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语文要舍得下“文火慢炖”的工夫 [打印本页]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8-6-15 20:59
标题: 学语文要舍得下“文火慢炖”的工夫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王嘉乐
  日前,笔者听了一节评优课,授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理想的风筝》一文。笔者对课上几个品字析字的环节产生了些许想法,现记录如下,与同行探讨。
  [教学片段1]“决”字道出什么?
  课文句子:“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师:这个“决”字道出了什么?(学生愣住了。)

  师:句子中加了这个“决”字,就让人感觉到什么?
  生:加了这个“决”字之后,让人感觉到刘老师的态度很坚决,强调了他一定要自己送风筝上蓝天。
  [改进建议]
  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决”字,来感受刘老师的坚强与执著。要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加上“决”字所带来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先出示两组句子:A.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B.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组织学生反复读这两组句子,比较不同,并结合课文讨论并体会:哪一句更好?去掉“决”字,句子的意思是否改变了?为什么要有这个“决”字?用意何在?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决”为文本理解带来的细微妙用。
  [教学片段2]“漾”字品出了什么?
  课文句子:“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师:好词需要细细品味。这个“漾”字,你品出了什么?
  生:这个“漾”字让我想到了小圆晕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也可以看出刘老师此时的笑容也是这样。
  生:这个“漾”字读起来感觉很好,能感受到刘老师的笑容是真的。
  [改进建议]
  品“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词里感受并体会刘老师骨子里的乐观与坚韧。这一环节,如果先让学生翻翻字典,查看一下字典对“漾”的解释,学生的理解可能就会更深刻一些。字典上的解释有两种“水面微微动荡”与“液体太满而向外流”。很显然,这里应取后一种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因骨子里的乐观、坚韧而从内心深处溢满且自然流露出的笑意,是真的甜蜜的笑,并使得“作者”感觉他好像是个跟自己一般大的少年,品味出刘老师身心的乐观。
  [教学片段3]“着”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文句子:“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道:‘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这个句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儿?
  生:有6个动词。
  生:有许多逗号。
  生:有好多“着”字跟在后面。
  师:“着”这个字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师:比较一下,“笑”、“笑过”、“笑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笑过”表示笑了一下就没有了,而加了“着”好像感觉一直在笑。
  师:对,一直,继续,没有停止,持续着。来,将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不够好。)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三种不同的语气,你们来选一选,并说说理由。
  [改进建议]
  这一教学过程颇有些出其不意。品“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问,“这个‘着’告诉了我们什么”引起了学生对虚词“着”的关注;二比,教师列举“笑”、“笑过”作比较,体会有“着”的时候,那笑是一直持续着的;三读,教师适时地范读,让学生真真实实地体会“笑着”的那种欢畅淋漓的感觉。不过,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教师将辨别读的三种语气改为有针对性的两种,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还可以再追加一个问题,“这样持续的笑的动作反映出了刘老师怎样的品质?”从而紧紧地扣住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将这种感觉付诸言表。
  表面上看,课堂在一些貌似细小的问题上做了大文章,似乎会牵扯不少精力,然而学习语文就需要舍得下“文火慢炖”的工夫,需要适当地、有选择地根据文章大义带领学生仔细地琢磨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中国教育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