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 】【关闭】 |
李华 绘 昨天晚上看到某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班里有两名学生很少完成作业,又总能找出各种理由“对付”教师,让老师们很头痛。今天又没做作业,科任教师很生气。看到两个同学站在办公室里无拘无束大大方方,教师心想,这次看你们还能编出什么理由。一个学生说:“找不到作业本了。”另一个同学说:“钢笔忘拿了。”对他们的说谎,这位教师本想和往日一样批评一顿,但转念一想:何不给批评“变变”脸呢?或许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于是,这个故事就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老师给一个学生找了一个新作业本,拿出自己的钢笔给了另一个同学,并且说:“下午把作业交给我,能完成吗?老师相信你们。”果然学生不负老师期望,下午就把作业交到办公室了(这在以前可是从没有过的事)。故事发展到这里,作者又写道:这两个同学在以后学习中,再也没逃避过作业,并且还帮助老师督促检查其他同学呢。到此,故事才告结束,老师的教育技巧也完成了使命。 “浪漫”成为教育叙事的“流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文章叙述的教育故事真实吗?有借鉴意义吗?既然能被杂志刊用,就说明编辑是认同的,也能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想想也是,文章的叙述风格与现在流行的教育叙事很合拍,甚至都可以看成教育叙事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三个理由。 其一,文章在主题选择上具有一脉相承性。如果你读过这类教育叙事,数量用不了很多,十篇八篇就足够,你就会发现,教育者在编排这类故事时,选择的学生都是冷色调的。这些学生都很不幸,不是学习的落伍者,就是家庭的不幸者。有的学生一贯不做作业,偶尔还会逃学;有的学生身体上有残疾,受同学们歧视;有的文章,甚至从学生个体推延到家庭,父母离异或家庭贫困,在校生活没有着落。教师选择这样的材料,意图很明显,是为后文的教育技巧创造实施空间。 其二,在教育叙述中教育者的定位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扮演着妙手回春、救苦救难的使者。孩子在学习上碰到了困难,教师采取的教育技巧无外乎两类:一是宽容,二是师爱。不是用宽容对待学生,就是用爱感化学生。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的教育技巧就是宽容。学生经常不做作业,教师一反批评的常态,对孩子随口编造的理由,也能顺水推舟。“你说找不到作业本了,就给你一个作业本,看你还能说什么;忘记拿钢笔了,好办,把我的钢笔借给你,你还好意思找理由逃避作业吗?”相对于宽容来说,师爱则具有更大的威力。在教育叙事中,师爱被异化成了一剂“通药”,能治百病,并且“爱”到病除。 学生不做作业了,我有师爱,他就愿意做作业了;学生病了,打洗脸水洗衣服,健康以后,在学习上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父母离异了,我有师爱,孩子受到了母亲般的爱,就一心扑在学习上了。这些看上去像神话一样奇妙的事件一次次被写到文章中来,你说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样离谱的事件竟然是构成教育叙事的主元素。 其三,文章的结局具有一致性,学生被转化,教育技巧获得了成功。孩子的种种不幸,在教师的宽容或者爱心的感化下,他终于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就上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在学习上和先前大不一样了,呈现出了良好势头,脱“贫”转“优”指日可待。师爱和宽容真的具有这样奇妙的力量吗?暂且存疑。单就从文章的收尾来看,是有深意的,暗含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以人为本”,“平等与尊重”,“以爱育爱”,这些理念正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行事,能不收获“大团圆”的结局吗?故事环节安排得丝丝入扣,逻辑上也无懈可击,可是这些教育事实能拿到实践中检验吗?通俗一点说,如果我在教学中也碰到了两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我也用类似方法来处理,能收到那般曼妙的效果吗? 走出教育叙事的“浪漫“误区 教师的确需要宽容的教育情怀。碰到学生没有做作业,教师用宽容之心化解矛盾,这种处理方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片面夸大教师行为的教育力量,就错了。给一个作业本或一支钢笔,仅仅通过这个举动,就真能转化一个长期不做作业的学生吗?即使学生受了感动,真心想做作业了,但是还有一个知识够不够用的问题。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我们也经常碰到。如果学生基础不错,偶尔一两次不做作业,教师的宽容有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从文章的叙述来看,这两个学生不属于这种类型。试想,一个从三年级就沦为不做作业的学生,到了五年级,教师仅仅用宽容就能转化这个学生吗?学生难免处在力不从心的境地了。 教师也应该具有一颗爱学生的母子之心。学生病了,教师带着去打点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看着教师给自己陪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感动和学业长短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心存感动只能促进学生上进的信心,至于效果如何还要等待时间检验。然而,在教育叙事中,很多教师把这种教育行为当成了转化学生的救命稻草,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头吗?虽然我对这些老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但我还是不能不说:从一开始解决问题,你就把方向弄错了!作为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但决不能毫无上限地拔高师德的作用。比如说,医生面对重症病人,仅有高尚的医德,能使病人起死回生吗?医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医术!明晰了这层关系,再来看待如何转化学生,我们就会理智得多。 对尚待转化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的还是教师的智慧。学生没有做作业,教师不要去想如何调动师德的力量,应该首先问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做作业?是懒惰,还是因为学力不够想做做不来?如果仅仅是懒惰,问题倒好解决。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十有八九属于后一种情况。比如做《圆的面积》的作业,学生不会做,问题出在哪呢?这需要调查研究。长方形面积,他会求吗?圆面积公式他理解了吗,记住了吗?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再比如,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作业。教师首先要调查这个问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他还会吗?找准了哪个地方没学会,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走这条路需要教师的智慧,工作还很细致很繁琐,但是比起“师德感动”来要有效得多。 教师做这项工作的落脚点是为学生找到“思考点”,目的是激发学生长久学习的愿望。学习活动,是孩子多方面的自我教育,只有当他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时候,他才能体验到发现的愉快,他的智能才能得到发展。教师仅凭宽容和师爱,能达到这种要求吗?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论断:如果一个人有了思考的需求,如果他在脑力劳动中看到了要达到的目标,那么懒惰和他的思想束缚就必然会消失。对尚待转化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高尚的师德,但是最需要的还是教师的智慧。 教育需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很多老师带着功利性,在教育叙事中搀入了浪漫情调,致使其真实性打了折扣,也减弱了内在的借鉴价值。新课程改革都进行五年了,教育叙事难道还不应该从伊甸园中走出来吗?对待浪漫,教育叙事早就应该说不了。(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乡中心小学 杨国新)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18日第7版 |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 | |
作者:未知 新闻来源:CERSP 点击数: 636 更新时间:2006-2-16 | |
教育叙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学校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制度要求的是共同的规范。但我们学校中的教育实践却是多样丰富的,这是因为在学校的日常实践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不同的学校、师资和生源的状况,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才能契合实践需求。因而,学校中结合实践的教育科研只有着力关注这种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活动、感受、体验与诉求,才能彰显其活力而呈现多样丰富的教育意义。教育叙事正是这样而切入学校中个体和集体教育生活经验,使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本身,在理解和分享中领悟我们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并成为学校科研的一种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在学校科研中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呢? 一、学校科研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立足于学校及课堂中的日常教育实践。也就是说,学校或课堂本身就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场所或现场。因此,即便是自身或他人的叙事,都不仅仅是事件的实录,而体现为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为一种经过选择、演绎、诠释的经验经历过程。这种经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经验的收集。 第一,是收集个人经历或历史素材。 1.我们需要探究个人经历故事,我们必须明瞭每个人的个体生活是由多种故事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生活故事。另外,每个人的处境、想法不同,因而只有多元和混合的收集,才能产生能够解释复杂事实的多元叙事文本。 其中,口述史是一种基本策略。可以是强调研究者意图的问题结构,也可以是显现参与者意向的自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传或传记的事实撰写。 2.关注日记和日志的运用。日记提供个人对即时事件的描写、感受,通常是属于个人的记录。日志则不一定为即时记录,而体现为对事件的回顾、反思和评价。作为研究素材,如果是他人的,使用时必须取得本人同意。这部分素材对于丰富叙事的经验记录很有用。 3.可能的话,把书信运用于叙事。书信是写给其他人并期待对方作出答复的,书信往往能够揭示许多关于个人思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 第二,进一步深化叙事。 1.除了收集和撰写故事素材之外,研究者还需要通过与参与者深入交往而进入参与者的内心世界。在叙事研究中,我们不能通过一套规范并有固定选项的问卷来获取事件的意义、理解和诠释,因此开放式的访谈就非常符合叙事研究所要求的参与性观察、交往行动和叙事收集。访谈者需要具有高明的提问和倾听的技巧。访谈的实质是对话,是两人或多人之间平等的基于彼此信任的交流。倾听在于让人说,而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用双向交流方式赢得彼此信任,并知道自己想倾听什么。 2.现场笔记作为深化叙事的方式,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进行观察时撰写,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拟思路,由参与者撰写。在形式上,其不是单纯的资料性记录,而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描述性记录、理论备忘录(由观察而联想到的相关理论观点)、观点摘录、一己之见和推论等。 第三,注意相关的背景资料。 1.年鉴和编年史。年鉴为个体或机构提供关于重要时间或时间的简略资料历史。编年史则比年鉴更具主题性描述。它们均可为研究者提供被研究时间的历史和主题的背景。 2.文献分析的重要性。文献在叙事中具有特殊价值,因为作为共同记录或官方立场代表,有关叙事的相关日期、作者、任务、背景事件、政策、观点氛围等信息,于研究者对叙事背景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 3.任何纪念性物品,如照片、奖品、纪念品等,对唤醒记忆非常重要。 二、当然,叙事不仅仅是记录与叙述故事,更在于一种不断反思自身教育生活与实践的专业精神,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交往、追问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追问在叙事研究看来,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以及提供意义诠释的过程。 第一,有了以上的叙事素材,我们还需要对这些叙事素材进行提取、分析并界定这些叙事事件如何形成、改变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将收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称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需要强调地是,研究者并不能根据现存的理论来加以诠释,应该把你熟知的答案或前见悬置起来,要直面需要探究的现象,并尽可能地从自己的理解和与参与者交往过程中的理解和体验来进行分析,由此可能产生一种新的理解。 第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意义是由一系列交往过程构成的,或者说,意义是隐含在所有的叙事事件和故事之中的。只要对这些叙事事件和故事进行诠释,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内在意义才会逐渐被人领会和把握。因此,我们强调光有叙事描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诠释和理解呈现给读者。 参照邓金在2001年第二版的《诠释性交往行动主义》(英国SAGE出版社)一书中的说法,叙事诠释的标准可以参考如下: 1. 它们有没有生动地澄明经历或经验? 2. 它们有没有建立在深度叙事的基础上? 3. 它们的历史性和关系性内涵是否充分? 4. 它们是过程性、交往性的文本吗? 5. 它们是否将对于现象的了解都交代清楚了? 6. 它们是否与关于现象的前在理解相关联? 7. 它们的结构连贯吗?它们包含理解吗? 8. 它们是不是开放的? 顺便提一下,我们对于叙事不可能用因果关系来加以解释,而必须用多义性的诠释来加以理解。并且,只有深度的叙事描述才能提供诠释经验意义的可能,而只有通过意义诠释和经验分享才能达成真实的理解。因而,叙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研究方式。 至今为止,叙事研究的成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包括我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至今已出版的六辑当中,所呈现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因为,“叙事研究所关注的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在研究者和读者之间开放教育理论的思考空间,引申出教育理论视域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参见拙文:“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教育叙事研究而言,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如果你确实想要诠释和理解我们眼前这个现实的教育世界和生活,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真实生动的日常教育实践经验和意义,那么,以上对于叙事研究的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基本描述,也许会为你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来源:教育学在线 |
如何写教育叙事 | |||
[ 作者:刘良华 陈晓华 孙启民 转贴自:杂志广东教育 点击数:5117 更新时间:2007-4-7 文章录入:pengjianzhong ] | |||
|
如何写教育叙事 | |||
[ 作者:刘良华 陈晓华 孙启民 转贴自:杂志广东教育 点击数:5121 更新时间:2007-4-7 文章录入:pengjianzhong ] | |||
|
如何写教育叙事 | |||
[ 作者:刘良华 陈晓华 孙启民 转贴自:杂志广东教育 点击数:5123 更新时间:2007-4-7 文章录入:pengjianzhong ] | |||
|
如何写教育叙事 | |||
[ 作者:刘良华 陈晓华 孙启民 转贴自:杂志广东教育 点击数:5125 更新时间:2007-4-7 文章录入:pengjianzhong ] | |||
|
如何写教育叙事 | |||
[ 作者:刘良华 陈晓华 孙启民 转贴自:杂志广东教育 点击数:5127 更新时间:2007-4-7 文章录入:pengjianzhong ] | |||
|
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 | |
[url=]管建明[/url] | |
美国作家福克纳一生都在不断地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往无前地拓展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对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创造。这些都可以在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 ,多重叙事角度和多情节线索所形成空间上的并列对照的手法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大大拓展了现代生活表现的新领域及其复杂丰富的内涵 ,对传统性的叙事也构成变革性的挑战 【作者单位】:[url=]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url] 【关键词】:[url=]福克纳[/url];[url=]叙事[/url];[url=]时间形式[/url];[url=]空间形式[/url] 【分类号】:I106.4 【DOI】:cnki:ISSN:1000-5544.0.2003-04-019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