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陈大伟提出“观课议课”
[打印本页]
作者:
超群
时间:
2009-8-3 21:06
标题:
陈大伟提出“观课议课”
陈大伟提出“观课议课”
作者:成都大学副教授 转自:《小学语文教师》2009.05
陈大伟老师在《人民教育》发表文章,针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提出了“观课议课
"。
下面是他的主要观点和做法: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
“评”是对课堂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有被评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
"
地位和失语现象。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1
、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传统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此,观课议课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
2007
年
6
月,我们在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进行了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授课的是罗老师,教学内容是《太阳是大家的》。提前半天,我们请罗老师和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座谈。罗老师说这一首诗歌的感情不容易把握,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希望大家观察和讨论“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诗的诗情
"
。参与的其他老师也同意把它作为观课议课的主题。
2
、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开展有效议课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
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
"
“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3
、以“同在共行
"
的立场和方式开展有效议课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同在共行”。“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等。
“假如你来教……”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之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
而“假如我来教……”就是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同在共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力,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