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孝感的县城(极为珍贵的资料)[转]紫檀 的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少锋    时间: 2008-6-9 15:51
标题: 孝感的县城(极为珍贵的资料)[转]紫檀 的帖
孝感的县城(极为珍贵的资料)  据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城区作为县治始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明朝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孝感始建土城,“周一千二百丈,高二丈,阔一丈五尺”。两年后才开辟四门,建设城楼。
  嘉靖十九年(1540年),西湖水涨,冲决了县城西北角,知县汪克思着人筑堤防汛,而汛后城内西北角淤积的水荡,则被人称作“汪公池”。
  嘉靖二十一年(1544年)新辟小东门。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门被洪水冲毁,至隆庆六年(1572年)由知县刘琨重建,并改用石料。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知县易元“奉檄”改建为砖城,次年竣工,“周八百三十丈,东西一里七十六丈,南北一里六十六丈,高二丈”,并增设“文昌门”于儒学之南。
  至此,孝感城形成六门:朝阳门(大东门)、复旦门(小东门)、时薰门(南门)、迎祥门(西门)、拱辰门(北门)、文昌门(学门)。
  孝感古城依澴河而建,呈典型的单核聚形态。古城因水运发达而极为繁荣,至清末,城区面积扩大到0.6平方公里,东西宽为1000米,南北长约700米。港口上起西门外壕沟,下至小东门,连绵2公里,形成“六城四码头、九街十八巷”的城市格局,城市重心在城南老澴河一带。
  上世纪初,随着平汉铁路及孝云应公路的建设,陆路运输优势日益明显,城市重心逐步由城南澴河水系向城北公路、铁路方向移动,城区突破了“金西门,银南门”的商业格局,在宪司街、北正街、东门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北部火车站形成城市独立组团,城市形成演变为“一主一副”的组团式结构。到一九四九年,城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人口约1.17万人。
  附光绪八年绘制的孝感《县城图》

  (紫檀搜集整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6-9 16:42
标题: 紫檀版主自秦返孝时,本站鲁版,马版欢宴为其接风洗尘
同饮者蝗虫,杨柳风,管季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