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名家说—BK [打印本页]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9-5-19 18:28
标题: 语文名家说—BK
(转——作者白金声系黑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
   
   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讲课上增加学生负担,似叶上施肥。执教三十余载,我深感备课之重要。什么是备课?《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备课下了明确定义:“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书也是如此。那么,我是怎样备课的呢?“从读入手,进入角色,博采众长,酌取精要”是我多年恪守的备课原则。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粗浅体会。
   
   1.从读入手。
   
   我每备一课书,都是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一读,感知课文内容;二读,研究文章题目;三读,抓住课后习题;四读,探讨作者思路;五读,咀嚼语言文字;六读,体会思想感情。在备课时,一篇文章读了这么几遍,就能基本上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例如我备《鸬鹚》这篇文章,首先是朗朗有声地读课文,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我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我内心表象,在想象中产生情感体验。“一抹”表示渔人动作的轻捷,渔人对鸬鹚的爱护,鸬鹚和渔人配合的默契;“一抹”是湖面从静态到动态的开始,抹出了渔人劳动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再比如我备《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书,也是通过反复的读而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尤其对“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和“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两句话中的“才”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一个副词,前者表示时间长,后者表示时间短。这看似平常的两个“才”字,不仅在时间的长短上做了对比,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这叫寻常词语艺术化。
   
   我觉得备课从读入手,或者朗朗有声地读,或者默默无声地读,对教材整体有一种居高临下、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感觉。仿佛高明的驭手精通驾驭之道统御着他的车马快速驰骋一样。抄“教案”固然应该摒弃,搬“教参”或如法炮制也是不足取的。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语言是人家的,思想是人家的,感情也是人家的,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必然格格不入,捉襟见肘。
   
   2.进入角色。
   
   我备课一般要进入三个角色。第一,进入学生角色,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目中有人;第二,进入作者角色,弄清作者的意图、思路和感情,掌握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特色,做到胸中有书;第三,进入教者角色,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板书设计、作业练习等加以综合考虑,做到手中有法。
   
   先谈进入学生角色。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他们的智慧潜能像宇宙一样深不可测。备课时,教师要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心力、智能、性格、特长,做到一清二楚,如数家珍。只有这样,方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例如我备《精彩的马戏》一课时,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鼓励他们去读,去理解语言文字,尊重他们进入课文的自主性。有的喜欢猴子爬竿,就让他们读第二自然段;有的欣赏熊踩木球,就让他们读第三自然段;有的对山羊的表演感兴趣,就让他们读第四自然段。另外,我还让学生按不同的学习内容自由组合,让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
   
   再谈进入作者角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桂林山水》是篇写景文章,配有彩图,图文并茂。课文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第二段写桂林的水;第三段写桂林的山;第四段写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课文写了桂林的水秀、山青和人怡。写水时,作者用大海和西湖作比,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写山时,作者用泰山和香山作比,突出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秀山青,配上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风光宜人。读其文,犹如作者领着我们荡着小舟遨游其境,因此而产生了“人怡”。水秀、山青、人怡就是本课的优美意境。我备课遵路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达到了我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感情溶化在一起的艺术境界。
   
   至于进入教者角色,我是这样想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关键是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像一个袋子,学生个个好比锥子。好的教学策略是布袋子,学生个个可以锋芒毕露,脱颖而出。落后的、封闭的、陈旧的教学策略则是牛皮袋子、铁皮袋子,再锋利的锥子也无法显露其锋芒。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优选语文教学策略。但年年岁岁教此课,岁岁年年法不同。我用“变序法”教过《一夜的工作》,用“演示法”讲过《乌鸦喝水》,用“戏剧法”上过《小珊迪》,用“朗读指导法”指导过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无天”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9-5-19 18:29
3.博采众长。
   
   我认为,教一课书,教师的知识一定要比这课书多几倍,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教师的知识与这课书一样多,或者少于这课书,就不能左右逢源、畅所欲言了。因此,教师备课应当像蜜蜂那样,广采百花,然后酿蜜,应当像大海那样,汇纳众流,成其渊博。我备课时,尽量多看一些参考资料,有原著的一定要读原著。教《少年闰土》,我读鲁迅的《故乡》,教《草船借箭》,我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叫“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我备课有时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意,明其理。1957年“反右”后,人们噤若寒蝉。1958年在我国曾有过一段不切实际的浮夸风,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叶圣陶先生写了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爬山虎》。赞扬爬山虎脚踏实地,不屈不挠,在奋进中展现力量,留着浓浓的沉郁。后来,《爬山虎》经过改动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题目改为《爬山虎的脚》。很多老师把它当成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来教,这和《爬山虎》的原意相距甚远。联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分明写着:“‘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也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课文的结尾“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不正是对人格力量的礼赞吗!可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创作的意图,作品的时代意义,才能知人论世,见微知著,不然,备课又何以谈得上正确和深度。《草原》有“一碧千里”一词,一位教者把这个词讲成“好远好远,一眼望去,绿得很呀”。其实“千里”在这里不是指距离,而是指面积,“一”不是量词而是副词,当“全”、“都”讲,“一碧千里”是“千里一碧”的倒装。再以“秉烛夜游”这个词语来说,一位教者望文生义,把“烛”解为蜡烛,显然不知道这个词语出自曹丕的《与吴质书》,“烛”实际是灯笼、火把。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一些注释都解为“回来”、“回到”。结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李白当时正在流放途中,忽遇大赦,一个“还”字包含了多少重获自由的喜悦、兴奋的感情。再结合郦道元的“朝发白帝,暮至江陵”的名句,“还”字讲成“到达”更能表达江水急和诗人急切摆脱羁绊的心情。
   
   4.酌取精要。
   
   准备了这么多内容,不能一下子都塞给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师自己掌握的,只有居高临下,才能势如破竹。“任你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在讲课时,我每每披沙拣金,备多用寡,力求把握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弱点,攻其一点,最后让学生获得真知,加大信息量。就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来说吧,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听说读写到知情意行,从学习方法到学习心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内涵十分丰富。不能不分巨细一股脑儿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两码事,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源泉,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调整、加工和提炼的结果。另外,不能把教学重点单纯地理解为教学内容上,即知识、技能上的重点,它同时还应作为训练学生智力活动方法的重点。基于上述这些认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和习作的有关要求,以及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考虑这是一篇讲读课文,结合单元和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文章“受益匪浅”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品味词句、领悟情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叶圣陶认真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这件事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自己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3)以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为例,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最后,我还想说说写教案。
   
   于永正说:“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我主张写教案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摒弃洋洋洒洒八股式的文牍教案。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写教案也应无定法。要去掉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讲究辩证法,注重实效。我初为人师时,愿意写详案,详细教案相当于讲稿,避免丢三落四,挂一漏万。后来我喜欢写简案,微型教案不束缚手脚,便于课堂生成与创造。现在我习惯于把课备在书上,在教材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进行批、注、勾、画、圈、点,诸如作者介绍,正音正字、词语解释、段落划分、中心思想、板书设计,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统统写在书上,我把这种教案称为“课本教案”。我认为教案只起到一个设计教学线路和提示教学要点的作用,而大量的笔墨落在书上,看上去一目了然,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当然,对“教参”和现成的“教案”不是不可以用的,“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用心剪裁,这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
   
   我妻子也是小学教师。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看完了电视,正想躺下睡觉,只见她还在灯下奋笔疾书呢。我感到奇怪,问道:“你在写什么?”她百无聊赖地答道:“备课。”我走到妻子身旁,一边给她轻轻按摩双肩,一边关心地问道:“这节课什么时间讲?”妻子漫不经心地说:“上周就讲完了。”我不解地问道:“你怎么才备课?”她苦笑着说:“我把课备在书上了,明天校长要检查备课笔记,我的备课薄上少一节,趁你看电视,我把它补上,不然,学校要扣分的。”我大声地说:“你这样做,是戴草帽打伞——多此一举!”与其重抄教案,不如写点教后反思。老师们,您说对吗?(作者白金声系黑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