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班级管理三法 [打印本页]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9-3-29 11:18
标题: 班级管理三法
 止而不咎

    对课堂上发生的违纪事件,许多老师不惜停课整顿,严厉训斥;有的老师则并不急于追究其是非曲直,只是稍稍调整课堂节奏,或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或用友善的目光注视,或以恳切的言语劝止,并不中断正常的课堂教学。

    这两种不同的处置方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前者重视即时效应,但势必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况且,大动干戈只能禁其行而不能感其心,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后者对学生偶然的过失并不立即追究,而是闻而不怒,止而不咎,努力淡化查咎意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促其自尊、自爱,这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方法。

    事实上,教育者的作为是否对教育对象产生心灵效应,并不取决于教育者表面的凶狠与否。国外曾把教师分为随机应变、专横和惩罚三种类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和进取成正相关,而教师的专横和惩罚特征与学生的上述行为成负相关。可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过失闻而不怒,止而不咎,正是这里所说的随机应变。它不是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高明的教育方式。

  评而不责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有的批评暖人心,有的批评伤人心。如何才能产生最佳批评效应呢?领导心理学指出,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肻的评价,而不是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指责和训斥常常伤人自尊,毁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感情对立,这种批评最多只能让人怕你烦你,很难让人敬你服你。而以剖析和评价为内容的批评则不然,它强调对错误行为本身作客观的剖析和中肻的评价,而不是个人情感的主观发泄,不是简单的责任追究,这样有利于沟通人的感情,为被批评者接受批评奠定心理基础,进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实践证明,对缺点、过失、错误的评价和剖析越是客观和中肯,批评就越有力度,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论而不逼

    一次语文课上,我叫贾鸿燕发言后,后排突然冒出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贾——宝——玉!”全班哄堂大笑。当时,我很镇静地继续上课。课后,我进行调查,张远“投案自首”了。他说当时听到其他同学叫“贾宝玉”,感到奇怪,就自言自语说了声“贾宝玉”,显然,他是在搪塞应付。我一不追,二不逼,只是平静地说:“我不相信你的解释,自言自语会是那样的口气?声音会那样响亮?我只想说两点:第一,一个高三学生用那样的方式来自我表现,未免有些浅薄;第二,敢做不敢当,不符合十八九岁年轻人的身份。”说完后,我没有追究。一周后,在“有话就说”本(就是学生与我沟通交流的周记形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里,这个学生写道:“周老师,我怕你又敬你,你的X光眼睛,能看透我的内心,您的话让我警醒……”
    教育学生,当他们对自己的错误拒不承认时,教师不必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妨“冷处理”,论而不逼,点到为止。论而不逼的处理方式,看似不了了之,但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心灵的透视、剖析和开导,教育效果往往较好。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