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教育叙事研究类专著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建军    时间: 2008-6-3 20:43
标题: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教育叙事研究类专著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教育叙事研究类专著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我相信,只要想读书,再忙,总是挤得出时间的。无非要您少睡一点儿觉;少花一点心事去揣摩上司脸色为何阴晴,或拉着和尚叫姐夫老想着如何博得上司开心;少花一点时间刻意地与同僚“搞好关系”,实则是想狼狈偕行;如果再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简单一些,让自己的玩心略受一点约束,要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总还是做得到的。
    如果在夜间读书,只需要关掉手机,备一桌一椅一台灯,一宁静的心绪,捧起一本书来,您就可以开始了。
    世上还有比这更容易更经济的事儿吗?
    一线教师要静下心来读书,倒确实有些困难。
    白天工作忙且累,不大有可能静下心来用整块的时间读书;晚上呢,又可能想换换心情,换换脑子,不大乐意再让自己沉浸在本职工作中。这种想法也挺正常,谁都是吃多了肉想吃口咸菜,吃多了青菜又想沾点荤。
    我在一线工作十多年,买的书够多的,读得很细的书不太多。读得废寝忘食的,常常是与本职工作八杆子打不着的闲书。
    好在我教的是语文,这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书读得多了,似乎都成了所谓“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歪打正着了。
    所以我主张语文老师多读一些适尔性情的“野书”,当然,还得有些品位,隐隐有些内在逻辑联系才好!
    真正对啃大部头的教育专著兴趣盎然,是近六七年的事儿了。
    小时候我特迷小说,二十郎当岁时又喜欢诗歌,只有美术、书法是一直都喜欢着的。我近年几乎完全看不进小说,哪怕是名作,哪怕故事也应该能吸引人的,凡是小说,咱不再想看了。
    生活本身就是小说。
    兴致勃勃地看得“入港”的,是各种教育理论类的书,一本没读完,又买一本;看完这本,又盼下一本。
    仅仅是对“教育叙事研究”产生了兴趣,就搜罗了一大堆来读:
        (1)《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台湾]周淑卿著
     ●季超按:这其实是一叠复印件。到书院中学去公干时,看到刘国平校长书柜中有这一本,索回家,将其中关于“教育叙事”问题的部分复印,自己装订成一本书。
         (2)《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形式与方法》
     ●季超按:其中第三章第七节为《教育叙事研究》,复印这一部分花的钱,可以买好几本书了。

这也值得,人家武侠电影中为了抢一本武林秘籍,把命都丢了。咱花几个复印费,挺值!
          (3)《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季超按:因为与良华通过几次电话,有些交往,看这本书便更觉亲切。同样的一道菜,由餐馆的后厨端出来和由你的亲兄弟端出来,味道能一样吗?
     此书第二章全是讲“叙事”的。“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
     后来良华以身垂范,整出一本书来,以下还要说到,此处先按下不表。
          (4)《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
     ●季超按:这是一个译本,良华郑重其事在《中国教育报》上介绍过。良华在此书扉页题上了一句话:“请管季超老师指正”!
     很抱歉!
     我说不来假话!此书的“语境”我一直进不去!有些“隔”,所以并没有从头到尾细看,是“杀猪杀屁眼”,倒着看,挑着看的。只有第3章专谈“叙事”的部分读得细些。
     我喜欢看一切文言文,一拍即合,臭味相投。与译本则难以谈上恋爱,有时第一次见面就谈崩了。
     或许是良华和他的学生翻译的,功夫不到位?早年我看《复活》时,差不多忘了这是一本翻译的俄文小说,汝龙是译者。
     许渊冲先生的译笔也喜欢。
          (5)《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鞠玉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季超按:匆匆翻过一遍。挺好!
           (6)《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州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季超按:其中第七章专论“教育叙事”。
            (7)《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张万祥、万玮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日版。
      ●季超按: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鲜活的、生动的、亲切的、贴近一线教师感受的。虽然“快餐”,却也适口。
           (8)《教育自传》刘良华著,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6月版。
      ●季超按:读这本书咱可真花了气力了。
      良华将书寄到我手时,正好放了暑假。咱的寒舍(不对!得柜式空调,只安了一把吊扇,客厅热得像蒸笼,应称“热舍”才贴切)简直不能坐人。我只穿一件短裤,打个赤脚,桌上放一大缸凉茶,拿毛巾不住地擦汗,花了整整两天把全书细读了一遍!
      那两天把老婆孩子哄到岳父家,胡乱买点吃食来填肚子。
      本来想以给良华写一封长信的形式写个书评的,不知为什么事一冲,一股气泄了,所以这封信至今也没有写。算了,不写了!
      对不住了,良华博士。
      不过,到广州去找你玩时,我们肯定会聊到这本书。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得不得了。
            (9)《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丁钢主编,第5辑,教育科学出版社。
      ●季超按:我是暗暗拿这本刊物作为学术规范训练的自修教材的。
      读完了这一本,我感觉在认识境界上又登了向上的几级阶梯。
      “哦,原来教育问题还可以这么研究哇”。
         (10)《基层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管锡基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11)《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徐建敏,管锡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季超按:锡基本家寄来的这两本书我看得特仔细。
      特别是前一本,我是把它当“励志书”看的!
      锡基是《中国教育报》评的2006年年度“十大读书人物”,作为本家,作为文友,我是引为骄傲的。
      好长时间和锡基本家没有联系了,想写封信他。(我一直不发手机短信,也不用QQ聊天。觉得还是手写书信比较实在亲切,况且咱的字儿比锡基本家写得好,也只有这一点“自信”是胜过他的。锡基早就无纸办公了,不然怎么可能一年之中,出两本书呢!)
           (12)《非非,我的观赏动物》于光远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13)《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本,三联书店版
       ●季超按:出版方并未将上述二书作为“教育叙事”的书来出。我归入这一类,属于“合并同类项”。
             (14)《金翼》,林耀华著,三联版
       ●季超按:这本书是民间思想家潘顺华(老潘)推荐我买的。此前我已购回李银河的《一爷之孙》。
       两本书是同一路数!
       全是作为社会学的书出的,我也把它们当作进行“叙事”研究的范本。
             (15)《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版
       ●季超按:这本书书名中的“自述”二字,给我误导,我以为会有很多故事。等到邮购来,大失所望!
       其实王蒙这老头儿是大讲特讲其“人生道理”,无趣!
       严格说来,我也不应该把它作为“教育叙事”类的书向您来介绍。
       也许为书拟书名的编辑是别有用心,哄我们上当!
              (16)《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周国平著,长江文艺版
        ●季超按:周国平到底算哲学家?散文家?畅销书作者?
        我弄糊涂了!
        这本书可能要算他的书中我一字不漏地读得最上心的一本。
        买他的书不少,买回之后就插在书架上,很少翻动。
        这有点像封建时代那些可恶的皇帝,将几十、几百、上千、数千绝色女子纳入后宫,又忙于政务,哪有工夫好生疼爱!
        寡人将死之时,一定发慈悲心,尽遣佳丽,让她们找一个有时间疼爱她们的人,各奔前程去罢。
        退朝!
        朕写得手乏了!!

作者: 寒梅    时间: 2008-6-4 13:01
谢谢马版!
作者: 马建军    时间: 2008-6-6 21:46
封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29 12:48
http://xnjyw.5d6d.com/thread-1194-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194-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194-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194-1-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3 20:31
[教师之友网]诚征专栏作者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18 09:41
教育叙事研究专辑


              叙事研究的内容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叙事研究过程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
              后现代主义·教育叙事
              叙事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科学遭遇尴尬,研究转向叙事
                           

             叙事研究的内容
    叙事研究是研究的“事”,是“故事”或“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发生的教育故事和参与其中的人,一份真实的教学叙事或“生活叙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一、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的,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教师关于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人生。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二、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通过教师在校园里的举止谈吐了解教师的为人修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处事行为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了解教师的知识基础,通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等等。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教师的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师的叙事研究延伸就有多长。
    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叙事研究始于教育活动的表面,但不是为了一般的描述,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是要倾听教师的内心声音,感受教师的主观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三、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构成了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主要部分。教师的叙事研究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时,人们就获取了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从而有可能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这样的教育世界才是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世界。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
    第一,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象。教育叙事研究十分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它所报告的内容是“突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这使叙事研究的标题表达的是“过去时态”而不是“将来时态”,是“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
    第二,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是与某个或几个具体的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任何“故事”都有具体的角色,比如哈姆雷特、关羽、林冲、贾宝玉等等。如果说传统教学的危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目中无人,那么,传统的写作方式的危机是教师在写作中丢失了人。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要么只有知识、要么只有抽象的某类学生,而根本没有具体的、独特的学生。非但没有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声音,也没有表达教师个人的真实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可以说,“情节”是任何叙事(或故事)的一个基本特征。而更常见且值得叙述的教育事件是,教育因其艰难而使教师置身于教育问题、教育事件中,使教师不得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教师一旦开始思虑教育的困境和谋划教育的出路,总是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教育叙事的“情节”。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诉求就在于,它不只是关注教育的“理”与“逻辑”,而且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教育“叙事研究”努力恢复被科学话语遗忘和压制了的声音,这使教育研究领域一度发出走向叙事研究的呼声。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这种研究,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历史印证自己逐渐显露出来的它的意义。它面向事实,从事实本身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过多地用外来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从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报告体现为蕴涵细腻情感的叙事风格,既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来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而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做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以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辩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与注重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相比较,现在的教育科研方法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情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的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
    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他们认为:是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
    教师叙事研究过程
    1、确定问题,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教师叙事研究的问题应是有意义的问题,它含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
    2、选择研究对象,这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要有足够的热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样本的选择不仅要与研究的典型问题相关,也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相关。
    3、进入研究现场,这是研究者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环境。进入现场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与教师同呼吸、共生活。方式: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融入,也可以创设特殊情境快速融入;可以直接通过他人介绍进入,也可间接地在观察中进入。都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
    4、进行观察访谈,这是促使研究者走向深入的过程。它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被访者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回答问题。观察访谈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
    5、整理分析资料,这是叙事研究极为重要的环节。整理分析资料就是与这些事件的生命进行对话的过程,要注意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并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符号。
    6、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归纳。叙事研究报告既要详尽描述,又要整体分析,要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教师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师的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
            --摘于《全球教育展望》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
    一、学校科研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立足于学校及课堂中的日常教育实践。也就是说,学校或课堂它本身就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场所或现场。因此,即便是自身或他人的叙事,都不仅仅是事件的实录,而体现为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为一种经过选择、演绎、诠释的经验经历过程。这种经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经验的收集。
    首先是收集个人经历或历史素材。
    1、我们需要探究个人经历故事,我们必须明了每个人的个体生活是由多种故事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生活故事。另外,每个人的处境、想法不同,因而只有多元和混合的收集,才能产生能够诠释复杂事实的多元叙事文本。其中,口述是一种基本策略。
    2、关注日记和日志的运用。日记提供个人对即时事件的描写、感受,通常是属于个人的纪录。日志则不一定为即时记录,而体现为对事件的回顾、反思和评价。
    3、可能的话,把书信运用于叙事。书信是写给他人并期待对方作出答复的,书信往往能够揭示许多关于个人思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
    第二,进一步深化叙事。
    在叙事研究中,开放式的访谈就非常符合叙事研究所要求的参与性观察、交往行动和叙事收集。访谈者需要具有高明的提问和倾听的技巧。访谈的实质是对话,是两人或多人之间平等的基于彼此信任的交流。倾听在于让人说,而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用双向交流方式赢得彼此信任,并知道自己想倾听什么。
    2、现场笔记作为深化叙事的方式,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进行观察时撰写,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拟思路,由参与者撰写。在形式上,它不是单纯的资料性纪录,而是可以有多种形式。
    第三,注意相关的背景资料。
    1、年鉴和编年史。年鉴为个体或机构提供关于重要时间或时间的简略资料历史。编年史则比年鉴更具主题性描述。它们均可为研究者提供被研究时间历史和主题的背景
    2、文献分析的重要性。文献在叙事中具有特殊价值,因为作为共同记录或官方立场代表,有关叙事的相关日期、作者、任务、背景事件、政策、观点氛围等信息,研究者对叙事背景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
    3、任何纪念性物品,如照片、奖品、纪念品等,对唤醒记忆非常重要。
    二、当然,叙事不仅仅是记录与叙述故事,更在于一种不断反思自身教育生活与实践的专业精神,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交往、追问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追问在叙事研究看来,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以及提供意义诠释的过程。
    第一,有了以上的叙事素材,我们还需要对这些叙事素材进行提取、分析并界定这些叙事事件如何形成、改变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将收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并不能根据现存的理论来加以诠释,应该把你熟知的答案或前见悬置起来,要直面需要探究的现象,并尽可能地从自己的理解和参与与参与者交往过程中的理解、体验来进行分析,由此可能产生一种新的理解。
    第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意义是由一系列交往过程构成的。只有对这些叙事事件和故事进行诠释,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内在意义才会逐渐被人领会和把握。因此,必须把诠释和理解呈现给读者。
              叙事诠释的标准可以参考如下:
              1、它们有没有生动地澄明经历或经验?
              2、它们有没有建立在深度叙事的基础上?
              3、它们的历史性和关系性内涵是否充分?
              4、它们是过程性、交往性的文本吗?
              5、它们是否将对于现象的了解都交代清楚了?
              6、它们是否与关于现象的前在理解相关联?
              7、它们的结构连贯吗?它们包含理解吗?
              8、它们是不是开放的?
    顺便提一下,我们对于叙事不可能用因果关系来加以解释,而必须用多义性诠释来加以理解。并且,只有深度的叙事描述才能提供诠释经验意义的可能,而只有通过意义诠释和经验分享才能达成真实的理解。因而,叙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研究方式。
    至今为止,叙事研究的成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这是因为,“叙事研究所关注的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在研究者和读者之间开放教育理论的思考空间,引申出教育理论视域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
    对于教育叙事研究而言,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如果你确实想要诠释和理解我们眼前这个现实的教育世界和生活,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真实生动的日常教育实践经验和意义,那么,以上对于叙事研究的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基本描述,也许会为你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后现代主义·教育叙事
    西方教育界兴起叙事研究比国内要早二、三十年,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康奈利教授。他旨在改善教师教育而展开的叙事研究。康奈利在《叙事探究》文章里,不仅对叙事研究的有关理论作了说明,而且详细交代了叙事研究的方法、标准,特别是从现场文本过渡到研究文本这一步,提醒我们叙事研究绝对不是“搜集”,“讲述”故事,能够写出什么样的研究文本,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学术功底。
    王枬教授一直致力于教师叙事研究,她心目中的教师叙事研究是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对象,由研究者描述、分析,重在揭示教师行为的内在意义,争取开辟一条极具人情味与人文关怀的研究道路。她的定位虽参照了康奈利的模式,但更得益于自身的中国文化品质。
    叙事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科研促教”、“科研强师”、“科研兴校”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落实。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了解仍然显得肤浅,未将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紧密有机的结合,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要么手忙脚乱地在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要么又将其混同于经验性的问题解决,要么是重复他人话语的“复述困境”,其结果是未达到科研的真正目的。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通过对事件的叙说,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其旨趣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它要求研究者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生活中“清理、寻找”出自己的教育故事,而又提醒在“清理”、“寻找”自己的教育故事时,需要形成自己的眼光,关注研究过程中大量的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强调“把自己摆进去”,重视研究者个人“生活史”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作用,研究的对象不限于某些“特殊学生”,应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办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教育科研要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注重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在实践中研究。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方法论的转变,为教育研究引来了新气息,为教师带来了新思考、新实践。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理论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升华思想和理念。其次,做有心人。教师要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再次,勤于总结,善于思考。教师要增强自我意识,关注“自传法的方法论价值,注意收集、整理、记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对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要认真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解决过程是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总体效果如何等等,都需要深刻的反思。最后研究要得法。因此,叙事研究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
    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育研究必须要求真务实,奉献创新。
    科学遭遇尴尬,研究转向叙事
    在教育研究领域,强调“科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在学校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尴尬,叙事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开始登上研究的大雅之堂。
    一、传统教师培训失能
    以往的教师培训常常过于强调让教师阅读他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而且教育理论总是被假定寄存在教师的生活之外的大学图书馆的书本里或专家的头脑里。这种假设使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常常离开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以“脱产进修”的方式学习教育理论。似乎只要接受了专家和图书馆的“教育理论”之后,教师就可以将理论应用到日常教育生活中。但是,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发出了大量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可是,教师对教育理论依然缺乏基本的了解,也缺乏了解的兴趣。
    二、教育实验名不副实
    以往的教育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教育实验”。教育实验法确实是有价值的教育研究方法,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个方法似乎并不适用。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控制”和“假设”等研究策略,但实际上中小学教师自称使用了“教育实验法时,往往既没有”控制”,也少有“假设”。这使“教育实验法”显得名不副实。因过于强调“假设”而使教师成为专家验证假设和收集资料的工具。教育实验中,研究假设是由专家设计好的,这种研究方式使教师并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不需要有自己的创见。实验教师并非真正的“合作者”,而是专家方案的操作者和执行者。
    三、教育经验总结大而化之
    经验总结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教师谈论个人的“经验事实”原本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因为教师所谈论的是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化的“问题解决”,而不是空泛的、以教训的口气发出来的大道理。遗憾的是,教师在使用经验总结法时,往往将“总结”转换为一种“概括”,基本没有了“经验事实”,没有了“问题解决”,而只剩下一堆似是而非的教育“大道理”。教师提交的“经验总结”往往大同小异,都在谈大道理,成为理论的剪贴和组合。
    四、教师的科研焦虑
    常见的现象是,教师不是不愿意“接受”校外研究者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不“理解”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教师一旦开始尝试着将研究者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就大量地发生“行之艰难”的焦虑。教师的这种“科研焦虑”有些类似于小学生在接受了定理、公式之后害怕做“应用题”的苦恼。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闹剧不断,使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既没有勇气拒绝做所谓的教育研究,欲罢不能,又没有心情冷静地考虑是否需要对研究方式本身作必要的变革。

作者: 朱楚桥    时间: 2011-2-26 19:16
学习,问候管老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6 05:55
20本值得推荐的书籍(转载]

1.[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

推荐理由:如果要选择一本心理学的入门读本,可以把本书作为首选。它讲了大量的严肃的“心理学”的故事,又以“有情节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包括朱晨海编著的《天平上的心灵———实验心理学的故事》

2. [美] Harre著《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了解某个领域最好的办法是从了解本领域的著名人物开始。本书精选了几个重要心理学分支的50位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的生平与研究,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维果茨基、杜威、巴甫洛夫、斯金纳等。

3.Hock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所收集的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个案,既告诉你心理学的问题,也告诉你心理学的方法:你不仅可以由这本书了解心理学研究在研究什么问题,而且可以因此而了解心理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4.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了解教育学的简单办法是“吃掉”、“消化”教育学领域几个著名人物,这个领域著名人物当然首推杜威。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也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本书特别适合现时代的中国教师阅读。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在教育学领域的著名人物中首选杜威的之后,接下来人们往往会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该书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并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一些精彩条目,仍然保持“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动过中国教育界的几代人,他的建议和相关的故事现在仍然有持久的魅力。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已经成为过去的“文献”。如果要在当代教育文献中推选一本经典性的教育名著,《学会生存》会会成为很多读者的首选。书中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学”、“终身教育”等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永恒主题。相关材料可参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加]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告诉教师什么是“教育机智”:比如“保留孩子的空间”、“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通过语言”、“通过沉默”、“通过眼神”、“通过动作”、“通过气氛”、“通过榜样”……。选择这本书,同时也选择了一种“教育写作”的方式。

8.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算不上名著,但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国际教育领域不断产生的“新经验”和“新思潮”:“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合作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掌握学习理论”、“发现教学”、“范例教学”、“发展性教学”、“交往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课程开发”等等。相关材料可参考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推荐理由:中国教育理论界曾经大量地制造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惟缺少真实的、个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本书是“另一种言说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界普遍流行的“社论体教育言说方式的突围”。相关书目有《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

10.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了解张文质这个人的最好的途径,该书副标题其实可以置换为“张文质教育自传”。相关的书目有《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的十字路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你可能会因此而关注他谈论的“生命化教育”,但可能更喜欢他谈论教育问题的形式与文采。

11. 刘铁芳著:《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刘铁芳的书与肖川、张文质等几位老师的书可以一起汇聚为“人文教育”以及相关的生命化教育、公民教育的潮流。相关书目有《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守望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湖南教育出版社)、《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2.刘良华著:《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讲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题与途径。相关书目有《教育自传》(四川教育出版社)。

13. 周勇著:《大师的教书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的主题就可以引起阅读的饥饿感。本书介绍了顾颉刚、沈从文、鲁迅、钱穆、陈寅恪、朱自清做教师的日子,古旧馨香、历久弥新的教育生活。相关书目有《跟孔子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薛涌著:《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新星出版社)

推荐理由: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本书是介绍“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的一份出色的文献,还包括《精英的阶梯》。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有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著)等。

15.李泽厚著:《论语今读》

推荐理由:如果说第一紧要的任务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则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中国古典文化,尤其需要从老子、孔子、孟子等人开始。相关书目有《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16.黑柳彻子[日]著:《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17.张民生、于漪著:《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

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

18.王小波著:《沉默的大多数》

推荐理由:既有“教育启蒙”的意义,又有“教育文艺”的形式。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等。

19.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为教师提供有关“自由”、“民主”、“平等”等“人文精神”的基本资源。相关书目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鲁迅著:《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中国教师需要不断以阅读鲁迅的方式保持长久的自我反思状态。 “时至今日,鲁迅杂文仍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切实可靠、最生动深刻的文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4 14:30
这一本黑皮书


――读刘良华的《教育自传》之“前言”
醉蜗牛

  http://blog.cersp.com/7896381/1101260.aspx

  不是第一次读这本黑皮书。

  第一次,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扉页上的记录是2007年1月27日。一个寒冷的冬季。一气呵成。一个念头萌生:记录生活,写一本书。

  而后,又几次读它。不厌的是它的言说方式。迷恋的是它的自由回忆和自由想象。是的,“草药可以治疗身体,读传记和写自传可以解放身体。”或躺或卧,或笑或诧,在刘良华老师从容地叙说事实的链条中热闹地想象。

  和成长博客中的很多人比起来,我是缺少福分的。我没有亲自感受刘良华老师妙趣横生的讲座,尽管我偷偷地在远程培训的时候聆听了他的“严肃”的有关教师成长的报告;当一个个忠实教育,渴望进步,积极成长的教师从刘良华老师手中接过他亲笔签名的《教育自传》时,我从网上购了此书,尽管,我一样对他充满崇敬和畏惧。(这两个词合起来应该就叫做――敬畏吧。)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说,刘良华不是个不可亲近的人物,他是那么热心,热情,热忱,热烈。我说,我只在他的文字间无尽想象啊。

  黑色,该是刘良华老师的最爱吧。瞧,一袭黑衣,写的一本黑皮书。上百度检索,第一条即给出了黑色的定义。“这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黑色一般代表贬义,如:黑色的日子,表示凄惨、悲伤、忧愁的日子,像“黑色的星期五”;黑色在绘画、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黑色是哀悼的颜色,人们常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但有时黑色也有褒义,如:在时装界,黑色代表稳定、庄重的样式;口语中,“新黑色”代表最新时尚潮流;在财经方面,“黑字”代表入超,证明没有欠债。在中国民间,有时黑色的食物被认为对身体较好,例如黑猪肉或乌骨鸡比较营养等。”阅读至此,不妨斗胆给出刘良华老师这样一个描述:一个沉稳的黑衣人言说着黑色幽默,引领着中国教育界的最新时尚潮流,以自己的厚重与丰富来润泽芸芸教师。

  尽管这本黑皮书与教育有关,却几乎与宏大的教育理论没有绝然的关系。没有艰涩的语言,有的只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形象就这么在不经意间走向你,走向我。

  这一本黑皮书的美丽啊,也许是我所不能表达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4 14:52
我的教育叙事源于家教\黑白之间

http://blog.cersp.com/7921002/1284085.aspx

   刘良华的《什么是教育叙事?》这篇文章告诉我,教育叙事可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三大类,而我从2006年开始的日记写作的习惯就是一种教育叙事,写我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的感受就是一种教学叙事,写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一种生活叙事,写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点点滴滴就是一种自传式教育叙事。
    很久以前,当我对当今教育教学产生许多困惑亦或产生失望情绪后,也让我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想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渴望把它转化为文学作品,更希望转化为有深度的文字、有发表价值的作品。所以,开始了我新的阅读历程,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希望通过这种阅读来积累创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也通过每天写一点的习惯去训练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有价值的“自传”。现在想来真是在痴人说梦,不仅仅阅读的路艰辛异常,而且写作的路更是艰辛,提高写作水平更成了自己的“梦想”!

    当这种想写一部自己的“文学作品”的冲动转化为理想,当这个理想又转化为实际行动,当这个实际行动受阻而又转化为“梦想”“肥皂泡”之后,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带来了我对自己的深刻的反思,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大的进展,自己的课堂教学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让我感觉到我的教育教学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再要前进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既然教不好学生,总不能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吧?这样的想法让我把关注的重点由学生转移到了自己的孩子,我每天都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每天与孩子进行交流,每天都去观察孩子的行为与思想变化。

    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应该说是写一段短文,就是仿写一篇童话故事。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当我给她讲了写法后,她就去写,写了几句后又来问我,下面该怎么写?这给我出了个难题,怎样才能让她能够写出来呢?于是,想到了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写的办法。每个人都去写一篇,然后拿来比较,看谁写得好。这回女儿有了兴趣,很快地写了一大段,虽然写得很不好,但已经有话可写了,这就是进步。最终把我们三人写的文字进行了综合,让她自己整理了一篇童话故事,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二天,我就写了一篇博文《与女儿一起写童话故事》(http://gswwmgf.blog.163.com/blog/static/1916733720061119533614)来记录此事。因为当时刚开博不久,还没有更好的可写的事,所以就写此事。

    从此,这件事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写女儿的事,还写学生的事,也写自己的感想,也写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开始时还写过英语学习的事,也写过C++程序设计的事。

    今天,当再次学习刘良华《什么是教育叙事?》时,才发现自己的写作是源于一种对教育教学的冲动,源于自己对女儿教育的冲动,源于对女儿的家庭教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4 23:24
许锡良:也谈谈教师的“教育自传”

--------------------------------------------------------------------------------

作者:许锡良  

刘良华教授以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壮年学者的身份,在国内作了一个首创性的工作,就是撰写自己的教育传记。(之前张文质先生也做过这个工作,但是他没有在书名上标明是自传。)刘良华教授的教育自传一出来,立即就遭受到一些业内同行的讥笑,说是不是就要准备开追悼会了。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偏见。我与刘良华教授交流,他坦然自信地一笑说,我写自传就是要打破一个传统,一是以为只有是名人伟人才有资格写传记,普通人就不行,二是要打破只有快死的时候才有资格写传记,只有盖棺定论才能够写传记,以为传记就是给人作结论的。我叹服良华先生的勇气,并且他的这本传记也收录了我的一些回忆性的文字。他的文笔轻松、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富有启迪性的思想意义。这确实是一个普通平凡人的普通传记,但是正因为是普通平凡人的生活,因此也才更有普遍意义。换句前几年流行的话说,这是一个老百姓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但是,刘良华教授不但自己坚持写,而且在自己课堂上还大力向他的学生们提倡,并且将之作为教育学的作业来布置给学生来完成。我感觉这些做法都是富有创见,而且极有意义的。

那么,教育写教育自传有什么意义呢?我想,第一个意义就是,作为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是研究者,而研究教育的人,却对自己的生命历程与生活经历完全没有清醒的反省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是一种遗憾。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个话尤其适合教师。一个经常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进行反思的人,他才会有可能对他的学生有生活与生命上的同情感。我记得我的朋友史国忠先生也曾经作为校长要求他们学校的教师撰写回忆自己学生时的文章,以唤醒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加强理解与同情学生的热情。课堂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而生命的高度是靠自己去建立,去唤醒的。而撰写自己的教育生活,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就是一种生命唤醒。第二个意义就是使自己的生命时时处于一种高度关注状态,可以避免犯大错误,少犯小错误。一个人通过日记的方式,或者撰写回忆录的方式及时地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保留自己的足迹,这无疑就是一个安全阀门。大家知道,教育几乎是唯一犯不起错误的事业,教育上的每个失误都会留下千古遗憾,造成延续性的灾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在脆弱的幼小心灵上留下终身的阴影。而这一点阴影又可能再通过家庭教育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后代那里去。百年大计的涵义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的。一个时时反省,不断学习,处处留心的教师,他就会把自己的教育错误尽量减小到最小,一个人要不犯任何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时时反省的教师,可以使错误最小化,或者趋于最小化。第三个意义就是爱撰写教育自传的教师,他对自己的过去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自信感。同时,也使他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负责。如果想起将来写起回忆录来,自己做过那么多难堪的事情,甚至是不堪回首,现在怎么好做过份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唤起一个人的历史感。使人时时生活在一种历史的真实之中。我现在翻开我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时写的日记,就感觉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同时也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想想我1988年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那些学生现在也已经是35到37岁了,我接手的第一个初一班的学生,现在也已经是32-35岁了。自己二十年的教师就这样一步步当过来了。留下一点文字,这是一种财富,至少表明自己的过去是没有白过的。第四个意义就是在撰写自己的教育传记的时候,还能够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吸收到一些对自己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那么就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时候吧,回想一下自己当学生时的情况吧。如果自己小时候讨厌一种教师,一种教育方法,那么我们现在作为教师是否将又之加到自己的学生头上了?这样一来,对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是很有帮助的。

准备做一个优秀教师的人就会留心自己的教育生活,撰写教育自传也就不成为一件难做的事情。据说一个良好的医生常常首先是拿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与实验对象的。神农之所以是神医,他是尝过百草的。李时珍懂得那么多的草药,是他常常亲自尝尝那些草的药性,这些都充满危险的。但是,作为教师首先来研究一下自己的受教育的生活及教育生活,既没有危险,又非常必要。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把自己的生活及教育成长经历撰写出来,在激励自己的教师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教育的活标本。我与刘良华教授几乎是同龄人,而且人生经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小学是差生,留级三次,他今天作为大学教授是非常优秀的,而这样当初富有潜质的优秀孩子怎么当初会变得那样差呢?一个小学要留级三次,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是刘良华作为儿童需要反思,还是我们的教育及教育评价方式出了问题?我的小学初中生涯也很惨,曾经留级二次(少留级一次就少了刘博士的一些成就),而且经常遭受体罚,留堂饿饭,但是我看我初中时写的日记,其实已经具备了怀疑与批判意识的萌芽,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但是当时的教育并不认为这些品质是优秀的教育品质,甚至认为是差生的重要依据,而且就是现在的基础教育体制也并不认为这些是重要的。但是,今天看来,一个优秀人才,这些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记记日记,写写教育自传,就能够给予我们这些反思。它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既活在过去,又活在当下,还展望着未来。时间终究是会流逝的,但是我们可以不让它流失。现实终究是会成为历史的,但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注入,并且放出生命的光彩。

2008年2月25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9 10: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o18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o18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o18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o18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o18c.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30 05:48
[attach]18116[/attach]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