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安全教案:DUCK LOST TEIR WAY (迷路的小鸭)
[打印本页]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0:59
标题:
安全教案:DUCK LOST TEIR WAY (迷路的小鸭)
安全教案:DUCK LOST TEIR WAY (迷路的小鸭)
设计意图:迷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些孩子缺乏判断能力,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出去和父母一起出门在外时也更容易失散。前几天就有这么
一例,家长把孩子从我们手中接走了,后来这个孩子一个人又重新回到了班上,对我们说那个接他的人没看见,一阵后怕充满我们整个心间,如果在外面发生
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呢?经常在耳边听到孩子们唱《迷路的小花鸭》,于是我想将这样一个音乐游戏改编为一节英语实验班的安全教育课,应该效果很好。于是
设计了这节英语安全教案,希望不要在我们这群孩子中间发生悲剧。
活动目标:1)让3岁左右幼儿掌握迷离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培养生活当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让孩子能用机智,勇敢去战胜困难,发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
活动准备:1)头饰:小鸭若干,灰狼一个,警察一个。
2)场地布置:树一棵,电话亭一个。
3)教具:事先录好的录影,音乐带。
活动过程:1,设置场景,自然导入到活动。
鸭妈妈带领全体小鸭入场:“鸭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去郊游,请跟着鸭姐姐排好队哦!”鸭姐姐带领鸭宝宝们高兴的随音乐跳舞,东看看,西摸摸。回头
一看的时候发现妈妈不见了,鸭姐姐:“Mommy,mommy!Where is our mommy?Oh,no,mommy don’t see。We lost our way。”(妈妈,妈妈,我
们的妈妈在哪里?妈妈不见了,我们迷路了。)
2,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
(1)鸭姐姐:“We must think a good idear,What to do?”(我们必须想一个好办法,怎么办呢?)
小鸭:“Find mommy。Let’s go!”(一起找妈妈。)
(2)设置场景,出示大灰狼,让他们意识会遇到危险。
鸭姐姐:“Ok,Let’s go。Oh,look!Who is standing ahead?”(好吧,去找吧,看,谁站在前面?)
小鸭:“Wolf。”(大灰狼。)
鸭姐姐:“Run fast,he is villain。Cry for ‘HELP’!”(快跑啊,他是个大坏蛋,大声喊“救命”啊!)
(3)引导幼儿停留在原地想办法,出示录影,提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鸭姐姐:“Stay here now。Let’s find a way!”(现在留在这儿再想个办法。)“What was mommy say?(妈妈对我们说过什么?)出示录影
后提问。“What to do?”(怎么做呢?)
小鸭:“Ask policeman for help and call‘110’”(拨打‘110’找警察帮助。)
3,演示拨打‘110’的正确方法。
在幼儿面前指出‘110’在电话上的位置。演示通话时应该怎么说,告诉警察自己身边的标志物,有人记得妈妈的电话号码更好,并待在原地等警察的到
来。
4,设置场景,自然结束活动。
警察带来了鸭妈妈,鸭妈妈:“把妈妈急死了,以后一定要跟紧妈妈,不要再迷路了。不过你们都是好样的,能勇敢的解决困难,真是好孩子!咱们回家
吧!”
活动反思:在这节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学会迷路后最重要的是待在原地不能到处走动,记住身边的关键标志物,最好能记住家中或父母的电话号码。由于小班的孩子
对数字并不熟悉,所以我用单独的一个环节来认知‘110’,这一环节其实也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家长们也
应该有所意识,对孩子平时多灌输这样的意识,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这节课,孩子们轻松,愉快的掌握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过后我单独的请幼儿们
给我讲述了如何解决迷路后遇到的困难,孩子们都能很具体的讲出来,证明这节课是成功的,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
本帖最后由 晓辉 于 2008-7-3 22:23 编辑
]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0
标题:
论文
谈谈我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孝南区直机关幼儿园 文静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历时已经20年,迄今仍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其主旨是改变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即从强调教育结果转化为强调教育过程,从强调教师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的管理上,这次改革也就必然从注重幼儿园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自主性等方面。“一切为了儿童发展”成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纲领,并进一步演绎为“为了一切儿童发展”和“为了儿童发展的一切”.
现有幼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幼教课程改革的方案、内容、历史等,而对于幼教课程改革本身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缺乏全面思考,缺乏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基本依靠儿童发展心理学;没有在社会一政治、文化的层面思考和设计幼教课程改革;缺乏明确的幼教课程标准;缺少对课程改革过程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研究。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课程改革是课程革新的一种方式;课程改革就是课程观的变革;课程改革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有学者在分析各家对于课程改革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界定:课程改革是不同的主体通过行使课程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促进课程、社会和人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1世纪呼唤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教育水平和独特个性、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幼儿教育新课程的有力支撑。自《幼儿园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成为当前新一轮幼教改革中颇为瞩目的一个热点。
一、不断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
所谓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即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是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据其特点,在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能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全人教育为宗旨,以办园特色为媒介,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健美、聪颖、善良、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应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理解课程设计的宗旨,创造性的进行课程实践。在历时近20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师们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改革要获得成功,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关键因素。换言之,有了经由改革的幼儿园课程,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实施,否则,课程改革还只是空话。幼儿园课程的改革,要求实施课程的教师,他们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从教育活动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课程改革后,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新名词、新概念并不自动带来教育实践的改变,新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新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差别。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保证自己的教学有意义,这是十分困难的。教师有时应该教,有时不应该教;有时应该强化,有时应该诱导;有时应该强制命令,有时应该耐心等待,……。要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和为什么要教,要比单纯地主张去教或主张建构困难得多;要懂得在必须强制时如何做出决定,在不破坏自主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坚持服从,要比只是顾及强制或合作要困难得多……。“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衡量教师应该教还是不应该教以及究竟如何去教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园本课程构建,应该从幼儿生活入手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即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既可以由教师预设,又可以由师生共同引发或幼儿自发生成。1986 年,美国儿童教育协会出版了为零至八岁服务的《儿童教育计划中的恰当发展实践》一书。该书中提出:“一个高质量的儿童教育计划应该能提供一个安全和富有教育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决定计划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计划实践活动中有关儿童发展知识的运用程度”。即,这种儿童教育计划应该是能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而不是期望儿童去适应某一特殊计划的要求。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适应儿童的发展意味着了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儿童教育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掌握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学习的专业性知识,才能科学地设置学习环境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这是从事儿童教育这一职业的前提。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更倾向于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同年龄群体。每个儿童都有不同于其他儿童的特点,生长发育有快慢之分,个性、学习风格及家庭背景也表现出差异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便用新的方式去对待各具特点的儿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适合儿童的发展意味着尊重儿童的特点" 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 重视其家庭、文化、社会以及以往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和现实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尊重儿童蕴含着这样一种信念,即对儿童最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并坚信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
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倍感兴趣。不分的年级教育或混合年龄组教育是一种将不同年龄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儿童组织在一起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它不主张对儿童进行分类,也不赞成把课程分成一块一块地注上年级标签,即不考虑年龄或者年级因素,而允许儿童超前发展,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循序发展不分年级教育模式不注重年终学生能否通过考试,而是注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儿童在原有水平上是否有所提高。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处理好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关系。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一个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必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首先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意志及身体等各方面的特点,同时也应关注时代特点和本国国情, 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又有时代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当然,幼儿园课程的内容、目标及教学组织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但过多强调政治因素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不利于幼儿园课程发展及幼儿教育事业的。
在做手术治疗时,人们总是希望找一流的外科专家,这是因为一流的专家不是按照条例行医,而是有能力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在实践中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得以改进和提高而成长起来。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1
标题:
心得
《教师孩子和未来》
树立“八荣八辱”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个公民更是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同时要发挥教师育人的职责,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我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重、自警、自醒、自励,模范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以德化人,将荣辱观细化于我的一言一行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孩子。
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而教师的职责是要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因此,我必须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使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
三、树立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内练素质,外练形象,加强政治学习,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要求,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起到表率作用,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党员我要带头践行“八荣八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将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发扬优良传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爱岗敬业,关爱孩子,开展好每一天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作出表率,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处事的标杆。仔细学习八荣八耻以后才发现,这些标准其实是中国公民的文明准则,是每一个有素质、有修养、有内涵的中国公民都必须做到也能够做到的。细品味,认真思考,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将荣辱观细化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带头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恪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和影响广大的群众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为促进良好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而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1
标题:
心得
『知荣辱,学做人』
我是幼儿教师,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知荣辱,学做人』。
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也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八荣八耻”的意义所在吧。
作为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职能——帮助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成长。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之前必须首先做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
我们不但要端正思想,了解、跟随正确的意识形态,更要把思想和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正己。我要从注意自己行为、语言,用行动去影响孩子,每天、每时、每刻都要注意,特别是在孩子们面前。比如诚信,诚信是什么?农民说,诚信是秋天里结出的丰硕果实;老师说,诚信是师生间白玉般纯洁的感情;工人说,诚信是辛勤劳作下生产出质高价优的产品。简而言之,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翻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会发现,以诚实守信为做人根本的故事比比皆是。以史为鉴,诚信是我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则这个国家的悲哀。所以正己首先便要做到“诚信做人”。
其次,正人。我觉得可以重点在每天的来园接待、离园准备中,和孩子们说说、议议,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引导孩子们,在感受、评议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会在生活中不断地成长,不同之处在于前期经验和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一个正己正人的契机,知荣辱,学做人,一辈子的事儿.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这八荣八耻,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每天都要和孩子们打交道,所以更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将荣辱观细化于我的一言一行中,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等看起来都很不起眼的小事,还有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影响孩子们。对孩子们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培养他们自爱,爱家人、爱周围的人,爱家、爱幼儿园等,这样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懂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刻地对孩子进行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荣八耻”都是身边能做的事情,它不仅是我们基本的行为、道德准则,也是我们心灵的准则。“八荣八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周围的人,用自己的情感感染他人,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自己壮丽的青春历史
八荣八耻”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践行“八荣八耻”,贵在理解,贵在实践,贵在坚持。“八荣八耻”这几个字,平实而富有深意,它远比几千字的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应该以此作为做人、做实事的标准。
因此,要构建一个充满人性、温情、良知的社会,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以“八荣八耻”为标准,坚持从我做起,从戒小耻做起,一言一行都要利于公、利于人,利于国家和民族。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2
标题:
心得
还孩子一片明净的天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我领悟到:要以艰苦奋斗为荣,就要从勤俭节约、珍惜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做起。让我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践行“八荣八耻”,做孩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吧。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八荣、八耻",为幼儿作出榜样。我在工作中,尽量自觉的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看到园内园舍有损坏现象,能及时的汇报……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但正是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彰显了我的道德修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让幼儿感染“八荣八耻”的道德观。我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所有孩子的头脑中扎下根。 弘扬爱国主义,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节约,更要以身作则,珍惜每一点资源。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难懂的。因此,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注重“从娃娃抓起”的点滴小事。如:发现室内外有垃圾主动捡起;每天安排值日生照顾种植角等。在其他时间,我也注意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八荣八耻” 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在物质上不断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有些家长却忽略孩子的思想状况,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缺少爱心,对别人漠不关心的孩子,又何谈爱国?作为长期在一线的幼儿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家园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广阔的空间。如带孩子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向周围的残疾人伸出援助之手等,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
二、家园同步、协调一致,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打下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要让幼儿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三、家园共育,影响和带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为了让孩子学习“八荣八耻”,为此,在网上、杂志上寻找图片,让孩子们说说、议议、画画八荣八耻,说到的“八荣八耻”,对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只是从成人或新闻里听到看到而已,并不能从字面上去了解其中的内涵。因为天真烂漫、可塑性较强的幼儿,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还比较模糊,对于表象比较容易记忆,也比较容易模仿,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判断、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首先自身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成人化的东西简化、转化为孩子易接受的教育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教育,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学,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比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就可以教育孩子先从自己的事自己做开始,小班孩子可以学习自我服务;中班孩子学做值日生,为班级及他人服务;大班孩子则范围可以再大些,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养成爱劳动习惯的良好机会。又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我们就可以让幼儿先学会分享和合作做起,运用谈话、随机教育、故事的手段,将孩子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出现的自身不良行为作为教育的契机。另外,我觉得,大班年级组的每周一首古诗,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地很好地传颂,值得我们其他年级组借鉴。八荣八耻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劲;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拍五,好逸恶劳是耻辱;你拍六,我拍六,我们尊老也爱幼;你拍七,我拍七,崇尚科学属第一;你拍八,我拍八,诚实守信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争做文明小卫士!”朗朗爽口的拍手歌在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之间盛开了。那么怎样让孩子真正做到呢?首先我们老师要作好榜样。孩子是看老师是怎样做的不是看老师怎样说的,“喊出个口号不如做出个样子”。知行统一是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有知只能说是知道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如果不践行,只是口头上的高尚,行动上的矮子。老师要亲自实践“八荣八辱”,如老师在升旗时候要严肃,不随意走动。孩子看到了,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跟你学样。其次,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废旧物品的利用、不乱扔垃圾,以大带小护送弟弟妹妹进教室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象久旱后的一场及时雨,太令人振奋了.曾几何时,我们的文明,我们的传统正在丢失,这是多么令人遗憾!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教职工树立榜样,共同为创建优良校风和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从而使优良校风内化为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并有意识的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生活行为中,从而用教师的品格和"文化人"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培养学生的品格,美化.净化我们的校园,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天蓝蓝海蓝蓝的生长环境!
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标准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它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我觉得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紧迫,尤其是幼儿。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只有下一代茁壮、健康的成长了,我们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深刻的揭示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抓好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和带动周围、身边的更多人。回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们很多都是娇生惯养,小小年纪不是比吃就是比穿,比谁的父母官大,却对父母、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想怎样就怎样,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尊敬长辈等歪风邪气随处可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当代孩子缺乏文明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谈得上爱祖国?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行为、习惯、言语都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在每天的保教工作、一日活动中关注教育的契机,率先垂范。如:正确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衣着朴素大方,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同时结合主题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们体验和感受良好文明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感染孩子,用真诚的耐心和全身心的爱心使孩子们在正确的行为氛围中受到熏陶,用文明和爱的种子滋润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相信孩子们也会用同样的爱和文明回报老师、家长和周围的社会。
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还应当时刻牢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我们每个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全体教工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长足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和同事打成一片,愿意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能及时而虚心的改正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在应该的场合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真诚的帮助和对待自己的同事。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团队意识,集体观念,时刻牢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集体的事不做。用认真的工作、真诚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阳光和空气,也不缺少鲜花和绿草,它需要的是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勤劳团结的合作意识。为了祖国明天更加繁荣,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加和谐,让我们大家的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1)从我做起,要以身作则地学。育人先育己,我要认真学习、牢记“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理解“八荣八耻”的丰富内涵,熟知“八荣八耻”的行为规范,充分认识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八荣八耻”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2)从我做起,要时刻心系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到“八荣八耻”荣辱观提出的及时与必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那么小的孩子,光靠说教显然是行不通,他们不能理解。我们教师只有一方面注重自身言行,成为孩子的楷模,另一方面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要培养小班幼儿团结友好、互相帮助的情感,我们就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设计了情景表演:“上学的路上”“摔跤了”,还通过故事“小黄鸡和小花鸭”“谢谢小猴子”,以及在区域、玩玩具等活动中感受到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为今后良好的人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是否知荣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人格,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兴衰。所以说,荣辱观教育首先应从娃娃抓起,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力开展各种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转化为自觉性为。
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八荣八耻”,让我们时刻牢记!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2
标题:
心得
<我骄傲,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我不是诗人,不会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会用动听的歌曲来咏唱我的岗位;我也不是学者,不会用深邃的思想来写就个人的价值。但,我是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要在储满 “师爱”的脑海中采摘如花的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崇高的哲理,教给孩子们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动听的颂歌,让爱与美托起明天的太阳……
当年,刚刚毕业的我,自豪而又兴奋来到孩子们中间时,几许羞涩,几多紧张。在同事们的鼓励和 “传、帮、带”下,我很快摆脱了内心的恐慌,进入了角色,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学习与生活中。那时的我,常常着眼于孩子们学的象不像,做的好不好,而对教育如何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缺少全方位的考虑。
记得,有一次户外体育活动,有个小朋友想上厕所,我赶紧请他回教室卫生间,可他偏要固执地在一棵小树旁小便,我见他一点儿也不听我的话,便不由分说地批评他不讲卫生,行为很不文明。起初,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而后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这个树太小了,我给它施施肥,让他快快长大!”看着他那天真无邪的脸蛋,我无言以答,内疚占据了我的心。和蔼可亲的园长对我说:“我送你一句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话,‘爱孩子是母鸡都可以做到的,但要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我不断地揣磨着这句话,细细领会其中涵义。如今的我,脑海中还不时地记起高尔基的话语。一句话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话,却包涵着许多育儿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让我受益无穷。
在孩子中间,那种放松、无拘无束、融洽的气氛,是多么吸引我。那些共同玩耍时赖皮、有趣的游戏,时而天真、时而深沉的交谈,又常给我无穷的回味。当孩子们有进步时,所体验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无法比拟的,慢慢地,我便爱上这份职业。这种爱,是我最好的教师,这种爱,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是的,是爱,使我对这项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们也在爱中溶为一体了。久而久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音符,孩子们都和我好象有了默契,都能心领神会。当我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孩子身上时,当我汗流颊背,口干舌燥时,我发现孩子们忽然长大了,懂事了,聪明了,突然间,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它无比神圣,无比伟大。不少家长,看了我们的工作后,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激:听了你们上课,才知幼儿教师有多辛苦;看了你们教孩子,才让人明白什么是细致,怎样才算耐心。
记得曾有人这样问过我,“做幼儿园教师你真的幸福吗?”不少人习惯于把教师比做蜡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把教师的劳动与这些牺牲者、悲苦者的形象相连,于是便有了感慨:“当老师有啥意思?”而我认为,老师应该有老师境界,老师更应该有老师的情怀——“传道、授业、解惑”,舍我其谁?
此时,我想起了古代意大利的一位造船匠。他造了一辈子船,却从没有坐过自己造的船。他最大的愿望和享受,就是当自己造的船驶向大海的时候,能够伏在码头的栏杆上遥遥观望,直到那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还久久不肯离去……有着幸福体验的教师不正是这样的造船匠吗?虽然不能和自己造的船一同远航,但你的爱、你的心血和你生命的智慧已经化做一面面风帆,鼓荡着船儿,在人生的海洋中,驶向蔚蓝的彼岸。孩子快乐成长的过程正是教师生命不断增值的过程,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幸福要靠自己去品味,尽管你不能指点股市,笑傲政坛;尽管你不能独步学界,踏浪商海,但是当你在生病的时候,有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有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假装生气,听到这样一句温暖的话——“老师,我们再也不调皮了,你别生气了”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感到劳累,想休息片刻,孩子们呼喊着“我来帮老师捶捶背”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看到自己一手带了几年的孩子即将出港,在那蔚蓝色的童话里航行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也拥有了意大利造船匠的那份幸福?面对这份幸福我骄傲,我激动,我更加难忘。
当然,我也有过失败,有过伤心,有过挫折,也有过成功。与孩子们相伴了几年后,我与他们几乎难舍难离。的确,幼教工作十分平凡,然而,不少同事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全部献给了孩子,这,就很不平凡!因为,我们的老师,都懂得了平凡与平淡的真谛——“功名利禄,物欲横流,依然淡薄如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能宠辱不惊。”如果生命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依然选择幼儿教师,因为,我爱孩子,爱我的工作,我愿意为她付出,为她奉献。在平凡而充实的工作中,我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注释着幼师的职责,呵护着幼儿的成长,书写幼教事业的辉煌!
我骄傲,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3
标题:
心得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
胡主席提出的这短短112个字,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它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祖国大地,同时也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在党组织组织学习了胡主席的“八荣八耻”讲话精神后,我对“八荣八耻”有了重新地认识与清晰地理解。
我感悟到作为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要清醒地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陋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丑恶的。要争“荣”唾“耻”。我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学习贯彻党章活动、践行教师的师德规范结合起来,打造良好的的师德形象。
首先,我觉得要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热爱这份幼教事业,对孩子充满爱心,对教育充满热情。当前社会上,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与偏见,我要坚决抵制这种不良风气,树立崇高地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我觉得自己要具有娴熟的业务能力。身为新时期的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应具有娴熟的业务能力,如:能够解读孩子的行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创造性地设计各项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遇事能随机教育的应变能力等等。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在注意自我修养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如何做好对孩子的培养工作。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都要和孩子们打交道,更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将荣辱观细化于我的一言一行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孩子们,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我们的孩子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培养他们自爱、爱人、爱家,这样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懂得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同时,作为教师我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做到以德服人,以行动带动人,以情感染人。
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我觉得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观。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担当着教化社会文明的角色。可见,教师的责任比泰山重,要很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观念,没有“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是不可能做好工作,尤其是不可能做好教师工作的!只有爱岗,教师才能不产生职业倦怠;只有爱岗,教师才能积极地投入教育工作;只有爱岗,教师才能产生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也只有爱岗,教师才能严谨地教书,严谨地育人,严谨地治学。因此,教师最需要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树立这样积极的教师观,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可能蒸蒸日上,持续发展。
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热爱孩子、服务孩子的教师观。热爱孩子是师德的核心要素。对孩子怀着满腔的关爱,对孩子揣着万般的关心,教育定会朝着成功的彼岸前行。“以心灵赢得心灵”,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悲欢,分享孩子的苦乐,化解孩子心中的坚冰,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孩子处在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定会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生活中,一句“孩子,你一定能行!”,定会鼓起孩子理想的风帆……其实,教师的“服务”非常细微,也许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也许是一句提醒的言辞,也许是一次肯定的表扬,也许是一个甜甜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它们都将起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世界上无论大事业还是小事情,都要靠人做。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事情做不好,可以从头来。人做不好,很难重新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幼儿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幼儿时期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帮助孩子树立“荣辱观”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要将“荣辱”细化于自己的言行中。自我做起,让教师的“言教”与“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要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以德化人,把“八荣八耻”作为一个基因,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如今的社会,孩子们的眼睛在告诉孩子的心:谁应该有自知之明,谁更应该去趾高气昂。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且不说幼小单纯的孩子,又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本应明是非,知荣辱的成年人也无奈的选择了随波逐流。胡锦涛书记适时提出了“八荣八耻”,为是与非,荣与辱划上了一条鲜明的界线。它就像一几明镜,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真实:变形了的,还原了;扭曲了的;端正了;美好的,在镜中缤纷多彩;丑恶的,在镜中原形毕露;当人们分不清是非荣辱、正邪善恶时,它就是一台良心的天平。让我们借着胡书记送来的这场春风,我也该载着孩子们扬帆起航了,在航线的尽头,那儿开满了光荣和爱心之花,那儿会有绿色的希望。每个人都要牢记八荣八耻,守护着那些纯洁的心灵。 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其过程仿佛是一次旅途,爱就是这个旅途中唯一的车费。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不一定是同价路程的回报,但我们会净化这片未来的天空。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3
标题:
教案
中班美术活动:走进未来的森林
一、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线条与图形,对树杆及树叶进行创造性地装饰与表现。
2、在活动中初步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线条与图案装饰树杆与树叶。
难点:表现树枝交错生长的形态。
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在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范例二幅,幼儿用纸,彩色水笔,各色水粉,音乐带。
四、 设计思路:
中班下学期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欣赏中丰富幼儿的装饰表现能力。在近阶段美术目标中以色彩、线条装饰为主,且中班幼儿对色彩及图形、线条表现十分敏感,乐意使用这些方法装饰自己的画面,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领域等各方面选择教学内容。我结合春天万物复苏,自然生长等季节特征,以散步、谈话活动形式,丰富了幼儿对树木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走进未来的森林》,让幼儿在绘画中进一步发挥对树的畅想,加深了解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其中在导入情境中引起幼儿的作画兴趣,又通过欣赏讨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接着以优美的音乐渲染创作环境,引起幼儿遐想。整个活动以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教育目的的。
五、 流程设计:
导入情境——>讨论欣赏——>联想创作——>引导讲评
(一)、导入情境:
1、 师:最近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树木,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有些什么帮助呢?(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树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这么美丽舒服,大家都很喜欢树。
2、 师:如果将来的树木能变得更漂亮,那该有多好呀!
提议:今天我们一起去未来的森林里走一走,看一看未来的树木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讨论欣赏:
师:走走走,出发啦!
1、 讨论一、
师:我看见了一棵大树!(示范画一根竖线)
问:这是棵大树吗?为什么?(树杆太细了,大树树杆粗粗的)
师:我来加加粗,现在这棵大树的树杆可粗啦!树杆上伸出了手指,像在和我们大家打招呼。
问:树杆上长着什么呀?树枝比树杆粗一些还是细一些?树枝是怎么样长的?像搭积木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往上长。(师边示范边讨论)树枝越往上长就越细,越短了。
2、 讨论二
问:这棵大树上会长什么样的叶子呢?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添上,画满树枝)。
问:树身上还少了什么?我们给树杆穿件什么花纹的新衣服?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示范)。
3、 欣赏比较:
师:森林里会有多少棵树呢?(许多棵)那我们接着向前走,再去找一找其他未来的树。
(出示范例)一下子找到了许多棵。
问:这些大树穿上了什么花样的新衣服?(幼儿比较,教师归纳形状,排列形式)。
他们的树叶变成了什么样?象什么?(幼儿联想)
(三)、联想创作:
师:未来森林里的树真漂亮,我们接着再向前走,找找新朋友,找得越多玩的越开心。
提示
1、未来的森林里大树多还是小树多?(大树多)
2、引导幼儿找到一棵再向前走,多找几棵不一样的树。
3、在森林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未来的树,赶快找几个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可能会在森林里迷路的。(出示范例2)看,我和我的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引导幼儿添画背景)。
4、今天天气真好,阳光从树缝中钻进森林,象撒下了彩色的宝石。(水粉添加色彩)
(四)、引导讲评: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集合了(集中幼儿注意力)
1、今天你在未来森林里找到了几位新朋友?(幼儿数数)
2、你们找的真不少,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一起去看一看朋友们找到的未来树吧!(幼儿绕场走)
师引导幼儿看树杆上的花纹,有些什么形状叶子等。
结束:今天的旅行真开心,我们该和树朋友再见了,希望小朋友们今后学会各种本领,将来真的能把这些未来树种出来,打扮我们的环境。
评析:
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精心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美术的要求,对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一,整个活动设计情景性强。教师设计了“走进未来的森林”这一情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师生看看,找找,种种未来树,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幼儿的创作开拓思路。
其二,活动设计体现整合性。“爱护森林,保护环境”是人人皆知的,但真正内化为学龄前儿童的情感与行为是较难的。今天的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大胆想象,大胆创作的绘画欲望,又培养了幼儿爱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其三,活动中幼儿参与才主体性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己设计未来树,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投入的神态,充分体现了他们的需要,成功的体验。
建议,在欣赏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简略些,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联想创作。体验成功。
活动名称:手工—仿真鲜花
活动目标:
1,纸上贴上花瓣,创造性地制作仿真鲜花。
2,据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活动准备:
1、平时多收集花瓣
2、自行剪制各种形状的花形纸。
3、一张大画纸,几只可供插放自制花朵的容器,吸管若干。
4、一张在花形纸上平面粘贴花瓣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纸花的心愿
1、(出示花形纸),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花)你们说说这些纸花像不像真花啊?它缺少什么?(花瓣)
2、教师以纸花的口吻引出:(悄悄话)虽然我有了花儿的轮廓,但我没有花儿的漂亮外衣,我心里难过极了。你们能替我想想办法吗?(幼儿随意说)
3、启发幼儿将事先准备的花瓣粘贴到花形纸上,激发幼儿产生将纸花变成鲜花的制作愿望。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看啊,我收集了很多的废旧花瓣,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它们呢?(幼儿随意说)
二、纸花变鲜花。
1.出示一张在花形纸上平面粘贴花瓣的范例,请幼儿看看仿真鲜花的效果。
师:我利用这些花瓣啊将纸花变成了鲜花,你们想不想看啊?
这朵花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2、可是我有一个疑问啊,花瓣不是纸,怎样才呢个把它粘贴住?(幼儿想办法)
(边示范边讲解)先用胶棒均匀涂抹在花形纸上,然后把花瓣展开粘贴上去。可是,一定要注意哦,花瓣都非常的娇嫩,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花瓣温柔点哦,不要太用力,否则啊花瓣就要破了(注意花瓣的方向)
3,幼儿在花形纸上粘贴花瓣,鼓励幼儿可以创造性地粘贴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瓣。
我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叶子,如果小朋友需要的话可以粘贴上去,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咯。
三、仿真鲜花秀
1、启发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果想把它送到“花园”里,则将其贴到大画纸上,许多幼儿的“鲜花”集中在一起,便形成了“花园”。如果想把它插到花瓶里,则可以在“花朵”后面支撑一根吸管。
2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相应的辅助材料进行制作,并加以展示。
3、幼儿互相欣赏“仿真鲜花秀”
制作车子 活动目标: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盒子,在剪剪贴贴中制作车子的外形特征。
能大胆地使用色纸装饰车子,提高幼儿美的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不同色彩的纸,双面胶,固体胶,剪刀。
重难点: 1.尝试挖去车子的窗子 2.用修角的方法剪出车子的轮子
活动过程:1.兴趣导入:
教师:“我们的玩具店里最多的是车子,但是都是买的玩具车,那我们想不想自己来制作你喜欢的玩具车呢”?
2.欣赏范例,了解制作方法。
⑴提问:上次徐字安和他的妈妈一起用牛奶盒制作一辆车子,你们都看到了吗?为什么?(因为外面没有进行包装,所以不好看)今天徐老师重新把它用我喜欢的彩色包装纸进行了装饰,你们看!现在漂亮了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一辆你喜欢的车子?
⑵讨论:你想制作一辆什么样的车子,需要些什么材料?
3.幼儿制作,教师要点指导:
⑴提醒幼儿有目的地挑选适合自己制作的盒子及装饰材料。
⑵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学习用修剪的方法剪出圆圆的轮子。
⑶帮助能力弱一点的幼儿剪车窗等挖孔部位。
3.车子展览:
⑴教师表扬大胆制作的幼儿,并引导大家观察个别幼儿的车子轮子是不是圆圆的,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谁的轮子剪得最圆,贴得最牢。
⑵比一比,谁的车子最漂亮。
⑶请幼儿给自己的车子取名,参加车展。 中班美工活动:甜蜜的祝福
活动目标:
1、了解插花的几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容器学习插花组合。巩固用绕卷的方式制作糖果花。
2、学说祝福的话语,会用祝福表达对自己身边人的关心。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学过绕卷制作花朵的方法,实地观看过插花表演,并制作插花课件。
2、糖果花范例,插花图例,彩色棉纱纸剪成方块状、长条状、花瓣状若干,彩色包装纸,吸管,花泥,透明胶、双面胶、剪刀等工具。
3、事先请家长配合收集插花容器、糖果,并约定时间观看网上现场实录。
活动过程:
1、 欣赏范例,了解糖果花的意义。
(1)出示“心愿”的糖果花。师:“老师收到一样别致的礼物,带来和小朋友分享。”
(2)观察糖果花,比较它和其他插花的不同之处。师:“这盆花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插花一样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介绍“心愿”糖果花的意义,了解甜蜜的祝福这种形式。师:“张老师的网名就叫‘心愿’,我很喜欢紫色,所以我的朋友就送给我这样一份甜蜜的祝福,祝我心里的每一个愿望都能实现。”“你们喜欢这样甜蜜的祝福吗?”
2、 欣赏糖果花课件,了解糖果花的一些名称。
(1)师:“我对糖果花很感兴趣,所以上网找了一些关于糖果花的资料,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边看糖果花插图,边简单介绍糖果花的名称和含义。
(2)师:“看了这些美丽的糖果花,我忍不住也做了一盆糖果花。”出示“满面挑花”的糖果花。
3、结合课件和图例,介绍插花的几种方式。
(1)师:“老师在做糖果花的时候,发现插花也是一门学问。你们还记得上次花店里的阿姨怎样插花的吗?”观看课件(花店插花演示)。
(2)师:“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插花的方法呢?”在黑板上出示图例,课件演示和插花图例相关的几组糖果花作品。(S形插花、倒T形插花、三角形插花、直立形插花、弯月形插花)
4、介绍材料和制作要求。
(1)先把糖果连接在吸管上,再自选材料制作花朵,制作花朵的纸张材料分3种难度:方快形——花瓣形——长条形;选择包装纸对花朵进一步美观加工;选择容器,将包装纸包裹花泥放进容器中;根据容器的外形设计插花造型,合理布局。
(2)如果制作遇到困难,可以来观察循环播放的糖果花课件,或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忙。
(3)材料和工具用完及时放回原处,垃圾入筒。
5、幼儿制作糖果花,学习插花布局。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自己剪出不同的花瓣形状,制作糖果花;插花时提醒幼儿观察布局,插完后注意在花朵间隙和容器上作进一步的美观加工。
(2)遇到困难,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与同伴合作解决。
6、欣赏作品,送上甜蜜的祝福。
(1)师:“小朋友做的糖果花把我们的活动室变得五彩缤纷了,在这个花的海洋里,我闻到了甜甜的味道,你们闻到了吗?”
(2)视频连接总园中(3)班,师:“我想把我做的糖果花送给总园中(3)班的小朋友们,我很想念他们,祝他们永远开心快乐。”
(3)师:“你们想把糖果花送给谁呢?你会怎么对他们说什么呢?”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出一句祝福的话语。(视频连接家长代表对话)
(4)师:“小朋友都想把甜蜜的祝福送给我们身边最亲的人,相信收到祝福的人都会非常幸福的。除了这种的方式,我们还愿意做更多事来关心我们身边的人,对吗?”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4
标题:
教案
手工活动 《花瓶》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橡皮泥造型并运用多种方式、材料有规律地来装饰瓶子,激发幼儿对制作活动的兴趣。
2、能合理利用周围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来美化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目标1
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有规律地装饰瓶子。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花瓶展览
2、材料收集:各种瓶子、橡皮泥、各类干果、贝壳、毛线、树枝等
三 活动过程
1、欣赏花瓶展,梳理感性经验。
“这些花瓶哪些地方不一样?花瓶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秘密?”
2、发现美,用简笔画归纳规律。
1)主题式的装饰
2)图案、颜色间隔的装饰
3)瓶口、瓶底对应的装饰
3、观察装饰好的花瓶,激发制作欲望。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运用了上面的哪种方法?”
4、幼儿动手尝试制作。
1)鼓励幼儿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
2)帮助能力强的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
5、共同布置花瓶展,相互欣赏、评价。
“你是用哪种方法来装饰的?你喜欢哪个花瓶?为什么?”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4
标题:
教案
漂亮的相框
活动目标:1:选择两种不同颜色的纸花,有序地进行粘贴。
2:启迪幼儿对装饰的审美感受。
活动准备;模拟照相框的纸每人一张,幼儿粘贴好的各色纸花,幼儿的全家照,浆糊,抹布,半成品照相框一个。
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
我们和爸爸妈妈拍的照片,放在哪里?[照相册,镜框,或者挂在墙上等]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花朵的漂亮照相框,把照片放进去就可以挂在墙上了。
二:欣赏讨论于演示
1:出示半成品照相框问:这个照相框的四周有什么?[有许多花朵]中间为什么是空的?是放什么的?[是留着放照片的]
2:照相框上的这些花朵是小朋友做的。每一朵花都有花蕊和花瓣,这些花都有些什么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花瓣是红的叫它红花,花瓣是黄的就叫它黄花。[看出来了没有这些花贴的很整齐,是怎样贴的?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交换着贴的。]你想怎样贴呢?
三:尝试操作
1:做一个好看的花照相框,花朵又多,颜色又美丽。
2:选择大小相同的花朵粘贴在相框的四周。
3:提醒幼儿注意调换不同的颜色进行粘贴。
4:注意粘贴的位置,不贴在纸的外面和照相框内。
5:鼓励幼儿把花粘贴得越多越好。
6:谁的照相框上花朵多?哪些地方还能再贴花朵?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5
标题:
教案
粽子香袋 中班
教学目标: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教学准备及手段:香袋范例若干,彩纸条(2厘米)彩色不干胶,香料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1、 欣赏各种香袋,2、 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3、 观察粽子香袋的制作方法。
每组幼儿拆两个粽子香袋,讨论粽子香袋的制作程序和方法。教师参与各组的讨论,必要时加以指导。
4、 尝试制作粽子香袋。
幼儿尝试制作粽子香袋。遇到幼儿不会的部分,教师给予示范,并给予适当帮助。
5、 挂粽子香袋。
教师帮助穿线,幼儿自己将粽子香袋挂在脖子上,互相欣赏。
6、 布置活动室。
将粽子香袋连成串,下面加上穗子,悬挂于活动室。幼儿一起欣赏,感受节日的气氛。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5
标题:
教案
中班手工活动生日蛋糕
活动内容:生日蛋糕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了解生日蛋糕的制作过程,感受蛋糕师的工作。
2.通过动手尝试让幼儿,体验制作生日蛋糕的快乐。
3.初步让幼儿感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家长联系好,做好准备工作。
2.收集各种款式的生日蛋糕图片和蛋糕实物模型。
3.材料:泡沫板制作的蛋糕模型每组一个(9个),彩色橡皮泥、皱纹纸等装饰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让幼儿观赏收集各种款式的生日蛋糕图片和蛋糕实物模型。
二、活动第一部分——观看蛋糕师制作“生日蛋糕”的过程。
1.组织幼儿围坐成同字形,欢迎“蛋糕师”。
2.教师交代观看时应注意的事项。
3.幼儿观看蛋糕师制作“生日蛋糕”的过程。
三、活动第二部分——我是“小小蛋糕师”,让幼儿尝试合作“生日蛋糕”。
1.教师介绍准备的材料,激发幼儿合作装饰“生日蛋糕”的兴趣。
2.教师让幼儿分组讨论要如何装饰“生日蛋糕”。(引导幼儿可以用排序的方法、也可以用分类的方法)。
3.幼儿尝试分组装饰“生日蛋糕”。要求幼儿要想办法将 “蛋糕”装饰漂亮。
四、情感体验。
通过谈话让幼儿表达第一次学习做蛋糕的感受;以及第一次与同伴合作的体验。
《生日蛋糕》教学反思
活动优点:
1.选材——生日蛋糕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又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对此次活动非常感兴趣。抓住这点,结合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请了我班会做蛋糕的家长到班上来进行生日蛋糕的现场制作。通过让幼儿观看蛋糕制作了解其制作过程,同时让幼儿感受到双手的灵巧与知道可以利用各种颜色搭配、图案搭配进行装饰。
2.选择的活动方式——在幼儿的平时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学习过的技能不善于重复使用,还有幼儿的协商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欠缺。所以,通过利用废旧泡沫制作的“生日蛋糕”白模型,让幼儿分小组进行装饰。这对于上述幼儿存在的问题,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实践幼儿能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愉快和运用学会的技能展示自我的成功喜悦。
存在问题与对策
1.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到该活动的时间合理性,整个活动时间太长不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请幼儿观看制作蛋糕,等幼儿休息片刻自由交流感想以后再进行第二个装饰活动,让幼儿有喘息的和消化的机会,这样幼儿装饰的蛋糕效果会更好。
2.幼儿观看制作蛋糕的座位安排不够合理,幼儿因为席地而坐,没有固定的位子坐,从而造成观看的秩序较混乱,影响了观看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三排,第一排幼儿坐在软垫上、第二排幼儿坐在塑料小凳子上,第三排幼儿坐在木椅子上。这样的座位便于幼儿更有序、更清楚的观看到“生日蛋糕”的制作过程。
3.在装饰活动这一环节,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因为教师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幼儿便很快的投入了装饰活动这一环节。使得幼儿之间不存在分工、合作,装饰出来的蛋糕没有体现活动本身的目的。教师应该在活动前让每组的幼儿进行有目的讨论,先进行分工,待每个幼儿明确任务后再开始进行装饰活动。这样装饰出来的蛋糕会更具有特色,幼儿能够利用学习过的技能,还让幼儿真正感受到了双手的灵巧与知道可以利用各种颜色搭配、图案搭配进行装饰,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06
标题:
教案
中班端午节:长命缕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2、学习搓线的技巧。
教学准备及手段: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开司米线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1、 出示长命缕,2、 激发搓线的欲望。
提问: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用来做什么?戴在什么地方 ?想学着做吗?
3、 示范讲解搓线的方法。
五种颜色的线各一根,一端打个结,固定住。把线分成两股,放在手心,两手交错搓动,把线搓成麻绳形状。
4、 幼儿操作,5、 教师个别辅导。
提醒幼儿两股线松紧程度应一致,并及时理顺线的下端,避免缠绕。若幼儿操作有困难。可采用合作的方式,两人合作的方式,即一人搓,一人帮助理线;三人合作的方式,即一人拉住线头,另两人一人分别搓其中一根后合并。
6、 佩带长命缕。
让幼儿互相帮助,把搓好的长命缕系在脖子、手腕、脚踝上,互相欣赏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12
标题:
论文
如何转变“你教我学”的旧模式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转变“你教我学”的旧模式,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促进幼儿良性发展。
有这么一种儿童观,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相应的教育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也有一种儿童观,它认为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不同于承认的生活。于是相应的教育便市,先弄清儿童喜欢做什么,喜欢学什么,然后就让他们尽兴地学。
前一种教育是承认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他在他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但让他过承认的生活,便是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这是对儿童的无理催逼,尽管承认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拔苗助长。
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被迫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的学习者。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儿童可以依其天性,作为一个“探索者”、“思想家”、“梦想家”来生活和学习,他是一个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后一种学习不但可以使儿童体验到幸福,而且更容易达成教育目的,更容易将儿童培养为未来社会健康的成人。
前一种教育中,成人自居为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因而他也是管理上的独裁者。他可以操纵与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而后一种教育中,成人是儿童的研究者、引导者、帮助者、大朋友。
在后一种教育中,成人非无所作为、无所事事,他要胜任引导者或幕后的调空者的角色,他就必须大练内功,以便做到耳聪目明。他要成为一个儿童的研究者,了解儿童世界可能存在的内容和各种过程,了解儿童当下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的水平。
在前一种情况下,由于不了解儿童,只是将成人可与儿童一起享受探究的欢乐、成长的欢乐,甚至可以从儿童那里找到承认世界所没有的宝藏。可以说,教育者只有解放了儿童,才有可能解放自己。
上述的种种都说明了我们过去的那种“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儿童是无法去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能自己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独立思考、主动地创造性学习。所以根据新“纲要”围绕以下几点来改变旧观念:
1、改变教师旧观念,学习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切、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多出外学习,增加教师的教育经验。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可影响儿童教育与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对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能善于发现和有效选择、运用这些资源来帮助、支持自己的教育教学。
2、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的条件,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所以在创设环境时无论是活动、材料、区域布置都是以儿童为主体,并支持儿童自由活动、主动探索、操作和充分体验。而且在创设中应有多样化的“问题情景”和“开放性问题”,这样不但激发儿童思考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儿童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促进儿童间积极的互动与交往。因为儿童在同伴群体中互相观察、教导、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学习和锻炼着各种社交技能、社会行为,发展和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多样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而言之,要转变“你教我学”的旧模式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促进儿童良性发展。必须做到眼明手利把握儿童的特点在大量的日常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解儿童使之全面发展。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12
标题:
论文
韩国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化,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而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那么计算机教育是否可以从幼儿园开始实施?从小接触这一信息媒体,是否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我们承认,计算机在幼儿园的引入有一系列弊端,但不论我们愿意与否,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消极地抵制它,不如正确地运用它来改进目前的教育状况。
幼儿使用计算机的利与弊 计算机引入幼儿园有哪些弊端和优势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下列的比较中作出正确的判断。
1.计算机是一种平面的表征工具,可能会把幼儿限制在二维空间。但其丰富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可以使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自然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同时接触视觉的、听觉的更多信息和刺激,并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
2.计算机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来说,可能太过抽象。但这主要是软件的问题,成人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例如,幼儿由于手部肌肉的协调性还没有完善,他们对操作鼠标画比较细致的图画不感兴趣,因为这带给他们的往往是挫败感。但他们却喜欢在原有图画基础上运用有关工具来修改、补充、填色。因此,问题不在于幼儿能否灵活掌握鼠标,而在于所需操作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是否适合他们的发展水平。
3.过分迷恋计算机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选择需要协同操作的软件,鼓励幼儿共享答案,合作解决问题。由于幼儿掌握计算机的水平是不同的,可以激励他们相互学习,鼓励水平高的幼儿帮助不熟练的幼儿完成某些操作,为幼儿增加交往的机会。其实只要正确运用,计算机不会影响孩子与同伴的交流,这种社会交往与其它游戏领域中的相互交往是相似的,而且计算机所能激发的交往要比其它活动多。
4.计算机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输信息,这对尚未掌握读写能力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的,而且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应该为计算机添加声音设备,选择以图画为主的软件,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还可以鼓励大班的幼儿帮助尚不识字的幼儿。
如何在幼儿园正确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可以作为一种媒体,一种工具,就如同蜡笔、水彩笔、木块和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其它材料。计算机不会比一些其它教育方式令幼儿学会更多,孩子们的活动要受到他们能进行的操作和实践限制。在有教师参与的小组中的学习与单独运用计算机进行活动同样有效。那花费大量经费和精力把计算机纳入早期幼儿课程是否值得?实验证明使用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可以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式。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计算机可以推动并促进幼儿学习。它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观念发生质的变化:孩子们可以学会另一种思维方式,如LOGO语言有帮于幼儿进行发散思维与反省思维。
计算机无法用好和坏来评价,计算机对幼儿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取决于怎样使用它。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幼儿实际作出明智选择。下面对如何在幼儿园中正确使用计算机提出了一些建议
1.不要把计算机用作提高幼儿学业成绩的一种手段。计算机的作用不在于使幼儿学会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把计算机看作一种辅助性的媒体资源,可以丰富而不是取代其它媒体资源。计算机更多的是一种表征形式而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要使幼儿使用计算机的经验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必须清楚,计算机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训练和操作程序不利于情感发展,计算机不能代替幼儿所有的其它活动,所以集体的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忽略户外活动,经常组织幼儿参加郊游、钓鱼、饲养小动物等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是很重要的。
3.使幼儿自由地而非强制性地接触计算机。在活动中,那些有能力、有兴趣的孩子可以使用计算机,如果有的幼儿不喜欢,可以允许他选择其它活动。计算机毕竟只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不是一项必须学习的内容,应该让幼儿对其感兴趣,而不是强迫幼儿学会操作
4.保证每一幼儿有均等的机会接触计算机。所有的孩子,不论贫富,不分男女,均有平等的接触机会。否则,胆怯的幼儿会退缩,而让侵犯性强的幼儿霸占。可以为幼儿排秩序,保证任一幼儿如果愿意,就有上机的时间,给每一幼儿以平等的机会。计算机不应放在实验室中,而应在每个教室中,当孩子需要时可随便使用。
5.除使用仅供训练与操作的软件,教师应能够选择可以整合入课程并允许探究、发现和创造的软件。如美国的幼儿园助动系列软件,围绕幼儿园课程,以游戏的形式,配合动画和音乐,为幼儿设计了一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每一活动都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其中探索、发现。例如把学习时间设计为捉迷藏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伴着音乐同一只白鼠“捉迷藏”。当音乐消失时,会留下一些声音线索,提示孩子们如何寻找仓鼠。孩子们需要根据提示拨动钟表的指针,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学习时间的绝好机会,同时发展了幼儿探索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6.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设备以与技术的飞速变化相适应。不要用一些淘汰的、过时的程序和软件。
7.鼓励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教师自身应能 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熟悉一些软件的使用,最好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设计一些课件。只有教师能力发展了,才能给予幼儿适当的、充分的指导.
在我国,幼儿计算机教育已经开始起步。虽然还处在讨论与尝试阶段,但已经有人进行了一些实验和开发,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何使计算机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思考。
也说幼儿教育——警惕过度幼教
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寄予厚望无可厚非(前面文章“评教育如买衣”有谈)。孩子刚刚出生,甚至还在母胎中,就给予教育,比如听高雅音乐(据说可锻炼大脑,让出生后的宝宝更聪明);咿呀学语开始,便教认生词,背古诗,学唱歌,学游泳,学溜冰,学钢琴,学速算。结果是“原本对一切充满好奇并天真烂漫的儿童变得郁郁寡欢,生搬硬套去学习强加给他们的一切。”
更有甚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职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为蹒跚学步的幼儿开设的高级‘寄宿学校’”应运而生。这种现象正是我十分担忧的,也是为此文的目的。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的人会明白这种使幼儿最需要父母的阶段离开父母的严重弊端,可能会影响孩子性格形成,“可能会使孩子精神崩溃”,造成一生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君不见孩子因为不堪学习重负而自杀者增多?
科学研究发现,无论何种其他环境,当然包括文中提到的高级幼儿寄宿学校,都无法替代神奇而伟大的父爱、母爱!刚出生的哭闹的孩子,一接触母体,吮吸甘甜的母汁,便很快酣然入睡;还有经常看到的媒体报道,身患绝症的婴儿,在伟大的母爱呵护下,惊现出一个个医学奇迹,从死神手中溜走。父母亲温暖的怀抱,对于婴儿无疑是最安全的港湾,能够带她(或他)不断的探索我们这个神秘莫测的世界。缺乏父母亲爱抚、叮咛的孩子更容易孤单、寡言少语(现在不少被诊为选择性缄默症)。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因为现在不快乐,而是看到身边的小孩成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各种考证痛苦状,感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除了经常挨打外,嘿嘿)。高中以前在乡村度过,期间,曾搬到镇上几年。那时的我是村里有名的孩子王,被称小霸王(当然是贬义!),经常成群结队的演戏,那时流行《戏说乾隆》,我就演乾隆皇帝,身边一大群伺从,好不威风!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明亮的月光下,满村跑着捉迷藏,玩各种群体游戏,边玩边唱,很多都是祖传的。我们会动手制作很多玩具,比如陀螺,从选木材、切削、打磨、上钢套、嵌钢珠,全部自己动手!这是我在现代孩子面前感到十分骄傲的!
小学时,我迷恋上了象棋、围棋,经常听不见不远处上课的钟声。那时,小学老师经常把我拉到他们办公室对弈。我甚至怀念老爸那时对我的独特教育方式:那时父亲是乡卫生院院长,天天有应酬,我则随时陪伴左右除了上课时间。于是,我很快学会了划拳,只有麻将桌高时就成了老爸麻将教练(嘿嘿,自封)。他在任期间(好像五年吧)的几乎所有重要会议、会谈,都有我的“列席”,当时,我就给他提过很多中肯的意见,但他没有采纳。甚至读了初中,我还是没有专注于学习,那时迷上了武侠和桌球(现在的桌球随着丁俊辉的雄起又开始盛行,开心,可惜他无缘前天的决赛)。所有这些在现在家长看来不可思议的成长方式上,我暗自庆幸成长环境的宽松和自由。但是,读了高中,我不得不“随波逐流”,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过着三年“与世隔绝”的潜心修炼数理化的生活。
但是,西方教育很重视儿童的身心自由。据我了解的美国幼儿教育,看重的是幼儿身心的自由成长,出色的动手能力,还有对孩子平等地位的重视。这些无疑奠定了美国强大的科研发明创新的基础。我的一对美国夫妇朋友,告诉我前段时间,女方的妹妹女儿6岁(记不清了)生日,他们整个家族从全美各地赶去庆祝。一个普通小孩的简单生日,为何如此兴师动众我开始不解,但后来慢慢想就明白了——他们想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孩子,你在我们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既然过度幼儿教育有诸多弊端(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还有很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现的更大的弊端),那么为何众多父母仍然热情不减呢?后面我将从经济学博弈论(Game Theory)角度加以解释,敬请关注!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0
标题:
论文
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数学活动“圆圆世界”,我按计划分两次进行。一次是集体活动,另一次是区域中的个别活动。
集体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欣赏中感知圆,图片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圆组成的图案。由于课前了解到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圆,所以我在让孩子看图形想象物体后试着让他们点数,在数数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唱数非常熟练,能力强的孩子能数到五十,一般的孩子也能数到十,但手口一致的点数却较困难,手指归手指点,嘴巴归嘴巴数,答案各式各样。于是马上调整了原来计划的重点,着重帮助孩子们练习了手口一致地数数。并且将它做为一个内容在区域活动中、日常活动中得到延伸,为孩子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如:数数搭高楼用了几块积木、数数衣服上的纽扣、数数娃娃角的脚印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饿练习,帮助大多数孩子掌握了10一内手口一致的点数。
个体活动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的,画“金鱼吐出来的圆泡泡”。之前曾经让他们用棉签涂过颜色,孩子们用了直涂的方法,效果很好。所以这次孩子画圆时,按直觉还是直线涂色,他们画得非常认真,但看效果,画出来的泡泡总是不圆,颜色都涂到外面来了,对于这种现象,我的理解是:孩子们小手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好,是正常的现象。一次,我发现黄薛懿画得泡泡非常地圆,就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她用的是涂染的方法,以画圈的方式画,线条是圆的,动势也是圆的,这样,画出来的圆就很容易形成了圆形。我立刻意识到,这应该就是小班的涂色方式,小班孩子学画画更适合从涂染的方法开始,特别是画圆。于是分享活动时我请黄薛懿做了示范,介绍了这个方法,孩子们学会后,画出来的泡泡果然比之前更象圆形了。
两次活动,带给我很大启发。《二期课改》要我们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体会,理念才能转化为现实。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的能力,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一、综述: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整个世界的贸易壁垒被彻底打破,社会对未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给幼儿教育带来的冲击波也凸现出来。是否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尽管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但无可否认,全球性的语言交流作为现代文明的直通道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热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高度重视。
我所处的幼儿园位于城郊,这里的幼儿无论是教育条件、周边的人文环境还是家庭的教育氛围,都与城市的孩子有着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加强其母语训练,学会用流畅的第一语言交流一直是整个幼儿园阶段的主要任务。随着双语教育这股清新的教育理念吹过,我也开始思考,母语水平不高的幼儿,是否能在不拖滞他们原有语言水平的基础上,也能平行构建两种语言框架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以4—5岁(小班)的幼儿为教育对象,以南师大出版的幼儿英语教材为范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索研究。以下即是我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分析、总结。
二、现状分析:
(一)幼儿语言水平分析
该班共有幼儿二十八名。其中女生十三名,男生十五名。其语言发展水平不一,可分为四种类型:1、听懂、会说普通话,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做的事,熟练并准确地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占1/7;2、能听懂普通话,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简单地表达,会运用名词、动词、代词,占3/7;3、只能正确模仿教师的语言,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语感,占2/7;4、发音模糊,口腔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准确地说出语音,占1/7。另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一。大约有八、九位幼儿的父母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有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意识,另外十八、九个幼儿的父母分别只有初中、高中的学历,家庭教育的概念比较模糊。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归编于南师大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指导从书,其指导思想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化,从教幼儿学习、听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语表达入手,然后逐渐教幼儿学习用英语表达,使幼儿在英语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运用简单结构的英语与他人交流的基本能力。
该书的英语教育活动按主题设计,每一主题围绕某一英语儿歌、歌曲或故事开展活动。设计的活动过程体现了游戏化,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中感受英语,使用英语。
(三)可行性及意义
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也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具体措施。
幼儿学习英语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0—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的言语中枢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些非语言因素对幼儿学习英语有利。如:幼儿很少会因为出错而产生心理压力,学习时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他们可以把这种学习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来玩,他们甚至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语言。俄国的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就是在幼儿期掌握了英、法、德等几门语言。
双语学习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首先,学习英语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第二语言的学习向幼儿展示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促进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其次还能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与学习单语言的儿童相比,学习双语言的儿童较早地发展了一种分析语言结构的能力,他们能较早意识到言语表达与语义是分离的,他们在学习语言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语义上而不仅仅在形式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的形成、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使同一形象与两种语言序列发生联系,对儿童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双语的儿童往往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方面优于学单语言的儿童。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发音和英语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英语活动以及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兴趣。
2、发展幼儿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使幼儿初步获得对英语活动时间和英语交往对象的敏感性,培养幼儿最初级的用英语进行日常交往的口语技能。
3、使幼儿通过英语活动扩大视野,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英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态度,为他们最终产生对英汉两种文化的认同打下基础。
三、指导原则
1、趣味性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我在英语活动的选材、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诗歌、歌曲及游戏。如:运用游戏“Wolf and animals”帮助幼儿学习“What's your name? I'm ....”用歌曲"Riding in my car "来练习交通工具的名称,用改变歌词的内容来学习英语口语等,通过强调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真正能够欢乐学英语。
2、直观性
由于幼儿的心灵比较单纯,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差,他们对事物的模仿往往是直观而集体的。因此我们要把内容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幼儿学习第二语言与学习母语的过程相同,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动作的夸张、语速的变化、肢体动作等对幼儿多种感官的刺激,帮助幼儿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3、规范性
在幼儿园组织的双语活动中,幼儿是通过对教师的模仿获得语言的,因此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语言的榜样和主要输入液,一定要注意语言示范的规范性,语言必须清晰、标准,词汇句型合乎语法。
4、重复循环性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比较具体形象,识记较多地是在外界事物刺激下的无意记忆,故幼儿往往学的快,忘得也快,因此,循序渐进、反复循环地加以辅导复习则是必不可少的,模式多采用复习—引出新内容—新授内容—反复操练巩固—强化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的复习。
四、实践方法
1、遵循幼儿学英语的特殊规律
用直接法来进行教学,即用外语本身进行会谈、交谈而不用母语翻译(No Chinese)。当一个单词或句子出现时,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例如:在让幼儿掌握"banana"这个词的时候,我出示香蕉的图片,问"What's your name?"通过我的肢体、表情加上数次练习幼儿理解了该问句的意思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幼儿的感知理解过程和幼儿的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是一个自然理解逐渐习惯的过程,是可以为幼儿接受的。
2、英语学习的渗透化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环境。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容易理解其义。在集体的情景教学中我运用歌曲法、游戏法让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此外,我还拓展了原来集体教学中模拟的语言情景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力求教无痕迹。比如,在来园、游戏、运动时都可以穿插,让孩子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由此,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开始向多样化教学形式转变,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开始向个体需求的差异性改变,使得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的孩子没有了压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大胆说英语、轻松说英语的机会。
3、师幼互动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一定是需要在相互交流中学习的。教师在引导幼儿活动时最直观的互动形式是很多的提问和回答。如"Look at the picture,OK?" "OK!","What colour is it?""It's red." 除此而外,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等,给幼儿以关心和引导。如:在幼儿使用英语时,对他们的努力表示信任;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表示赞赏;在幼儿出现困难时教师要注意观察、耐心等待,让他们有时间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可以稍稍给予启发和提示,帮助幼儿完整地表达。
五、结论
幼儿虽然年龄小,语言发展不完善。但只要教师选择的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他们都能够接受并掌握。双语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其他各种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启东作为一个沿海开放的城市,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双语教育是可行的、是必然的。相信它一定会在我们这块丰硕的教育园地中开出艳丽的奇葩。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4
标题:
论文
浅谈主题活动中环境的教育价值
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以开放教育为基础,以墙面环境为展示台,创设平等、尊重、宽容、和谐的师幼关系,以及开放、自主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空间,来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幼儿、家长、环境四者间的互动频率。
一、环境与课程互动
环境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环境创设中,我们把每一个创设和利用环境的细节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明确增加、减少材料和设施的教育意义。
1、课程创设环境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互动起来。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家乡真美” 中,幼儿在墙面上布置了三个相关栏目:家乡的自然风光(以图片为主);家乡的名胜古迹(以照片为主);家乡的特产(用各种美工材料做成),这三个栏目孩子们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他们各自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认识、信息、发现或初步的共识。同时,孩子们还在美工区画“家乡”;在建构区搭“家乡的名胜古迹”;在角色区卖“家乡的碧螺春”……在“家乡的特产”主题部分,他们想出了用多种材料来制作果子:用笔画;用纸折;用豆豆泥、橡皮泥捏;用布做;用海绵剪…… 在主题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还与幼儿一起布置“展台”,供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收集的实物、照片、图片展示在上面,从墙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该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平时,我们也尽可能将所开展的每个主题活动的相关教育活动都与墙饰相互呼应,使每一面墙饰都成为孩子学习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2、环境生成课程
教育的价值是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环境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也必须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包括隐性的目标和显性的目标,否则,环境的创设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我们将所要学的知识在环境中露出冰山一角,引起幼儿对将学习的内容翘首以待,积极关注。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幼儿得到进一步满足,让学力不足的幼儿有一个更长的消化过程,我们在环境中将知识保留,并将其适当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如在“我们的地球”环境布置中,我们在互动墙上布置了被污染的太湖、逐渐枯萎的树木……在活动间隙时常有孩子围在“地球娃娃”边议论不休,教师等时机成熟,顺势生成了主题活动“我们的地球”,在“鱼儿般家”、“鱼儿喜欢干净的水”等一些教学活动中,孩子们踊跃发言,主动求知,教师也能因材施教,大大发挥了环境的教育功能。环境布置中的作品不仅可以用来装饰活动室,还可以作为教育、教学所用,如,环境主题为“美丽的秋天”中各种东山的特色果子大小、颜色不一,可放在区角活动中作为教学教具,用来认识“颜色、大小、数数”等概念;在“水果店”游戏中又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我们应创造一切机会,让环境与教学产生互动,让环境不再作为一种摆设。
二、 环境激发幼幼互动
环境为幼儿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会引发同伴的模仿、学习及共同探究。许多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才能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我们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在幼儿手所能及的空间内,提供给幼儿一个自主的环境展示平台,能让幼儿积极参与和自由表现。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由幼儿共同商量,计划与布置;对于中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先规划好环境的位置与范围,提供主要背景,引导幼儿随活动的进展逐步把学习成果或作品布置上去。整个环境都尽量要让幼儿来参与,与幼儿有联系,这样,幼儿会在自己创设的环境中积极互动,和同伴一起体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并对自己的环境更为珍惜。关注幼儿与环境的关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不但可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更能让幼儿体会成功的自信与快乐。例如在主题“海底世界”中,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把活动室变成一个大海:立体空间用蓝色的纸张把顶部布置成有波浪的大海,并在其中悬挂一些海豚,平面空间底部的背景是沙滩,让幼儿自由地在上面添画海螺、贝壳、人物等,中部的背景是蓝色,幼儿可以用图画、折纸、泥塑等形式表现大海里的各种动植物,自由地在背景上添加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和启发模仿,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使得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的环境,也体现了立体和平面空间的不同层次的变化,在这些表达方式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中,底部、中部的位置刚好在幼儿的视线和操作范围内,便于幼儿自由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从而促进幼儿人际的交往及语言的发展。
三、环境增进师幼互动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及时了解幼儿近期的兴趣点及所需点的主要途径。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如何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师幼互动非常重要。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聆听,从幼儿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并结合环境调整,将幼儿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如教师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改变环境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欢迎你,冬爷爷”主题生成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同伴戴的手套、围巾、帽子等保暖物品有很大兴趣,就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适时地给予语言上的提示,而且还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制作冬天的各种各样的保暖物品,并展示在活动室的主墙面上,孩子们用毛线粘贴装饰的围巾、手套色彩鲜艳;用纸盒、泡沫盒制作的帽子栩栩如生……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多、各种各样的保暖物品(比如热水袋、取暖器、电热毯等)的经验。
四、环境促进家园互动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环境的作用除了暗示给幼儿,也可以暗示给家长。在活动室的墙面上,我们常常会展示幼儿的作品和各种资料,作为家长来说,他们往住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到作品的漂亮与不漂亮,却很少能关注作品本身所体现出的意义。所以,我们让环境动起来,把静态的环境变成动态的环境,让家长了解并参与进来。在主题墙饰“交通工具”的布置过程中,家长来园时只是看一眼或问问自己的孩子:哪辆车是你做的?然后一句做得像与不像、漂亮与不漂亮之类的评语就完成了与这幅墙饰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但是如果教师在这幅墙饰的边上用文字加以说明,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利用它,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车的种类、数数、说一段话、量词的使用、交通规则等等,把语言、社会、科学、健康等都溶入其中。这样,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知道如何对幼儿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墙饰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的经验利用环境得到延续、巩固和提高。幼儿的绘画作品、活动照片也可以成为动态环境创设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后,教师将幼儿画的图画收集起来,或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活动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建立幼儿档案袋,供家长随时取阅,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活动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在看幼儿的作品时说:“你怎么画得这么难看,看别人画得多好!”如果教师进行操作时,在幼儿作品后面用几句话对作品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如:从幼儿手指肌肉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及坚持性等方面进行说明,就避免了家长从作品的表面现象去评价幼儿的作品,在肯定幼儿的同时提出努力的方向,这样能让家长更好地欣赏孩子的作品,看到孩子的不足,也看到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另外,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在让家长知道并对活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发动家长为主题的开展收集活动所需的图片、资料等,共同丰富环境创设,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纲要》强调的是“教育的环境”与“环境的教育”。因为环境能激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幼儿正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和发展的,儿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有关研究都表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环境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的课程。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4
标题:
论文
语言教育中的六种引导策略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不同,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表现也不一样。教师遇到具体问题时,应如何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呢?我们通过研究与实践,归纳了六种引导策略。
1.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不急于纠正。
幼儿语言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个别字、句说不清楚很自然。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如果以传授知识为主,一味地纠正幼儿说话时的发音,幼儿非但一时难以发清楚字音,还会因此丧失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影响语言的发展。因此,当幼儿发不清楚字音、说不清楚语句时,我们不急于纠正,也不一味放任,而是在鼓励为主的前提下,变换场合与方式,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习、模仿老师和同伴的发育,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
2.当幼儿答错问题时不马上予以否定。
我们观察发现,幼儿答错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的没有理解问题,有的没听清楚教师问什么,有的站起来一时紧张,有的根本没有听教师讲话。因此,教师遇到这些情况时要敏锐地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用引导的方法——“你再想一想”,可以用重复的方法——“老师再说一遍问题”,可以用安慰的方法——“别着急,想一想再说”,可以用规劝的方法——“你可要注意听,不然就会说错了”。不急于否定、批评幼儿,就是让幼儿敢说,给幼儿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尝试错误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
3.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过于着急。
幼儿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引导的方法。如,有的幼儿站起来不敢说,教师可采取鼓励的方法,但有时幼儿还是不说,教师则可采用转移问题的方法——“等一会单独和老师说好不好?”“回家把答案告诉爸爸、妈妈,好吗?”……有的幼儿虽然站了起来,但回答吃力,此时教师可降低问题的难度。有的幼儿忘了教师提问的问题,或根本没听教师讲话,教师也同样要采取稳妥的方法加以引导,如可以把问题重复两遍。那种“快点说”“没想好就别说’等消极的语言,会大大挫伤幼儿说的积极性。
4.当幼儿倾听不专注时不强求统一。
幼儿倾听不专注,除了与年龄特点有关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些情况,对所有幼儿统一要求,就会使这部分幼儿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愿参加语言活动。因此,我们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允许个别幼儿有些“自由化”的行为,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5.对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不过多地、空洞地表扬。
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易受到老师的喜爱,在教育活动中,老师给予的注意、表扬较多。通过研究、实践,表们认为幼儿表达能力强,是由于其语言发展水平略高些。我们不应把这类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差距作为表扬的依据,而应该看这类幼儿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提高。因此,教师表扬的依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实际提高。此外,教师表扬的次数要适宜,内容要具体,要让幼儿知道好在哪里,便于激励幼儿向更高的语言水平发展。“你说得真好!”“真不错,我们给他拍拍手!”此类空洞式的表扬,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没有更多价值。
6.对不肯说、不爱说的幼儿不忽视。
不肯说话、不爱说话的幼儿,往往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心里非常明白,但因多种原因,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或口吃等,不爱表达。对这类幼儿,我们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理解、引导与帮助,而不是简单地教幼儿说,让幼儿说,甚至忽视他们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近幼儿,逐渐进行语言沟通,使幼儿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并慢慢地敢说、爱说。如,我园有一个小朋友刚来园时不说话,遇事“以哭代语”,老师只能根据她的表情、动作揣摩她想干什么。一旦老师猜对了,她就会停止哭。于是,老师决定从猜入手,当她不哭时,再用语言强化。如,“你是不是想玩这个玩具?”当她点头认可后,教师问:“你知道这个玩具叫什么吗?”她回答:“知道。”“下次你告诉老师想玩这个小汽车,好不好?”逐渐地,这个小朋友情绪放松了,哭声减少了,开始用语言和教师交谈了。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5
标题:
论文
幼儿园规则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思考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这给幼儿园教师进行常规教育带来了困惑:自主和规则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使它们协调统一?教师们犹如“戴着镣铐的舞者”,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矛盾重重,并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此我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问题一:自主还要规则吗
案例:没有规则的玩色活动
在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中,教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在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后,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请你们先想一想,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加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然后用笔试一试。”随后,教师就让幼儿自己去玩色。
小羽拿起笔蘸了红色颜料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又用同一支笔去蘸黄色颜料。其他幼儿也拿同一支笔去蘸不同颜料。有的幼儿不小心手上沾上了颜料,便随意抹在桌子上。东东的袖子碰到了颜料,小瑜看见了,用笔指着东东说:“你的衣服上有颜料。”话没说完,笔上的颜料甩在了小羽脸上。小羽叫了起来:“老师,小瑜把颜料弄到我脸上了。”教师正在另一组指导,头也没抬一下,说:“不许把颜料弄到别人脸上、身上。”东东突然又叫:“糟糕!黄颜料里有其他颜料了,还怎么玩呀?”其他幼儿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的红颜料变成黑色的了,不能做实验了。”
(分析:为了幼儿的自主发展,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无任何要求的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真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混乱和没有规则的状态下,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玩色实验,他们的内心体验并不愉快,只能用叫喊发泄着对某些幼儿破坏活动常规的不满。由此可见.自主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基础,没有规则,自主就是一句空话。)
案例:规则指导下的自由玩色活动
仍旧是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材料准备也同前一个案例。教师在让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布置活动任务后说:“试验前大家要记住一个小小的要求:蘸过红色颜料的笔一定要放回装红色颜料的盘里,不能去蘸其他颜料。蘸过黄色颜料的笔和蓝色颜料的笔也一样。看谁每次都放得正确。下面请大家来试试,看看会怎么变。”
孩子们开始尝试,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欣喜地将结果讲述给教师听。幼儿发现用同样的两种颜色相加(不同分量)能变出不同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争论起来。于是,教师引导他们用相同的分量,多一倍、多两倍的分量再次试验……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还学到了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分析:操作前教师清楚地将规则告诉了幼儿,这种规则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又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
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且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协作亦需规则来保障。我们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要的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问题二:什么样的规则是必要的
案例:高控制下的生活活动
早操后回到活动室,教师说:“大家先解小便再去喝水。来,小猫走路。”孩子们齐声说:“静悄悄。”30多名幼儿排着长队全部走进了厕所。厕所里一下子吵吵嚷嚷,你推我挤起来。教师听见了说:“小猫怎么又有声音了?”孩子们一时安静下来。这时,小明被同伴挤了一下,小便浇到毛毛身上,毛毛叫了起来:“老师……”教师说:“谁在挤来挤去?”
(分析:教师为了便于管理,对幼儿提出了统一要求,但由于环境的局限,统一要求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成为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源。其实教师只要让幼儿自己选择先喝水还是先入厕,就可以避免局面的混乱。)
有几个女孩子等不及了,没解小便就去喝水。教师一看喝水的人很多,就连忙跑到饮水机旁边说:“要排队接水,一人接一次,接好水的回到活动室座位上去喝,别烫着。”孩子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不时有人将水洒在身上。教师见了,厉声喝道:“再挤都别喝了。”孩子们这才吓得安静下来。
(分析:当幼儿作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教师首先应该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幼儿不遵守常规。是教师没有提出必要的要求,还是要求根本就不合理或不必要?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如果教师在喝水前就提出明确要求,如果教师在饮水机前粘一条线,孩子们还会乱挤吗?)
贝贝接了满满一杯水,小心翼翼地走着。教师说:“干吗接那么多?你喝得了吗?”贝贝点点头说:“我很渴。”说话时水洒在了地上。教师于是说:“下次少接点。”这时,龙龙又叫了:“老师,康康也接了很多。”教师:“小心点,别把地弄湿了,地湿了会滑的。”于是,孩子们都只接了一点点水。
(分析:为了有一个在表面看来安静、有序的环境,教师约束幼儿的一举一动,甚至规定幼儿的喝水次数和喝水量,这样的规则必要吗?合理吗?每个幼儿的生理需求是不一样的,这些生活活动虽需随时提醒,但不应统一要求,而应让幼儿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进行。若教师对幼儿事事监管,处处控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教师正准备组织教学活动,龙龙却又拿着茶杯往外走。教师问:“你干吗?”龙龙低声回答:“我还想喝水,刚才只喝了一点点,你说不能接太多。”教师不耐烦地说:“好了,上课了,把杯子放回去。”
(分析:教师对幼儿事事约束,处处监控,幼儿则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不合理的“规则”。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不能”。这样不合理的高控制,不可能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它有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变得驯良、死板,二是孩子变得叛逆、反抗。这两种结果都是教育应极力避免的。)
案例:适度引导的生活活动
早操后回到活动室,教师说:“自己去解小便、喝水,注意不要拥挤。”于是,部分孩子去解小便,喝水;部分孩子帮教师摆放桌椅,为科学活动作准备;还有部分孩子三三两两、嘻嘻哈哈地说着、打闹着……于是,教师轻轻地提醒道:“注意,别伤了和气。”
有节奏的小铃声敲响,孩子们陆陆续续边拍手边各就各位,随着铃声的停止,科学活动开始了。
(分析: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规则去限制幼儿,虽然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多,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幼儿的自由和快乐。当有些幼儿出现违反常规的动作时,教师只进行了必要的、温和的提醒,孩子们却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也许这就是自主的力量。当规则渐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切活动都变得有序而舒适。)
规则不在于多或少,关键在于是否必要和合理,同时要注意规则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教师应尽可能用简明易懂的标记和卡片、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儿歌等将必要而合理的规则物化、隐性化,使规则自然地被幼儿接受并自觉遵守。
问题三:怎样自主建构规则
案例:被动服从与主动建构的游戏规则
又到了游戏时间,孩子们围坐在活动室里,听教师讲解“笨老狼”游戏的规则。由于是复习游戏,游戏的挑战性已有所降低,孩子们没有多大兴趣,游戏只进行了一次,便不想玩了。
教师试探着问幼儿:“下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带大家做个游戏,好吗?”思考了一会儿后,宁宁第一个举手,他想出的游戏是“猫捉老鼠”。游戏规则是猫沿着室内的地砖边线跑,而老鼠则踩着每块地砖逃。与众不同的游戏规则一下子就激起了所有孩子的兴趣。大家非常遵守游戏规则,玩得开心极了。
更新游戏时,有一大半幼儿举手。小伊带大家做的游戏叫“滚皮球”。在教师和同伴的建议下,大家经过讨论,达成了这样的规则:一个小朋友当皮球,另一个小朋友追皮球。“皮球”边跑边两手在胸前做滚动动作,“滚”到某个小朋友面前,两人马上交换角色。如果追“皮球”的小朋友已经捉到“皮球”,“皮球”就不能再滚,而要和追球的小朋友交换角色。游戏在孩子们欢快的呼叫声中进行着……
(分析: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规则是成人传授给幼儿的,而忽视了孩子自主建构规则的能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自创并带大家做游戏,其实隐含了让幼儿学习自主建构游戏规则的想法。同伴自创的游戏及其规则更具创意和个性,也更易为孩子们接受并遵守。)
规则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幼儿园的规则教育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牢记幼儿园的规则教育要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为根本,选择合理而必要的内容,采取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使规则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5
标题:
论文
教师提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有变化的学习环境,就能为幼儿提供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使得幼儿的思维与活动有积极介入的空间。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提问的针对性应考虑问题水平、问题类型和提问的方式。
问题水平是针对认知领域的每一种水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前三种水平可以采用低水平问题,比较适合学龄前幼儿的认知特征,主要强调回忆信息与一般运用。“蚂蚁有哪些种类”、“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蚂蚁可以怎样搬家”等问题就是与这三种水平的问题相对应,后三种水平需要抽象与复杂的思考,一般不太适合学龄前幼儿。
把握适合特定情景的问题类型。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教学时段,提出问题的功能不尽相同。“针对性问题”的出现可以集中幼儿的学习注意力,确认幼儿已经学会什么,激发或唤起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教学中了解幼儿的理解情况。“提示性问题”是指运用线索或暗示帮助幼儿回答问题。例如:一位新人园的小班幼儿拿着水粉笔使劲地在白纸上画画,但什么都没有画出来。老师发现后问:“你的画和旁边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该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了同伴的作品,赶紧用笔沾上水粉颜料……当一个幼儿不能完整地领会提示性问题时,教师需要用一个或几个“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答案。假如上例中的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还不能发现自己的笔为什么没有画出来,教师就可以提“你的笔与其他小朋友的笔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探索性问题”还有指导幼儿澄清思路及更完整地对问题作出答案的功能。
提问的方式一般有三个步骤:提出问题;等待,给幼儿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请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期望幼儿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给予幼儿一定的反应时间,允许幼儿有时间进行思考甚至同伴间适当讨论,以此来鼓励高水平的思考。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参与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问题回答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教师提出问题与幼儿回答问题之间的等待时间至少要有3秒。另外等待时间的长短与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幼儿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复杂与陌生的问题,等待时间可以相应增加。
二、提问要有关键性,以提供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指导。
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关键问题应该被写入其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都有至少一个关键问题,在幼儿反应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临时性的问题。这些临时性问题是对关键问题的深化与补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下面以名画《盲女》美术欣赏活动为例进行分析。教师为该活动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的沉静,并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教师围绕着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当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教师提出“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后,有幼儿说:“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坐在泥地上……”教师可以生成诸如“他们为什么穿得破破烂烂?”“她们为什么来到这儿?”等临时性问题,引导幼儿纵深思考画面内涵。
三、提问要有逻辑性,以深化幼儿的反应。
逻辑有序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在关系中思考与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原有基础、原有能力、教育活动的主题及目标,用一种精心策划的活动程序提问,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以美术欣赏活动“游到森林里的鲸鱼”(几米作品)为例,教师在展示欣赏作品后,先后提出了“画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幅画与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这幅画是淮画的?”“几米叔叔专门画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画的大象可以飞到天上。鲸鱼宝宝在大海里呆久了,想出来玩,你们想带它到哪里去玩?”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展开的逻辑顺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在教学现场,教师的问题很自然地帮助幼儿展开了大胆想象:“我想带它和小鸟一起玩。”“我想带它到游乐场。”“带它和云一起玩。”“带它到幼儿园。”等等。幼儿在作品上自然地留下了非常天真的超越现实的想象结果。教师如果在幼儿展现他们想象时,通过诸如“鲸鱼宝宝可以到天上去玩吗?”“鲸鱼宝宝怎样才可以到天上去玩?”等问题,让幼儿对自己的想象做现实性的阐释,就可以将幼儿的想象引导到立足于现实之上。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6
标题:
论文
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提问的针对性应考虑问题水平、问题类型和提问的方式。
问题水平是针对认知领域的每一种水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前三种水平可以采用低水平问题,比较适合学龄前幼儿的认知特征,主要强调回忆信息与一般运用。“蚂蚁有哪些种类”、“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蚂蚁可以怎样搬家”等问题就是与这三种水平的问题相对应,后三种水平需要抽象与复杂的思考,一般不太适合学龄前幼儿。
把握适合特定情景的问题类型。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教学时段,提出问题的功能不尽相同。“针对性问题”的出现可以集中幼儿的学习注意力,确认幼儿已经学会什么,激发或唤起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教学中了解幼儿的理解情况。“提示性问题”是指运用线索或暗示帮助幼儿回答问题。例如:一位新人园的小班幼儿拿着水粉笔使劲地在白纸上画画,但什么都没有画出来。老师发现后问:“你的画和旁边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该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了同伴的作品,赶紧用笔沾上水粉颜料……当一个幼儿不能完整地领会提示性问题时,教师需要用一个或几个“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答案。假如上例中的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还不能发现自己的笔为什么没有画出来,教师就可以提“你的笔与其他小朋友的笔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探索性问题”还有指导幼儿澄清思路及更完整地对问题作出答案的功能。
提问的方式一般有三个步骤:提出问题;等待,给幼儿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请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期望幼儿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给予幼儿一定的反应时间,允许幼儿有时间进行思考甚至同伴间适当讨论,以此来鼓励高水平的思考。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参与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问题回答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教师提出问题与幼儿回答问题之间的等待时间至少要有3秒。另外等待时间的长短与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幼儿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复杂与陌生的问题,等待时间可以相应增加。
二、提问要有关键性,以提供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指导。
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关键问题应该被写入其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都有至少一个关键问题,在幼儿反应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临时性的问题。这些临时性问题是对关键问题的深化与补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下面以名画《盲女》美术欣赏活动为例进行分析。教师为该活动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的沉静,并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教师围绕着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当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教师提出“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后,有幼儿说:“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坐在泥地上……”教师可以生成诸如“他们为什么穿得破破烂烂?”“她们为什么来到这儿?”等临时性问题,引导幼儿纵深思考画面内涵。
三、提问要有逻辑性,以深化幼儿的反应。
逻辑有序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在关系中思考与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原有基础、原有能力、教育活动的主题及目标,用一种精心策划的活动程序提问,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以美术欣赏活动“游到森林里的鲸鱼”(几米作品)为例,教师在展示欣赏作品后,先后提出了“画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幅画与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这幅画是淮画的?”“几米叔叔专门画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画的大象可以飞到天上。鲸鱼宝宝在大海里呆久了,想出来玩,你们想带它到哪里去玩?”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展开的逻辑顺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在教学现场,教师的问题很自然地帮助幼儿展开了大胆想象:“我想带它和小鸟一起玩。”“我想带它到游乐场。”“带它和云一起玩。”“带它到幼儿园。”等等。幼儿在作品上自然地留下了非常天真的超越现实的想象结果。教师如果在幼儿展现他们想象时,通过诸如“鲸鱼宝宝可以到天上去玩吗?”“鲸鱼宝宝怎样才可以到天上去玩?”等问题,让幼儿对自己的想象做现实性的阐释,就可以将幼儿的想象引导到立足于现实之上。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8
标题:
论文
《让环境成为孩子的老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注视、跟踪、观察、操作、提问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许多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才能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环境就像一位默默无闻地老师,静静地发挥着他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
我们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使之成为能与孩子对话的活教材,让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这不仅仅让孩子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一、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提供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环境。
小班的孩子刚离开母亲的怀抱,来到陌生的环境中,需要有一个生理、心理的适应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墙。第一天,在孩子们情绪十分不稳定的情况下,我讲述了《小动物上幼儿园的故事》,当说到小乌龟上幼儿园害怕的缩头缩脚,没有朋友,结果被其他小动物当成皮球踢时,小朋友都说自己不能象他一样。第二天,我说,许多小动物来找小乌龟玩,同时墙壁上的动物也增加几个,小乌龟有新朋友了,它不哭了,愿意到幼儿园来玩了。第三天,我班的小朋友真的很乖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大家。第四天,墙壁上多了一个英语单词,hello,小朋友好奇的问,老师这是什么,我欣然回答:这是英语你好,小动物们早上到快乐园都在打招呼,孩子们跟我说:老师,我们也来说hello好吗?第五天,《大家来上幼儿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孩子更新的需要,这个会说话的墙也在不断的变化,把枯燥的教育、难以养成的行为习惯通过无声的墙面,以生动形象的卡通画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学习、主动生活的激情。他不仅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使幼儿在人际教育中懂得应和。
二、启发、引导和鼓励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就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使环境与幼儿真正起到相互作用。
在活动室的顶上展示了第二个主题:“我喜欢”。有人说:“3岁是亦敌亦友的年龄,4岁是狂野而美妙的年龄,5岁是开朗而愉悦的年龄”。同样是我,在不同的年龄,长相、喜好、气质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的确是件奇妙的事情。“我喜欢”这一主题就是从“我”出发,针对“狂野而美妙”的4岁幼儿而预设的。当我们提问:你最喜欢什么?许多孩子都说:最喜欢绿绿的苹果!于是有立体制作的苹果、桔子、生梨、葡萄都相继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德为他们的伙伴穿上衣服,涂上漂亮的颜色,他们还请爸爸妈妈为他记录了他为什么喜欢这个水果的原因。水果的下面还有这个水果的英语名字,这是我们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契机,能把英语、美术、语言、常识等都整合于主题活动中。我们把整个屋顶的空间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能尽情的展示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自己喜欢的物品、动物等等,让孩子们说说做做,布置活动室,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
三、象家一样的活动室更适合于小班孩子
温馨的家让孩子更有亲切感,我们的佳佳最喜欢,我们的孩子更喜欢,每天做娃娃家时,孩子们总会看着红红的纱帐,唱起亲亲这首歌谣。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来自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肩负着振兴中华重任的教育,如何不负历史的重托,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界,包括幼教界近十几年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21世纪所需要的理想人才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在其中应该而且能够做些什么?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29
标题:
论文
德国的善良教育及其对我国幼教的启示
德国是一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其悠久的教育史中不乏康德、黑格尔、尼采、歌德、爱因斯坦、赫尔巴特、叔本华、韦伯等世界级大师。“善良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特色之一,经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德国格外重视对儿童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善良教育的思想源起
“勃兰特思想”是善良教育的重要思想起源之一。维力•勃兰特是20世纪德国独特政治背景下的杰出政治家。1969年他当选为联邦总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和平的政策。1970年12月,他访问波兰时曾跪在犹太纪念碑前,以实际行动向被无辜屠杀的犹太人致歉,1971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德国发展的基石是追求和平”的观点,被称为“勃兰特思想”。“勃兰特思想”给德国带来了昌明的政治文化,引发社会各界深刻地反思历史,善待生命,从而德国战后经济得以腾飞,国家得以统一。与此同时,德国的教育界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以善良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成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护动物
德国人认为善良教育应当善待自然界的多种生灵,因此爱护动物成为德国儿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家庭中,当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家长就特意喂养了小猫、小狗等动物,帮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体验养育弱小生命的情感;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动物,由儿童负责轮流喂养,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和游戏,并做好“饲养记录”。关爱动物的善良教育一直延续到儿童的学龄阶段,如儿童正式入学后,学校会经常组织“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学生还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而虐待动物的儿童轻则会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受到成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甚至还被送去进行心理治疗。因为在德国人看来,这是涉及到个人的道德和信仰的严肃话题,比学习成绩更加值得关注。
(二)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善良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位德国政府官员认为,“七八十年代,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等强硬手段推动环保工作的启动;而现在更多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幼儿时期,家长和教师就通过实际生活的事例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告知儿童环保的基本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有的地区还专门组织艺术表演团,通过文艺表演传达环保观念和知识,如如何分类处理垃圾,如何在家中节约能源等。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深受儿童喜爱,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时刻关注环境的保护,甚至还能监督成人的环保行为。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也是善待生命。
(三)同情弱者
同情和帮助弱者是德国人对儿童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和鼓励下,儿童能主动帮助有困难和有特殊需要的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儿童的此种行为不仅发生在教室,更多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法兰克福一名儿童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便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帮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社会人都有尊严,哪怕他身处困境:人应当学会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道理。后来,该名儿童主动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到家里做客,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四)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在德国被看作“善良品质”的一方面,是善良教育重要的行为体现。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在德国的家庭和幼儿园中,父母和教师将宽容视为待人处事的美德,并处处给儿童以榜样的示范。儿童入学后,学校更是将“宽以待人”作为青少年的道德必修课,“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心理训练俯拾即是。教师还提倡学生将对道德基本原则的理解体现到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和实际行为上来,在实践中体现善良教育的根本价值。
(五)反对暴力
在对儿童进行“善良教育”的过程中,德国人尤其重视反面事例的作用。对那些所谓恃强欺弱的“小霸主”,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采用说服教育或者规章制度加以约束,甚至会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深入教育”。而对于可能引起儿童暴力倾向的游戏材料等,均加以严格的制止。如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儿童(尤其是男孩)沉迷于坦克、战斗机等暴力玩具中。教师和家长对影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和生活中的暴力事件等,都十分小心谨慎,注意引导儿童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三、善良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从善待生命的角度反思道德教育
以“善待生命”为核心的善良教育是一种对人类基本道德观的润泽。德国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文化根源基础上的善良教育,实质上是对人本性的再认识和再思考。我国的道德教育实施至今,虽然使儿童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很大的熏染,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仍不足为奇。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从善待生命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最根本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善的一面,真正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安身立命的基础,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中的事和人。
(二)从细处实践善良教育的“爱护”原则
“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是德国善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幼儿园都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我国幼儿园中也不乏动物区、植物角,更不乏教师充分运用此种资源的优秀事例;但也有的教师仅将其作为激发儿童兴趣的手段,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和对动物的养育照顾被看作“例行公事”。儿童只感到好奇和兴奋,而对生命自然、持久、发自内心的爱却被忽视。
因此,幼儿园教师首先应当转换观念,从关爱生命的角度理解和看待班级的植物区和动物区;通过基本介绍,将其引入到幼儿园课程及生活中来,使幼儿感受到植物和动物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应当关爱它们,并与其共同成长。同时,教师和儿童可一起观察和记录植物与动物的每一点变化,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之处,逐步培养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与家长合作形成善待生命的和谐氛围
德国善良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与家长的充分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不管是家长在家里饲养小动物,还是教育儿童同情弱者,远离暴力,都很好地体现了家长对善良教育发自内心的重视与关心。教师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等各方面多与家长沟通,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家长可将对生命的关爱、对他人的看法渗透到儿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身体力行地实践自身对善良教育的理解,与幼儿园教师一起在儿童成长初期埋下善良的种子。
(四)从社会大环境审视善良教育的重要性
德国的善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全民运动”,善待生命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在文化中扎根。在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也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导向。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关爱生命的善良教育是一种发展的大智慧,应当得到全社会的推崇。在儿童早期进行关爱生命的善良教育不仅是儿童道德发展、性格完善的重要方式,更应当成为贯穿一生的道德信仰和做人原则。润泽于生活中的善良教育将早期教育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并将成为社会文化重构的基础,善良教育对于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善良教育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严肃话题,更是一个见诸于关爱日常生活的温馨话题。德国的善良教育有其思想的起源和内容的特色,能在某些方面对我国早期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关爱生命、善待自然、和谐共处,是新世纪公民应当从儿童时代即开始培养的基本素养。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0
标题:
论文
对我国幼儿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幼儿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在为取得成绩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引进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反思
学习和借鉴别国一些先进的理论、经验是很有必要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对某种理论和经验之所以在国外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条件没有完全领会和把握,导致实践的效果与预想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借鉴国外某种经验或理论时应该看到,无论它有多好,必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性,也必然受到适用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它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发挥得最好,同时它自身也会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我们不能盲目地选择和应用,夸大它的价值,应以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标准来衡量。
二、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反思
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幼教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往往理论界认可并大力提倡的东西不一定为实践工作者所重视。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理论工作者所提倡的一般都是比较新颖的理论或经验,目前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操作方案,所以站在幼教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并不能很好把握,推广起来较难,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早推行,就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一般不喜欢变化,对新事物较为抵制,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比较缺乏。如,我们一直采用某种模式进行教学和评价,一旦对它进行变革,教师和家长往往很难接受,他们会对它的功能和作用产生怀疑,担心它不如原来的好。
三、对有关幼儿评价的反思
传统幼儿教育中往往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评价幼儿,为幼儿设定统一的认知、技能方面的标准,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是相矛盾的。现在大家似乎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努力改革评价方式。很多幼儿园认为评价要以幼儿为出发点,要注重个性化。但是我们在评价的时候是否想过,幼儿需要我们的评价吗?评价是我们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评价的目的主要还是给幼儿分类。其实,幼儿的本质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条件,幼儿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0
标题:
论文
让幼儿园课程“活”起来
几年来,随着我园的绿色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课程目标的指向性、内容的平衡性、整合性,形式的联系性和实效性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逐渐形成了以“活”来构建绿色“活页”课程的思路,体现在以下方面:
涟漪式生成——投石定标、层层扩展、生成内容
绿色教育课程,通过主题活动实现。对于一些和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往往大、中、小各年龄班都会涉及到。如何在相同内容的层面上,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关注点、知识点和发展点呢?以“食物”的主题为例——
目标定位不同。小班幼儿的特点是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优势,活动以游戏为主.因此将活动定为《真好吃》,以幼儿直接的生活经验为课程生长点。课程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常见的食物的名称、种类、来源;爱吃不同种类的食物,知道要少吃甜食,不挑食。中班的活动“食物金字塔”,目标是:知道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了解哪些食物该多吃,哪些食物该少吃;认识食物金字塔,知道要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大班的活动“健康小宝宝”。目标是: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会将食物按营养进行分类;根据食物金字塔,和家长一起设计儿童营养套餐食谱。
活动形式不同。小班的活动主要通过参观、制作、品尝等形式实现。如参观水果、食品超市。制作各种食品,开办食品品尝会。创设小食品超市等等,让幼儿喜欢吃各种食物,少吃甜食。中班则以分析“肯德基”食品为例,运用讨论、家园合作和设计食物金字塔等活动完成目标。大班从建立食物金字塔人手,家园一起设计儿童营养食谱,还通过讲故事、家园问卷和天天厨房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重点不同。从三个年龄组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小班幼儿对食物的认识重点在于运用各种感官直观了解;中班幼儿开始从食物的营养这一较抽象的概念人手,通过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知道要平衡饮食;大班的重点则放在让孩子自己设计营养套餐上,结合幼儿的认识让其亲自实践,更深入地了解了平衡饮食的重要。难易程度及层次性一目了然,分别达到了不同的预设目标。
主题活动中的五大板块——教育活动、生活活动、环境与活动区、家园与社区、户外活动,都围绕主题不断扩展,不断丰富,不断深入。主题的内容就像投进平静河面中的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不断向四周无限扩展。
创新式生成——不同互动中,生成经典主题新内容
“三八节爱妈妈”的主题是每年都要进行的“经典案例”。2005年,在重新选择这一主题之后,各班都作了改动与创新,增加了预设内容。小班以与妈妈一同制作礼物的“亲子游戏”为主;中班则侧重于以幼儿为主的表征活动;而大班却别出心裁地采用“给妈妈一个惊喜”的做法,引导幼儿和爸爸一起为妈妈准备礼物,填写亲子单,教师在节日当天面向全班妈妈逐一进行宣读,使妈妈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情,孩子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妈妈,体验到家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这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丰富了大班原有的主题,使之更为丰满、完善。
有许多经典的主题,有些是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好、较为成熟的,有些是根据季节、节日等线索沿袭下来的,我们结合实际将其不断扩充,为“老”主题注入新活力。
网络式立体交叉——寻找联点、引线串珠、整体呈现
在月内容安排表中,大班安排了“上小学”的主题。主题内容是走进小学;目标是了解小学的生活;教育活动包括《好担心》、《特别的参观》;生活活动涉及自己整理衣帽橱、书包文具等;利用家长与社区资源方面,请家长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小学参观;环境创设方面有互动墙饰问题树、表征作品《我眼中的小学》;户外活动有体育游戏《飞快行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活动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这个联结点就是主题内容。从纵向上看,主题内容由“走进小学”到“离园倒计时”.一方面体现了时间的递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内容从感性认识到情感体验的推进变化,同时也体现出认知、知识、技能、习惯培养等方面的递进性、连续性和变化性。这样横向纵向立体交叉,形成主题实施的网络。
在主题的计划中,横向上体现各级目标、活动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统一性,纵向上体现前一个活动和后一个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在选择、设计、确定课程内容时,既注意各领域的平衡,又以主题内容为主线,像串珠子一样,在目标、内容、措施中寻找连接点,将其串联在一起。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做到了三点:一是寻找主题要求与知识要求的契合点:二是寻找经验的拓展与知识、技能学习的连接点;三是寻找集体活动与其它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点。
会诊式调整完善——会诊反思、螺旋推进、调整完善
根据对孩子的日常观察和过程评价。我们发现在课程内容的平衡性上存在问题:如我们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体育活动纳入到了户外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应管理和监督,很多教师就将其省略掉了。只组织幼儿自选体育活动,造成了幼儿动作发展的不系统、不全面,甚至出现有的孩子到了大班还不会双臂曲肘前后摆臂跑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调整:一是将基本动作的练习分解到每周,每日预设一个相应的体育游戏,并在周计划中体现出来;二是充分利用我园自然设施,增加大肌肉动作的练习;三是加强管理,利用抽查、日常评价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
课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充实完善。反思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反思、二是对组织形式的反思、三是对师幼行为的反思,四是对评价的反思。结合反思内容,我们进行了会诊式诊断调整,方法是:组织教师进行小组或集体研讨,针对反思中发现的不足,对症下药,制定改进策略,并将改动过的内容及时添加到课程文本中去。使课程在反思做法、分析不足、诊断问题、调整策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动态发展。
对课程的诊断调整,从时间上分为日常调整和期末调整。日常调整是指日常实践中的调整,分为活动实施前(对计划及预设内容的调整)、活动实施中(对实施方法的调整)和活动实施后(整体反思调整)。学期末的调整是每一学期末,组织全园教师对课程方案进行全面调整.其依据就是日常实践和活动实施前后的诊断。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3
标题:
论文
如何让英语课充满活力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取得良好发展的基础阶段。开设英语教学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适应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幼儿双语教学是一门刚刚起步的学科内容,它就象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幼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双语活动最关键的是让幼儿能喜欢说、大声说英语。幼儿园的孩子天真活泼、善于模仿、乐于参加活动,这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有利条件。为了帮助孩子轻松地学习英语,同时结合《快乐儿童英语》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唱歌、律动、表演、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一学期主要在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方面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幼儿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幼儿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幼儿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幼儿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因此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是很很重要的。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这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由于是整班教学,除了每天固定的15--20分钟游戏化的课堂语言训练外,孩子的一日常规都由教师安排,教师有条件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各环节,这些都是形成幼儿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
首先,抓住一日活动中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例如,早上来园的时候,坚持对孩子说:“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 what's your name?”等日常用语,孩子在模仿的基础上会愿意说,也可以使不太会说的孩子得到每天的锻炼,另外,孩子说的熟练后,还会主动对老师家长说,这就使简单的英语教学容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让孩子学以致用。在非英语教育活动中,对孩子说“Stand up、 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 ”等,在午睡时,对孩子说:“Silence please!、Don' talk.、Close your eyes.”等,老师通过自己动作等肢体语言的提示,让幼儿猜老师的意思,孩子一开始是在猜,到了第二个月,孩子不但理解句子的意思,还会模仿老师的发音和句子,孩子对完整句和连贯的交流用语学习得到发展。
二、 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传统的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15分钟左右,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现象。为避免这一点,我在组织课前活动前通常以律动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律动练习活动,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并抓住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组织形式多样幼儿喜欢的课堂活动。例如run and touch,游戏,听老师的发音,孩子去碰玩具,并跟着发音;掷骰子游戏,在大骰子上贴着小动物的图片,投掷到哪一面,孩子就念出小动物的英语发音等。游戏中孩子对英语学习没有造作、压抑之感,孩子学的开心,老师教的顺心。通过游戏、唱歌、律动、抢答、竞赛等,使孩子们在活泼,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 因材施教 情景教学
《快乐儿童英语》这套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理特点。但是针对幼儿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课外幼儿也没有听、说的机会,我就多给学生提供“习得”的机会,并非让他们有意识地学习,而是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益,这就需要打破课堂常规,不限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在课堂上创造真实情景,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习得语言。如:我在教“Sorry. That’s OK.” “Are you ready? Yes.” 这组对话时,我利用幼儿园的孩子喜欢玩的特点,上课拿出几个海洋球,告诉大家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一起玩球,孩子们都跳跃起来,非常高兴。然后我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我笑着问:“Are you ready?”而且从表情、神态中尽量流露出含义,但不讲出来。提示幼儿可以回答:“ Yes or No.”然后把球抛给他,故意抛得太高,让他接不到,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导他说:“That’s OK.”随着活动继续开展,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幼儿在反复感受语言的过程中,已不经意地领悟出这段对话的具体含义。再请一位接受能力强的幼儿代替老师的角色,然后不断换人,这样全班就在玩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组对话。
四、玩中学,学中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幼儿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就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字母和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我把字母和生活中的象形物体结合起来,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字母“B”时让幼儿想想它象什么,很多幼儿都说像个汉堡包。因此,我就通过“B B汗堡B”的句子,让幼儿边念边做动作,这样幼儿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字母“B”了 。然后为了让幼儿学会单词“Bird ”,我设计了“小鸟捉害虫”的游戏,让幼儿戴上头饰轮流扮演小鸟,比赛谁捉的“害虫”多,并鼓励当观众的小朋友喊 “ Bird Bird 加油,加油”的口号。这样孩子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字母而且还学会了相应的单词。他们学得开心、没有负担,从而使幼儿对英语活动更加感兴趣了。
其次,创设英语活动区域。在活动区中投放生动有趣的图片,动物指偶等,吸引孩子。只要有空,孩子就会主动地指读单词,或是拿起指偶两两结伴做起语言游戏,幼儿愉快地生活于英语语言的大气氛中。另外,在区域活动中更有利于教师对个别儿童的指导,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对于个别内向、不愿表达的孩子,可以在小小的区域中鼓励孩子大胆地讲速,老师给于适当地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使这部分孩子也得到进步。
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
英语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所以从小不仅要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要设法消除孩子生理、心理障碍。俗话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获得胜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幼儿,或者请幼儿之间相互鼓励。如:幼儿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就请大家一起说:“very very good 。”每节课我还准备了各种不同的礼品如:幼儿喜欢的贴贴纸、自己折的纸鹤或小糖果等。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让孩子充满对英语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经过这一学期的尝试,我觉得轻松活泼的课堂能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活力的重要手段。短短的一学期,学生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和一些常用单词,还能进行简短对话,掌握日常礼貌用语。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幼儿学的更快、更轻松!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3
标题:
论文
浅谈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意味着游戏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符号技能,发展想象力,理解人的行为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游戏运用于教学活动,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应尽量让幼儿把学习语言活动作为一种游戏,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
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有益智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几种。这些游戏既可单独运用于教学中,也可相互包容。但不论以何种形式运用于教学,都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 英语性
现在的幼儿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往往由于自身英语掌握不足或担心幼儿无法理解而采用汉语组织活动,种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幼儿学习英语。研究表明,幼儿学习语言遵循“听——说——读”的顺序。他们语言发展是从学习听话和说话,特别是从听话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应尽可能使用英语(必要时可配以动作示范),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充分的练习听英语的机会,然后在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英语配以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班幼儿,教师可适当配以中文说明,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游戏。待幼儿逐渐熟悉游戏时,再以纯英语组织游戏活动。
二、 简明性
由于幼儿理解力水平较低,加之对英语的掌握较少,所以当游戏规则过于复杂时,会导致幼儿不能理解游戏规则,进而不能正确掌握游戏,无法进行游戏。
三、 适宜性
所谓适宜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根据数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游戏。二是游戏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游戏有多种类型,但并不是每一种游戏都是用于教学内容。如“拼图游戏”就只适合用于学习一些物体名词,而不适合于儿歌、歌曲、动词的学习。若游戏选取不恰当,则可能事倍功半,虽然游戏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未达到教学目标。只有游戏适宜运用于该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的,才能有目的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游戏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只有游戏难易程度适宜,幼儿能掌握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成功,幼儿才能对游戏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若游戏过难或过易,则可能是幼儿畏难或轻视,不愿参与游戏,导致教学失败。
四、 公平性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注意那些对英语掌握较好、学习水平高的那些幼儿,他们参加游戏获得表扬的机会可能比其他幼儿多几倍。而那些性格内向,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则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造成参与游戏的机会不公平。长此以往,将加剧两极分化,使被冷落的幼儿习惯于当观众,失去学习英语的热情与信心。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多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使全体幼儿共同进步。
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几点技巧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非易事,除了要求教师把幼儿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热爱并尊重每个孩子,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技巧。
1.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示赞许和喜爱。运用积极的语言早已为教师掌握,而积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更可以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会从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感知教师的温情进而真正接纳你。(l)微笑。“妈妈,今天老师对我笑了。”许多年前我刚做教师时家长反馈的一句话,至今令我难忘。每当有孩子的眼睛与我相对而视时,我的眼睛都会满含笑意。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容能让他愉悦一天。(2)爱抚。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期有对肢体触摸的需求,来自成人的爱抚,隐含了一种亲情式的眷顾,孩子很容易一下子消除与你的隔阂,增加对你的信任感。(3)拥他入怀。“看到你蹲在那儿搂着她,侧着头听她说话,那场面真令人感动。”孩子的奶奶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谁感动,这是与孩子交谈的最佳姿势,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孩子会说许多你想不到的话,因为他想说。
2.排除偏爱因素。有一个学期有几个孩子时常情绪低落,我一直在寻找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我姐姐小孩的身上。“老师是我的姨。”这话震慑了一部分幼儿,他们认定在这个集体中偏爱一定会存在。作为教师,有必要消除一切偏爱的因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不同幼儿以表现机会,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最好的,都是教师的最爱。
3.不妨与孩子一起“疯”。有一次我们在草地上看蚂蚁,我把大大小小的蚂蚁安上了孩子们的名字,他们也把一个嘴里衔了面包屑的蚂蚁称作周老师,说是因为它拿了铃鼓。于是我们满草地爬动,大呼小叫地追寻着自己的蚂蚁。“真好玩啊!”孩子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我回去时,还在留恋刚才老师与他们一起玩时的疯劲,这使他们完全放松,思维异常活跃。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懂得爱护、引导他们的老师,也需要一个懂得童趣、保持重心的老师。
4.开放“禁区”。每个活动室或许都会有些地方不经允许幼儿不能随便涉足或触摸,比如讲台、钢琴、黑板、办公桌等。在我班,幼儿“冒犯”这些“禁区”时,我从不制止。于是黑板上漂亮的范图课后总被孩子们的新作品掩盖,活动间隙也常会听见一串串叮叮咚咚的杂音。虽然看上去似乎没有规矩,但孩子们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了怯懦紧张的神情。
5.不向第三者告状。第三者在这里指除师生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家长和其他教师。告状的目的似乎是寻求教育帮助,但孩子受到莫名的批评或指责,只会产生不满和躲避心理。教师应该寻找切实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赢得幼儿的尊重和爱戴。
6.借助家长的影响力。孩子最初对教师这个角色的判断,来自家人,并一直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有个实例:一个小男孩的父母由于自身有些小背景,一直认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孩子特殊的照顾,这使小男孩在师生关系中非常敏感,如果他想发言而教师已先请了别人,他会立即瘫倒在地。活动分组只有他会把自己想象成是老师不喜欢的坏孩子。这已经造成了幼儿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家长因素很重要。我常会对新来的胆怯的孩子说:“我和你妈妈是好朋友。”孩子们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教师也确实需要和家长做平等的能彼此交流和理解的好朋友。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有许多技巧,以上仅为我在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以此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示。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4
标题:
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
在当前的幼儿园素质教育研究中,应该注意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经济的效益,纷纷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了小学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的错误要求。在这种错误作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以至于有些专家不得不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首先,“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以《规程》和《条例》为指南,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
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
(二)遵循幼教规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三)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经常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当他们充分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作法和教育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就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如,我市某大型幼儿园在97年受社会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曾经一度使学额下降到五十余人,迫使该园也不得不考虑要多成立几个学前班。这时,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这所幼儿园广泛地开展了家长教育活动,并在社会上全方位地宣传幼儿教育理论,结果仅仅过了三个月,这所幼儿园的学额一下子又达到了三百余人,出现了入园难的可喜情况。
可见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方面。
总之,要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使广大家长能够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5
标题:
心得
家长会材料
各位家长:
各位家长晚上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究幼儿教育问题。在开始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分苹果》,大意是: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回信,一封来自一位著名成功人士,另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犯人。他们谈到了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成功人士小时侯,妈妈告诉他想得到最大的苹果就去整理草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而罪犯小时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示是:真实地表达拿大苹果的意愿会受到批评,而违心地说自己愿意拿小苹果的时候,反而能得到大的苹果,从此他学会了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最终学会了欺骗。
由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想到我们成人的价值观用什么方式、途径传递给孩子合适是最重要的,例如:孩子们都非常的喜欢听故事,常常缠着家长讲。我们何不顺应孩子,每天给孩子有目的地讲一两个故事呢?故事讲完了,别忘了给孩子提几个问题,把道德知识、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融进故事,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正确的进行“身教”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道德品值得形成,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无不对孩子产生影响。例如: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虽然现在是大班,但是在班内还存在许多迟到和旷课的现象,有的家长也许对此不以为然,。
有的孩子一直坚持着按时上幼儿园,父母忙碌着上班,有一天父母休班了,早上实在是想多休息一会,刚开始孩子还坚持上幼儿园,怕迟到,经过家长劝孩子说些迟到一次没关系之类的话,孩子就会以为幼儿园迟到没有关系,但是你能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上学可以迟到,有的家长会这样说:上小学后,我们就不迟到了。你想这可能吗,一个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的,何况孩子已经觉得上学可以迟到,没有关系。再说,经常迟到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对什么事也不在乎的态度。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
奖惩分明:表扬鼓励是家庭德育的重要方法,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防止孩子贪图物质的满足和享受,促使孩子在思想行为上不断进步;给予物质奖赏不要事先许诺。事先许诺多了,会使孩子讨价还价,养成斤斤计较的庸俗习气,以至完全失去物质奖赏的积极意义。(许诺多了,家长遵守还可以,但是家长由于工作忙活是其他原因,没有遵守诺言,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对您产生不信任感)
在批评惩罚孩子时,头脑一定要冷静,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不能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鲁莽行事,任意批评惩罚孩子,还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最好不要当着外人的面,一面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一点我们家长要特别注意。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越大越难教了,不听话了,在这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让孩子觉得凡事都有商量的余地,对孩子就避免用(教训、带、命令、要)等字眼,而是改用(鼓励、支持、提醒和讨论)凳子词,更要互相尊重。
这学期我们用的是多元智能教材,这套教材打破了以往的分科教学,都是以主题形式出现的,靠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实践,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在课程的进行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比较多,我们要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环境。
例如:第一个主题都是以恐龙来贯穿的,需要孩子搜集有关恐龙的图片、图书、玩具、知识等等大量的资料,刚开始有些家长不太理解,在进行这个主题前我们作过一个调查问卷,有关恐龙的,现在我们的这个主题差不多已经进行完了,现在请家长回家后再问一问你的孩子,对恐龙有了哪些了解,所以以后为了让我们的主题活动顺利的开展,为了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我希望家长尽量配合我们,孩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许多知识。搜集的资料就相当于孩子的书,
如果将早期教育理解成传统的识几个字,算几道题,背几首诗的话,可能会导致与早期教育在本质上的相悖:一方面,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另一方面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导致厌学的同时,更在器官神经发育上造成弊端。
专家认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坚韧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才是幼儿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应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研究还表明:不玩的孩子不聪明。试想如果让一个小孩子老老实实坐上一天,对他来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时也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想使孩子头脑更聪明,就不要束缚孩子,而应该带他多走进大自然,多跑出去活动活动。实践证明,爱运动的孩子,那些从小被家长放手惯了的孩子倒是不容易磕着、碰着,因为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强,个性活泼开朗,智力发展空间大;反之,保护过度的孩子则动作不灵活,自控力差,个性内向,容易孤僻、胆小,相对成功的空间也比较小……
最后,我想借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格赛尔的一段话作为我的结束语: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起充分体会每一个时段的乐趣。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6
标题:
心得
小班新生家长会
各位家长:大家好! 欢迎加入“小班”大家庭,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能成为朋友。首先,我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刘老师,一直以来研究是是学前教育,但本科段已经转向英语,而且我们幼儿园也只有我读的是英语本科,应该还算专业了,实际教龄9年。与我共同搭班的老师叫文老师,是一个性格温柔,多才多艺的美女老师。其次,就是我们最值得介绍的袁老师,别看她年轻,但她对小班已经很有经验了,是一位细心,周到的合格保育员,而且在整个小班阶段,保育工作是最值得关注的,所以请大家务必配合我们的袁老师的工作,以便能更好的照顾好您的孩子。再次,谢谢您对我们幼儿园的信任,当您把孩子交给我们的时候,深知您对我们的信赖,我们将不辜负您寄予的厚望,时时牢记着自己肩负的职责,会处处提醒着自己要用快乐去迎接每一天,要用真情去爱每一个孩子,要用宽容去接纳他们每一次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能成为朋友。那么,为了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入园前的生活状况,缓解孩子入园前的焦虑情绪,顺利的渡过入园关,进入集体,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关于孩子如何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现在向您介绍一些措施,希望您能仔细听,并与我们配合,谢谢!
一、家长如何为孩子入园作好准备
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幼儿来讲,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长时间地生活,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安全感及各种不适应的反应。家长应于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给与幼儿情绪上的辅导,告诉他(她)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称,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将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正式入园后,家长最初一段时间不必对孩子详细盘查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免孩子产生压力。入园初期,幼儿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在情绪和身体上产生不适,家长在这一阶段应密切注意幼儿身体与情绪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要求他(她)去幼儿园的态度。 一、父母如何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1、开学之初几天,幼儿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反应,请家长多多以正面的方式介绍幼儿园的长处,别以威胁吓唬的方式劝说幼儿,以免对幼儿园产生不良印象。
2、当幼儿不停的哭泣,请尽量安抚他,让他知道您了解他的感受,而不责怪他。
3、当您离开时务必和幼儿告别,并温柔坚定的告诉他,放学时准备接他回家,让他有温暖、安全的感觉。 再则家长也要为幼儿作一些准备:
(一)心理准备
让幼儿了解新的环境。孩子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幼儿园充满了新奇、陌生甚至恐惧的感觉,消除这种紧张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未开学时带孩先来幼儿园走走、看看,让他们看看幼儿园的游戏场地和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边看边介绍,并告诉幼儿他即将来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将和他一起玩。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来园,首先会遇到大小便、吃饭、睡觉等问题。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面临吃饭要喂、睡觉要陪、衣服不会穿这些问题。紧张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孩子虽小,但他们总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的肯定。刚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会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们也容易接受这些孩子。这样,往往会淡化思念之情。而反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担心不被同伴接受,不被老师喜欢。可见,家长对孩子独立生活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三) 生活习惯的培养
1.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并有意地安排幼儿在家的活动。如:帮助幼儿建立适宜的午睡习惯,一般,幼儿园的午睡安排在十二点至两点半之间。早上入园时间为八点左右,所以晚间睡眠时间最好不要晚与九点。饮食习惯也要作相对的调整。如:定时、定点、少吃零食。
2.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不要让孩子在家随心所欲,否则孩子入园后,面对幼儿园的各项要求会无所适从。
二、入园后的表现
孩子的表现:
当您做好以上事情时,孩子会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一些抵触情绪还是难避免的,作为家长也不必太过惊慌。正式入园后,家长最初一段时间不必对孩子详细盘查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免孩子产生压力。入园初期,幼儿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在情绪和身体上产生不适,如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在饮食方面,孩子入园后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甚至绝食等现象。行为方面,入园后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其实,上述现象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生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理解和心理准备。家长在这一阶段也应密切注意幼儿身体与情绪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要求他(她)去幼儿园的态度。正常情况下,幼儿会在20天左右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态度: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当你们看到孩子们变化的情绪时,肯定会心疼。但家长最忌讳的有三点:
1. 态度不坚决。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求不停,立即答应孩子停几天去,这样反反复复会使适应期加长。
2. 依依不舍。家长过分依恋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哭闹,有的家长送孩子到园后并不立即将孩子交给老师,而是抱在手中久久不放,其场面甚有生离死别之感受,有的家长虽然交给了老师,但中途多次窥视,孩子一旦发现,又引起哭喊等等。家长的这种不良情绪会激活孩子的不良情绪,而且会给孩子一个错觉,妈妈不会走或会带我走,从而加大入园的难度,使得适应期更长。
3. 消极的语言暗示。不当问题,家长因特别关心孩子在园情况而导致消极语言暗示,如: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老师对你好不好?挨批评了吗?这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地方。
4. 威胁式语言。“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管你”,“不听话就不来接你”这类语言将幼儿园描述成一个惩罚的环境,加重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
入园的适应问题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了帮助孩子早日适应,不管孩子的哭闹起因为何,父母与学校、教师的沟通、配合及相互信赖是绝对需要而且不容忽视的
二、接送幼儿时注意事项
1、幼儿每天入园时间是早晨7:30--8:30,离园是下午5:00-,无特殊情况不提早接回幼儿,以免影响幼儿正常活动。
2、请您准时接送幼儿上下学,经常迟到的幼儿,不仅影响工作、学习、亦间接影响同学关系及日后学习态 度,请鼓励宝宝每天按时入园。
3、您委托他人来接幼儿,一定要出示接送证,在此告知家长,新生刚入园接送证不花钱,免费办理一张接送证,如果家长还需要办理的话每人交5元办理一张,如果你的接送证旧了想换新的可以以旧换新只需要1元,我们园部这么做为的是更好的实施接送证制度,希望你们家长能配合.
三、幼儿的服装
1、请让幼儿穿着简单、舒适、便于活动的衣服,使幼儿易于穿脱。
2、为孩子准备一套衣服装在小书包里,以便换洗。禁止小孩带小刀、铁钉、玻璃等危险品和零食入园。
3. 每个孩子的杯子和毛巾上都有数字,家长帮助孩子认识,使孩子学会辨认自己的物品。
四、幼儿健康保健及请假事宜
1、若您发现宝宝有下列不适情况,请勿必留在家中休息以免传染,并及时报 告
发烧、呕吐、麻疹、水痘、腮腺炎等。
2、幼儿病症较轻微或痊愈后上学,如有药品的小孩请委托晨间的医生中午给予喂药
3、幼儿对某种食物或药物过敏时,请事先告诉老师。
五、其他安全事项
1、我们会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对“安全”的理解是全方位的,包括孩子们健康方面、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的安全概念,我们会通过完整的安全保护措施来全面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6
标题:
心得
教师的微笑
微笑是美好的,它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由陌人成为熟人,由冤家成为朋友,不是吗?商店售货员的微笑会给人带来亲切并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而教师的微笑会让孩子觉得老师亲切的象妈妈,幼儿园象温馨的家,会让家长感到把孩子放到幼儿园里放心,会让整个幼儿园充满阳光。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在暑假期间,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身边,要求上幼儿园,当时因为觉得孩子年龄稍差一些,我不愿意收,并告诉他先去上托儿所,但她直意不肯,原因有三个,其一,孩子已上了一年托儿所,她所喜欢的老师已调走,其他老师没法让孩子喜欢,因为那些老师从来没有笑过;其二,她到幼儿园已经转了几次,除了对我园的育人环境及和谐的氛围比较欣赏外,关键是老师,她说我刚来到一个班窗口准备随便看看,那位老师连忙打开门,满脸带着微笑,以满腔的热情跟我打招呼并把我请到班级,向我介绍班级及幼儿园的情况,我当时就想,这才是幼儿园老师啊!我一定要把孩子送到这个幼儿园来。听到这里,我很感动,这是我园哪一位老师呢?她可真是有功之臣那,她以一个教师自身的魅力,纯真的微笑,良好的职业形象,不经意而强有力的宣传了我们幼儿园,并让家长如此的着迷,如此的倾心,如此的向往。
可爱的姑娘们,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留给我们多么有益的启示啊!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除了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微笑服务显得何等的重要,在这里我高呼,让你我的美好形象从微笑开始吧!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8
标题:
心得
新课程模式下有效挖掘家庭资源
——有趣的“家长助教”活动
《指南》中明确指出:为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成长经验,拓宽幼儿的思维,发挥家长的一技之长。近年来,机关幼儿园积极投身于新课改,把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引进课堂,家长助教日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这种活动既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也把家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家园共育水平家长助教,是指聘请不同特长的家长作为“教师”来主持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家长有不同的职业、知识与专业背景,对幼儿园来说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医生、教师、艺术家、科学家、作家、警察等等,我们充分利用一宝贵的资源,请家长进课堂当“教师”,给孩子讲解或进行表演。家长参与这样的教育活动,事先要和教师一起各课,有助于家长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方法,掌握教育技巧,提高科学育地水平。我们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请各行各业的家长来当“老师”,家长非常乐意,因为他们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提高自身家教能力的好机会。平行班之间还互访家长轮流当“老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发展影响很大,而教育行为又受教育观念所支配。教育观念犹如方向企,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尚未树立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观;二是尚未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三是尚未树立面向未来促进幼儿一生幸福成长的有地观。为此幼儿园要将转变家长的观念作为家长作的重点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并深深地体会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家长助教”是我们在家园共育方面推出的又一新举措,它是让家长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长,自愿报名,走进幼儿园,和教师一起组织教育活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我们常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对前两点我们很理解,但为什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要家长参与?家长愿意参与吗?怎样参与?我们心存疑惑。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逐渐认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和价值,体会到家长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他们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们发现家长们也很乐意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于是我们班请来了妈妈老师。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妈妈老师开展的两个活动。
活动一、《桂花芋艿汤》
桂花芋艿汤是我们开展秋天主题活动下的一个生成活动。阳阳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而且也看过国外的家长助教活动。她主动提出要来做一回妈妈老师。“我会做各种点心,只要给我准备好材料,我就能组织孩子们的活动。”这一提议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准备材料,设计方案,多少次的探讨,我们和孩子一样期望着那一天的快快到来。11月14日下午,阳阳妈妈来到幼儿园,从“为什么要吃桂花芋艿汤”到“芋艿长在哪里”,利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孩子当场生成了许多问题,阳阳妈妈都做了巧妙的回答。孩子们在阳阳妈妈的指导下,学着剥剥芋艿皮,切切剥好的芋艿,尝着自己参与制作的甜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次活动告诉我们妈妈老师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如有机会可以继续延续。
活动二、《汽车的构造》
这一活动是来源于大主题“马路上的故事”下的一个小主题“马路上的车辆”。由于孩子们对汽车知识的需求显得很迫切,而我们老师对这一方面却了解不深。机会来了,我们在家园联系栏中贴出广告招募家长老师。一天后,丰丰妈妈来了,她是汽车制动系统公司的工作人员,本身的职业决定了她对汽车方面专业知识的清楚了解,家里就有一辆POLO轿车。丰丰妈妈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该对这么小的孩子说什么、怎么说。我们一边为她鼓劲儿,一边安慰她:“没事,有我们做后盾呢!”并和她一起商定计划,做活动准备。
丰丰妈妈对此活动非常重视,带着她的“构想”和找了许多材料,但准备的材料太多太复杂了。于是我们向丰丰妈妈解释了中班孩子的特点,并结合生活经验,选取了一些孩子中的热点问题,如:汽车的构造、各类标志及交通安全讲解。活动中,丰丰妈妈讲解生动形象,孩子知道了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汽车的车身、底盘、电器设备等一系列汽车知识。丰丰妈妈又把汽车开到了操场上,让孩子们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问一问,玩一玩时,他们的兴奋劲儿就别提了,脸上写满了惊喜与快乐。活动进行得很顺利,效果也出奇地好:孩子们非常专注、投入,即使是班里最淘气的孩子,也瞪大了眼睛。
活动三:紫藤公园运动会
体会:
1、幼儿园并非只是儿童的学习场所,也不只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之处,其实,家长的很多知识也是我们幼儿教师需要学习的。这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传递教育经验的过程。家长在参与幼儿园教育,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的同时,也分享了教师的教育经验。幼儿园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儿童、教 师、家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
2、“一花引来百花开”,只要看到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家长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两次活动使得许多家长成了老师的好帮手。她们不仅积极协助我们的工作,还成了我们与其他家长沟通的“桥梁”,带动了其他家长一起来关心、参与孩子的教育。他们经常询问:“这个内容孩子能理解吗?”“孩子从这里能学到什么?”有时还会提一些建议、看法,并经常主动地把自己了解到的孩子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反应及时反馈给我们,促进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家长对教育活动的关注,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教师可以从家长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活动深入开展的线索,启发新思路。
3、上述活动不仅带给家长们很多感受,对我们的触动也很大。我们真正体会到,即使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家长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他们是教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安排得合情合理,不过分增加家长的负担,而且按照自愿、互惠的原则行事,家长是会理解并支持这种“参与”的方式的。我们不能要求,更不能强迫家长像老师那样承担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但我们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进来,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8
标题:
心得
归还“小康康”一个完整而又温馨的家
小康康是一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他对人很有礼貌,平时能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做游戏,小伙伴们都喜欢他,爸爸妈妈也喜欢他。
可是刚开学不久,我发现他变了样,变得有点儿“傻样”,看人做事总是心神不定,那种眼神看上去好象受了什么刺激,你叫他做事,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你爱理不理,平时也不去找同伴玩,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啃”自己的手指头,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玩,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爸爸打妈妈了 ,妈妈不要我了,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要我。”说完就转过头不理我了。看到平日里快乐地像小鸟似的康康,一下子变得精神恍惚的样子,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我决定去试一试,让孩子避免这场搞不清的“灾难”,能让康康重新回到那以前的他。
从小康康的奶奶口中了解到:有一天,小康康的爸爸妈妈在单位里为了一件琐碎事发生了矛盾,只是小康康的爸爸生性急噪,易动肝火,在众人面前把小康康的妈妈打了一顿,小康康的妈妈哪能忍受如此的打击,一怒之下,就带着小康康离家出走了,一出去就是好几天,可是回来之后,把小康送到奶奶家就走了,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也没有来幼儿园见小康。
父母之间的吵架、闹离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刺激,可以这样说,孩子从一生下来到现在也许是第一次看到爸爸妈妈打架的场面,因此,在他的幼小心灵之处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很害怕,但他无可奈何。
记得有一次,我班有一位与小康同名同姓的大康(小朋友称他为大康,他爸爸妈妈也正在闹离婚),他的奶奶和妈妈都来接孩子,结果婆媳见了面如同仇人一般,两人都要孩子,抢得不可开交,这场面被小康康看见了,当时就吓得大哭起来,双手捂住眼睛趴在桌子上,不敢抬头看。因为这情景对于小康来说已经是第二次了,在他的脑海里已经留下了一层浓浓的阴影。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来园接小康康的奶奶,他奶奶说:“我也看到了,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说服小康康的爸爸妈妈,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呀。”老人家一边说一边流着眼泪,显得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看到这场面,我再也安定不下来,决定打电话给小康康的妈妈,约个时间请她到幼儿园里来谈谈。说实在的,妈妈的心是最容易被孩子的真情所感化,当小康康的妈妈来到幼儿园看到自己的孩子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起康康亲了又亲,舍不得放手,而康康也抱紧了妈妈,惟恐妈妈又逃走。在旁的我被感动了,有句成语叫“趁热打铁”,于是我就把孩子的近期状况向小康康的妈妈进行了简单的汇报,希望小康康的妈妈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回家吧。小康康的妈妈终于被我的话感动了,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打这以后,我成了小康康一家的“调解员”,两边劝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小康康终于回到了妈妈的身边,一家子团圆了。
小康康的奶奶甭提有多高兴呢!她来接康康时,拉住我的手说:“谢谢你,老师!小俩口终于和好了。”现在的小康康就和以前一样,走起路来又蹦又跳,说话的嗓门也高了。看着小康康那快活的神情,我的心里也很开心。当我静下心来喝杯茶时,我在想,这些日子里我究竟干了什么事,调查夫妻之间的矛盾,使决定要分手的夫妻能重归于好,这似乎不是我的本份工作,但是,我觉得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我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归还孩子一个完整而又温馨的家,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只得的。在这里,我要提醒所有的家长:不要因为家庭纠纷而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关心和照顾,为了孩子的健康,请珍爱自己的家,珍爱自己的孩子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9
标题:
心得
感悟于同家长的交流
[参加工作已经将近一年了,在这一年当中不仅让我在教育教学经验上有所收获,而且最重要的让我懂得与家长交流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这个学期我们班里又来了几位新的小朋友,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叫杨依文,这个小朋友非常可爱,而且还很有个性,每天早晨总是哭着来幼儿园,总是等到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哭个不停。其实幼儿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一开始离开父母的身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先有一个适应的阶段。等到她融入集体生活就不会出现哭闹等一系列的现象了。可是洋洋的妈妈偏偏又是一个非常宠爱孩子的母亲,每天早晨来的时候,总是把我拉到门外问好多问题“老师,昨天她回到家说什么今天也不来幼儿园了,说幼儿园老师不好”“她昨天又哭了一天吧我看她眼睛都肿了”其实家长的态度表明是不相信我们。我每次都是回答“没事的,您放心,孩子一开始来幼儿园肯定不适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经过了周末洋洋又是哭着来了幼儿园。妈妈很急切的把我拉到一边问“老师,怎么都这么长时间了,她还哭啊,我今天多陪会她再走。”这时我的心理有了另外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深深的触动了我,天下每个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有一天我也做了母亲,我会不会也像这位母亲一样呢?也许我也会不放心孩子,也许我也会缠着老师问来问去想多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也许我也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到一些情况,也许我也会盲目的听信孩子的一些天真想法误解老师。也许还有更多。我很内疚,我觉得我以前没能充分考虑到家长的一些感受,我有一种失败感。但是当我站在那位母亲的立场上再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我印象中的这位母亲不再是难缠的母亲了,因为她是在替孩子考虑事情,是人之常情。
我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于是我很热情地对这位母亲介绍了孩子在园的所有情况,并且了解了孩子在家里的一些情况,用一些专业的知识像她解释了孩子最近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症状的原因。并耐心倾听了这位母亲的一些想法。并且让这位母亲与我们一起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过了一段时间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配合,现在的洋洋与一开始相比简直是两个人一样,现在的她每天都高高兴兴来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而且吃饭也不挑食了。今天当妈妈送样样来幼儿园的时候对我说“老师,今天下雨我说别去幼儿园了,可是她就是不行,偏要来。最近洋洋也胖了。多亏您了。”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非常的高兴,我觉得孩子进步的同时,我也成长了。这件事给了我深深的启迪,那就是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把它归纳为五点:
一:要有耐心
二:要有爱心
三:要有责任心
四:要及时的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五:要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的关系
我想在工作中要做到这五点,那么在做家长工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措手不及了,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纲要中的一些准则与精神。
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在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经验的不足与稚嫩。但是只要用心去学习,用心去体会,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并且经常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相信到那个时候我也会变得成熟了。这就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在做家长工作上的一些点滴体会。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39
标题:
心得
对幼儿英语教学的体验
在幼教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新《纲要》的颁布无疑犹如春风化雨般给幼教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的催化下,教育观念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凸显,东西方文化教育正在寻找着新的切合点。虽然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使思维方式不同,但语言学习规律的共通性,使得两种语言的学习, 有着必然的交融。英语课程已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汉语活动在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上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新《纲要》中,对语言的目标及内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折射到英语教学,我也从中体会到其相通、可以借鉴的另外一面。今天的幼儿英语教育和过去也应有其发展的不同性。
以往的英语教育一直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师往往为了让幼儿背诵几个单词而用尽了各种教学手段,只重视目标,既不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也不重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片面强化认知目标,如单词、句型的学习,而忽视其他目标的达成,如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社会目标等。幼儿成了教师统一制造的产品,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新《纲要》强调要在重视目标的同时,注意学习的过程,注意学习中的幼儿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制定英语教学目标时,不仅要重视认知的目标,也要注意情感的社会目标,因为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如有的幼儿他会说简单的句子,但不乐于用英语和人交往,即使看见外国人,也会胆怯,害羞,这样也就失去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意义。
皮亚杰关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告诉我们语言学习的目标也应有其年龄阶段目标,同时语言的学习是有个性差异的。因而制定目标时,除考虑幼儿年龄阶段的共性目标外,也应考虑个性差异性目标,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整齐划一的语言目标会让英语教学变成拷贝文件,使很多处在不同层次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承认语言学习的差异性,才会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快速地前进。例如:我班幼儿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有一些教师的子女接触的英语内容比较多,而一部分老人、保姆带的孩子胆小又不爱说话,接触的英语环境也少一些,在英语活动中幼儿的反应情况也随之不同,所以在目标的要求上,我也暗暗在心中有数,鼓励与评价因人而异,不盲目夸赞,更细心的关注有困难或胆小的幼儿,使每名幼儿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逐渐建立自信,撒下兴趣的种子,等待未来成功的收获。
千篇一律的几个单词,几个句型,歌曲,童谣的学习,这种语言学习内容的单一性,必然会导致幼儿语言的贫乏和语言发展的停滞。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述,谈话,文学,等等。因而,其教育内容与形式也应是多样性的, 不单单是死板的学习单词,句子。也可以有晨间打招呼,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等等,各种形式丰富多样,才更能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便于幼儿接受和掌握。我在英语教学活动时也有相通的体验,小班幼儿喜欢亮丽生动的形象与声音,运用活泼的动画,动物角色吸引幼儿的注意,通过创造有英语氛围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幼儿听说英语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过渡环节播放英语伴随磁带,利用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帮助幼儿巩固、练习、加深学习印象。为了鼓励幼儿逐渐的开口说简单的话,在平时应为幼儿创设大量的展示机会,包括在英语活动中,我每次都会逐个邀请每一组幼儿来为小朋友们表演,开始时只是念一个字母、一个单词,慢慢的孩子们愿意积极的来问大家一句话,来唱一首歌曲或童谣,主动的适应接受这种语言,对说英语感兴趣、有信心,没有任何心理的负担与压力。才能最终把英语慢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逐渐作为交流的工具去自由的使用。
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的支持性、启发性环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允许幼儿在语言学习中尝试错误,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在幼儿有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幼儿获得了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交往情境和大量表达想法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幼儿的情况灵活转换。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推动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创造一个理想而完整的语言链条。
作者:
lily
时间:
2008-3-14 21:40
标题:
教案
安全教案《交通信号灯》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走在马路上要注意安全,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辨别能力。
3、幼儿能认识简单的交通标记并了解安全通过马路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挂图四幅,红绿灯标牌各一个。录像片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观看录像片,交通安全引起孩子们的关注。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
(二)展开:
1、出示挂图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人行横道线、信号灯、停车线等。
2、通过游戏《猜猜看》,来巩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3、提问:如何过马路?安全过马路有什么好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束:进行体育游戏《红绿灯》,通过游戏,进一步教育幼儿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安全教案《紧急撤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