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五篇 |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 李竹平 |
2003年秋季,我们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同时真正参与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来。为了使自己在课改中获得一定的专业成长,我开始坚持阅读有关书籍和撰写教学日记。现将我在入学教育和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撰写的教学日记整理几篇,与广大一线教师一起探讨。 9月11日 星期四 语文老师的第一天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二周的星期四,缺编的老师还没到位。我已被确定教102班的语文。我决定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已坐班近一个星期,没有必要再向孩子们做自我介绍。第一节课,一走进教室,我告诉他们,我就是他们的语文老师,并请他们从书包中拿出语文书。三十九个学生有快有慢,有的是通过观察同位拿了哪本书也就拿出了哪本。不过,三十九个人总算都拿对了。 我将“语文”二字用红粉笔写在黑板上,大大的。然后,我问学生们封面上哪两个字是“语文”。观察了解,发现有三个学生认不出封面上的“语文”二字。我想,也许是这三个学生接受能力差些,也许是我在黑板上写的是正楷,而封面上是行楷。我觉得,封面上用正楷一定更合适,毕竟,一年级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还在起步阶段。 我逐个指导三个学生认清了封面上的“语文”二字。又引导学生们在第二页写上班级和姓名。学生们大多读过学前班,有三十四个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姓名,包括写错其中某个字的。我一个一个地教写不出姓名的写姓名,教写错字的改正错字。因为担心他们很快遗忘了,我告诉他们,回家请爷爷或爸爸妈妈再检查检查,教一教。 教学生写姓名时,一个现象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有的学生书本上的姓名是爸爸写的,但把字写错了。固然,写了错字有时代的原因──毕竟,那时受教育并不被农村家庭重视。但这并不只影响了一代人,至少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家庭教育必然因为知识的缺乏而有诸多的缺失;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某种程度的鄙视,孩子的人格养成和建树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下午,我想以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入学教育,最根本的想法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些属于校园的文化。我一直以为,优秀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生在某种程度和方向上对校园文化做出何种解读,却要看老师是怎样引导的。 我让学生排队走出教室,每到一处,既介绍事物,又结合事物对学生进行行为和品德上的引导。当我告诉学生一些树木的名称时,我就接着形象地教育他们要爱护树木。我对他们说:“树木也有生命,它们为我们带来绿意、阴凉,它们也希望我们对它们友好。当你用小刀伤害它们的时候,那从伤口渗出的树汁是它们伤心的眼泪。”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纷纷表示以后不伤害树木。 回到教室前,我让孩子们将教室外和操场上的废纸、塑料袋捡掉。一阵忙碌后,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学生安静下来后,我惊奇地发现──竟然“丢掉”了三名学生。 101班的学生正在校园里自由活动。我想,那三名学生一定贪玩,和101班学生玩得正欢,连自己班的同学哪去了也没放在心上。果然,出去找他们的同学在101班学生中间发现了他们,并将他们喊了回来。我不得不点出他们的姓名,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弄丢了。 一年级的学生,学校、班级、学习等有关的概念还没有在头脑中建立,他们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他们还生活在一种近乎无意识的认知世界里,受暂时的注意和兴趣支配。我们不能指望靠一两次说教或训斥就使他们变“乖”,唯一的灵丹妙药是耐心、爱心,要时刻关注他们,时刻引导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自觉”了。 9月15日 星期一 “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单韵母a、o、e。课标指出,识字和写字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帮助学习汉字的汉语拼音的教学也要做到使学生“有主动学会拼音的愿望”。如何使学生喜欢学汉语拼音,有主动学会汉语拼音的愿望呢?单纯地靠教学过程中不同手段的“吸引”,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否可行呢?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受兴趣支配的,而他们的兴趣又易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发生转移。因此,“手段”的运用稍有不当或花样过多,往往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注意了“手段”本身,却忽视了本质的东西──学习的内容和对象。一节课下来,表面的皆大欢喜掩盖的是得不偿失。 应该说,一节课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拼音教学,它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短期效应”。我们的教学所应追求的是使学生保持长期的兴趣,基于自身需要的求知欲望,即追求的是一种“长期效应”。 “短期效应”只有与“长期效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学得积极,学得快乐。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例,首先应该在学生心理上预设一个“长期效应”,使他们时刻记得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拼音,使他们经常想起学习汉语拼音的好处,给他们以愿望和期待。在接触汉语拼音之前,教师可带几本图文并茂的拼音读物到课堂上,运用向往的语言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再告诉他们,欲读这些有趣的图书,就要学好拼音。然后将读物放在班级图书角里。这样,学生一心想读一读这些图书,就不得不认真学习汉语拼音。接着,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不同的“手段”以获得“短期效应”──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心态、认真的学习态度。如此,则不愁学生学不好拼音了。 9月17日 星期三 教会学生观察 语文课堂上,教会一年级学生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图文并茂,图画色彩鲜艳,内容活泼丰富。但有了这些图画并不等于自然和必然地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只有正确地使用了这些图画或插图,才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起初,学生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总是零碎地,他们无法独自有顺序地观察和整体地感知图画内容,更不能独自将所学内容与图画建立起联系来。教师必须要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并渐渐在观察中发现学习内容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当然,图画是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内容的,引导过程中不可本末倒置。 观察不限于图画,在教科书上,“汉语拼音”的第一课就有写的内容──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单韵母a、o、e。怎样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字母,老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观察。学生有心观察所得比教师的讲解牢靠得多。 当然,观察并不只是学习的手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活动。“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9月23日 星期三 情境图的使用 手头没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之前的教材,因此无法进行比较。印象中以前的教科书,单就拼音部分而言,插图是比较简单的,故事性不强,情境性不强。实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教学中运用恰当,便有利于学生学习拼音,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增强学习兴趣。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图该如何使用,没有现成的例子,更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除了图画本身内容的丰富、色彩的鲜明从直观上吸引学生外,如何既让学生自己在图画和学习拼音之间建立起联系,又使图画起到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拼音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如何运用图画的。指导学生观察是感性的运用,十分重要,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运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从心理上启动学习的动力,是有效学习的必要。一年级学生最爱听童话故事。而教材中的情境图都是童话性质的。但故事如何编,教师用书上没现成的答案。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创造性地编故事,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学习内容贯穿于故事中,使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拼音。今天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汉语拼音”第四课认读字词部分,教材上画了这样一幅图画:在一片土地的边沿,一匹小马驮着一袋大米正往前赶路,身后追来一只跑得满头大汗的兔子。这幅情境图是为认读“大米、土地、马、兔”几个字词服务的。 但根据学情,我觉得仅仅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上内容再拼读音节,读出词语,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白费功夫。细想,我何不缘图编个故事,以故事的形式结合情境图,既带出学习的字词,又教导学生要热爱学习。我决定尝试一下。 我的故事是这样编的: 勤劳的小马驮着一袋大米,正沿着田间的一条大路赶往牛大爷家。它准备将这袋大米送给牛大爷。小马一边快乐的哼着字母歌:“bpmfdtnl”。突然,身后传来小灰兔的声音:“小马,请等一等,等一等。”小马回头望望,看见小灰兔正满头大汗地追上来。“咦,怎么啦?是我踩着它的萝卜了吗?没有哇。”小马犯起嘀咕来,“那它为什么追我呢?我还是停下来问问。” “小灰兔,你有什么事吗?”小马问。 小灰兔一边喘气一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只是想问一问你驮的是什么。” 小马笑了,说:“原来是这样啊,还吓了我一跳呢。你瞧,这袋上些着呢。” 小灰兔更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说:“妈妈说我学过这两个字,可我忘了。” “上面还有拼音呢。会拼吗?” “不……不会。” “小朋友们,谁能帮帮小灰兔?” …… 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故事的建构当中,兴趣昂然地认读并识记了四个字词。 当然,情境图的使用方法多样,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要因课制宜,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 9月26日 星期五 关于“遗忘” 今天开始教学三拼音节。 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已能熟练地拼读,但还有十来个学生即使反复教过练过还是不能独立地正确拼读。 除了方言造成的发音障碍之外,最主要的障碍是遗忘。许多孩子太容易遗忘了。刚刚学过的字母,他们便忘了该怎么发音,或者将发音张冠李戴。 是没有在字母的形与音之间建立起显性的联系吗?课堂上,我运用课本上的直观图画帮助学生建立起字母音、形之间的联系。实践证明,对于一部分学生,这是有效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效果并不明显。 事实上,只有以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各自的内在需要上建立起字母音、形之间的联系,才能使他们良好地记住每个字母的发音。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累和积极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字形与发音之间的联系,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 汉语拼音本身是抽象的,低年级的学生又容易遗忘。所以,有时,虽然将抽象的拼音与形象的图景、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但一离开这些图景,相关的生活经验重新回到记忆中的某个角落时,有些学生又忘了刚刚学习的声、韵母。拼音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如果是暂时的,就一定是脆弱的。当图画从眼前移开,学生就忘了声、韵母的发音或音节拼读的方法。老师重新展示图画,学生又想起了发音和拼读的方法。这说明声、韵母的发音和音节拼读的方法已进入了学生的记忆,只是没有在头脑中牢固地建立起音与形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可以通过方法的指导和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完成,如,在学习过程中安排“闭眼回忆、重现”的环节。也就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发音或拼读,感知了字母的形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轻声读出或听老师读出字母或音节,同时在头脑中运用联想等方式重现它的形。 但是,如果在拼音的识记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建立起图画与拼音之间的联系,缺乏自主的思考、观察和发现,遗忘会来得很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有关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刀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做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果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的会感到困难的。” 如果给了时间他们思考、观察和发现,仍然很快遗忘了,就一定是学生的兴趣中的主导不是学习的内容和对象本身,而是好玩的对象──游戏或图画。如何使学生随时保持对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兴趣,也就是如何使学习对象和内容比“玩”更具有吸引力,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