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澴河记事——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44
标题: 澴河记事——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澴河记事







                                                                  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作者:陈圣芳




电子信箱:csf538@163.com
2009年4月


(打过工、种过地、摆过摊、上过学、炒过股、写过文、当过工程技术人员、任过某行政机关中层干部、做过新闻通讯员和特邀记者、赶潮流干过论坛版主……现在闲着还是闲着,于是模仿文人开始码字。)


[ 本帖最后由 摄友驴友网友 于 2009-5-11 19:56 编辑 ]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45
“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尤利西斯》)我没有离开我的故乡,没有离开哺育我的澴河,我始终是澴河的儿女,澴河从来就没有离开我的视线,我枕着她的涛声入梦……

                                            
                      ——题记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50
                   我家门前有条河

    我家门前有条河——澴河,她曲曲弯弯从我村湾门前流过,她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同时也是我们的痛苦之源……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房屋是依势而造错落有致地摆在澴河河床上的,我们的祖祖辈辈通过肩挑背扛,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硬生生地在澴河岸边修筑了一条绕村半圈的防洪堤,并且每年农闲全湾老小就对堤防进行岁修。

      无论我们怎样维护这生命之堤,但是当洪水猛兽奔袭而来的时候,我们依然在这风雨摇曳洪水汹涌摇摇晃晃的房屋阁楼上提心吊胆地等待洪水的退去……山洪猛烈的话,三两天洪水可以落下,我们全湾人就又兴高采烈欢天喜地走出阁楼,搬出屋里的坛坛罐罐洗刷的干干净净,开始谋划着新的一天。如果赶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那么我们一湾老小在那颤巍巍的狭小阁楼上少的也要呆上三五天,为此特别准备的小麦菜馍馍,不是吃的告罄就是馍馍上面已经长满茂密苍茫的白毛,这样的话一家老小就不得不忍饥挨饿了。

      记得是我四五岁的时候,一场洪水把我们一家老小逼上了狭窄的阁楼,原指望三两天洪水就可以退下去的,不曾想五天了,我们依然在阁楼上呆着,呼啸的洪流冲击着我们摇摇欲坠的房屋,晃晃悠悠的。我们不仅感到饥饿,而且在这洪水肆虐的夏天依然感觉寒气逼人。我们渴望上苍停止淫威,希望洪水能够早点离我们而去……就在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刻,住在大堤院里的一位族叔摇着小船,迎着洪流,沐风顶雨,乘风破浪,摇到我们大半截淹没在洪水里的房屋前,他将船缆绳用一个活结系在房屋的中柱,然后小心翼翼从荜子(一种芦苇和麦引子和黄泥巴糊的房壁)缝隙里将我们兄妹几个抱到了小船上,因为船小,只能装下我们几个小孩子,所以父母就依然留在了阁楼上,等待救援……

      小船在洪流中打着旋,随时都有被急流涌起的浪头打翻的危险,族叔全神贯注地摇着船橹,避过浪头,绕过急流漩涡,汗水滚落在他古铜色的脸膛上,此时,他在我们兄妹的心目中就是救我们离开苦海的上帝。

      小船将近大堤处,因为54年的一场大洪水将我村支堤和干堤接壤处冲毁了100多米的一个大壑口,船行走到这里,水流湍急,船只无法靠岸,族叔只得借着水势迂回前进,才好不容易将我们兄妹接上了大堤,他这才抹了把脸上的汗,长吁了一口气,然后又掉转船头,扑入了洪流之中,看着他的背影吃力地向我们村子的方向摇去……我们感到族叔是那么的高大。

    上了大堤,我们瘫坐在了大堤上。肚子咕咕地叫着,真正感觉是饥寒交迫。这时族叔的大婶忽然发现了我们,她给我们一人一个热乎乎的小麦粑,我们兄妹几个顾不得什么,狼吞虎咽起来,一个粑好像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寒冷没有了,腿子终于能够站起来了,这粑是我一生中感到最香的粑。
我们兄妹几个于是又辗转来到了大队的小学,在教室的地下铺了一层稻草,我们兄妹几个并排蜷缩在了稻草上。

      黑夜降临了,我们闻着稻草香开始入眠。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找到学校来到了我们身边,有妈妈在身边,虽然饥饿但是我们心中依然感到温暖。

    后来几天的日子,我们又转移到了父亲的朋友家,总算没有睡在地上了,同时也能够有几餐囫囵饭不饱不饿的吃了……水下去,我们又回到了那即不能挡风又不能遮雨的家。

    澴河涨水的日子,大人们就在河坡上插上树枝条的标记,看洪水的潮涨潮落。当听到机驳船的汽笛声,没有什么人号召,一湾老小就蜂拥支堤上,不长的小堤上面黑压压的人,机驳船此时如果不减速,或者不靠河道对岸缓慢行驶,堤上老小的砖头瓦片是长眼睛似的呼啦啦地铺天盖地飞向机驳船,乡亲们为什么这样恨机驳船呢?因为它掀起的浪头将堤岸洗掏的大块大块的崩塌,于是乡亲才会如此对待机驳船。

    澴河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是美好的又是可恶的。美好的是在没有洪水的日子,我们一帮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能够天天徜徉在她幽幽的怀抱里,捞鱼捕虾,游戏玩耍……;可恶的是洪水来临,不仅淹没了庄稼,而且淹没了房屋,让我们在诚惶诚恐的日子中度过那可怕的时光。

        这样的岁月虽然难忘,但是留在记忆中的是沧桑。

  1977年澴河实行了改道工程,我们湾搬到了河道对岸的堤院里,终于能够旱涝无忧了,我们湾的搬迁真正应了那一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古话。

    现在我们的村湾有大小堤防固守,澴河故道相环,澴河这条狂龙得到驯服……我们湾门前一条河,河水每天唱着欢歌从湾门前淌过……

    富农政策的实施,我们村湾的乡亲真正受到了党的阳光沐浴。昔日的矮小瓦房如今已经换成了一栋栋窗明几净的像别墅一样的楼房,门前花草飘香,屋后鸡鸣狗叫,好一派乡村田园风光图。(1)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51
                               风雨飘摇摆渡人

        如今府澴河上已经架起了好几座气势磅礴的桥梁,过去河道上的桥梁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是那种桥面狭窄的石头桥,有的也仅仅是枯水季节才能让行人通过的漫水石桥,人们和对岸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主要还是借舟而渡。于是府澴河上相隔不远河岸就会有一处方便人们出行的渡口码头。

        我们村子旁边的河道上就有一个渡口码头——陈家进路河码头。它是沟通朝阳、涂河、肖港十里八乡民众走亲访友、提篮小卖、生产劳动的主要交通枢纽。

    码头的“船老大”一般是村子里选派的驾船技术高超且身体健壮的村民为“渡船手”。

    我们这个渡口一般是两组四个“渡船手”,他们两两一组,交换轮替,风雨无阻,为来来往往的村民提供方便。

    在这些“渡船手”中,有一位鹤发童颜的大爷,其实我们一般称呼他“白胡子大爹”, “白胡子大爹”从黑发青年摆渡一直摆到白须飘飘,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从没有间断过,所有的“渡船手”都是年年更换的,唯有“白胡子大爹”没有更换过,他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庚,但是白胡子大爹比毛主席多活了10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他95岁的那一年,他早上吃过了两碗米饭后就和儿孙们说:“我好像有些不舒服,我去睡一会。”这一睡老人就安详地睡过去了,人们都说白胡子大爹是修来的福分。

    白胡子大爹身体结实,古铜色的胸脯古铜色的脸膛,一生连喷嚏都没有打过。他的生活简单随意,心胸宽广,一生粗茶淡饭,常年一身素色衣裳,他即使不说话,脸上也洋溢着笑。他喜欢吃那种夹生不熟的米饭,这一习惯至死也没有改变,伯妈们在做饭时一般是在饭快“上气”(饭熟)时,就把白胡子大爹的饭先盛起来,这样的饭他才吃的津津有味。

    白胡子大爹更奇的是,他居然在快90的年纪,能够在数九寒天依然穿着单薄的白衣白裳,提着“赶网”到河港湖汊去赶鱼摸虾,即使是壮实的小伙子也不敢这样,村里的老老少少也不得不佩服他铁打的筋骨。

        在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年月,摆渡人是义务为村民服务的,生产队给他们每天记十分,十里八乡的老老少少过渡则是象征性地在船头的一个陶瓷碗里扔下一枚或两枚分值硬币,即使你偶尔没有扔下硬币,也没有人说你,也照样把你摆过河去,一天下来陶瓷碗的硬币就一分不少地交到了生产队。

    在这些摆渡人里最有趣的是“聋子伯伯”, 聋子伯伯耳朵不好使,五短身材,性情非常缓,伯妈在生下彩圣哥后就撒手人寰,聋子伯伯就又当爹又当娘把一双儿女拉扯大。

    可能是长期在这样的生活中将他的性子磨蚀了吧,总之不管怎样,即使是天上要下刀子,他依然是那样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

    河道对岸的人要过渡,你即使是高八度喊破嗓子,他一是不一定听的见,二是他或许听见,但是他依然不会理会过渡人。只有当他看见对岸聚集了大概有3人以上时,他才缓缓站起身子,慢慢拿起竹篙,一篙顶在河岸上,稍稍一用力,船便向河中跃出丈余,聋子伯伯慢慢将竹篙摆到船舷归位,然后从船头一步一顿地踱到船尾,漫不经心地操起船桨,向河对岸有一下没一下的划去,那怕河对岸的人急的跺脚,他依然是慢悠悠地将船行驶到对岸,船抵码头后,聋子伯伯就吆喝着:“莫急,慢慢上,一个个上。”有个小伙子偏要抢先挤上船,聋子伯伯就不客气了,将长长的竹篙在船尾中间的船孔里一插,这就是告诉大家,我不渡了。

    一船人火急火燎,都“大伯大爷”的叫,可是聋子伯伯就是不为所动,坐在船尾闭目养神稳如泰山。无奈小伙子赔礼道歉呼爷求饶:“聋子爷爷,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聋子伯伯听到小伙子说话才慢慢睁开眼睛,说:“你下来,下一趟我再来渡你。”小伙子这时只差眼泪没有流出来。聋子伯伯为什么这样固执,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以前发生过挤船落水事件,让老人记住了“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古训。

  ……

    围绕陈家进路河码头的故事很多,就像澴河水一样川流不息。这个渡口摆过了南来北往的客人,摆过了风风雨雨,摆过了年年岁岁……只要澴河的水不枯竭,这个渡口的摆渡人就会世世代代摆下去。

    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的渡口已是焕然一新,交通局已经投资对澴河的河码头进行了换代升级,过去的“木划子”已经鸟枪换炮用上了崭新的机驳船,如今十里八乡的村民过渡是既安全舒适又快速了,即使现在还是“聋子伯伯”驾船大家也不怕的。(2)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51
                     击水三千恋澴水

    澴河,我的母亲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母亲河有着深深的眷念。澴河的水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我们是喝澴河水长大的孩子。  

    儿时的澴河,碧蓝见底,河里的沙,河里的鱼,河里的虾……沙随水飘,鱼随水游,虾随水走,偶尔还能看见河蟹可爱地在河床上横行霸道。口渴了,无论是大人或者小孩赤脚挽起裤管走到河里,用双手掬一捧到嘴里,那水是甜丝丝的,有些不解馋的孩子干脆将嘴巴埋在水里大口大口地喝着,喝足了才带着满意将嘴巴移开水面。

        澴河,爱你又恨你。几乎每年都有孩子在澴河里呛水或者被水淹死。我就有几次和澴河亲密以致险些丧命的经历。

    澴河是我们的天然浴场。一到夏天,大河里就挤满了游泳沐浴的人,有老人,有青年,有小孩,当然是清一色的男人,偶尔有几个大人敌不过孩子哭闹带来的丫头片子也徜徉其中。

    有一天,夕阳还没有西下,大我九岁的哥哥就带上我赤条条地扑向了澴河里。我们一人拿一条长长的条纹的土布浴巾,当时河里水质很好,鱼虾也很多,游泳时经常是有很多小鱼在你的身体上啄着,开始是痒痒的,遇到大一些的鱼猛地啄你一下还是很有些疼痛的。我当时还没有学会游泳,土布浴巾比我的身体还要长很多,哥哥带着我在浅水滩游走着,我和我哥用双手一人拿住浴巾的一头,把浴巾用手拉直在水里张开,向前慢慢移动,一些小鱼不小心就会落到我们这张网里,发现有鱼,我们兄弟俩就马上将浴巾提出水面,鱼就成为了我们囊中之物,拉到鱼的感觉真的很惬意。我们兄弟俩就在河里深深浅浅地游走,拉着拉着,捕获小鱼的喜悦,让我们有些忘乎所以了,突然我感觉脚底下一个虚空,我失足掉进了河潭里,我开始眼睛还是睁开的,看见水还是碧蓝碧蓝的,一会我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喝水了,后来就没有什么知觉了,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哥哥和村子里的大人将我拉上了河岸上的沙滩,他们用一种简单的办法用膝盖将我肚子里的水顶出来,我哗哗啦啦吐了很多河水,哥哥把我平躺放在沙滩上,我才慢慢缓过气,缓过气后我哇哇大哭起来,自此以后哥哥带我游泳就百般小心了。

      虽然有过被澴河水呛过的经历,但是丝毫没有降低我对澴河水的亲昵和热爱。白天我还是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偷溜到河里,在浅水滩里泡上一阵子。为了对付这样淘气调皮的孩子,一些小伙伴的家长就用墨水在孩子身上做上记号,这样他们就不敢下河了,但是时间不久,这个方法被孩子们破解了,记号是做上去的,我们游泳后也可以重新用墨水做上去一个一模一样的记号,当然给大人做了记号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种”,也就是我们小朋友说的“贵称牯”。我们有兄弟俩当然不是“贵称牯”,所以也不会做上那样的记号。这样的方法偶尔一两回还管用,后来有“叛徒”向这些“贵称牯”的大人告密了,这下“贵称牯”小伙伴可惨了,少不了受到皮肉之苦。并且大人们有识别游泳或者没有游泳的火眼金睛,他们的方法很简单,游泳后的孩子身体上有眼睛看不见的水垢,大人用手指壳在小伙伴身体上一刮,游泳的孩子身上立即出现一条白色刮痕,没有游泳的则没有。

      虽然因为游泳,这些小伙伴没有少挨大人的揍,但是伙伴们对澴河水的依恋没有丝毫改变。我也一样,但是我却耍了个小聪明,和别的小伙伴下河游泳一定会被小朋友出卖揭穿,所以我选择了没有人的时候单独一个人下水,真是无巧不成书,那次唯一的单独下水,被休假回来的父亲碰见,父亲一改往日的和蔼,一把将我拎回了家,回家后父亲让我给他跪下,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下跪。挨父亲的“整”后,的确有些时日没有再去河里泡了,但是心里还是像上瘾一样,惦记着那河,惦记着那清澈见底的澴河水。

    有一天中午按捺不住心中想去澴河里泡一泡的心情,一个人偷偷溜出来翻过小堤,哧溜一下跑到了河里,水流缓缓淌过我的身体,感觉浑身快乐惬意。我一边拍打着清清的河水,一边小心翼翼地向河心探着,一步步一步步离河岸越来越远,河水也越来越深,河水马上漫过我的肩膀,人在河里有飘飘然站不稳的感觉,突然感到水很冰凉很冰凉,听大人讲过,水有透入骨髓感觉的地方一般就有地下水不断汩汩向外冒的大大小小的泉眼。这样的地方一般也很危险,离河潭很近,果不其然我滑到了河潭里,我惊叫了一声,小手在河水里拼命挥舞着,在河堤上大柳树下乘凉的“三濑”(小名)德春哥听见了叫声,立即似离弦之箭奔跑到河边,跳到河潭里,拉住我的小脚把我救上了河岸,捡回了我的一条小命。

    一般在河边长大的人,对于在水里救人都有一些代代口口相传的绝招,他们在水里救人一般不正面和溺水者交锋,一般是拉脚为上,避免让溺水者如抓到救命稻草一样缠住脚手无法施展,导致救人反落难,更有甚者下水就把溺水者打懵,然后把溺水者用劲夹入胁下救起溺水者。

    我被他救起来以后,他就猛地给了我一耳光,把我打的哇哇大叫。据说,这也是上一辈留下的教诲,这一掌能够打跑附身的“淹死鬼”的鬼魂,同时这一掌也是让你长记性,让小伙伴们再不要贪婪水,远离噬人的水。

      一次次的落水险些吞噬了我的生命,我幼小的心灵里暗暗滋生一定要尽快学会游泳的念头,我怕水但是我依然爱水。

      后来我再也不敢单枪匹马去澴河里嬉戏玩耍了,要去也是和一帮小伙伴一起去,我让那些会水的伙伴教我,开始就在靠岸边浅水里扒着河坡子打鼓泅,打的熟练了,就开始去浅水里游。由于我有过几次吃“水”亏的经历,所以我始终不敢向深水区游,他们几个大一点的小伙伴有一次就把我一掌推向了深水区,我当时很惊慌,呛了好几口水,几个小伙伴们一边和我陪游,一边鼓励我说:“你已经游会了,没有事的,大胆游,有我们这些人保护着你哩!”有伙伴相伴,我心里很踏实,胆子也大了,臂膀也更舒展,游的也更欢了,我们的快乐荡漾在澴河的水里。

        澴河边长大的孩子,个个都是游泳的好手,时间不长,蛙泳、仰泳、踩水、潜水……我样样拿手,即使澴河涨水的日子,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伙伴也敢在波涛汹涌中劈波斩浪击水三千!

        澴河水磨砺了我们的斗志,在人生的长河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就会默念:我是澴河儿女!澴河水哺育的绝不是孬种!于是我们充满着自信,我们为自己是澴河的儿女感到自豪和骄傲! (3)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52
                     寒天雪地溜冰河


    现在暖冬现象愈演愈烈,好多年的冬天我已经没有穿过棉衣或者羽绒服了。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是出奇的寒冷。

    冰天雪地,司空见惯,早上起来上学,哈气成霜,滴水为冰。每天我揉着眼眵迷糊的眼角,穿着单薄露絮的棉衣,提一破布缝制的书包,邀三喝六,走在支堤上,北风像刀子一样拂面割耳,我们的脸蛋和四肢暴露处生满了溃烂的冻疮,脚后跟溃烂处外茄内脓,每挪动一步都是在肌肉撕扯的疼痛中,堤坝上枯草霜凝成冰,小伙伴们排成一排将蓄积了一夜的小便,洒向冰霜枯草,立即一长溜的河坡冒着热气,冰霜枯草被冲成一个个浊黄的坑坑洼洼,伙伴们带着宣泄的快意,吹着口哨打着响指,唱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豪气冲天的红色歌曲,打打闹闹踏向6华里以外的村小学。

      途中我们要经过54年将支堤冲溃形成的一遍洼地,这洼地好似沼泽地一样,沼泽地的中央歪歪倒倒地斜长着几丛芒草和荻材,其余的大面积的水面被冻结成冰,像一个天然的溜冰场,我们这些小伙伴在上面欢快的滑溜着,刚刚被北风拂过的红红的脸蛋,很快被汗水遮盖,我直接溜过去然后翻越澴河大堤去了学校,平子和其他几个伙伴依然在河上滑溜着,兴致盎然。

      等到他们赶到学校时,学校那面吊在操场中央大杨树上的用旧犁铧做的钟早已敲过了,等待他们的将是老师严厉的体罚。老师拿了一个锤子在学校附近的池塘敲了几块大冰块,让平子他们几个小伙伴用双手端好,一溜儿站在学校操场的太阳底下,什么时间冰块溶化完了就什么时间去班级上课,这招还真灵,在太阳底下那冻坏的双手恶痒难耐,大家都希望冰块早点溶化。耍小聪明的学炎将冰块故意失手掉在了地上,实指望老师会大发慈悲让他进去上课的,谁知道老师重新去池塘敲了同样大小一块冰,让他拿着继续站在太阳底下,看到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小伙伴们“扑哧”地笑成一团,学炎足足站了一上午,自此以后,学校再也没有小伙伴在上学的路上玩耍迟到的事情发生。

      我们那时候是早上到学校上两节课就放学回家吃早饭,早饭不早,大概在10点左右。我们几个小伙伴下学后一路小跑,为的是抽出一些时间在沼泽地里去溜冰,我们一般称那个像沼泽地的地方叫“湾荡”,其意思可能就是指那地方是我们湾子旁边的一个低洼的湖荡吧,反正我感觉这名字很形象很贴切。

        到了湾荡,我们小朋友呼啦开来,在湾荡上大展身手,我们大声地叫喊着:“胆大了!胆大了!……”,由于水面是初冬的第一场冰,再加上太阳的照射溶化,而冰结的本来就不是特别厚实,特别是水深的地方好像更加薄一些,我们在上面溜着溜着,突然感觉到冰面上有发裂的碎响声,于是我们立即像兔子一样四散逃离,唯有六毛一个人逃跑不及,掉进了冰窟里面,他在冰窟里哆哆嗦嗦地爬上了岸,嚎啕大哭起来,我们几个小伙伴立即围成一团将六毛包在中间,两人扯掉他的棉衣棉裤,然后将棉衣棉裤帮忙他用我们最大的力气拧了个半干,套到了他的身上,然后拉上他跑回家,六毛嚎啕大嘴才破涕为笑。

      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每当我们儿时的小伙伴聚集到一起,只要我们说“胆大了”三个字,大家就会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那是儿时弥足珍贵的快乐记忆。

      现在的孩子可以穿上旱冰鞋去溜冰场溜冰,还可以踏上电动的滑板去广场或者公园自由滑翔,但是我确总感觉缺少了我们儿时融入自然惊心动魄的本真快乐的童趣。(4)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1 19:53
                     民俗启蒙童稚心

        我从小就喜欢中文,对中文情有独钟,这当然要归功于中国民间的朴素文化。

    在我小时候,因为我长的结实,且一张圆乎乎的脸蛋和一双大大的眼睛,无论是大人或者小孩子都非常喜欢我,我很听话,湾子里的大人教育孩子往往就把我拿出来念叨。

      我诚实、忍让、憨直……从来没有和任何小朋友吵嘴打架,所以湾里的大人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偷偷塞我一点,能够识文断字的大人,也喜欢教我几个字。

    我的识字就是在一岁多时,湾里的两个我伯伯辈的老先生和几个哥哥辈的老哥哥在茶余饭后教给我的,当时他们一般是从“人、从、众;木、林、森;……”等等有趣味的字教起的,因为我记忆力好,听教,他们基本看见我就会教我几个字,并且他们会用他们的知识引经据典给我满意的解答,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染着我,于是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

    其中村子里有一位我称宝胜老哥,一生没有抚养孩子,在乡下挑个货郎担,摇个拨浪鼓,走村串户,卖些京广杂货,针头线脑的,每次我只要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就条件反射地蹦蹦跳跳循声寻去,宝胜老哥鼻梁上架副金丝眼镜,嘴巴里镶了几颗金牙,只要看见我,就会亲昵地喊着我的单名,把我唤到他的挑子前面,随手拾截枯树枝在地上画上几个他前几天教的字,当我丝毫不差地认出来时,他便高兴地在挑子的坛坛罐罐里抄一把红红绿绿五颜六色的圆圆的豌豆糖来,塞到我的小手里,然后顺便又在地上写几个生字教给我,他教完高兴地拍拍我的头说声:“兄弟,要记住哦。”我点点头心满意足地蹦蹦跳跳离开宝胜老哥,小伙伴们在一边留着馋涎满脸的羡慕。当然我也忘不了塞几颗豌豆糖给一起的小朋友,我们小伙伴打打闹闹便去寻找我们玩耍的去处,因为我手里有豌豆糖,我屁股后面就屁颠屁颠地跟着一帮无论是吃上或者没有吃上糖的小伙伴。

    就这样我们小伙伴们就巴不得宝胜老哥能够天天从村子北头摇着拨浪鼓摇到村子南头,其实按照货物销售的规律老哥什么时间在什么湾子叫卖是有时间的,不会天天在一个地方,这只是我们小伙伴的一厢情愿而已。

    乡土的文化无时不默默地熏陶着我,平时我也特别喜欢听伯伯和伯妈他们给我讲民间故事、说民间俗语。大伯们讲的大都是像阿凡提式的民间智慧人物“合三麻子的故事”、再就是民间掌故;伯妈们讲的多是类似聊斋志异类型的听后让人不敢晚上一个人回家的神怪故事;年轻的大哥哥们讲的大多是当时传抄的诸如: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等等神秘侦探故事……我就在伯伯、伯妈、哥哥们的故事熏陶下慢慢长大。

    因为我经常把从大人口中听到的故事又现炒现卖讲给比我大比我小的哥哥姐姐侄辈孙辈们听,因为我家是幺房的幺房,辈份特长,没有办法,所以我身边经常聚集着一帮小朋友,我俨然孩子王般,后来发生一件不妙的事,比我大两岁的门侄上学了仍然不上学天天陪我玩耍,他教书的姐姐于是逼我提前上了学,这样门侄也就不逃学了……

    童年的记忆中,乡村虽然贫乏,但一切都是飘逸着豌豆花般淡香的无华。

    我留恋这村这水这人……后来返家,在家乡的村头老远看见袅袅炊烟,我就象扑进了母亲的怀抱,无比亲切……故乡的一切,是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5)

[ 本帖最后由 摄友驴友网友 于 2009-5-12 15:19 编辑 ]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2 15:17
螺蛳河蚌赛荤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一点也不假。在澴河生长的孩子,没有不和澴河水打交道的,也没有不和鱼虾河蚌打交道的。在哪个经济贫穷、物质匮乏的年代,澴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能源宝库。

    那时候吃腥荤得凭票证到十里开外的人民公社供销社食品所去排队购买,一个村子一年上头真正又有几家能够去供销社买一回肥膘肉呢?如果遇上供销社食品所一个“惨道心”的家伙给你家割下一块精瘦精瘦的肉或者是奶头头的泡肉,买肉的人回家后一家人一定要捅他八代先人三天,那个“惨道心”的家伙不天天打喷嚏才怪。谁家能够买到膘肥膘肥的肉,他家的婆娘一定会被一湾人羡慕嫉妒的要死,并且湾子里的长舌妇在背地里看见他婆娘就叽叽歪歪,言下之意这婆娘一定给供销社食品所的那个挨千刀的“惨道心”灌了什么迷魂汤,不然哪有那么大的面子得到那么大的好处的。

    肥膘肉锻油后,那种碰鼻喷喷香的味道一下子飘满满村,那味道在夜幕降临时还依然余香不散和着袅袅炊烟漫溢在村头巷尾,只有那婆娘的亲侄本房的孩子才有希望闻香而去讨得三两片榨油后的油渣,咂吧着嘴带着满足偷偷地从那家的厨屋出来。

    为了改善生活,我们依靠得天独厚的澴河,去河里捞鱼摸虾勾蚌。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五花八门,而且常常欢歌笑语满载而归。

    “三月螺蛳四月蚌,五月吃了吊毒脏。”三月我们吃过了满河满滩的螺蛳蛤蛎以后,就开始吃河蚌了。

    先说说勾蚌,河蚌不同于泥塘里长的那种半圆形状的蚌,泥塘里的蚌庞腥八腥(特别腥的意思)的,不甚好吃,河蚌则不然,其外形像织布梭子一样狭长扁平,味道鲜而不腻,只要烧制时掌握好火候,绝对盖过山珍海味,吃后回味无穷。其实勾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找一根废弃的钢丝,将钢丝前面磨尖回一个钩子即可,长约尺余。我们三五成群倚着河岸陡峭的地方,一般也就是洪水冲刷厉害的河岸潭水边,那样的潭壁上土壤呈现青灰色的粘土,我们就在那些陡峭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寻找河蚌的小小洞穴,找到后钢丝钩伸进去立马就勾上一条河蚌来,偶尔也有张着嘴巴暴露半截身子在洞穴外面的河蚌,这样的河蚌就不用勾了,只需要用两只脚夹住河蚌,然后弯腰俯拾即可,当然必须夹紧河蚌,防止它逃跑溜进洞穴,不多一会我们就会勾到沉沉的一袋河蚌,这样我们全家人就可以尝尝河鲜了。只是往往勾蚌的小朋友太多,洞穴暴露在潭壁的河蚌没有了,胆子大的小伙伴又开始向河潭近岸处的水里的河蚌进军了,只是这样勾蚌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常常有因勾河蚌而落潭者。

    吃过澴河螺蛳蛤蛎河蚌的人,现如今走在大街上看见那些大排档夜市的麻辣螺蛳等等小吃满盆满碟的飘逸着孜然香味以及呛人鼻眼的辣香味,夜市排档虽然食者如云,但是怎么也勾不起我这吃过澴河螺蛳蛤蛎河蚌的人。

    尽管拗不过儿子的胡搅蛮缠,去排档吃过几回,儿子吃得大汗淋漓,嘴巴辣的张得大大的哈着辣气,一个劲的叫爽。

    但是我吃着总感觉有一种臭泥巴没有洗干净的味道。

    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忘不了那年那月我亲手在澴河里捕捞的螺蛳蛤蛎河蚌,那才是真正叫一个干净鲜美,入口不忘。(7)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2 15:18
澴水飘钓不思归

    前几天去菜市场买了几条方头方脑的类似我们过去在澴河里下的“尺嘎佬”的鱼,很是高兴,似乎马上就能找回儿时吃澴河鱼的感觉。

    菜市场的这鱼看上去还是很新鲜很诱人,当我回家把这鱼放到锅里时,鱼一下锅就扑哧扑哧的,鱼的水气很大,用红红的辣椒干煸放上“老干妈”和料酒红烧出来放到餐桌上,飘出来的味道还是蛮诱人。一家人围着年近八旬的老父老母团团圆圆吃着午饭,其乐融融,但是我们在吃这貌似“尺嘎佬”的鱼时,发现这鱼肉质很抛嚼在口里像豆腐渣的感觉,儿子尝尝说没有鱼的味道去美滋滋地喝他最爱的鸡蛋番茄汤去了,老妈在旁边说:“豆腐小菜压断桌子脚,当不倒鱼刺嗉一嗉。”老爸说:“这不知道是哪里的变种鱼,的确冇得么嗉头!”听着老爸老妈对鱼的评价,看着儿子对这盘鱼索然无味的表现,我越发想起我儿时吃澴河鱼的情景来。

    如今的钓客们一般习惯于在水库养鱼塘钓鱼,其实我看那样的钓鱼一点乐趣也没有,利益化了养鱼人为了让钓客多钓鱼,鱼在池塘里饿的精慌,急的四处觅食,所以钓客投下诱饵,就只要不停地扬起鱼竿就行了,“刷刷”不一会的功夫就能够钓上十几二十来斤鱼来,钓鱼人除了感觉胳膊酸痛外,看着养鱼人喜滋滋地收着大把超出市场售卖利润好多的钓鱼资费时,是没有多少钓鱼的乐趣的。

    我们小时候在澴河里钓鱼,渔具很简单,那时绝对没有现在这些享受生活的专业钓鱼工作者动辄千余元的钓具。我们一般是就地取材,在我们的一个名叫“大围洲”的一遍逶迤蜿蜒七八里的荻材芒子地里,选择一根挺拔葱直的荻材,砍回家削掉头尾和枝叶,长短适宜即可。钓线和钓钩在大人手里要得三五分钱在广货挑上千挑万选一个倒挂刺深的鱼钩就行了,然后鱼线上杆套个死结。鱼钩一定要系牢,不然经常有小朋友的鱼钩被鱼吞走的事情发生,于是小朋友们不得不又哭哭啼啼地去向大人讨钱买鱼钩,过去大人手里经济可没有现在这样活泛,那样几个小钱还是从鸡屁股里扣出来的几个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用的油盐钱,所以伙伴们想得到那几分钱真可以用一个“比登天还难”来形容。鱼浮子我们是没有人买的,我们一般用两种材料做,一种是用“大围洲”的已经抽出花卉的芒子芯做;再就是用鸡毛杆做,鸡毛杆我们一般有好几种方式获得,一是谁家生小伢了,他家一定会杀鸡给“月毛子”吃,到他家讨根鸡尾毛就可以了,但是千万不要去生了女伢的家去讨,这样的家里常常冷火秌烟,未必杀鸡给“月毛子”吃的。再有一种方式是简便易行的,就是一帮小伙伴把那些叫鸡公在村子里撵的鸡飞狗跳,抓住那骚公鸡就扏下它漂亮美丽的尾巴,当然一定要不让鸡的主人知道,知道了一定会被骂个狗血淋头,所以那时候村头村尾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冇尾巴鸡,(*^__^*) 嘻嘻……,那些鸡的尾巴都是被我们小伙伴抓去做了钓鱼浮子。

    我们在有了这套看似简单但是得来不容易的钓具后,我们基本就可以下河钓鱼了,鱼饵我们也是就地取材,并且取材方式多种多样,一种是去大小阴沟里去铲那些黑色的肥沃土壤里的蚯蚓,当然是挑那些红红的,细细的蚯蚓,这种方式常常让小朋友的手指被肥沃土壤搞的过后恶痒;还有两种方法就不是一般的肮脏,一是拍苍蝇,苍蝇一般在牛身体上和榆树上居多,二是在那里臭气哄哄的露天厕所里捞蛆;其他的一些方法就是在柳树上去捉那些肉虫做鱼饵,我最喜欢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大清早找一个大大的蜘蛛网,收下这些粘粘糊糊的蜘蛛网把它搓成团挂在鱼钩上,这样鱼饵经久耐用,也不会担心被鱼吞跑,但是一定要记住钓完鱼后一定要及时把钩上的鱼饵去掉,不然要不了几天蜘蛛网团就像铁一样老在了鱼钩上。

    一切准备齐整,我们小伙伴就一溜排去澴河里钓鱼,在潺潺流水里钓鱼是别有一样钓趣的,在这里钓鱼你必须随水流而沿着河道缓缓下行,你的眼睛还得全神贯注盯住浮子,这比不得安静的池塘钓鱼可以凭借手感知道鱼是否上钩,在澴河流水里钓鱼你就得死死地看着浮子,只要浮子稍微向下一沉,就必须立马扬杆起钩,随着伙伴欢快的一叫一尾活蹦乱跳的“黄鲴子”鱼就钓上来。我们就这样专心致志的钓着,我们的笆篓里鱼立即满了,我们就欢天喜地地去平分我们的胜利果实。

    我们小朋友那时候钓鱼还是采取的集体化道路,鱼钓上来是公共的,无论是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我们还是采取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不通,没有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经济原则,但是我认为那样的方式才是最和谐的,不仅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培养了我们团结互爱的高尚情操。

    虽然现在我有过去养殖场钓鱼的经历,但是我们孩提时钓鱼的一幕幕情景依然在我脑海里弥久如新!(8)

[ 本帖最后由 摄友驴友网友 于 2009-5-13 12:05 编辑 ]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2 15:20
“大沙包”偷瓜记

    “大沙包”是属于我们村子和对岸村子共同拥有的辖区,她在澴河上的河滩上,是一个由于长期水流冲击淤积而形成的大沙丘。这个大沙丘突兀地让澴河水流在这里来了一个半圆弧度的大转弯,然后水流才沿着1977年澴河改道裁弯取直的河道与府河相抱汇集扑向长江。
    围绕“大沙包”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老人说:古代我们这里是茫茫泽国,汪洋一片,秦始皇曾经驾舟南巡,有一金舟沉没于此,因为河床下面有宝物,所以才会形成这个大沙丘。还有一说:大沙丘对面为女儿港,是一个美丽少女幻化而成,而这个大沙丘是一个青春年少的小伙子幻化而成,大沙丘不但向女儿港伸展,犹如美男子的阳具探向那思春的美丽的女儿港,于是这截河道随着大沙丘的淤积,变得逼仄逼仄的,不知道从何时起,女儿港的堤坝上就立了一个“石怪”,据说是用来控制大沙丘的阳具向女儿港延伸。
这个“大沙包”曾经洒下过我的汗水和留下了我很多童年的记忆。
每每回忆起儿时在“大沙包”上偷西瓜的情景,就让人想起了我们童年那青春年少的无知和天真。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我们村子的一帮小伙伴天天泡在澴河里游泳玩耍,在河里玩累了玩够了,几个小伙伴就爬上河岸,赤脚向河道上游行走,约莫走三、四华里的样子,我们就像一群鸭子一样“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游向河道对岸的“大沙包”,在下水之前,我们的头上一般会缠很多“跘根草”,因为到了大沙丘,这些“跘根草”就会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夏天的正午,似火的太阳,直射在沙滩上,沙滩烤灸的像燃起的火焰在沙丘上飘飘爎爎的,沙丘上还零零星星地点缀着些烤焦了的卷曲的蚯蚓,它们被烤的黑黝黝的一圈一圈地在沙丘上横陈着,我们用手拿起这些烫手的蚯蚓圈,感觉它们像钢丝一样坚硬,在这样的沙丘上赤脚是无法行走的,实践出真知,我们因为曾经有过几次闯沙丘的经历,所以小伙伴们发明了用水湿过的跘根草缠脚的方法,这样奇特的“草鞋”穿在脚上,我们就能够很自如地在如火一样的沙丘上行走奔跑了。
    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时间上“大沙包”呢?
    因为河对岸村子请河南人在“大沙包”上种植了很多西瓜,大沙包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大西瓜,因为一次次洪水在大沙包上淤积了一尺多厚的“潮泥”(这是我们当地村民对洪水留下的淤泥的一种称谓),那是真正的富含微生物的天然肥料,在这样的沙丘上种植的无论是西瓜、芝麻、花生,还是萝卜或者小麦,其口感和产量就是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大沙包”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优质大粮仓。
    现在这个时间上沙丘,照看瓜地的人一般怕热躲藏在瓜棚里,甚至有时看瓜人这时正回村子去吃午饭去了,那样我们这些小伙伴在瓜地里就像入无人之境,可以大摇大摆地在瓜地里偷瓜了。其实瓜地里即使有人我们也没有丝毫害怕,因为我们组织严密,分工有序。我们偷瓜一般是让年纪相对更小一点的孩子在一旁观看,大一点的孩子就连藤带瓜偷上一、两个瓜迅速离开瓜地扑到河里,抱着西瓜向下游游去,一旦有看瓜人发现,偷瓜的孩子早已逃跑。没有偷瓜的小孩其实是安放在这里的一颗棋子,目的也是为了分散看瓜人的注意力,让偷瓜顺利成功。在河道岸边也留下了一两个大点的孩子用来接应这些扫尾的小一点的伙伴。看瓜人一般把这些小布丁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没有偷瓜,“捉贼捉赃”,没有赃看瓜人捉这些小伙伴也没有用,只能“狠”一下他们,让他们“放小心一点!”“下次抓住一定怎样怎样……”云云。
放掉的小伙伴立即呼啦啦跑到河边和接应他们的大一点的伙伴会合游过对岸。
偷到瓜的小伙伴这时已经在河道下游河凹隐秘处等待小伙伴们一起来“分赃”,我们所有小伙伴不到场,小朋友谁也不敢首先吃瓜。小朋友到齐了,我们就把跘根草铺在地上,把西瓜在河里去掉瓜蔓洗干净,摆在跘根草上,然后清点战果和人数,有时难免“瓜多人少”或者“瓜少人多”,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因此发生矛盾,我们都有方法解决,瓜多,多出来的瓜我们就地分食;瓜少,我们“两两合一”,就是两个小伙伴共一个瓜,这样一分,一定会多出一两个瓜来,多出来的瓜我们就在这样隐秘的凹地集体分享。
    想想我们当时憨态可掬吃瓜的情景,脸庞上黑汗水流,甜美的瓜汁溢满唇齿,用上现在一个时髦的词汇就是一个字“爽!”
    我们那时偷瓜就像孔乙己“读书人偷书不算偷”一样,吃瓜人偷瓜也不为偷,(*^__^*) 嘻嘻……。(6)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4 14:52
悠悠河滩下鱼忙

        澴河,我的母亲河,你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天然鱼仓。那时候大人们是不能去河里下鱼的,“捞鱼摸虾失误庄稼,”是会遭到耻笑和批斗的。只有我们小孩子能够隔三差五去澴河宽大的怀抱里下鱼觅食,获取澴河赐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我们有过澴河飘钓勾蚌的故事,还有在澴河搬罾、搭虾、网虾、闷鱼的经历。

      在澴河沙滩“下闷(蒙)”捞鱼也是很有趣的。“闷(蒙)”一般是用白色纱布做,我们通常称为“帐子布”,这种布好多是湾子里老了人用过的“孝手帕”;条件好一点的也有在供销社扯几尺 “洋布”(一种质地稍微密一点的棉布)做的。我们把布料裁成一块块半尺见方的方块,然后在布的四角缝上四根索子,布的大小以能够罩住碗口为宜,并在方块布中间绞过拇指头大小的洞,鱼闷就宣告做成了。

      “下闷(蒙)”用的鱼饵一般是用米糠或者麸皮水调和成糊状,条件好一点的小伙伴家里可以在鱼饵里滴几滴香麻油,其实我们小伙伴一般恨死了那个在鱼饵里滴了香麻油的小朋友,我们在下鱼时一般离他们远远的,因为河里的鱼儿闻到香麻油鱼饵味道就朝那小朋友的“闷碗”里直跑,这样我们下鱼的收获就少多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天麻麻亮,我们就一手提着装着碗系着搪瓷缸碗鱼饵的小桶(取鱼用),一手提着竹篮篓子(贮存鱼用)兴冲冲地往河摊上跑,去抢占有利地形,向(选)好中意的河滩后,我们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在靠近河边的沙摊上用手刨一个坑洼恰好能够放下竹篮篓子,刨好的坑洼立即渗透了河水,这样我们下的鱼就可以养在里面了。

      下面我们就开始在河里下碗了,下碗系“闷”其实是一个技术活,首先我们必须看好一个个伸向河里的沙滩尖,我们的“闷碗”就埋在沙滩尖的水里,碗不能埋在水太深的地方,也不是埋在水太浅的地方,水太深来取鱼容易迷失碗的方位,下的太浅又下不到大一些的鱼。系“闷”的方法是将碗放在膝盖上,用双手将“鱼闷”绷直在碗上,然后一个漂亮的快速翻手,膝盖上的碗并底朝上了,于是我们又快速地在碗底打个活动结,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那么将鱼饵拧一小啄(撮)从“闷”孔里塞进去,然后用手心在河里舀点水放进碗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在下碗时鱼饵被水进去后冲的漫出来。我们将系好“闷”下好鱼饵的碗端到水里,用右手轻轻地将碗慢慢捱进河沙里,碗口平沙滩,下好用双手将“闷”上的沙拂去,这个“闷碗”就下好了。接着就依此将其他的“闷碗”下好,一般下八至十二个“闷碗”即可,太少效益不高,太多来回取碗时间太长,得不偿失,人也累。

      下好全部“闷碗”后,我们就可以返回起点取碗倒鱼了。返回时一定要注意轻手轻脚,不然惊动了鱼儿,入了“闷碗”的鱼也都会跑出来的。在清澈见底的河滩上,我们一边轻轻地走一边看成群结队的鱼在“闷碗”处盘旋,这些鱼儿也显得小心翼翼的,它们有的从“闷”孔里钻进去又快速地溜出来,这个溜出来的鱼儿好像是打头阵的探子似的,出来以后鱼儿都围着它转,好像是在问它:“里面有粮食吗?”“里面安全吗?”得到肯定以后,鱼儿鱼贯而入,纷纷在“闷碗”里抢食。我们走到第一个“闷碗”去,放下小桶,轻轻地,悄悄地,像鬼子进村子一样,脚尖轻轻地扎入水里,不能有丝毫水的响动,探到“闷碗”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中指头插入闷孔,将鱼堵在碗里,密密麻麻的鱼儿在碗里横冲直撞,中指在碗里麻酥酥的,我们的心里让收获的喜悦荡漾着,快速拔出“闷碗”,轻燕如飞不声不响跑上岸将鱼倒入小木桶里,再次如前下好“闷碗”,就依次去取下面的“闷碗”。

      一个来回我们将小木桶里的鱼倒在先前安置好的竹篮里养起来,鱼儿一下子就平静了刚才的惊慌,开始在竹篮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太阳慢慢的强烈起来,竹篮里鱼儿慢慢拥挤起来,害怕鱼翻肚皮,我们于是取下头上的草帽扯几把青草将竹篮遮盖起来。

      来来回回取鱼下鱼,其乐无穷,不知不觉天已将午,竹篮里鱼儿已经满的装不下了。我们就开始收拾碗闷,将“闷”和碗在河水里洗干净。然后还是一手提着小桶满满的鱼儿,一手提着放好闷碗的竹篮,迈着欢快的步伐,口里东一句西一句地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们都是神枪手,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爬上河堤,大人们放工后已经在堤上张望着各家各户的孩子。她们接过孩子手里的鱼桶和竹篮奔家而去,家长一边走一边夸奖着自己的孩子。

      那时候在河里下“闷”的日子很多,鱼是铁定的吃不完的。于是家家户户在门口的场地上斗戗簸箕晒满了干鱼,这些干鱼青黄不接的时候拿出来又是一碗下饭的好菜。(9)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5-16 12:08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9 15:50
提箢携耙去拾粪

    拾粪现在的伢们闻所未闻,当时我们乡下称拾粪叫“搭屎”。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孩子包括一些成年人都会捂住鼻子,仿佛已经感觉到了臭气冲天,其实我要说啊:“没有大粪臭,那来稻米香。”

    拾粪听起来比较文雅,“搭屎”感觉有些粗俗,但是认真考究起来,还是“搭屎”更加科学和贴切实际一些。何谓“屎”,即生物体身体里刚刚排下的原形原状的排泄物;何谓“粪”, 就是屎通过窖藏日晒雨淋发酵后的物质。

    农村拾粪的一般不是主要劳动力,一般除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

    孩子们个子一般不高,拾粪就提一个大人挑土用的有半个小孩子身体高的箢箕,拿一个小小的薅草耙子,也有一些小朋友拿杆子长过他的身体的四个牙齿的钉耙,我们叫它“粪耙”,虽然这个粪耙冇得猪八戒的钉耙戏剧性夸张的那么大,但是小朋友拿这样的粪耙去捡粪,不一会的功夫一定是黑汗水流嘴巴里喘着粗气,何况还要提着那满满的一箢箕的猪狗鸡牛粪,其苦累可想而知了。

    老人们则不同,他们的箢箕一般就要高很多,其箢箕弓一般是用杨柳树上那种桠分三枝的树枝,把这样的树枝砍下来,把它整成四平八稳三足鼎立的箢箕弓,天然巧成的东西不会很多,要让它成为三足的箢箕弓,老人们就会挑选一个空旷的场地,将稻场上的麦引子菜籽壳归一个小堆,用火柴将其点燃,把一些树枝上不合规的地方用火烤一烤,千万不要烤过了头,烤过了头箢箕弓就废了,只有烤到恰到好处的火候,然后从火灰堆里拿起取材树桠,不过拿时一定要离烤过地方远一点,不然就会将手烫伤,用手在树枝恰到好处的地方,再用不大不小的活力,把树枝入好定型挂在屋檐下风干即可。当然做箢箕弓最好还是用榆木树桑葚树枣树等等一些材质密集一些的树的桠杈枝条来做。那样的材料坚固,韧性好,耐用。

    我们湾的猪呀鸡呀的一般是散放着养,它们在河堤坡头坡脑,吃青草,啄小虫,有时候顽皮的大公鸡带着成群结队的大母鸡“咯咯”地在河堤上撵着花蝴蝶,为什么那么多大母鸡屁颠屁颠地跟在大公鸡的花尾巴后面跑,说出来,你可不要羡慕,鸡的王国里,是父系氏族,并且不分老少,道德沦丧,群婚群居,而且是多妻制,大公鸡的妈妈、姐姐、妹妹,都可以成为它的妻子,它们没有开化,不知道是乱伦,因为它们近亲繁殖,物种退化,所以它们个个得了“夜盲症”的鸡盲眼。所以怨不得人们用“禽兽不如”来形容某些丑陋的人类。

    牛也是,除了冬天枯草季节,牛不得不吃干稻草以外,其他的时间我们湾子的牛一般是让它自由自在的在河堤上放牧,它们个个在河滩和河堤上吃的肚儿圆,长的膘肥体壮。

    澴河河滩堤坡是我们湾子的天然牧场。

    天天麻麻亮,老人和小孩子就会起来,背起粪具,到村头巷尾,河堤上下去“搭屎”。刚刚起床的猪们、牛们、鸡们,跑出院子,溜达在村头巷尾,河堤上下,把憋了一夜的屎屁尿毫无顾忌地随地大小便,我们这些“搭屎”的老老少少就成为了自发的“清道夫”。早上是“搭屎”的黄金季节,不一会就会拾好几箢箕猪狗牛粪。各家各户一般在家门口附近稍微避闲的地方,挖一个大坑用来贮藏这些屎,这个大坑我们叫“粪档”。积满了就一担一担挑到生产队的大粪池旁边,让生产队称重,记工员立即在记分簿上你的名字下面记下屎的重量,回头再给你折成工分。屎的品种不同,其分值也不一样,鸡屎分值最高,牛屎最低。

    湾前屋后的屎搭完了,我们有时候还要去别的村子“搭屎”,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去河对面的洋铁埠“搭屎”,不大的功夫我们几个人就搭了满满一箢箕屎,我们回家途中,突然下起了走暴雨,隔河渡水,我们背着粪箢箕跑回来,都淋成了落汤鸡,回到家,我们一看箢箕,空空如也,屎被暴雨淋成屎羹漏过箢箕底顺着我们的脊背流了个精光,身上臭骯昂的。大人不仅没有心疼我们,而是可惜那流掉的一箢箕屎,一边挎下孩子臭骯昂的的衣服,一边数落着:“你个短阳寿的杂种!你就不晓得在汪寺闸下躲哈雨啊,一箢箕屎都流光了,那差不多可以记一分哩!”

    最有喜剧性的是我哥哥他们几个也是去洋铁埠“搭屎”的事情,那是一个初冬的时节,哥哥几个去洋铁埠,他们是看好了准备去那个生产队的牛栏去偷牛屎,结果去后,发现他们大人看的紧,无法下手,于是只有在他们村子旁边转悠,池塘里结了薄冰,天气有些寒冷,他们好不容易才搭了半箢箕,忽然发现一头大母猪带着一群小猪从村子里埋着头寻寻觅觅地踱出来,他们多么希望这大母猪屙堆“大”屎出来,约莫半个时辰,那个大母猪就是不拉,他们等不得了,不知道是谁出了个馊注意,“我们几个把它的屎撵出来!”于是他们开始撵大母猪,大母猪左冲右突,就是不拉屎,撵着撵着,大母猪小猪儿慌不择路,跑到了池塘里,“哇,舍了,快跑,猪掉冰里去了!”他们箢箕都没有要,放开脚手跑着,洋铁埠的大人追出来了,他们喊:“你这几个短命的!把猪娃撵到凌冰里就跑啊,看你这往哪里跑!”

    我哥哥他们几个跑到河边也没有收住他们奔跑的脚步,扑向了刺骨的冰河里趟水跑回来了,哪个湾的大人在河边望洋兴叹,等他们坐船过来,他们已经跑的无影无踪。

    后来听说,由于那家的大人只顾追我哥哥他们,折回去时,除了大母猪自己爬起来了以外,八个小猪娃一个个在塘里静悄悄的。

    过后,那家死了猪娃家的胖女人拿着砧板围着我们村子从南头到北头边剁边骂了几天,嗓子都骂哑了,也冇得人敢理她。(10)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19 15:50
那田那地那萝卜

    萝卜在我们家乡有“土人参”之称,“萝卜进了城,药铺要关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一味,气煞太医”、“萝卜上街,郎中滚开”、“吃着萝卜喝着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这一系列的民间俗语说的就是我们陈家栈楼出产的萝卜。

    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植萝卜的历史早在明代以前就有名气,称得上历史悠久。

        陈家栈楼出产的萝卜在历史上就已闻名方圆百里,无论是秋萝卜还是热(夏)萝卜上市,我们那里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就大筐小担的挑萝卜去赶朝阳、陡岗、涂河、金神庙、辛安渡,朋兴店、吴铺的热集,有时还挑到城里去卖。无论我们的萝卜挑到哪里,只要挑子一搁下来,人家一看萝卜的品相就知道是我们陈家栈楼的萝卜,呼啦一下就抢购的筐子跳底精打光。

      陈家栈楼的萝卜产自我们湾那广袤肥沃的河漫滩,一到萝卜出来,我们湾的河里河外,萝卜层层叠叠的码的像一个个小山垛。我们老家十里八乡也生产萝卜,但是就没有我们陈家进路的萝卜好看好吃,这世世代代以来一直是一个谜。

    其实就我看来和我们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种植技术的精致有关。因为我们处于澴河下游,河漫滩尤其广阔,加之河道绕我们村子来了一个“S”型的转弯,挟沙带土的洪水一来,我们湾子的河漫滩上就落下尺把厚的“潮泥巴”,“潮泥巴”这种特殊土壤,富含各种微生物腐殖质,所以在这样的河漫滩上生长的萝卜又大又甜,营养丰富。这种天然的“潮泥巴”是别个地方的偷也偷不倒的,所以只有眼睁睁看着我们陈家栈楼的萝卜名震乡里,好吃又好卖。

    我们湾种植萝卜的精耕细作也是十里八乡没法比的。

    在萝卜下种之前,我们河漫滩的地一定要翻耕三次以上,翻耕以后就让河漫滩晒太阳,“棉薅三道白如银,地翻三遍萝卜甜。”翻耕过的河漫滩地,叔叔伯伯们又把土壤绣花一样耙整的平平整整,冇得一颗指甲头大的土渣,土壤是细如扬尘,下种的日子老把式的伯伯还要观天察颜,挑选一个未来五天没有雨的日子下种,因为“菜五麦六”,萝卜要五天才能着床出苗子,如果五天里老天下雨,土壤就板结了,就闷了床,苗子就出不来,那样就误了季节费了种,如果是萝卜种冇得了想补种都哭天无路。

    萝卜种子随着叔叔伯伯们手臂扬头过顶的撒播,希望的种子就埋进了土里。五天里风和日丽,种子就撑开肚皮破土而出冒出小苗苗来,叔叔伯伯看见小苗苗生的匀匀巧巧的,一个个笑逐颜开,喜滋滋地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他们幺儿幺姑娘的结媳妇的彩礼钱出阁的嫁妆就在这土疙瘩上的苗苗里。

    萝卜苗苗沐浴阳光雨露可劲的长,长到两片叶、三片叶时,我们就要散萝卜秧子了,把那些拥挤的地方抽一些萝卜秧子出来,通过间苗、定苗后,我们这时就只是关注杂草和墒情了,萝卜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有杂草,杂草生命力强,不及时除掉,杂草一疯长,就把萝卜苗子吃了,所以除草要及时。要是田地里水分不足,不仅萝卜产量降低,而且肉质根容易糠心、味苦、味辣、品质粗糙;但是水分过多也不行,水分过多土壤透气性差,影响肉质根膨大,又易烂根;还有如果萝卜地水份供应不均,又常常导致根部开裂。只有在土壤持水量和空气湿度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够获得优质高产的陈家进路萝卜。

    说到我们家乡的萝卜大,大到了什么程度,我说个事情大家就知道了,那一年我们湾来了一帮武汉的下放知识青年,他们来到我们湾后喝萝卜汤咽萝卜菜,个个被我们陈家进路的萝卜滋润得红里透白,他们回去看父母,就想带几个我们家乡的萝卜给他们父母尝新,其中一个小巧玲珑的女知识青年想拿两个象伢大的白萝卜回去,她怎么都提不动,于是只能忍痛割爱,带一个伢大的白萝卜回了武汉看父母。

      陈家栈楼萝卜无论是白萝卜还是红萝卜或者是奧白萝卜(一种在留萝卜种时白萝卜和红萝卜杂花了留下的杂交萝卜),生食清香汁多且甜,做菜炒、拌、炖、腌均可,是我们十里八乡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它即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凉拌俱佳;又可当作水果生吃,味道鲜美;还可用泡菜、酱菜腌制。陈家栈楼的萝卜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食用、医疗价值,我们那里的村民由于长期吃我们自产自销的萝卜,所以姑娘小伙子长得有红有白,眉清目秀,老人们个个步履矫健,颐养天年。这真正是应了那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陈家栈楼的萝卜伴随着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年年岁岁,我们嚼着陈家栈楼萝卜一直到天荒地老。(11)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5-31 07:4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d974a0100dfjg.html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9-5-31 09:34
.....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6-16 09:51
冬天的一把火



    1954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给我们澴河岸边的村子进行了一场洗劫,人们还没有从这场洪灾中得到喘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又席卷了我们村子,大半个村子的房屋化为灰烬沦为瓦砾。

    那是1955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刮大北风的日子。

    德玉大哥正在我家房子后面的一块空闲地上修补着渔船。河坡上的一棵弯把子老柳树上栖息了几个黑头黑身的老鸦,它们在柳树的枝头一声紧一声地“呀——呀!”地叫唤着。德玉大哥跑到树旁大声吼着,这老鸦根本目中无人,依然在树梢叫唤着,德玉大哥拾起一块瓦片掷向老鸦,老鸦“吱呀”一声飞到了另一棵老柳树的枝头。德玉大哥这才扔下几块瓦砾回到渔船旁继续他手中的活计。

    德玉大哥一丝不苟地修补着渔船,感觉有些累,抬起头伸了一下腰,忽然发现申官伯伯的房子浓烟滚滚,不好了,发火了!风助火势,只听见板壁瓦椽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火苗窜向了天空,看到浓烟,四散的劳作村民奔袭而来。德玉大哥一边大呼:“发火了!救火啊!”一边去抢申官伯伯房子外面靠墙而立的一捆芒材,他把芒材抱到我家房子旁边倚墙放下,这无异于引火烧身,申官伯伯家的房子距离我家的房子才丈余的一条窄巷,火苗借着风势一下就窜到了那捆芒材上,我家的房子也着火了。

    我父亲和母亲满头大汗赶回来,母亲冲进浓烟滚滚的房子中抱出才一岁不到的哥哥,把哥哥放到一个空地上,想回头去抢些东西出来,但是已经不可能了,房子已经烧塌。父亲进入房里好不容易从竹床底下摸出了他心爱的卖萝卜用的箩筐,事后,妈妈说:“竹床上装着衣服的檀木箱子你不抢,非要去抢你那破箩筐!”爸爸说:“这箩筐在我十三岁就跟着我担瓜担萝卜,比你跟我的时间都长,我对它有感情啊!”也许正如父亲所言,那箩筐是父亲赖以生存的工具,所以他是父亲唯一心爱的物件。

    其实大多时候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来不是处变不惊,而是“忙人无智”。吴伯妈在抢她家的东西时,拖着一口圆圆的大肚腌菜缸时,缸肚大无法搬出来,吴伯妈急中生智,拿锤子敲破了缸,搬出来了几块缸片,事后大家一讲起这事情就带着苦涩的笑,吴伯妈说:“我的几个儿女都是吃这缸里的萝卜白菜长大的,所以我抢它出来,只不过是忙人无智啊。”

    因为那天风太大,当时社会落后,也没有“119”可拨打,人们从河里担水来救火已是无济于事,乡里乡亲们只有采取切断火路的方法,迅速拆除了几幢房子才保住了湾南头十几家的房子,湾中间的房子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烧塌沦为瓦砾。

    事后知道,这场火是申官伯伯的杨伯妈烤荞麦粑引起的。

  冬天的一把火,烧掉了我们家赖以生存的居房,我们家开始了真正寄人篱下的日子。(19)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6-16 09:51
吃返销粮的日子



      在哪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生产队生产的粮食首先是完公粮摊派,余下来的才能够按照各家各户分值的多少进行分配,无论是什么样子的年成,国家的公粮一定要完成的。

      有时生产队的队长看到乡里乡亲的粮食的确不够吃,也难免有偷偷截留公粮私自分给社员的情况发生,要截留公粮私分,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冒险事情,事情如果暴露,往大的说队长可能会坐牢,往小的想队长卷上铺盖去公社学习班反省十天半月也是不在话下的,截留私分公粮是一个政治性的错误,不可谓不大。

      为了私分不让公社领导发觉,做到万无一失,生产队一般会在一个月黑的夜晚,等各家各户的孩子睡觉了以后,一般每家在家当家的社员就一个个悄悄地溜进生产队的队屋,一根烟的功夫社员就陆陆续续地到齐了,人一到齐队屋的门就反锁上了。

      生产队长摸出一根“骚公鸡”拿火柴点燃,叼在嘴巴里,然后清一清嗓子,表情凝重地说:“各位脑壳们,今天我把大家请来,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商量什么事情。这次的秋粮虽然丰收了,但是我们全部完了公粮的话,就一粒谷壳子也没有,大家看怎么办?”嘴巴快的社员立即接个话茬说:“能不能和前年一样留一点。”队长说:“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前年害的老子去住了半个月的学习班,把老子整拆了,我不敢。”前年的一次截留不知道是谁的嘴巴不严实走露了风声,害得生产队长去公社学习班天天背毛主席语录,半个月回来人都瘦了半个。

      生产队长是一个古道心肠的人,看着乡里乡亲填不饱皮就心疼,但是又着实害怕再去住学习班,他平时就说:“宁可搬砖一天,头疼翻书一页。”他说他害怕孔老二造的那些东西。这次他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截留,但是嘴巴上还是表示不同意。大家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出着注意,表明大家的心迹。

      看到大家铁定地想留一些粮食,队长这才说:“湾里脑壳们刚才的话我也已经听到,实在话,我们湾人多田地少,就是不交公粮摊派,满打满算我们还要差四个月的口粮,完了公粮,公社给我们六个月的返销粮,哪个定量合着野菜吃也不够半年,看着脑壳们饿肚子,我这个生产队长就心疼,就感到对不起乡里乡亲的。”

      队长动情的话说的乡亲们一个个埋下了头抽闷烟,多么朴实的一湾老少爷们啊。队长看到这情景说道:“好了,时间也不早了,我采纳脑壳们的意见,分一半交一半,大家签字画押!”各家各户来的当家的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签完字画完押,生产队长脸色严肃地说:“白纸黑字红印印,这次不管是谁諘出去了,脑壳们我说得前头,我是不去学习班的,找出那个烂舌头根的,我们就一致说他把粮食偷去卖了,让他个龟儿子去吃花生米!”大家一致同意,这一年我们村子的乡里乡亲吃饭的问题就得到了改善。

      说到吃返销粮,我就想起我当时14岁的哥哥去买返销粮的事情。

      当时我们吃的返销粮一般就近去涂河粮站、朝阳粮站或者陡岗粮站买,一般买回来的都是陈化粮,做出的饭或者粥都是黄黄的,像小米饭一样,有这样的陈化粮吃,大家也是满意的。大家买粮食一般害怕买到晚稻米,因为晚稻米没有“衣食”,不长饭,没有发头,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讲缮食结构营养搭配,只讲撑饱肚皮就行了。

      那是一个初冬的早上,我哥哥一大早就挑一担箩筐和大人们一起去朝阳店买返销粮,到了朝阳,结果那里只有晚稻米,粮站的销售员说:“要早稻米,现在只有城关粮店有。”哥哥不得不和湾里大人赶到城关去买,到了城关差不多到了中午,哥哥在米酒馆买了5分钱的米酒喝了,就在城关粮店买了差不多60斤早稻米的陈化粮。

    哥哥挑到火车站就没有力气了,浑身汗透,哥哥是挑一路歇一路,城关离我们老家是30多华里的路程,挑回家天已经黑了,妈妈已经在村头张望着他,看到母亲,哥哥放下箩筐就瘫在地上了,妈妈含着眼泪说:“儿啊,你挑不回就放涂河集,我明天去挑回来啊。”

        这次买米给我年幼的哥哥带来了压伤,哪怕他现在五十大几了,他经常是咳半声,听到哥哥咳嗽半声,我就想起了那没油没米的童年,想起了那吃返销粮的日子。(20)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6-16 09:52
打乒乓球的日子



  小时候我们把打乒乓球叫打“国球”,因为这个小小的圆球给我们中华民族长了脸,扬了威,所以我们习惯称乒乓球为国球,打乒乓球当然就成为了打国球哦。

  我们上学是半日制,下午回来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我们除了游泳、掏鸟窝等等活动外,经常玩的就是打乒乓球。

我们大队的学校有两个水泥台子,但是一般被几个高年级个头大的孩子霸着,我们没有指望,于是我们不得不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一般代替乒乓球台子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用竹床或者板床,还有就是用几个木桌子拼起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将家里的两扇大门下下来,用长板凳一搁,门板中间用两块砖搁一根扁担或者冲担就大功告成了。

  乒乓球球拍我们一般是自己制作的,有的是用旧板壁锯成的,最好的莫过于用水车页子做的,这样的车页子大小和厚度都非常合适,当然也有最差的,实在没有球拍我们用布瓦做乒乓球拍子,总之,只要能够过乒乓球瘾,我们是不择食的,高可就,低可成。

  其实我们打乒乓球一般都会有十来个小伙伴一起打,如果是两扇门搁的乒乓球台子,我们就搞双打,谁失败谁下场,一视同仁,大家都严格执行游戏规则。如果是竹床或者板床搁的,我们就采取当皇帝的办法,先是两个人对垒,这先上场的两个人,一般是乒乓球拍子以及乒乓球台子的拥有者,他们先上冇得哪个小伙伴敢放什么屁。对垒赢了的就是皇帝,其他的人按照拧阄产生的顺序来,没有谁会插队,如果谁插队了,以后玩什么也没有你的份。上来的人必须接受皇帝的考验,皇帝发的第一个球你接好了你才有资格跟皇帝打一局,谁赢了谁就是皇帝,只要你打球技术高超,你就可以做皇帝,真正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我们很多小朋友就是在这样的乒乓球台子上锻炼成乒乓球高手的,没有谁号召,我们就在履行“乒乓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在我们这些草台班子队伍中,居然有小朋友拿学校的乒乓球比赛冠军,甚至有人拿公社和县的名次,“鸡窝里照样飞出金凤凰!”(21)


写于2009年4月23日22:00:16

电子信箱:csf538@163.com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6-16 09:52
十里八乡看电影

    夜晚,村子里漆一般的黑。
    窗前,煤油灯忽闪着星星亮光。

    村子的夜晚如果没有狗吠和闹夜的孩子的啼哭,鬼都能够打得死人。白天大人下地劳作,夜晚不是日月轮回地抱着女人睡觉,就是一帮老少爷们在房前屋后的场子上天南地北地“扯野棉花”。

  乡村的过去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单调无味的。什么时候公社的电影队跑片轮到我们村子放映,一湾人就像过年一样的高兴。

      男人们一大早就拿着绳子扁担去十里开外的公社把“磨电鼓”(发电机)、放映机、荧幕抬回来;女人们就兴高采烈地赶到一个个亲戚家接他们来湾里看电影。

    天还没有黑,两根木棍子的电影杆子就埋在了空旷的稻场边,上面还招摇地高高地绑着一个猎猎作响的红旗。

    稻场上支起了八仙桌,桌腿上绑根青竹杆,上面吊一个巨大的灯泡子。板凳、椅娃、蝌蚂凳、砖头都挤挤咔咔地排在银幕下边。这些凳子有的是为父母兄弟准备的,有的是给嫁到附近湾子的姑姑、姑爷以及其他亲戚准备的,还有的是给学校的老师、同学或朋友准备的……反正我里湾上“打电影”,客人都得有地方坐。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湾里家庭生活条件稍好点的年轻媳妇,中午时就托人给娘屋里捎信,邀请父母、兄嫂带着侄儿、侄女们今晚来自家屋里吃夜饭,在湾里看电影。

    老人和小孩子早早地洗了澡,搬着板凳椅子去抢站好位子,看电影位子即不能远也不能太近,远了有时候是看的见听不清,就是看哑巴电影,近了,仰的头臼颈难受死了。只有在十丈开外才是看电影的最佳的距离。

    十里八乡看电影的人陆陆续续来到了我们村子放电影的稻场里,一会的功夫,稻场上就热闹非凡,大呼小叫的,“快过来,憨头,这里有蛮好的一个位子!”“舅妈,你坐这里。”“英琳,过来,和我挤着坐。”“来,来,这里还有一个位子。”……大家都在忙着找位子。不一会稻场上就只能看见黑压压的头。

    来晚了的人,就只能在荧幕后面看反片子;再来晚一点的孩子们,就爬到树丫上去了……电影场上,坐着的,站着的,还有在后面看不够踮着脚的。

    场子里的马灯熄灭了,发电机在远远地方吼叫着,放映机旁边,生产队长拿着话筒,吼起了地地道道的孝感话:“电影马上就嘎试了!电影马上就嘎试了!男将女将伢们的,你这不要做声了!”听见生产队长喊话,刚才沸腾的人们像刀剁一样没有了声息。

    话筒又传来了队长的声音:“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抓革命,促生产。现在电影正式嘎试放!”
放映员在紧张的倒带,一束光带射向了白色的荧幕。放映员调整着放映屏幕的大小和清晰度,调皮的小孩子有的把头遮挡着光束,有的用手做着各种动物,于是荧幕上一会是一个小孩子的头部剪影,一会又是鸭子鹅或者狗惟妙惟肖的剪影。放映开始了,孩子们立即挪开头放下手。

    当时一场电影往往是在两个地方放,这样就必须一个地方放第一部,另外一个地方放第二部,这样就有一个人专门骑自行车“跑片子”。有时候也有一部电影跑的,如果另外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距离远,跑片子的还没有回来,那么电影就会冷场半天,喇叭里就开始播放红色歌曲,让看电影的人等得火急火燎的。

  “片子来了!片子来了!”有人吼着,看电影的人们立即闪开了一条通道,让送片子的人进去。放映就又开始了,放着放着,有时突然搅带了,电影放不了,电影场里嘘声一遍。放映员于是用剪刀将搅的部分带子剪去,用粘胶粘起来接着放。有时候一场电影往往打几次“闪”,看电影的人就是骂放映员是个“水货”,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离开电影场的,一般都是看到挖台脚才肯罢休。

    其实这样在自己湾里放电影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一年冇得两次。余下的日子我们也会天天晚上到处赶场看电影,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或者电话能够交流信息,但是十里八乡放电影我们也能够知晓。我们就是采取的口口相传,这样居然能够传方圆十里以上。无论多远我们只要知道消息,我们就吆三喝六,紧赶急赶地跑去,太远的地方等我们赶到有时电影已经放了一半,所以有时一个电影,我们在这个湾子看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我们又在另外一个湾子把电影看全。其实那个时候的电影除了“八个样板戏”以外,就是一些纪录片和一些战斗片,并且电影里的好人和坏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好人、英雄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坏人长的都是歪脖子跛腿子贼眉贼眼的。

    最可恶的是放电影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像桶一样往下泼,我们就飞跑着往家赶,跑回家衣服就是切胯子湿(透湿),像个雨淋鸡。还有的时候,黑灯瞎火的,我们不是有人踩了牛屎就是有人跑到了人家的秧田里或者有人掉到了水塘里。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是只要知道哪里放电影我们还是场场不误,乐此不疲。(22)

写于2009年4月25日0:44:15
电子信箱:csf538@163.com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10-3 08:10
海棠消恨不能香

                        ——纪实散文《澴河纪事》读后



刘碧峰





孝感地域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当然是府澴河了。府澴河对于孝感人民来说,是什么层面上的意义,毫无疑问,当然是母亲河了,因此,天南海北的孝感人,只要一提起府澴河,那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依赖感,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血浓于水的亲情就会油然而生。

关于府河的文字,已有不少见诸于报刊,且有黄河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岁月如歌》和《趟过岁月的河》行之于世,流布甚广。而影响似乎更大一些的澴河,虽有零星简章偶现,成系列、成专著的东西却没有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还在我们为这个现象遗憾的时候,陈圣芳先生在孝感网·槐荫论坛上推出了他精心创作的长篇纪实散文《澴河记事》,随后又在《孝感晚报》上连载发表,不禁令人十分欣喜,澴河两岸那多姿多彩的色调,终于有摄影师的广角镜来收取,并放大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细致地品味与品赏,从而从深层次地领略到这条母亲河的伟大、崇高与宽容。

与许多名川大河相比,澴河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澴河虽小,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河南灵山,注入长江,流经中原文明和楚文明两大文明起源地块板,哺育了百万生民,在它的两岸,古往今来,有无数仁人志士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更有无数父老乡亲以其平凡而坚韧的生活方式,给岁月增添着动人的内容。有伟人说过,人民创造历史,就宏观角度来说,这话确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来看今日澴河的崭新面貌,有哪一点不是两岸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的呢?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陈圣芳的《澴河记事》,主要把视角放在澴河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上,写浓得化不开的的乡情,写扑鼻而来的乡土气息,写平常百姓家的快乐与苦恼,写澴河儿女的大气派与小心眼·····,也正因为作者以平常心写平常人和平常事,作品甫一问世,即受到吃澴河水长大的以及正在吃着澴河水的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毫无疑问,作者平民化的创作立场,吾爱吾乡的创作情感,朴实亲和的创作手法,是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基础。

平民化的创作立场,是很多写作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因此他们写出的文字,远离现实,远离人民,遭到人民群众的拒斥是可以想见的。平民化的创作立场并不是说作者出身于平民就可以做到的,我们看许多曲高和寡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先锋派、象征派诗歌等等,几乎大多数作者的出身都是城乡平民阶层,因此,关键还是在思想的倾向性。还是在这一点上,陈圣芳始终让自己置身于澴河百姓的群体中,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家长里短,我们看到吊酒出锅时村民们兴奋的神情,我们看到那个年月农村小孩读到小人书的满足,我们看到运动年月给农村造成的伤害,我们看到夏夜里堤畔纳凉的风景,我们看到在澴河里捞螺蛳蚌蛤的喧闹,我们看到了下鱼、刨草皮、拾粪、看电影、讨媳妇等等典型的澴河两岸农村某个时段的“日子”,这都是群众最熟悉的生活,很自然地,会受到群众的认同和喜爱。陈圣芳在写作中,没有去着意拔高人物形象,没有去净化乡民的行为和语言,也没有掩饰农村一些落后的现象,也没有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去指点群众的迷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作者具有平民化立场的原因之所在。

家乡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很明显,陈圣芳的家乡情结,指的是后者。他的笔下,流动的都是他生于兹长于斯的村野风情,《澴河记事》的字里行间,都注入了他对故乡,特别是老家的一腔挚爱。故乡不是由简单的两个字组成,故乡打在人心里的烙印是故乡人的形象、地貌特色以及风俗习惯,从这一点上来看,我感到澴河水是真正地渗透到了陈圣芳的血液中,不然,他如何能写出这种不饰浮华而真情四溢的怀乡之作。

确切地说,目前的《澴河记事》,其抒写的主要对象,是澴河边的一个小村——陈家栈楼子,是作者的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深深地扎根于作者的心中,因此这儿的一切,在作者笔下很自然的都被赋予了圣洁的光环,是那么的迷人、鲜活和引人怀想。当然,真正能让我们体验到作者浓烈情感的,还是在于作者以白描手法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那一个个可亲可敬、淳厚纯朴的人物形象和充满情调的乡村故事,质朴而耿直的摆渡人白胡子大爹和聋子伯伯,一生没有孩子而对孩子特别喜爱的货郎担宝胜老哥,抑郁而终的老花狗主人撮瓢伯伯,走乡串巷的吹笛人,勤劳精细的吊酒把式尚师傅等等,其形影读后长久地在脑中旋回;而游泳与溜冰中的险情,偷瓜的童趣,“扪碗”下鱼的快乐,运动年月的荒唐做法,生产队长收鸡蛋的“花板眼”等等,这些饱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则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往的岁月和往昔澴河的乡风·····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平写常人碎事的笔法,寄寓满腔的热爱家乡的深情,让人读来犹如春风扑面,亲切而自然,不知不觉间融入进去,与作者游走于澴河岸边,为它的欢喜而欢喜,为它的悲伤而悲伤。

《澴河记事》之所以能够达到上述这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采取的这种朴实亲和的创作手法。立场和情感,是依赖于创作手法来实现的,否则,将是空中楼阁,好看是好看,却无以支撑,难以立起。在《澴河记事》中,作者不在追求华丽上着力,也不在修辞上卖弄,而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物事上运笔,尽量地把“我”的亲历、亲闻、亲见凸现出来,用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行为方式娓娓而述,使人读来感到温馨而亲切。

《澴河记事》中的好多故事,比如撮瓢伯伯怒杀偷吃猪油的老花狗后抑郁而死、早平哥装富骗取兰姐,父亲在“社教”运动中的挨整等等,都是可以写得大开大合和轰轰烈烈的,但作者采取的都是平实的叙述方式,好像在与我们唠嗑、拉家常,晃忽之间以为就是自己刚刚看到的事情,不自觉地就沉浸到那些场景中去了。

最值得令人称道的,是文中无处不在的、独具澴河风情的童趣描写,这也是本文最有特色的创作手法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把澴河岸边农村孩子单纯、明净、机灵而又调皮的可爱,写得极为精致,一些童谣和土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又极有力地增强了氛围,而作者对澴河的牵挂、对故乡的挚情,也都是通过一个个、一群群孩子的眼光和故事来放射的,也就使得情感更加真实、更加自然、也更加明净,也就使这个文本显得极为朴实、极具亲和力。

《澴河记事》之所以能够广受欢迎,产生如此的影响力,当然不仅仅是我所说的这些特点所能够概括的,它的文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等等方面的意义,都很丰富,我这篇小文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探讨。我之所以提笔写这篇小文,主要还在于澴河、孝感的母亲河,终于有人献上了一部像样的文字来抒写它,抒写它的风貌也抒写了它的灵魂,我是为此而高兴。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兰草同心多半弱,海棠自恨不能香。我想,在此以前,澴河一定会有同感,这样一条具有悠久历史,这样一条极具风情,这样一条明媚动人的孝感的母亲河,怎么就没有人来写它、展示它、讴歌它呢?现在好了,陈圣芳积其心力,拿出了这部厚重的作品,为描写澴河题材的作品开发带了个好头,一花引来万花香,更多澴河题材的作品一定会相继产生。海棠消恨不能香了,澴河不再有遗憾了,我们期待着陈圣芳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关于澴河的好作品问世。





孝感市文联



(作者系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孝感市作家协会主席)

这一评论是刘老师认真阅读了我的前40篇所撰写的,感谢刘老师对我的鼓励
作者: 摄友驴友网友    时间: 2009-12-24 11:35
找一上午才找到这帖子。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