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写字教育与书法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3-21 13:08
标题: 写字教育与书法艺术
写字教育与书法艺术

陈士桂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江苏 淮安 223001

内容提要:本文从写字教育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写字教育的功能,书法艺术及其欣赏、书法作品艺术性的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写字教育与书法艺术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需继承、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写字教育;书法艺术;功能;欣赏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104(2005)—0196—02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写字教育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写字”与“书法”的关系,其实就是“普及与提高”,“基础与研究”,“运用与欣赏”的关系。在中小学的课程中为“写字”课,而在大学课程中即为“书法”或“书法基础”课。所以“写字”与“书法”都是学习与研究中国汉字的一门学科。

写字教育和书法艺术是一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写字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是属于语言文学的范畴。写字教育人人都要接受,人人都要会写字。带有普遍性。特别是师范教育,“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是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书法的目的是为了欣赏,陶冶情操,它属于艺术审美的范畴,是学术研究性的。

从审美方面,要求也不一样。写字的唯美,是字写得不错,好认、好看、漂亮,被大多数人认可。写字的基本要求是规范、端正、清楚。而书法则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是塑造汉字艺术形象和表现书法家审美意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客观方面讲,是汉字的字形;从主观方面讲,指的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识。两者的统一,便产生了气韵、神采和意境等。

写字是书法的基础。可以说,不懂写字,就莫论书法。书法艺术必须在写字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要经过多年的毛笔练习后才能升华为书法艺术。而书法艺术的欣赏,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又可以激发人们对写字的爱好,促进写字教育的发展。

二、写字教育的功能
1、写字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往手段和工具。

从幼儿园到小学,用铅笔做作业,中学、大学用钢笔、圆珠笔写作业,做功课;走上工作岗位后填表格,做记录、写文章、书信往来;做教师的要在黑板上写粉笔字,用板书协助教学……都和写字有关,写字的适用性功能决定了写字教育的重要性。

2、挖掘写字教育的内涵,进行素质教育。

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写字教育,虽然有其实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写字当作提高一个人修养品德的一个途径,特别是对写字(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教育,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据《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诗书并重。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仍把写字教育列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汉字、写汉字、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大学也开设“书法基础”、“书法欣赏”课,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

鲁迅先生说:“今天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并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中国汉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值得骄傲的。丰子恺说:“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写字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能反映出来的行为表现,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表现为一个人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持久的练习,培养恒心、静心,成为学习文化知识必备的基本条件;写字教育,能使学生发展个性,塑造高尚的灵魂。

3、写字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途径。

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是线条组成的,而我国汉字的线条是独特的,汉字的线条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白完满,具体到一个字中,则牵扯到各种笔画,牵扯到各部分之间比例大小,左右揖让,轻重变化,结构安排等,要求相当严格。“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如果是一篇字,就更复杂了。写字教学,就要教会学生认识写字的规律,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表现,去创造。通过字的笔划走向,轻重,揣摩运笔的速度,分析字的结构,掌握词组的内容及整幅的布局,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文化知识的提高。

4、加强写字教育,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写字教育,在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一部分,除了同步为识字服务外,主要学习汉字笔画,偏旁名称和写法、笔顺,结体安排,然后毛笔描红,临帖和小楷,通过书写学习汉字,利用汉字书写这一工具学习好各科知识。在中学、大学、同样离不开书写汉字,文字和语言同样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不同的是,文字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克服这个时间限制,就要写字,练好写字的基本功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极大的好处,它能使你的生活充满愉悦的情绪,延年益寿。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和方便,不会写字或写不好字,常使一些人羞怯万分。好字永远伴随着人的一生,它代表着人的面貌,人的精神;是知识、是修养,是工具。它在人一生的学习工作中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书法作品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书法作品的艺术性,一般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这正是人们进入欣赏范畴最起码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这些共同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试作粗浅的探讨。

(1)章法通理

章法又称为“分间布白”,是研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及整幅字之间的布局方法。一幅作品给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章法布局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布局,是形成不同风格的重要条件之一。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却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及意境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书法的笔法,造型结构,整篇章法布局等,无不包含着“理”。明“理”,才能识“法”。还要法而能化,做到“规矩尽而变化生”,超脱法理,出神入化。

(2)力遒气足

笔力的好坏,对于书法作品的生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已经成为历代品评书法作品共认的标准之一。

“力”是一个作者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功力的积累,是笔墨技巧的体现,离开了笔力,整幅作品就会显得毫无生气,神态疲惫。

书法用笔要求做到“骨劲气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书法用笔,用力才有质,才有份量。有力,有质的点画,其意味风韵,深厚含蓄,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抱筋”“含文抱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一幅作品,尽管风格不同,或其笔划粗细不同,但却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充实”的,“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是以笔力著称的。刚劲之力,如铁画银勾,坚挺方折;柔和之力,似绵里藏针、婀娜凝炼。虽然风格不同,但“力遒气足”却是共性的特征。

(3)形美神畅

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的重要因素,点画在形态上是否有变化,是品评用笔的一个重要标志。“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若“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整齐”那样机械而单调地排列,就势必破坏字形的结构美。莫云卿说:“钟书点画各异,右军万字不同,”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几乎找不出形态相同的点画。而这些形的变化,又都是在笔势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的形态变化可以给观赏者不同的艺术感受。

用笔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还包括角度上的微妙变化。每个字的长短、大小、宽度,各有其态。有造诣的书家总是深思熟虑,意随心到,笔随势生,使之富有生趣,形美神韵,能够让人从静止的字形中看出其活泼飞舞的动势来,给观者以凝神观赏,余味尤甘的艺术享受。

(4)气韵生动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苏东坡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作为书法作品,不但要求具有流于外感的美观形体,而且要讲求精神内涵,能够传神,具有动人的风采和气韵。

“书画以韵为主”。“韵”包括的含义很广,在笔墨技巧中,它往往表示用笔的节奏和墨色的变化,一首优美感人的诗词,以其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的韵律,使读者齿颊留馨;一曲悦耳动中的音乐,以其流畅和谐,富有节奏的旋律,使听者余味无穷;一幅生趣盎然的书法,以其轻灵端重,跌宕明快的笔调,使观赏者神思遐驰。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5)自然朴素

董说:“书法要自然……随机制宜,不守一定,若一切束于法者,非书也”。自然朴素也是书法艺术中的形式美,它脱去了着意装饰的外衣。它泯去了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表现一种天然的、富有魅力的美。

自然朴素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各个环节,也是书法艺术同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笔法中的“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纹”的线条,笔势中如“行云流水”的气韵。布局中“乱石铺街”的章法,都富有自然之趣,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的艺术境界。与自然相反,书法中一些着意造作,极力雕饰或板刻而无变化的;狂怪而失去法度或以姿媚取态,装腔作势的作品;或书写之时,畏惧生疑,否减不决。无论从笔墨技巧和风格来看,这些作品都违反了自然的法则,是显得那么不和蔼、不协调,因而失去了一种自然的美。


来源: 艺术百家/《艺术百家》编辑部·—双月刊·—ISSN-1003-9104·-2005-1,总第81期,P196-197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