之中反映出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好的,应当鼓励;有错误的,应当帮助,教育。应当,也有可能通过作文练习来加深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思想认识。在作文教学中,这些都不容忽视。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在不论什么文章的结尾,总是加上那么几句跟内容不见得有联系的“冠冕堂皇”的话。我们更不能在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
第三个是基本功问题。字、句、篇章的训练,是写作的基本功。作文教学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大家近来都比较重视了(虽然也许有的还做得不够或者不恰当),这里不再多说。
把上边说的意思总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抓紧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功方面,一是“功夫在诗外”所说的那种诗外的功夫,包括思想水平,活泼而缜密的思路,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习惯,等等。这两个方面是根本的,至于写作的方法技巧等等,当然也需要训练,然而相对地讲,那是比较次要的,枝节的。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必要的。可是我有一个感觉:有的教师似乎在枝枝节节的方面用力过多(比如大讲什么顺叙、倒叙、插叙,形容、比喻、夸张、衬托和对比,开头和结尾,等等),而对根本的方面考虑得很少,或者,请恕我用个不恭的说法,有些舍本逐末。舍本逐末的结果至少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于更坏。
要解决态度和习惯问题,思路问题,基本功问题,不能专靠作文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各项工作共同担负的一项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这各项工作的中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饮食营养,单靠体育锻炼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强壮,虽然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同样,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作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虽然作文教学决不容忽视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15 19:56
主要应当注意什么
中学的作文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呢?还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中学的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应当写什么内容、什么范围之内的事情等问题呢?还是主要解决学生在有了需要写的事物之后怎样整理思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问题?就是说,主要解决认识事物的问题,还是解决反映事物的问题?当然,这二者密切相连,不能截然分开,这里是说“主要”,就是说,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哪一方面。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先看一看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写作的情况。
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想写个总结。有没有“写什么”的问题?显然没有。要写的就是完成任务的经过,取得的成绩,有些什么经验教训等等:这些,都是事实,无需等到提笔写总结的时候临时设想。当然需要善于分析,善于概括,才能把成绩肯定下来,才能提出经验教训。那是思想问题,对事物的认识问题。如果不会写总结,或者写得不好,原因不出两端:或者是思想不对头,思路不清楚,对于作过的事情理不出头绪,作不出评价,或者是语文的基本功不够,遣词造句都没有把握,也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总之,不存在“写什么”的问题。生活里有件什么事情需要写封信给别人,这时候有没有“写什么”的问题?显然也没有。既然要写信,当然是有事情需要写,决不会把信纸铺在桌子上才去想“写什么呢”?也有时候,只是由于跟家人或者朋友很久不通信,有些想念,于是要写封信问候一声,报报平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写。那么,把这个意思写出来就对了,这就是应当写的那个“什么”,无需乎到写信的时候编造个什么事情来写。
这就是说,一个青年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当他提起笔来要写东西的时候,经常遭遇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没有什么意思要写,他干脆就不会提起笔来,因为到那时候,再也没有语文老师要他交作文了,无事可写,何必去搜索枯肠呢?他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倒是有了要写的事情而不知道“怎么写”。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一样。作了一次实验,要写份报告。这时候并没有“写什么”的问题。实验报告写不好,也是由于不知道“怎么写”。
如果中学生在毕业后写作的实际确是这样,那么,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结实的基础。
讨论作文教学,需要先明确这一点。因为我感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这主要表现在命题上,其次也表现在批改上,下边都会谈到。学生将来不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拼命去搞;学生将来会有困难的地方,我们偏不多管。这种现象,不知是否可以认为反映出作文教学有某些脱离实际的问题存在。
需要补充两点意思。第一,这里所谓“怎么写”,并不完全指写作技巧之类的问题,而首先是指思路问题和语文的基本功问题。不知道“怎么写”,就是已经有了要写的意思,而不能把这意思很好地安排组织起来,不能很确切地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第二,为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适当地在“写什么”这个方面加以指导,还是必要的,而且“写什么”和“怎么写”也有密切的联系。问题在于,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际,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不能主次不分,重点不明。
关于命题
出一个题目,叫学生照题目的意思写成一篇文章,这叫“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在我国有长久的历史,现在仍然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乃至主要的方式。
传统的命题作文,如果运用得当,对于锻炼学生的构思和想象能力有一些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包含着相当严重的毛病。第一,老师所命之题,学生不一定有话说,那就得没话找话,硬“做”文章。姑无论八股文时代那种从四书五经里随便抓一句话甚至一两个字作为题目的办法,就说二三十年前流行的一些题目吧,很多都是这一类的。1935年左右,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出过《梦游清华园》的题目。要是学生从来没有想象过清华园里是什么样子,坐在考场里临时去“作梦”,那可够受的。不仅如此,有时候出的题目还很不好懂,得揣摩一番才能摸到“题旨”,这叫作“审题”。如果审题审错了,审偏了,写出文章来就会“走题”。这是写文章呢,还是打哑谜?第二,即使出的题目还平实,不怎么难为人,仍旧有问题,那就是:要求学生无对象、无目的地写文章。比如,《论为学之道》,像这样的题目,一个高中学生不至于完全没话说。可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解决什么问题?命题的人不管这些。韩愈写过《师说》和《进学解》,他是有为而发的;教科书里有时候也选彭端淑的一篇《为学》,那是写给他的孩子们看的,原题就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此刻要学生来谈为学之道,是以谁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这些都不管。于是学生只好用“夫人生天地之间”开场,把自己所懂得的有关为学的道理扯一扯,敷衍成篇。
以上两个问题合起来,可以这么说: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这跟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是连在一起的,而跟我们的语言观点和语言教育观点恰相对立。我们认为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写文章不是一件难事,然而是一件严肃的事。我们反对无病呻吟,反对为写作而写作。我们所要培养的能力是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工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工具。近十年来,命题作文的办法有了很大的改进,突出地表现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绝少有人再出那种云里来雾里去的题目了。只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注意得还不够,那就是写作的对象和目的问题。比如,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我认为。不管不好。写北海可以有各种写法,要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来定。自己游了北海,游得很愉快,想写篇日记,是一个写法;游北海有所见,有所感,想写篇文章在《少年报》《青年报》,或者学校的墙报发表,另是一个写法;跟友好的国家的小朋友通信,向他介绍一下北海的景物,又是一个写法。如果我们出“北海”这个题目的时候,这样明确一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我相信,这次作文将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不是困难的,而是容易的;不是憋着学生想话说,而是确确实实地在锻炼他的思路。我曾经发现,尽管北海是个熟地方,而学生还是对着《北海》这个题目发楞。本来嘛,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换言之,他不知道该“写什么”。其结果,学生只好硬憋出一些话来说说,并不能在“怎么写”的方面受到有益的锻炼。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15 19:56
近些年来,有些教师感到过去常出的题目有点一般化,容易引导学生说些照例的话,于是多多少少又出现了一种苗头,想把题目出得“文艺性”一点。有的教师出了“路”“窗”之类的题目,并且得到另外一些教师的赞赏。我觉得,这很值得警惕。“文艺性”的,能够锻炼学生某种想象能力的题目,偶尔出一次,未始不可。然而,要是老出这种题目,那是有问题的。“审题”的说法,近来也常被提起。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为什么不把题目出得一看就明白,还得让学生去“审”呢?练习作文,最好是让学生心中先有个“什么”要写,然后着重去考虑“怎么写法”,着重注意把语言写通,不要让他去搜索枯肠。试想,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哪里还会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去教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命题?第一,无对象,无目的的那种作文题目,可以出,但是不宜于多;有对象、有目的的写作,应当作为训练的重点。前者就是只出个“北海”“我的邻居”“为什么早起”之类的题目,不确定写给谁、为什么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命题作文。这种办法可以用,因为能够进行有关记叙、描写、议论和布局、谋篇的一般训练;不宜于多用,因为这种作文比较难,往往使学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而作得多了,容易养成为作文而作文、敷衍虚构、矫揉造作、甚至形式主义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后者不是仅仅写出几个字作题目,而是根据一种实际情况,明确一种具体目的,让学生去写文章。下边举几个例子。
1.有一个没到过北京的亲戚最近要来北京,并且要到学校来看你。写一段文章,告诉他下了火车之后怎样找到你的学校。注意把学校所在的街道和学校门口的情形写清楚,使他根据你的说明很容易地找到地方。
2.写一篇文章向学校的墙报投稿,介绍西郊动物园(或者你最近去过的其他公园)近来有些什么新的景色,劝同学们在星期日去游览。
3.弟弟(或者妹妹,或者邻居家的孩子)爱淘气,不用功。写一个你所认识的刻苦努力、品质和学习都好的同学,作为榜样,劝你弟弟向他学习。
4.写你某一天的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向外国的少年报刊投稿,让外国的少年们知道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5.你喜欢读小说吗?有人很不赞成读小说,理由是:读小说只是知道些故事,对思想和学习没有什么帮助;读小说容易入迷,以至影响学习,甚至妨碍健康。你同意吗?如果你同意,写篇文章支持他;如果你不同意,反驳他。
出这类的题目,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写人,写物,记录,记事。说理,辩论,小而至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大而至于国际和国内的大事,凡属学生接触到的,能理解的,都有题目可出,并且是有趣味的和有意义的。这样的题目,不难作,因为对象和目的明确,有话说;有趣味,因为确确实实地触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有好处,因为能使学生感觉到周围的事物样样都值得观察,值得思考,久而久之,会培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思路趋向于活泼而缜密;有意义,因为这是在确实地训练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写作当作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来掌握,运用。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破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和为作文而作文,硬“做”文章的习惯。
其次,需要正确地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创造,也是一个必然的活动。两个人比着同一个葫芦画瓢,照着同一只猫画虎,画出来决不会完全一样,每个人画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内。并且,创造是目的,模仿既然只是个学习过程,不是目的,就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教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教师往往也给学生出个“一件小事”的作文题;教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的教师就出了个“夏”。这样命题未始不可,但是要有选择,有节制,不能太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指导,最好跟前边说的对象和目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不能流于纯粹形式上的抄袭。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15 19:57
关于批改和评分
要不要“精批细改”,这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认为,应当精批细改。不过,必须加个说明:“精”“细”云云,不是从数量上说的,而是从质量上说的。——解决问题、对学生确有帮助的批改就是“精批细改”,不在于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写的字数多少。草率马虎,信手拈来,随便抓几个错字改一改,随便批上一句不痛不痒的评语,诸如“通顺”“中心意思很好”之类,这自然不是精批细改;为批改而批改,吹毛求疵,繁琐支离,红字连篇,学生看都看不明白,这样的批改,教师苦则苦矣,“细”则未必,“精”尤其谈不到。只有针对作文里重要的优点、缺点、错误,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富有启发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的批改,才是精细批改。
批什么?我想,三类东西需要批。第一,作文里有突出的优点,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觉地去巩固和进一步发扬的,或者有严重的缺点(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觉地去纠正的,要批。第二,全文在结构组织方面的重要毛病,例如前后不连贯,结构混乱,自相矛盾等等,要批。这种问题是重要的,不能放过;然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重作,只能批出来,要他自己去考虑。第三,重要的修改,而学生可能意会不出修改的道理的,要用旁批说明。如果这三种情况都没有,我看就可以不批。为批而批,硬“做”文章,于教师是件苦事,批出来的必然不痛不痒,于学生毫无益处。这种事情,何必去作?
改什么?当然是把错的改过,把不好的改好。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确是错的才改,确是很不好的才改。可此可彼的,宁可不改。古人说,“辞达而已矣。”定尺度,不要不切实际地高,运用既定尺度,则应当严格,严肃,一丝不苟。有关基本功方面的,宜于从严,错字连篇、文理不通、语无伦次的现象,不能容许;有关方法技巧方面的,宜于从宽。教师尤其不能凭主观好恶办事。有的教师喜欢简洁朴素,见到作文里多用了个形容词就给删去,“因为”“所以”之类的虚词,尽量不留,略微长些的句子,总要想法改短。也有的教师恰恰相反,总觉得学生作文“干巴”“幼稚”,总想替他添补些东西,搞得“丰富”些,“美”些。这些,我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作法。第二,拿起一篇作文,得先通读一遍,对它有个看法,然后动手改。如果这篇作文里基本的语言错误还很多,那就可以着重从正误方面来改,好坏问题先不多管,但求通顺而已;如果本来已经相当通顺,那就可以在一些紧要处去多推敲一下,把一些说得平常的话改得好一些,有力一点。如果不太麻烦,把正误方面的修改和好坏方面的修改,或者说把“改正”和“润饰”区别开,让学生也能知道,比如用墨笔改正,用红笔润饰,我想会有好处。一个学生如果看见自己的作文本上黑字很多,他会注意一下,“原来我的作文里还有许多不通的地方!”如果他看见有一些红字,他会有兴趣来比一比,看看老师改的比自己的原话好在哪里。为了使修改有明显的重点,能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对学生多有些帮助,我觉得最好先批后改。先批,使自己明确地抓住了这篇作文的特点,下笔修改就会心中有数,这比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改了一通之后再想批语的办法要好些。
修改的详略不一定篇篇一样。问题比较少的作文可以通篇细改;问题比较多的可以通篇粗改,局部细改,就是说,某一两段逐字逐句地修改,别的段落就只大致通顺一下,不细改;问题太多的甚至可以只改一段,其余各段都不改,至多用旁批指一指重要的问题。局部细改,学生可以把这一段的修改情形仔细看看,揣摩揣摩;问题多而通篇细改,势必红字(或黑字)满纸,而面目全非,学生想揣摩揣摩也无从下手,就只好往抽屉里一塞了事。
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两种作文特别适宜于发还自改,改后再交。一种是写得潦草马虎,不太用心的作文:卷面很乱。有许多不当有的错别字,不当有的病句和不合事理的话。这种作文不能接受,可以批一下,用符号指出那些不应有的错误,发还自改。一种是写得好的作文:文字清通,没有什么错误,并且有一定的意境,只是发挥得不畅,或者还有某些缺点。这种作文可以用批语建议一些改进的办法,发还自改,这样倒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启发,受到更多的锻炼,因而提高进步得更快。对于基础好、喜欢作文的学生,这比替他修改更能满足他的需要。有些作文,可以三番两次地发还自改。间或可以这样办:学生交了作文,先搁起来,搁上一两个月再发还学生自己去检查,修改。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两月前作文里有某些错误和缺点,自己修改了,而老师肯定了他的修改的时候,学生将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并且巩固了学习的收获。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15 19:58
这里可以连带考虑一下评分问题。给作文评分是件难事。我了解,教师为了给每篇作文画个公允的分数,花费的时间是很不少的。学生呢?拿到作文本把分数一看就完事。得了个好分数,满意了;得了个坏分数,叹口气而已,反正事已如此,无可奈何了。总之,教师花在评分上的时间,不能取得多少积极的功效。不仅如此。如果一个学生连着得好分数,当然也可能提高了积极性,更高地要求自己,但是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至少产生放心之感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如果一个学生连得坏分数,当然也可能激起发愤努力,迎头赶上的思想,可是打击了信心,或者产生了不在乎的情绪,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可以不每次评分。发还自改的作文,可以等到改回来再评;不用功的学生,甚至评他一两次坏分数之后再也不评,一直留到学期末尾总评。没得分,学生就认为没完事,没过关,他还得加油。
当面批改是个好办法。现在班大,学生多,经常这样作有困难。每个学生每学期轮上一次,应该办得到。就这么一回,尤其是在反复自己修改两次之后,效果会是很大的。
把学生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一两篇作文拿到堂上作示范批改,能对全班学生有启发作用,间或用一用这个办法,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批改作文的问题上,特别用得上“因势利导,,这个原则。无论是批,是改,都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又不能没有个明确的方向和准则。针对实际,就是“因势”;合乎正确的方向和准则,才能“利导”。真正作到因势利导,教师能少作许多无谓的工作,节省不少的时间精力,而于学生则大有_裨益。“以身作则”是批改作文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写的字工整.一笔一画,一个标点都不苟且。决不写不通的句子,不说似是而非的或者虚应故事的话,这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在这些地方马虎随便,而要求学生严肃认真,那怎么能办得到呢!
上边说的一些办法,未必都好,有的甚至不对头。还过得去的,请参考;不对的,请指正,至少不去理它。千万不要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照搬照用”。我之所以敢于把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只是基于这么一种想法:要改进作文教学,第一要好好研究些问题,第二在方式方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总之,不能一味地抱着一些老框框办事。传统的作法中有好经验,例如精批细改和当面批改等,要吸取;有的有毛病,例如命题作文的某些方面,要分辨;更需要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实际情况,多创造些新酌经验。这个想法,倒是愿意提供同志们多加考虑。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