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著名语文教育家/山西[语文报]社总编蔡智敏先生为[教师之友网]题贺 [打印本页]

作者: 寒梅    时间: 2009-11-16 13:36
标题: 著名语文教育家/山西[语文报]社总编蔡智敏先生为[教师之友网]题贺
[attach]11754[/attach]
作者: 肖树伟    时间: 2009-11-16 22:48
蔡总编书法潇洒老练,兼有古朴、流畅之美。管先生,我这外行说得沾点儿边儿不?
当然,蔡总编题字中体现的思想追求、人格高度,更是令人敬佩!

[attach]17354[/attach]
作者: 彭杉影    时间: 2009-11-20 18:12
《教师之友网》 OK!

蔡智敏山西原平人。编审,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了散文集《宁静与声音》《表里人生》,论文集《编读余谈》,诗集《走过荒原》及中短篇小说等百余万字的作品;主编有《新思路读写突破》《高效读写大系》《新读写大语文》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多种,约两千多万字。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曾被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报业协会评为山西省报业先进管理工作者,百佳新闻工作者;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评为优秀编辑,并获“杰出成就”奖。




读书温暖人生
文【蔡智敏】


  很多人误解了读书的意义。
  在一些人看来,读书,不过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另一些人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如果这样看待读书,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价值。
  确确实实,为了完成学业,我们需要读书。因为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为了研究问题,我们也需要读书,因为我们可以从书籍中获得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或者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解决我们的疑问。但这仅仅是我们读书的功用之一。如果我们的理解到此为止,就会丢失很多东西。
  读书是一种行为。但它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行为。这是因为,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结晶。
  书中有知识,那是我们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那是那些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精神,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因此,一部书决不是一件冰冷的器物。书是温暖的,有灵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只有透过那一张张印满了文字的纸张,看到了站在纸张后面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容,听到了那一个个面容所发出的——或温暖,或严厉,或多愁善感,或慷慨激昂的——声音,我们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书。
只有真正理解了书,你才会热爱书。
  真正爱书的人,才真正领会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对话与交往。你如果坐拥书城,那就是拥有了一大批随时准备接受你访问的重要人物。他们是作家,诗人,思想家,科学家,各种各样的古今名流。所有这些人,你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走近他们的思想,可以赞同与欣赏,也可不以为然,或者批评与反诘。你走进他们的情感之流,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流动起来,在这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很多收获:你会让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丰富起来,让自己的思想充实起来,你将获得生活的自信与行动的力量。
  读书是一种超越。当你沉浸在阅读之中,当你实现了与那么多古圣先贤与异域他乡的伟大人物对话之时,你就是在超越你自己的生命。你在精神上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这令人沉醉的时刻,你让自己的生命飞翔起来,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限广阔,你心通四海,意接八荒,穿越灵魂,洞烛幽冥,你体验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有限境域。
  读书是一种挑战、搏斗与探求。人的一生,应该是与自己的无知进行搏斗的一生。读书,是与无知的搏斗,是对黑暗的挑战,是对光明的探求。每一本有价值的书,都会带给我们一片新的光明。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会使黑暗悄悄退却。
  当然,对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读书首先是一种学习。但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探求,就是挑战,就是搏斗,就是超越;就是不断地丰富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不仅应该从优秀的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力量,还应该从中获得道德的力量。对于人生来说,这种道德的力量往往是比知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春雨淅淅的夜晚,还是在雪花轻轻飘散的假日;是在聚精会神的课堂上,还是在行迹匆匆的旅途中;当你拿起一本书,忘情地翻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页时,你不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温馨悠然而至吗?
  热爱读书的人,常常也是最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读书会使人更深切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
当你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散发着清香的幸福时光。这是多少拥有无数金钱珠宝的人,都无法得到的东西。
  读书是一生的事。而会读书的人,是幸福的。
  但是,读书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学会阅读,学会读书,才能实现对话与交往,实现超越与寻求,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 老梁    时间: 2009-11-23 14:03
蔡社长对贵网站的风格很赞赏.

[attach]1735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 11:08
山西经济风云人物语文报社长兼总编蔡智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8-10


  中新山西网12月28日电 据山西商报报道,在山西省经济领域,蔡智敏似乎算不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也许,山西工商界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当我们把他的名字和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驰名商标这两组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没错,现任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蔡智敏,2006年度,为《语文报》取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这一至高荣誉赋予一张报纸,不仅在我省、甚至在全国媒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事件意义

  “中国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今年10月,省工商局宣布,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注册商标“语文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语文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可以说是语文报社企业理念、质量意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媒体第一家“中国驰名商标”能落户到语文报社,这无疑给我省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由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是目前我国关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是国家工商总局,具体承办机构是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因此,“语文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便意味着她不仅在国内将依法受到全面保护,而且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诸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等有关国际法规的共同保护,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种保护都将是长期有效的。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表示:“语文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既是语文报人多年如一日勇于开拓、勤于创新的结果,也是成千上万《语文报》读者、作者等共同扶植和培育的结果。
  蔡智敏其人
  有人把“先做事情再做人”奉为金科玉律,也有人把“先做人再做事”视作走上成功道路的不二法门。成功的人究竟是先做人,还是先做事,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一些受人推崇、令人敬仰的人,往往是行事低调、为人也很谦逊。
  和企业家频繁出席各种社会活动、成天过着觥筹交错的生活不同,做文化事业的人,行事就低调许多。蔡智敏生于1960年,是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政协委员,主管报社编辑和发行工作。曾两次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编辑,被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报业协会评为山西省报业先进管理工作者。撰写有关语文教学、文学研究、编辑学研究论文多篇,创作出版了约80万字的文学作品,主编有《新思路读写突破》《高效读写大系》《新读写大语文》等语文教学与研究用书多种,约2000多万字。
  2006年第一期《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开篇题目是《第一位的是什么》,这是语文报社总编辑蔡智敏先生写的文章。蔡智敏文中写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或者说第一位的教育是应教给孩子一个道理,即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完善自己?怎样抵御邪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者对于下一代的思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下一代的谆谆教诲。
  蔡智敏认为,语文报社的事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个开放的观念,有开拓的精神和意识,我们的稿件、作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我们始终没有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地方,限制在一个省。身兼语文报社社长及总编辑的他,今天又把开放观念、开拓精神贯彻得淋漓尽致。
  关于“语文报”
  说起《语文报》,广大青少年并不陌生,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伴随着《语文报》长大的,很多人视《语文报》为良师益友。太原市小店一中高二年级的贾慧芳同学说,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语文报》就走进了她的生活,至今已陪伴她走过近五个春秋,她认为,这份报纸的各个版块都做得非常新颖、生动,让同学们看后受益匪浅。
  《语文报》是一份对我国青少年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的专业报纸,它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语文报刊。它的前身语文教学通讯创刊于1978年。
  1981年《语文报》正式创刊后,语文教学通讯社改名为语文报社。28年来,它一直坚持高举大语文教育旗帜,以“打造报刊精品,播撒文明火种”为终极目标,以“传播语文知识、促进语文教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编辑宗旨,以“高质量、高品位加可读性”为编辑方针。
  目前,语文报社拥有10报5刊1家网站。它的产品中,既有以国内中小学师生为服务对象的《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系列报刊,也有以海外学子为服务对象的《语文报北美月刊》和《语文报大洋洲版》,报刊期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名列前茅,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协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评为全国优秀报刊和报业经营先进集体。
  《语文报》享有很多美誉,有“中华语文第一报”、“学生第一报”之称。“语文报”还连续三届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委、省政府曾授予语文报社“精神文明之光”的奖牌,近年又把它纳入山西省实施文化强省的战略规划之中,确定为山西省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这些年来,为了回报社会,语文报社每年都要投入大笔资金,与国家教育部等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全国中学生语文夏令营、16城市语文邀请赛、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等公益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都曾给语文报社题词,有的还亲自参加了报社所举办的大型活动。
  2004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在山西考察期间,第一站就来到语文报社,对报社的办报理念、经营思路等予以了高度肯定。
  品牌崛起之路
  《语文报》的品牌崛起之路,是一条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成长之路。
  ☆1981年10月5日《语文报》正式创刊。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为《语文报》创刊号题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赠诗给《语文报》的青少年读者。《语文报》创刊时为16开16版半月报,自办发行。首季期发行量就达到78万份。
  ☆1982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社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85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报纸工作会议”,语文报获得“精神文明之光”奖匾。
  ☆1986年3月31日《语文报》发刊200期。《语文报小学版》试刊于苏州,自办发行。
  ☆2000年9月《语文报》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
  ☆2001年10月《语文报》商标再次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这是山西省连续两届惟一的文化企业著名商标。
  ☆2002年12月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2002年度报纸质量评审中,《语文报》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语文教学通讯》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2006年4月“语文报”商标第三次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2006年10月“语文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核心竞争力
  今天,媒体被称为国家的“第四种权力”,其地位和功能由此可见一斑,当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报》问世不久,在创始人陶本一先生的大力倡导下,报社就确立了“大语文”的办报理念。28年来,报社一直高举“大语文”教育旗帜,这种独具特色的办报理念,始终是报社的立足之本。
  近几年,《语文报》的一些竞争对手,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大打“小语文”牌,言称“大语文”不实用,或者说“大语文”过时了,现在要的是“新课标语文”。
  对此,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认为,坚持“大语文”的办报理念,弘扬真善美,是语文报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语文报》区别于其他教辅类报刊的最大亮点。从办报角度来讲,“大语文”并非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是强调要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熔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大语文”并非不重视教材和考试,而是强调要把握教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的命题规律,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研究考试、超越考试;“大语文”并非不重视课内教学,而是强调课内课外相结合,小课堂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境中学习语文。这与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中高考命题改革的走向是完全吻合的,也与“新课标”的精神完全吻合。
  今天,《语文报》已有500万余份的发行量,逾亿读者目睹过她的风采。自2001年以来,《语文报》上缴国家利税250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语文报》正以其成熟的姿态,从容地朝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 11:09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其笨无比的智慧

文章作者:蔡智敏 来源:《中国少儿报刊界》 

  我在语文报社已经二十多年了,1983年到报社工作,87年担任中层干部,94年进入领导班子,语文报社三十年经历了四届领导班子,第二、三、四届我都是班子成员,第二届是副总编,第三届是总编,现在是社长兼总编,所以说能见证报社三十年历史的,目前就只有我一个,应该说对报社的情况比较了解,但为什么总觉得没有太多东西可讲呢?我过去也很少讲,因为觉得要讲就应该讲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报社有没有什么秘诀?有没有什么奥妙?三十年来报社是怎么走过来了的?怎么成为一家全国驰名的教辅报刊社的?
  三十年来语文报社打造自己的品牌,用的所有办法都是很“笨”的,没有什么经营技巧,今天就讲语文报的“笨”办法,题目叫做“其笨无比的智慧”。
  今天这个时代应该说是一个很崇尚“巧”的时代,最笨的东西大家是不喜欢的,但我总觉得这个“笨”包含着“巧”,也正是这些“笨”办法,成就了语文报社的事业。
  “品牌”是什么。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个“品”加一个“牌”,“品”是内在的东西,“牌”是外在的东西,没有“品”就谈不上“牌”,“品”这个内在的东西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个“牌”又是怎么形成的,道理很简单,但怎么实际操作是大家很热衷的问题。其实语文报社多年来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打造品牌,很多部门都和品牌有关,包括内部的管理和服务,下面从六个方面讲讲我们的具体做法:
  第一,品牌是靠人来做的。一个报纸怎么能够成功,完全靠员工的奋斗精神,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事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几十年去为之奋斗,离开这种精神,报社的事情就做不好。语文报的发展靠什么?就是靠员工的执行力,靠这种奋斗精神,靠一种信念。
  第二,转变编辑理念。现在应试教育高烧不退,尽管官方也讲,舆论也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实质上应试教育还是主导,尽管我们知道有些报社提出“小语文”的理念,更能适应应试教育,更容易走进课堂,但我们报社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很简单很“笨”的理念——“大语文”理念,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研究教材,超越教材,这种高目标是不是很虚呢?一个基本的想法是,这个理念更符合语文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小语文”的编报理念很明确,这种编报的方法也不能说不对,然而我觉得语文不能“小”,她本来就应该是“大”的,因为她与各种社会科学有着广泛联系,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这种理念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报纸怎么来编。跟英语不同,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每个人都会讲,所以坦率讲,我们尽量少配合教材,尽量少做年级的分版,包括利润市场,这种做法是不是比较“笨”呢?但我认为,这才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尽管我们今年也开始分了一些,实际上语文哪里需要分那么细啊?可是现在已经形成了这么一种市场风气,老师就是有这个要求,搞得我们的编辑经常很狼狈,你说一篇文章究竟属于高三年级还是高二年级?所以
  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理念,虽然是个“笨”办法,但我认为,是个必要的做法。
  第三,加强编辑培训。我们一直对编辑进行很认真的培训,经常举办各种讲座,请专家来,请北大的教授来,去年举行过七八场讲座。我们对每一个编辑都进行认真培训和考试,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把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编辑。所以报社的编辑流动性很小,凡是来的人很少愿意走,虽然我们的待遇不高。这是个很“笨”的办法,但是个很有效的办
  法。我们的编辑队伍是稳定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这对报纸的编辑质量是个极大的保证。
  第四,做好市场发行。尽管我们报社是全国教辅报刊最早自办发行的,有覆盖全国的发行网络,但既没有打价格战,也没有采取免费赠报、送老师礼品的特殊做法,那么靠什么来吸引读者,还是靠报纸的质量。
  第五,强化报纸质量管理。为了保证所有报纸(包括教师版)的编校质量,每一期报纸都要校对六七遍,比国家的标准还要高。每一期报纸都要经过内部严格的审读,报社审读中心有十几个人,都是外面有经验的中学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发给相关资料,采取业绩跟报酬挂钩的办法,所以这些老师就拼命找报纸的错误,而且审读是轮换制的,编辑们不知
  道这期报纸究竟是谁审的。查出的问题,不管是哪个版的编辑,每季度都兑现奖罚,所以国家组织的报刊审读,我们报社一直名列前茅,就是因为一直在下“笨”功夫。
  第六,策划各项活动。我们跟团中央合作举办“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同全国妇联合作举办“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策划“五寨扶贫送书”活动、十六城市语文邀请赛、每年寒暑假举办读报竞赛、每两年一届的“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中华语文万里行”等等,有人不无羡慕地说,你们一两千人参加的活动能挣多少钱?实实在
  在讲,搞了这么多年活动,赔了很多钱,这都是其“笨”无比的办法,但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的创办人陶本一先生讲过“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
  我们的一切都在打造品牌、建设品牌,质量管理是建设我们报纸的“品”。我们举办这么多活动,投入这么资金,就是打造她的影响和知名度。但不管怎么说,如果质量不好,影响和知名度就无从谈起。三鹿奶粉曾经很有名,但是有了三聚氰胺就完蛋了,因为品质出了问题,过去做了那么多广告都没有用。去年我们到全国各地一些学校征求老师的意见,有订
  我们报纸的,也有不订我们报纸的,但都在肯定我们报纸的质量,心里很欣慰。因为有了这种肯定,他今年不订,明年不订,后年就有可能订。如果他认为我们的报纸质量不好,即便是今年订上了,明年也有可能不订。
  讲到品牌问题,我的看法是,多下点“笨”功夫,实实在在搞好质量,实实在在提高服务,这是最重要的。“语文报”这个品牌,就是靠这些“笨”办法,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笨”是一种大思路,“笨”有“笨”的好处,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还是要追求“巧”。老子说“大巧若拙”,我把这个话变成“大笨含巧”。成就一番事业,光有技术层面的“巧”字是绝对不够的,更需要大思想、大境界,其实大思想家都用了一些很“笨”的办法,比如说海德格尔研究“存在”的问题,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一些很“笨”的思想。
  今天,我作为二十多年的语文报人,贡献给大家的一点秘诀就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这其实算不上秘诀,但我认为,这是语文报社能提供给大家的最真实、最有诚意的东西。
  (作者:语文报社社长、总编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 11:10
短讯:《语文报》入选“山西十大文化品牌”作者:雪子  在2009年2月23日召开的山西省文化局长会议上,“山西十大文化品牌”评选结果揭晓,我社《语文报》由于在山西省文化建设中成就卓著,影响巨大,入选“山西十大文化品牌”。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亲自向我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颁奖并致以热烈祝贺。
  此次评选活动由山西省文化厅主办,旨在表彰一批在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文化品牌。《语文报》入选“山西十大文化品牌”,是社会各界对《语文报》品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我社将以此为动力,继续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坚定实施品牌战略,为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语文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肩负起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把我社这一优秀文化品牌打造得更加璀璨夺目!


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代表报社登台领奖

奖杯和证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 11:12
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名单
2008-04-10 少儿报刊协会 
单位                              职务                      姓名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副社长、副总编辑          丁松泉
山西小学生拼音报社                社长                      王兆福
辽宁《少年大世界》杂志社          社长                      王凯
美术摄影专业委员会                主任                      王金秦
山西《小学生》杂志                主编                      王保东
山西《新作文》杂志社              副社长                    王振华
广西《小学生创新作文》杂志        主编                      韦淑红(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副总编辑                  卢勤(女)
青海《刚坚少年报》                总编辑                    尕藏
中国中学生报                      主编                      司惟
湖南《少年作文辅导》杂志          主编                      汤素兰(女)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小百科》杂志社                  社长                      刘东风
湖北《小学生天地》杂志            主编                      刘幸来
山东《幼儿园》杂志                主编                      刘蕾(女)
河南《故事世界》杂志              主编                      关源成
安徽《少年博览》杂志              总编辑                    朱智瑛(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协会秘书处主任            任新国
辽宁《新少年》杂志                总编辑                    孙万臣
吉林教育报刊社                    社长                      孙新
山东教育杂志社                    副社长                    李文军
辽宁《小学生报社》                总编辑                    李东生
天津青少年报刊总社                副社长                    李连义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李学谦
山东青岛出版社少年期刊中心        总编辑                    李茗茗(女)
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            社长                      李瑞
新疆《新疆少年报》                总编辑                    吾普尔·加帕尔
福建《小学生周报》                总编辑                    吴明洪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副社长                    吴翠兰(女)
山西《小学生拼音报》              总编辑                    张梅霞(女)
共青团中央少年部                  副部长                    张朝晖
贵州《少年时代报》                总编辑                    杨汉华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总编辑                    陈伟新
陕西《少年月刊》杂志              主编                      陈希学
广州《岭南少年报》                总编辑                    陈武鹰(女)
吉林新世纪教育期刊社              社长、总编辑              陈爱武(女)
江西《高中生之友》杂志            主编                      陈彩云(女)
中国儿童画报                      主编                      郑岩
黑龙江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          社长、总编辑              苑庆国
湖南教育报刊社                    社长                      欧阳勋
广东《少先队员》杂志              总编辑                    罗丁
经营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                      施清平
山西《新作文》杂志                主编                      赵学文
上海《上海中学生报》              总编辑                    赵国荣
河南《小学生学习报》              总编辑                    侯岩(女)
河南教育报刊社                    社长                      高治军
天津《智力》杂志                  主编                      顾汉良
团中央少年部宣传教育处            处长                      顾淑华(女)
上海《儿童时代》杂志社            社长                      顾琳敏
上海《少年日报》                  总编辑                    徐建华
重庆《少年先锋报》                总编辑                    陶剑萍(女)
四川《中学生读写》杂志            主编                      常青(女)
湖南《小溪流》杂志                主编                      黄亦鸣
广东《现代中小学生报》社          副社长                    黄鉴铭
内蒙古《花蕾》杂志                总编辑                    梅花(女)
吉林《中国朝鲜族少年报》          副总编辑                  崔清吉
天津教育杂志社                    社长                      隋艳春(女)
江苏教育出版社                    副总编辑                  游建华
四川教育报刊社                    社长                      谢志道
深圳《深圳青少年报》社            总编辑                    谢蔚君(女)
河北少儿出版社                    副社长                    董素山
浙江《少年儿童故事报》社          社长                      程士庆
河北《少年智力开发报》社          社长                      楚元(女)
上海《好儿童画报》                总编辑                    詹咏
山西《语文报》社                  总编辑                    蔡智敏
广西《小博士》报社                总编辑                    黎宁(女)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小百科(多元宝宝)》杂志        主编                      糜若兮


作者: 快乐美风铃    时间: 2010-1-29 15:34
好样的!!!!!!

[attach]17356[/attach]
作者: 刘惠君    时间: 2010-4-4 07:28
我们一个年级组用了一年的《语文报》,感觉到该报纸是师生教学和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收获颇多;

1 [语文报]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现在的大纲要求每周的语文教学时间六节课,除去写作研究性学习课时,阅读教学时间根部就不够,而课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情况,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知识点在课堂上难以全面顾及,报纸就起到了补充作用。

2 报纸的材料来自学校派,而非学院派。现在的教辅资料不少来自学院派,多有阳春白雪之嫌,架空在上,学生看了不买账,一线教师拿金箍棒捶不了衣服。而[语文报]的试题备课材料用起来得心应手。

3 [语文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现在的不少教辅资料都是你抄过来,我抄过去,甚至教材改编了,这些资料编者浑然不觉,还唱着陈词滥调。[语文报]很有时报的味道,大语文观强,和生活紧密相连。例如汶川大地震期间的专版,国庆60年专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0
                 报刊传奇:《语文报》简史


  《语文报》是在改革开放汹涌澎湃的初潮中崛起的,也是在改革开放摧枯拉朽的洪流中不断嬗变和日益壮大的。自1981年问世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次深化和拓展,它不仅奇迹般地确立了自身层级鲜明的品牌体系、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和广泛持久的品牌影响,而且积极参与并有力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以及语文出版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传奇源于梦想
  1980年,改革开放的曙光已经开始照亮整个中国的天空,唤醒了每个中国人久孕于心的梦想。
  这年深秋,红叶翩飞的北京香山,全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正在进行。会上,时任山西师范学院《语文教学通讯》主编的陶本一和时任浙江杭州大学《语文战线》主编的张春林,在党的"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号召鼓舞下,在86岁高龄的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虽临夕死,犹欲朝闻"的精神激励下,一种"应该为中学生做点事,应该为发展语文教学事业做点事"(陶本一语)的崇高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两人合计着调动两刊的社会资源,团结各地的教育精英,编一份面向中学生的,让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结合的报纸"(张春林语)。
  他们商定,以山西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山西师范大学)作为大本营,由陶本一总负责,尽快启动《语文报》的创办工作。接下来,他们便雷厉风行,与北京西城区教研员陶伯英相约,在北海公园进行了初步的论证;随后为了确保稿源,又紧锣密鼓地在北京、上海、杭州、长春、武汉物色了一批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语文专家,筹建了五个强有力的编辑分部。《语文报》的传奇历史,就这样悄悄掀开了火红的扉页。
  1981年10月5日,经过几近一年的策划、调研、碰撞、磨合,带着油墨的清香,带着一批仁人志士的汗水与智慧,带着丰收季节的喜庆气氛,由着名书法家启功题写报名、中国第一份专门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语文报》终于问世了!由于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鲜活、精彩有趣,同时又采用新颖而独特的16开16版的版式,可以折叠,便于阅读、携带和保存,立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10月11日,新华社及时播发了"《语文报》创刊"的电讯稿,《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山西日报》等报纸都转发了这则消息。《语文报》首期发行量便高达78万份,第二年期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第四年期发行量飙升到198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十种报刊之一。它的读者中,既有中小学师生,也有农民、工人、部队官兵和机关干部,可谓老少咸宜、人见人爱。
  对于《语文报》的横空出世,1982年10月,着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在北京所举行的《语文报》创刊一周年座谈会上,曾一语道破天机:《语文报》之所以能创刊出版,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能有这么大的发行量,一句话,是应运而生,是应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应文化建设大高潮迅猛兴起之运而生。
  诚哉斯言!回顾《语文报》诞生之初,中国社会尚处于一种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状态。"十年浩劫"的终结,使得突然间睁开理性眼睛的人们,特别渴望充实空虚的头脑,解放禁锢已久的思想,实现精神上的新生,曾一度被鄙夷乃至厌弃的学习,终于被认定为做人做事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个学习至上的时代,一个对学习无比尊崇的时代。而当此之际,由于"文化大革命"几乎革掉了文化的命,真正有价值、有水平的精神产品极其匮乏,这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摆脱极左思想的阴影和"假大空"的恶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们心灵的文化普及读物。
  在这样的情势下,《语文报》明确定位于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传播语文知识,促进语文教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编辑宗旨,以"大语文"为编辑理念,以"高品位、高质量,实用性加可读性"为编辑方针,这就扣住了时代脉搏,顺应了大众需求,较之后来那些"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以课程辅导为主要内容"的同类报刊,其价值、功能和作用要大得多,势必会成为中学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提高素质的必备文化普及读物之一。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0
幼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
  倘若把破土之际的《语文报》,比喻成一棵在风雨中摇曳生姿的幼苗,那么,如今的《语文报》,则堪称一株枝繁叶茂、昂首挺立的参天大树。而在《语文报》从幼苗到大树的成长历程中,创新精神无疑就是它不断超越自我、引领未来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正是因为不断的创新,《语文报》才会成为时代的骄子,才会永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才会开辟出越来越宽广的市场空间!
  《语文报》发轫阶段,出版周期是半月一期,1983年1月开始改为周报;报纸开本早期是16开16版,1989年7月改为4开8版。当它初步完成了品牌的培育和塑造后,这些年来,又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了三次品牌的延伸和提升: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为了配合小学阶段语文学习,1986年3月,《语文报》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试刊出版了《语文报·小学版》,1987年1月正式创刊,1988年更名为《小学语文报》,每期16开8版,期发行量曾高达130多万份。1989年1月,《语文报》成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报,《小学语文报》成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报。1992年,《语文报》又面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幼年级学生,增出了全色彩印的《小学语文报·低幼版》,期发行量曾高达50多万份。
  1993年,为了进一步帮助中学生养成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丰厚的素养,语文报人还推出了《语文报·扩大版》,每期4开8版;次年更名为《语文报·七彩月末》,每期4开24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文汇报》、《新体育》杂志、《大学生》杂志、北京市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社科院、鲁迅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记者、作家和学者,都为其提供过大量优质稿件,故而在部分城市的街头和地铁站,该报曾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语文教材编写和出版开始打破一纲一本,不再实行全国统编统用。1992年,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先后审查通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七家单位出版的九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1993年,又审查通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H版和S版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为了提高报纸的针对性,1996年,语文报人便将《语文报》分为《语文报·高中版》和《语文报·初中版》,每期均为4开8版。分版以后,《语文报·高中版》期发行量曾高达100多万份,《语文报·初中版》期发行量则曾高达148万份。
  第三次是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语文教材出版更加多元化,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高考彻底告别大一统,实行了分省命题,中考命题权也由省级向地、市级大面积下放。而在教辅类报刊界,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结构,不同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水平,都有着天然的差异,新课改的启动,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异,分版于是便成为一种普遍的无奈选择。
  当其他教辅类报刊跑步跨进分众化时代,配合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区域争先恐后地分版,报刊品种和成本巨量增加之后,语文报人并没有任由市场的牛鼻子牵着偏离自己的方向,直到2003年1月,才经过充分调查和周密论证,增出了《语文报·高考版》《语文报·中考版》《语文报·教师版》《语文报·故事版》(2004年1月改出《语文报·文科综合版》),每期均为4开8版;同时将《小学语文报》易名为《语文报·小学版》,将《小学语文报·低幼版》易名为《语文报·低幼版》,前者每期4开8版,后者每期4开4版。到了2006年9月,则慎之又慎地将《语文报·初中版》分成初一(七年级)版、初二(八年级)版,每期均为4开8版;将《语文报·小学版》分成三四年级版、五六年级版,每期均为4开4版。最近一次是2008年9月,将《语文报·高中版》分成高一年级版、高二年级版,每期均为4开8版。
  在这个阶段,虽然报纸一再细化,语文报人却从未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传播民族文化、倡导素质教育的使命,他们继续殚精竭虑引导着市场、培育着市场、开拓着市场,故而报纸期发行总量才能长期保持在500万份左右。
  除此之外,2000年7月,语文报人还尝试在澳大利亚创办了《语文报·海外版》;2003年1月,又在美国创办了《语文报·北美月刊》,《语文报·海外版》则更名为《语文报·大洋洲版》继续出版,为推广华夏文明、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邀担任其指导单位,《语文报·北美月刊》还被美国大学理事会列为AP中文考试唯一推荐的辅助读物。两种杂志化报纸在海外市场的登陆,虽然步履维艰,最终不得不因故停刊,但这种有益的探索,标志着语文报人已经树立了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开创了教辅类报刊走向世界的历史先河。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2008年6月至7月,语文报人为了帮助孩子们从小写好汉字,传承祖国的书法文化,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全色彩印的手写报《语文报·书法版》试刊号,每期4开4版,该报目前已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报,由着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担任名誉主编;为了引导中学生真正走出课本,走出题海,让阅读成为心灵的美妙享受,语文报人又推出了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全新课外读物《语文报·青春阅读》试刊号,每期4开24版,熔青春气息、人文情怀、时尚元素于一炉,可谓"青春时代的精神盛宴";为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倡导"为大而学、为学而大",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大学生人文报纸《语文报·大学人文》试刊号,每期4开16版,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欣然担任指导单位,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扬州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着名高校也都先后承诺担任编委单位。这是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品种,2008年9月,它们的正式上市,给《语文报》这个品牌镀上了更美丽、更珍贵的亮色!
  迄今为止,在风生水起的创新过程中,《语文报》已经由一张报纸裂变成两大系列13个品种:第一个系列包括《语文报·低幼版》《语文报·三四年级版》《语文报·五六年级版》《语文报·初一(七年级)版》《语文报·初二(八年级)版》《语文报·中考版》《语文报·高一年级版》《语文报·高二年级版》《语文报·高考版》《语文报·教师版》;第二个系列包括《语文报·书法版》《语文报·青春阅读》《语文报·大学人文》。显然,这是一个层级分明、多彩多姿,受众可以各取所需的品牌体系。有了成熟而完善的品牌体系,《语文报》这株参天大树,无疑就会奏出一阙更其高亢雄壮、振聋发聩的时代交响曲!
"大语文"理念:领素质教育之风骚
  《语文报》的编辑理念是"大语文",这种超凡拔俗、经久弥新的理念,是《语文报》最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最突出的品牌魅力。28年来,《语文报》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大语文",倡导"大语文",推广"大语文",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和语文出版业,都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大语文"这个术语,是张春林在《语文报》1981年第2期发表的专栏文章《从"大粮食"说到"大语文"》中率先提出的。目光犀利、胸怀天下的陶本一随即便把"大语文"确定为办报、办刊理念。那时,在语文报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大语文"理念的雏形: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益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
  到了新世纪,语文报人又明确强调:以"大语文"为办报理念,既要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熔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又要把握教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的命题走向,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研究考试、超越考试,还要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小课堂、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和机动灵活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由此可见,"大语文"的核心,就是倡导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它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也符合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不仅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也符合语文考试的改革取向,更符合青少年全面发展、长足进步的内在要求。
  这些年来,在《语文报》的影响下,"大语文"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识。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曾经指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一再强调,"新课标"在课程建设上,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1983年起,语文教育家张孝纯还领军在河北等地开展了多年如一日的大语文教育实验。现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各种报刊、书籍以及网络中,有关"大语文"的论文、教学设计、训练题,更是不胜枚举。用"百度"搜索"大语文教育",可找到相关网页71,700多个;搜索"大语文",可找到相关网页151,000多个……
  正是由于坚持"大语文",《语文报》刊登的《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一把炒米》《一只鹭鸶》《把刀插在朋友的肋上》《只爱一点点》《人生的阳面》《父亲来信》等作品,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儿童文学选刊》《今晚报》等报刊转载;《读书乐,乐读书》《夏》《全国137家中学生文学社致〈语文报〉读者的公开信》《墙,推倒了就是桥》《泥土的朋友》等作品,甚至被先后选入中小学教材和读本。
  正是由于坚持"大语文",尽管语文报人从来不屑于猜题押宝,每年中、高考结束后,广大读者就会发现,《语文报》系列报纸的内容,都与中、高考试题发生了惊人的对接:1991年,《语文报》刚刚刊出《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文字,当年的高考试题恰巧选用了茨威格这篇名作,一时人们口耳相传,说什么高考题泄密了;1998年高考试题中的小作文,要求考生补写中间情节,而《语文报》1998年6月16日就刊出了《补写情节》一文,题型与高考题型如出一辙;2000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有《语文报》1995年10月23日刊登的美文《长城》;2005年广东卷所选的《壶口的黄河》、福建卷所选的《日历》,2006年上海卷所选的《杨柳》、四川卷所选的《乡村的瓦》、辽宁卷所选的《雨和瓦》等阅读材料,均曾刊登于《语文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与《语文报》的对接,无论是在语言知识和运用方面,还是在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方面,抑或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其深度和广度更是十分罕见。仅以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例,湖北黄冈卷所选的《母亲河的自述》,湖北襄樊卷所选的《访兰》,湖北荆州卷所选的《关爱我们共同的母语》,云南昆明卷所选的《谁来报告春的消息》和《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湖南永州卷所选的《成全一棵树》,贵州铜仁卷所选的《谈生命》,江苏南通卷所选的《感动是一种养分》,江苏常州卷所选的《我的四季》,山东济宁卷所选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山东聊城卷所选的《爱滋病概述》,甘肃兰州卷所选的《生命的化妆》等阅读材料,均曾刊登于《语文报》……近年来,伴随着中、高考命题的日益地域化,《语文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中、高考命题的重要资源库,全国各地许多师生和专家为此一再断言:如今的语文考试,考的就是"大语文"!
  正是由于坚持"大语文",《语文报》才不像许多教辅类报刊那样跟着教材和考试亦步亦趋,大搞题海战术,而是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建构、创造力的激发,为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和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年它的许多小作者和小读者,如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诸如新华社音像中心主任景旭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胡劲军,文广新闻集团总裁黎瑞刚,《青年文学》主编邱华栋,《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中国音乐报》副社长江小鱼,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中心总裁段钢,《中国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毛梦溪,文化活动策划人张华夏,青年作家、诗人和学者如田晓菲、任寰、伊沙、段华、雷霆、周瑟瑟、韦敏、邵文杰、马萧萧、晓波、何葆国、徐润、南岛、半岛、左春和、唐荣尧、吴茂盛、安武林、肖铁等,学生时代都是在《语文报》崭露头角,后来才走上成功之路的,至今提起《语文报》,他们仍一往情深。
  20世纪末以来,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拉锯式的鏖战中,一些竞争对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先是大打"小语文"牌,说什么"大语文"不实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后,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他们又说什么"大语文"过时了,现在要的是"'新课标'语文"。对于"大语文",一代又一代语文报人却从来没有动摇过、怀疑过。因为语文报人坚信,在如今整个传媒业特别是教辅类报刊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大语文"依然是《语文报》在市场上领素质教育之风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从而继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1
内容为王,质量至上,追求无止境
  《语文报》的编辑方针是"高品位、高质量,实用性加可读性",为此,语文报人一直恪守内容为王、质量至上的信条,精益求精,永不满足,追求无止境。
  28年来,《语文报》不仅将目光投向字、词、句、篇的讲解,语、修、逻、文的辅导,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且重视知识的积累、方法的点拨、能力的建构、思想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它的版面构成中,既有以语言知识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开发等为核心划分的常规性版面,又有文学欣赏、文化扫描、社会观察之类的延伸性版面;它的栏目设置里,既有《识字辨词》《新语词》《黑猫警长》《语言与文化》《新教材导读》《新千字文》《阅读全攻略》《古诗文助读》《美文对对碰》《看图写话》《讲故事,谈写作》《名家评点》《同题三重奏》《作文思维训练》《作文小医院》《教你学口才》《能说会道》《思维体操》《现代文优化设计》《命题密码箱》等介绍基础知识、训练基本能力的栏目,又有《当代新诗百家》《文学形象画廊》《名着新干线》《趣味活动快车》《大语文看台》《作家新视窗》《我的少年时代》《文史札记》《新月书屋》《科技前沿》《花季悄悄话》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养、完善人格的栏目;报纸所刊登的文章,既有课文的说疑解难、名作的导读、优秀作文的评点、考试题型的解剖、语言文字的透视,也有"感动中国"颁奖词、春节联欢晚会对联、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欣赏,并立足于语文的层面,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文学创作、心理健康、上网成瘾、理财现状、偶像崇拜、"超女"走红等社会热点,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观照与剖析。如此一来,它便覆盖了语文学习乃至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大部分同类报刊只重视阅读和写作来说,它的视野是宽广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确保报纸的高品位、高质量,这些年来,《语文报》曾约请着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着名科学家杨叔子、朱伯芳、齐民友、沈致远,作家陈伯吹、高士其、严文井、姚雪垠、杜宣、毛志成、涂光群、魏巍、茹志鹃、王蒙、刘绍棠、丛维熙、邓友梅、蒋子龙、梁晓声、叶永烈、张洁、韩静霆、韩少华、梁衡、理由、鲁光、祖慰、贾平凹、肖复兴、张抗抗、赵丽宏、叶文玲、罗达成、庄之明、罗辰生、陈刚、曹文轩、王充闾、卫建民、谢大光、钟道新、王开林、张海迪、杨红樱、杨鹏、周锐、乔忠延、伍美珍,诗人臧克家、公刘、朱红、舒婷、叶延滨、林染、纪宇、张洪波、孙建军、李自国,文学评论家吴思敬、李元洛、刘锡庆、阎纲、孙郁,学者郭预衡、冯亦代、李何林、陈洪、裴显生、张恩和、朱金顺、范培松、方智范、卢济恩、田增科、鲁宝元、周庆元、徐枢、吴继路、陈越光、杜和戎、孙琴安、门岿、陆昕、景克宁、黄竹三、冯俊杰、卫灿金、高远东、黄乔生,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刘国正,语文专家陶伯英、申士昌、陈钟梁、陈必祥、喻旭初、邢大华、朱寿同、阮有道、傅文昌、刘福增、及树楠、蔡澄清、陈日亮、曹文趣、邓日、孙芳铭、余映潮等,撰写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稿件,大大提升了报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有不少专家和作家,还曾为它主持了一系列专栏,如《于漪信箱》(语文教育家于漪主持)、《方老师信箱》(语文专家方仁工主持)、《跟着李老师学汉语》(语文专家李裕德主持)、《文君信箱》(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主持)、《花季小说巡礼》(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主持)、《教你学口才》(徐州师范大学教授汪缚天主持)、《作文红茶馆》(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主持)、《阅读趣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阎景翰主持)、《语言学习与应用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庄文中主持)、《语文规范知识茶座》(语言学家李行健、余志鸿主持),使它的权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另外,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这些年间,《语文报》还曾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颇富创意、缤纷多彩的专号,充分拓展了报纸的内涵和外延。早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专号、"吃喝玩乐"专号、"山水花鸟"专号、"神话与文化"专号、"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群体创作大展"专号等,都曾因其选题独具匠心、内容精彩独到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近年来,中、高考前后,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吃透命题意图、了解命题走向、分析题型特色、掌握解题方法,《语文报》每年都要约请全国各地中、高考研究专家以及部分命题人,共同组织编写中、高考专号。一年一度的寒、暑假期间,一些同类报刊纷纷休刊,《语文报》则不仅从不休刊,而且精心策划、着力打造了"寒假日日读""暑期大看台"等大型系列专号,其内容更是流光溢彩,辐射到学生寒、暑假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今,这些专号已被读者誉为学生寒、暑假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套餐。
  报纸出版首先是一种内容产业,这就决定了报纸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内容的竞争。28年中,《语文报》把"内容为王,质量至上"奉为圭臬,它的风靡全国和长盛不衰,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开放式办报:立足本土,胸怀四海
  多年来,每每谈及《语文报》的身世,不少人都感到迷惑:《语文报》的出生地是黄土地上的一座小城──尧王古都临汾市,主办者山西师范大学也只是一所省立高校,信息、技术、交通、资金等方面都有天然的局限和劣势,它究竟是怎样像高原上的雄鹰般一飞冲天,而且飞向全国乃至飞向世界呢?
  1991年,着名作家肖复兴采写已经担任山西师范大学校长兼语文报社社长陶本一时,曾经揭示过这位创始人对此问题的基本认识:"临汾是偏点儿,远点儿,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船小好调头划动,便也会有游刃有余的便利,不像大地方婆婆多,掣肘便也多。"(见《文汇报·扩大版》1991第29期所刊《一个校长和一张报纸》一文)
  的确,正因为《语文报》生存的摇篮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新闻出版事业还徘徊于计划经济的时代,审批手续就简化了许多,行政干预、舆论管制就减少了许多,运营成本也就降低了许多。那么,只剩下一个问题,即:怎样充分调动和有效整合全国各地的优势教育、文化资源,办一份高水平的报纸?
  为此,语文报人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一种立足本土、胸怀四海的开放式办报思路。
  在草创时期,《语文报》曾相继建立了由陶伯英、申士昌、周美昌、田增科等组成的北京分部,由陈必祥、陈钟梁、陈刚、方仁工等组成的上海分部,由朱绍禹、于亚中、胡丁一、马世一、王家振等组成的长春分部,由冯一、雷秋山等组成的武汉分部,由阮有道、方向、朱寿同、谢雨旸等组成的杭州分部。随后又逐步建立了由丁耀良、张文虎等组成的苏州分部,由喻旭初、徐昭武、邢大华等组成的南京分部……这些分部的成员大多都是当地语文界的精英,主要负责组织稿件、配合总部举办活动等工作。有了他们的鼎助,《语文报》也就如虎添翼,可以在神州大地尽情遨游了。
  在发行方面,《语文报》起步阶段走的是自办发行的路子,1982年1月才开始交邮局发行。接下来,它所采取的则是一种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据统计,新时期以来,我国大众报刊的自办发行,以1985年《洛阳日报》的改革为肇始;而教辅类报刊的自办发行,当由《语文报》首创。目前,它的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依然是教辅类报刊发行通用的模式。
  28年来,《语文报》不但和全国各地邮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办发行网络也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各大中小城市,发行分部和工作站共计200多个,从业者达到3000多名。这些人员不但承担着《语文报》的发行任务,而且承担着调研反馈、宣传推广、约稿组稿、开展活动等任务,与编辑部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率的互动,在《语文报》实现市场化、科学化的历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世纪来临后,一方面,国家为了治理中小学的乱收费,先后采取了"减负""一费制"等惠民政策,客观上使得教辅类报刊原有的"超级蛋糕"大幅度缩水,这些政策在部分地方执行过程中的"一刀切",甚至使得一些名报大刊也被学校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教辅类报刊的竞争对象如今又日趋多元化,它们不仅要应对教辅类图书的挑战,还要应对社会类媒体的抢断,电子、网络媒体的冲击,以及各地正规的、违规的教辅资料的围困,市场饱和度、细分度越来越高。一些教辅类报刊,于是便纷纷大打价格战和折扣战,以图更快地占领市场,多分一杯羹,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语文报》则从来都不打"价格战",而是坚持打"价值战",它的发行费在同类报刊中是最低的,发行量却是最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开放式的办报思路,使得《语文报》牢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和高端市场。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1
在活动营销中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
  "活动营销"也叫事件营销(英文Event Marketing的直译),"本意是指企业通过介入重大的社会活动、历史事件、体育赛事和国际博览会等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鸣惊人'目标的一种行销方式。其操作手法非常依赖企业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比如企业通过整合本身的资源,以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或事件为切入点,将其上升为大众关心的焦点话题、议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进而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媒介营销案例分析》,266页,张志安、柳剑能/着,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1版)。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媒体依旧普遍处于以产品为中心、以销售为目标,通过扩容、扩版实现扩张的阶段。直到新世纪的曙光喷薄而出,我国媒体真正走进营销时代,媒体的活动营销才开始浮出水面,进而呈现出云蒸霞蔚、波澜壮阔的态势。
  而早在1981年冬天,《语文报》上市不久,陶本一便提出"用活动走向全国,树立《语文报》形象",从而拉开了活动营销的序幕。由于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报款,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长期以来,在活动营销中,语文报人从来都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这也是《语文报》深入人心、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文报人活动营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举办;另一种则是与有关部门联手举办。
  28年间,《语文报》自主举办的活动主要有:"热爱国旗、国歌、国徽、版图"征文竞赛(1983),"青春诗会"(1984),全国中学生夏令营(1983、1984、1985),"走向社会"征文竞赛(1984),"我们这个年龄"征诗竞赛(1984),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春笋"奖评选(1985),小学语文智力竞赛(1986、1987),华夏中学生作文大赛(1991),"郑渊洁杯"小学生童话写作大赛(1993),"联想杯"思维联想作文大赛(1994),全国中学生书画摄影大赛(1995),"热爱生活"作文竞赛(1996、1997),"爱我家园"征文竞赛(1997),"1+1"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2002年至今),"'语文报杯'新世纪少年之星"评选活动(2002),"语文之光"夏令营(2007),全国小学生成语城擂台赛(2007),"我写高考作文"征文(2006年至今)等。
  28年间,《语文报》还与部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联手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与《青少年日记》联手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日记竞赛"(1985),与全国百余家报刊联手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金凤凰童话写作大奖赛"(1988),与《中国科学报》联手举办的"科普作品征文比赛"(1990),与中学生学习报社、陕西师大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联手举办的"七彩阳光杯"中学生作文大奖赛(1992),与南京金箔集团联手举办的中学生"金箔杯"课本作文大赛(1993),与《语文世界》联手举办的"语言文字知识竞赛"(1996),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联手举办的"水,生命之源!"征文活动(1999),与上海教育电视台联手举办的"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论文大赛(2002),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联手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诵读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2002),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手举办的"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2004),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手举办的"走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2007至2008)。
  尤其是以下几项重大活动,曾达到了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步,当属《语文报》活动营销的经典案例:
  (一)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该活动自1981年底启动,其宗旨是倡导青少年"读优秀的书,做高尚的人"。建国以来,在中学生中组织大规模的活动,由中学生以投票的方式评选自己最喜欢的图书,这还是第一次。广大师生对此热烈响应,参加人数总计上千万。
  1981年至1991年,《语文报》连续组织了五届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并先后在北京(两次)、南京、太原、石家庄举行了颁奖仪式。其中第五届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团中央学校部、中国教育报社、山西新闻出版局、全国书评学会、语文报社等七家单位联手举办,故而规模和影响最大。
  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严济慈、孙起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老将军肖克、洪学智,彭德怀夫人浦安修、陶铸夫人曾志,中宣部副部长李彦、翟泰丰,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杨正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王明达,山西省副省长王中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高占祥,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伍杰、中宣部教育局副局长梁为楫,团中央学校工作部副部长肖东升,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刘舒侠,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着名作家吴伯萧、苏灵扬、马烽、苏叔阳、柯岩、王蒙、李存葆,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于漪等,都曾出席该项活动。
  获奖图书共57种,包括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王蒙的《青春万岁》、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姚雪垠的《李自成》、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和《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苏叔阳的《大地的儿子》、丛维熙的《北国草》、柯云路的《新星》、郑渊洁的《皮皮鲁全传》等长篇小说,理由等人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肖复兴的《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宏甲的《无极之路》等报告文学,彭德怀的《彭德怀自述》、杨得志的《横戈马上》、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历史类读物,华罗庚等人的《爱国与信仰》、吴运铎的《和青少年谈道德修养》等修养类读物,林汉达和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陈必祥和段万瀚的《世界五千年》、羽人编着的《文化五千年》、郑颐寿的《比较修辞》、张之的《读书的艺术》、陈绪万的《千家诗全译》、王长海和马钧的《世界名城100座》、林霏开的《集邮长知识》等文化类读物,王梓坤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叶永烈的《科学王国漫步》、孙怀川的《星球考察记》、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张景中的《数学与哲学》、李正明的《发明奇径探》等科普类读物。
  (二)16城市中学生语文邀请赛。这是《语文报》与中央电视台1984年联手举办的,也是该台建台以来举办和实况转播的第一次中学生语文竞赛活动。为此,《语文报》约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历时半年,精心设计了各种竞赛题型。
  7月16日至24日,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兰州、西安、太原、长春、南京、福州、广州等16所重点中学的近百名中学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演播厅参加了现场竞赛。现场竞赛共15场,分为四个阶段: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与此同时,《语文报》还在报纸上刊出场外竞赛题,使众多的读者也有机会参与这一盛况空前的活动。
  着名科学家茅以升、华罗庚,着名语言学家王力,着名作家严文井,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于漪,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团中央学校工作部副部长肖东升,中央电视台顾问戴临风等,出席了颁奖仪式。
  (三)"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是《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与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手举办的一项大型语文教学活动。1995年启动,至今已先后在太原(1995)、大同(1998)、昆明(2000)、南京(2002)、杭州(2004)、沈阳(2006)成功举办了六届。每届听课老师上千人;其中南京大赛更是高达2400多人,开幕当天中央电视台便对其盛况予以了及时报道。参赛选手由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或中语会层层选拔,各省、市、自治区每届只能推荐一名参赛选手,临时抽签决定授课篇目,分初、高中组进行赛课。组委会除在全国范围内聘请部分语文名师担任专家评委外,还在现场随机抽取听课老师担任群众评委。由于评奖严格、选手水平高、观摩人数多,此项大赛现已成为全国中语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品牌赛事,历届参赛选手也已普遍成为各地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
  (四)"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这是《语文报》系列报纸、《语文教学通讯》系列期刊与团中央、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单位联手举办的,1998年启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第十届还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的独家赞助。全国有数百万中小学生先后参加了此项大赛,获奖证书现已成为20多所着名高校自主招生及更多重点中学破格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五)"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2007年11月起,《语文报》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手举办了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引导广大青少年关爱母亲、体味母爱,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
  据统计,截至2008年3月底,组委会便收到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稿件125411份。2008年5月11日母亲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母亲援助行动办公室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办了"感恩母亲"慈善宴会。受组委会委托,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代表全国妇联宣读了《关于表彰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获奖者的决定》。历届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和"百名优秀母亲"的十名代表,向本次征文活动十名特等奖获奖学生颁发了精美证书,并给他们每人颁发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向在本次征文活动中表现特别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校校长分别颁发了特制的荣誉证书和奖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莫文秀,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海荣,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彭玉,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萍,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苏凤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秦国英等领导出席了慈善宴会。莫文秀副主席在与语文报社领导交谈中,对本次活动予以了高度评价,并表示,今后将把该活动纳入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重大项目规划中。
  本次活动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媒体的积极支持,还得到了许多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例如,辽宁省教研室曾为此下发过书面通知,内蒙古海拉尔区、江西宜春市、江苏南京市等地教育部门还统一印制了专用作文纸,有的甚至先组织初评,再将优秀作文提交主办单位),在全国各地中学校园掀起了一股敬母、爱母、助母的热潮。
  (六)"暑期大看台"大型读报竞赛。自1999年开始,《语文报·初中版》《语文报·高中版》每年都要结合暑期系列专号内容,配套举办一届大型有奖读报竞赛。截至2008年,这项不收任何参赛费的公益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届,全国先后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数百万名师生参加,在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又极其有效地拉动了报纸发行量的快速增长。
  该项大赛一直是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的,每年的评卷工作都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先后与西安圣方电脑公司、接力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陕西师大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等达成了多元合作。
  2004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语文报社考察时,听取了关于这项大赛的情况汇报后,曾经盛赞道:"好,好,这个办法好!"
  "活动搭台,营销唱戏",《语文报》的这些活动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也间接、直接地赢得了一定的经济回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对于"中华语文第一报"这个品牌的打造,对于市场的开发、产业的拓展,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2
品牌的光辉永恒
  28年来,由于一代又一代语文报人勤于创新、勇于开拓、乐于服务、甘于奉献,《语文报》作为改革开放的骄子,不仅赢得了亿万读者的无限钟爱和信赖,而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称道。

  国家副主席王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费孝通、雷洁琼、周谷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腾藤,轻工业部部长宋秀文,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副署长梁衡、报纸司司长刘波,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高占祥,教育部副部长张文松,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何东昌,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副书记郑社奎、副省长吴达才和王昕,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严美华,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教育家叶圣陶、刘佛年、董纯才、韩作黎、孙敬修,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张志公、苏培成、李行健、厉兵,科学家苏步青、茅以升,书法家卫俊秀、钱君匋、费新我、陈振濂、张飙,作家高士其、唐弢、柯灵、姚雪垠、端木蕻良、金庸、马烽、吴运铎、茹志鹃、魏巍、刘绍棠、贾平凹、莫言、莫应丰、古华、叶文玲、冯英子、尤金、郑渊洁、曹文轩,诗人冰心、艾青、臧克家,学者吴小如、钱谷融、崔希亮、于丹、张颐武、李白坚,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刘国正、于漪,语文专家张鸿苓、丁有宽、杨再隋,演员王铁成、田华,"铁榔头"郎平,国际象棋大师谢军,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董浩等,都曾给《语文报》题词勉励。
  1985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曾向全省宣传系统、各大院校、各报刊社下发《关于语文报坚持正确办报方针的通报》,并于同年12月,代表山西省委向《语文报》颁发了"精神文明之光"的奖匾。2003年8月,又把《语文报》列为山西强势文化品牌之一,要求重点抓好品牌建设、形成品牌效应。在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全省报刊质量评审中,《语文报》还连续六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
  1994年10月和2002年7月,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组织的报刊评选活动中,《语文报》系列报纸屡获优秀奖。2000年9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李行健在其题词中,把《语文报》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从此,"中华语文第一报"这个光荣的称号不胫而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2005年9月和2007年12月,在中国少儿报刊工作者协会组织的报刊评选活动中,《语文报·初中版》蝉联"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金奖。这是国内少儿报刊评比的最高荣誉,国内仅有个别报刊曾获金奖殊荣。
  近年来,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审读中心组织的全国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中,《语文报》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2005年,《语文报》在全部送审报纸中被评为并列第二名;2006年,《语文报》又获取了文科并列第一名的名次;2007年,《语文报》则夺得了中学组第一名的桂冠。这种持续、稳定的优异成绩,在全国教辅类报纸中,当属凤毛麟角。
  "语文报"商标于1993年注册,1997年起连续三届被评为"山西省着名商标"。2006年10月,"语文报"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媒体界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12月,山西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表彰奖励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暨山西省着名商标认定发布会",语文报社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长期以来,语文报社与山西日报印刷厂、山西工人日报印刷厂等八家印刷厂和山西日报青年封发部等建立了十分稳定的合作关系,印刷质量和物流服务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平。
  近年,报社对原有的语文天地网进行整改升级,推出了中华语文网,2008年又与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加上报社的"元老"《语文教学通讯》系列期刊,一个"报-刊-网"多媒体互动共赢的崭新局面已经形成。
  ……
  28年来,《语文报》创造了一系列不可磨灭的奇迹,也赢得了一连串可以载入史册的荣誉。面对奇迹和荣誉,语文报人却从未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因为在语文报人眼里,未来的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
  罗马尼亚有一句谚语: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改革开放掀起新一轮高潮,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突飞猛进,文化产业也将迎来大转型、大繁荣;对于《语文报》来说,既有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有不可预知的挑战。市场的最高竞争是品牌的竞争,今后,语文报人将继续高擎"大语文"旗帜,为促进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出版业的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设,再展宏图,再创辉煌,让《语文报》这枚黄金铸就的品牌,放射出永恒的光辉!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2
《语文报》小学系列
低幼版
   
  左起:乔建丽(编辑)、张丽平(编辑)、董碧云(首席编辑)吴殿魁(主编)、梁朱杏(编辑)、张江华(编辑)
三四年级版
左起:王东(编辑)、房晓雯(编辑)、王睿(副主编)、王瑾蓉(编务)
五六年级版
左起:闫银夫(主编)、王四平(编辑)、王静芳(编辑)、闫慧(编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3
《语文报》初中系列
初一版
  左起:李德捷(编辑)、宋晓媛(编辑)、刘应伦(副主编)、任彦钧(主编)、万春(编辑)、李少华(编辑)
初二版
  前排左起:李文君(编辑)、任彦钧(主编)、贾文浒(副主编)、梁耀辉(编辑)
  后排左起:段云斐(编辑)、刘霞(编辑)、陈树廷(编辑)、赵云飞(编辑)、吕晓阳(编务)、侯丽丽(编辑)
中考版
左起:王海燕(编辑)、吕培铭(编辑)、王琦(主编)、刘婷(编务)、武永亮(编辑)康雪蓉(编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3
《语文报》高中系列
高一版
高二版
  前排左起:岳勇华(编辑)、牛天德(副主编)、崔俊虎(编辑)、韩宇波(主编)、刘琦(编辑)、常淑英(编辑)
  后排左起:薄非(编辑)、申丹莉(编辑)、白俊杰(编辑)、冯浩(编辑)、秦毅(编辑)、许新春(编辑)、刘佳(编辑)
高考版
  左起:武素平(编辑)张剑峰(编辑)、荆建强(主编)、苏惠英(编辑)、张书霞(编辑)、陈晓丽(编辑)、许聪艳(编务)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4
《语文报》教师版系列
教师版小学
教师版初中
教师版高中
  左起:李剑情(编务)、赵丽霞(编辑)、张志刚(编辑)、李虹宾(主编)、苏圣武(编辑)、王峰(编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4
《语文报》新创系列
书法版
左起:张江华(编辑)、吴殿魁(主编)、梁朱杏(编辑)、张婧婧(编务)
青春阅读版
  左起:赵昊翔(编辑)、路静文(执行主编)、蔡智敏(编委会主任)、任彦钧(编委会副主任)、范莹(编辑)
大学人文版
前排:蔡智敏(编委会主任)
后排左起:李小叶(编辑)、乔丽(编辑)、任彦钧(执行主编)、李爱东(副主编)、成向阳(编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8 16:18
语文报: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

文章作者:姜红伟 


在我的资料柜里,有几份资料像珍贵的宝贝一样,被我精心地珍藏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无论是搬家,还是清理旧物,我都小心翼翼地像保护重点文物一样精心地保护着他们,从不舍得丢弃。要问我的这些宝贝究竟是什么?告诉你们吧,其中有十多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语文报》和1987年出版的《中学生文学》诗歌特大号;有张春林和王宇鸿两位老师及一位不署名编辑1986年写给我的信件;有铅印的《中学生文学》征订广告宣传单、征集作品启事;有铅印和油印的退稿信;有1985年语文报社编选的中学生诗选《我们这个年龄》和1986年《中学生文学》参与编选的《中学生诗歌选评》等。
为什么我如此宝贝这些资料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它们和一张报纸有关,和我的青春期有关,和我的理想有关,和我的命运有关。
这张和我生命有关的报纸就是影响了我一生的《语文报》。
《语文报》领我迈入诗歌的大门
最初接触《语文报》是在1981年,那年我15岁,正在上初中二年级。有一天课间操到学校收发室喝水,在邮递员送来的一堆报纸中,我发现了一张16开,折叠式,名叫《语文报》的报纸。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就在收发室里读起这张报纸。结果,我被这张报纸上发表的诗歌、散文等内容迷住了,差点忘记回班级上课。于是,我认识了《语文报》,并开始了到图书馆阅读它的日子。由于是周报,加之我居住的大兴安岭呼中区地处偏远,报纸来得特别慢,等待报纸的心情也很焦急。但是,当我每次在图书馆里看见这张报纸的时候,那种心情简直开心极了。就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我被报纸上发表的各种风格、体裁的诗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就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因为阅读《语文报》,我的很多门类功课全部死机了,我所有的兴趣都被诗歌吸引了。从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放学后,我的作业本上写满的不再是作业,而是一首首校园诗歌。
就这样,《语文报》成为了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在《语文报》的影响下,15岁的我过早地开始了自己在诗歌上的“革命”生涯,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诗歌报》《诗神》《春笋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70多首。同时,因为1983年在学校组织中学生校园诗社——春芽诗社和1986年高中毕业后自费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我因此成为了一名在中学生诗坛颇有影响的“职业革命家”。1984年,《语文报》在全国征集中学生文学作品准备以丛书形式出版,我将自己创作的100多首校园诗歌给报社寄去,结果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回信:姜红伟同学,寄来的习作专辑稿已阅。留下以备复选之用。现寄去书签一套以为纪念。收到这封回信,我高兴极了,从此朝思暮想,左等右盼,可不知是什么原因,最终却没有了下文,这套书没有出版?
《中学生文学》给我巨大的鼓励
也许是因为我在中学生校园诗坛的影响,1985年高中毕业前夕,在语文报社筹备创办《中学生文学》的日子里,我就接到编辑部给我寄来的征订广告宣传单。于是,一边给刊物投稿,一边向诗社同学宣传,我忙得不亦乐乎。可惜投稿几次均被退回,20多年过去了,那两封铅印和油印的退稿信我至今还珍藏着,估计,这两封退稿信在全国恐怕已经成为“孤品”了吧?尽管没有在《中学生文学》上发表诗歌作品是我中学时代最大的遗憾,但是,在20多年后搜集到的1986年《中学生文学》编辑部和作家出版社、《中学生》杂志社联合出版的《中学生诗歌选评》一书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竟然选了我三首诗歌!!!尤其让我高兴的是,在任彦钧大哥给我寄来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刊物上,我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的主编赵建功老师在1988年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对我中学时代的诗歌生涯作了客观的评价:“众所周知,最早引起成人们刮目相看并在新时期文学长廊贴上自己独特标志的,便是中学生校园诗。自1985年中学生姜红伟率先打出‘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大旗,紧接着1986年全国第一份《中学生校园诗报》在黑龙江诞生。同年岁末,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于是,中学生校园诗派便波澜壮阔地形成了。”
写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因为深受被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的《语文报》和被誉为“中学生文学第一刊”的《中学生文学》的影响,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在中国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
这场罕见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强大的话语权,没有得到理论权威们的认可,没有引起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在有意无意之间,那场曾经轰轰烈烈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被诗歌史遗忘,那批曾经在校园内外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校园诗坛风云人物成为了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也许是因为20多年前我倡导了中学生校园诗歌的缘故,我对当年曾经在校园内外兴起的那场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情。因此,为了还原这段真实历史,公开这段秘密档案,恢复这段历史真相,缅怀这段光辉岁月,2006年,借纪念我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20周年以及其他机缘,我承担起这项十分艰巨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任务。这是一项巨大的抢救诗歌历史的工程,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巨大的工作量,超负荷的劳动,我克服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得到了很多诗歌兄弟姐妹的帮助。2006612,为了写作这部书稿,我领着九岁女儿姜雨晴(乐乐),身上带着1000元钱,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出发,开始了为期40天,到访哈尔滨、北京、黄山、杭州、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的重出江湖万里行——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共计寻找到我20年多前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时的作者和读者葛红兵、邱华栋、洪烛、马萧萧等100余位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兄弟姐妹。由于该事件极具传奇色彩和新闻价值,曾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影响,国内影响力极大的《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曾发表记者专访文章。
在我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当年《中学生文学》的诗歌编辑、现任语文报社副总编辑的任彦钧大哥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2006年夏天,经山西诗友王世勋的牵线搭桥,我和神交久仰多年的任彦钧大哥通了电话。当我把自己想编著中学生校园诗歌史的想法和他详谈后,他很高兴,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我,并给我寄来了十分珍贵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合订本,为我写作诗歌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他还在百忙的工作中,专门挤出时间为我的书稿写了长篇序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任大哥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在此,向我最尊敬的任大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编写,今年4月,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终于出版了!该书出版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北京416专电向全国各大媒体发了题为《首部中国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出版》的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南方都市报》《黑龙江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书讯和书评文章,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当很多朋友向我的成功表示祝贺的时候,我在心里无数次地反问自己:如果27年前没有看到那张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语文报》,我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作者系上世纪中国80年代校园诗歌代表人物之一,诗人、作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7 17:56
http://xnjyw.5d6d.com/thread-3240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240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2406-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6 14:14
社长蔡智敏谈“中华语文万里行”


  主持人:今年是语文报创刊30周年,从报社的角度来说,我们打算做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或者是庆祝方式?
  蔡智敏:语文报30年了,这是一段不短的历史,作为一个人来讲,一个人一生没有几个30年。但是作为语文报来讲,作为事业来讲30年不算太长。很多著名的大企业都过不了30年这个坎,所以30年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今年计划做一些庆祝,但是不想简单地去开个会什么的。我们现在已经策划了一个比较大的活动,总题目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就是与改革开放通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的“中华语文万里行”的调研活动,在全国各地进行对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包括语文教辅这面出版的总体调研,深入学校和对教育行政部门、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具体情况,当然同时也是对语文报进行宣传。通过这么一个大型活动,我们想更深入地了解全国语文教学的情况、语文教辅的情况,同时以此纪念建社30年。
  主持人:我们在万里行的活动中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安排?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蔡智敏:主要是深入一线,和老师、学生、教研人员、教育行政官员进行调研,我们设计了一些题目,希望大家深入讨论,也设置了问卷进行调查。这样对语文教改这30年来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效果怎么样,大家今天怎么看语文教改。今年语文教学、教改面临一些什么问题,大家强调汉语的母语教学,怎么面对这个问题,怎么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我们想做比较广泛的调查。
  主持人:调查的结果会把它作为一种参考。
  蔡智敏:我们会做一个统计,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报告,这样我们把这个报告总结,对深化我们的认识有帮助,将来会把这个报告公布于众。
  主持人:这个调查里面我们最关注的是哪几个点?
  蔡智敏:主要是语文教学各个环节,语文教改这些年实际效果怎么样,比如说我们的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小学教育这些方面到底取得了什么效果,我们的教改、教材变化,到底有什么用?比如新课标提出来之后大家怎么看,到底有什么益处?具体的问题都会提出。主要是整体概括地来讲。
  主持人:我们也关注到今年语文报和新浪教育频道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您为什么选择新浪教育频道作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
  蔡智敏:首先新浪是目前影响非常大的一个网络媒体,我们也非常佩服新浪的实力。语文报在语文界的影响力也很大,我们形成一个强强联合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报社的宣传发展。当然我们认为我们两家合作以后,能够对语文教改方面做更大的宣传,举办更好的语文教学活动,对语文报社进一步发展都有好处。
  主持人:下一步和新浪网教育频道合作上会有哪些安排?
  蔡智敏:我们所有重大活动都希望和新浪网联合起来做,语文报经常搞好多活动,比如我们每年搞语文报作文大赛,全国有几十万人参加。比如语文报语文教学大赛,全国30个省市都要派代表来参加竞赛。重大的活动都会和新浪合作,通过新浪的宣传,扩大它的影响,深化它的影响力。再一个,我们提出搞名校工程、名师工程,通过和全国广泛的很多语文名校的联系,深化我们的影响,组织他们搞一些好的活动,也希望和新浪活动。日常我们的报纸通过新浪来做宣传,把好多有限的资源、有限的东西推给读者,让他们了解。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语文报在新浪有一个名家的博客,现在点击量已经达到80万。对于很多语文报重视的读者来说,可能不只是学生,不只是老师,现在有很多新浪网友,还有很多社会上成年人,也是语文报的读者。对于新浪的网友,您有什么话要跟他们讲的?
  蔡智敏:新浪网友成为语文报的读者应该说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语文报,更多地关注新浪的活动,多参与我们的活动,对大家有好处,对语文报也有好处。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我是语文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蔡智敏。我是新浪的网友,我希望大家多关注新浪网,祝新浪网越办越好,也希望我们都成为新浪的读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6 14:15
主持人:《语文报》是在国内教育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今年语文报也是迎来了创刊的30周年,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语文报现在大概的情况?  蔡智敏:语文报社从1978年语文教育通讯杂志社开始到现在已经有30年,30年走过了一段很不容易的历程,也应该说是一段比较辉煌的历程。目前语文报社总体来说有十几种报纸,还有语文教育通讯三刊,对应小学教材、中学教材、高中教材三刊,在全国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应该说30年来语文报一直走在全国语文报刊的最前列,影响非常广泛,很多人都读过语文报,很多老师看过语文教育通讯,目前仍然是全国语文界影响最大的语文报刊之一。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当然我们报社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现在比任何时候规模都大、人员也多。
  主持人:现在《语文报》有哪几种刊物?有哪些报纸?给大家介绍一下?
  蔡智敏:我们的报纸主要是《语文教育通讯》,《语文教育通讯》杂志是全国中小学核心期刊,有小学刊、初中刊、高中刊,每个刊都是月刊,小学刊是面对小学语文教师,初中刊是面对初中语文教师,高中刊是面对高中教师,都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研究性的刊物,当然实践性也很强。我们的报纸分不同的版本,低幼版为小学一二年级服务到小学版,小学分成一二年级版,分三四年级版和五六年级版。初中版分成初中一年级版、初中二年级版、初中中考版。高中从今年开始分成高一、高二、高考版。这是为学生服务的报纸。
  今年我们又办了三个新的品种,一个叫做语文报书法版,是面对小学生的,以印的书法为主。报上基本主要内容都是书法。这是一个特色,主要是学生通过读这份报纸,一方面学到语文知识,另外是字写得好一点。
  再就是办了小学生的青春运动版,面对中学生。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报纸,让中学生培养喜欢运动的习惯,这个报纸完全不是教材,也不强调它的实用性,目标就是办学生非常喜欢的东西。
  再就是内容向大学延伸,办了大学语文报,给大学生提供语文的素材,通过大学语文版,增加大学的语文知识,提升大学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很必要的。
  目前主要产品就是这些东西。
  主持人:我们看到语文报不断发展,它的报纸版面还有分类也越来越仔细、越来越细化,语文报这30年以来,您觉得它能够一直越办越好,而且越来越壮大,它的一个理念是什么?
  蔡智敏:首先我们一直坚持大语文的理念,我们强调语文报的目的是提高语文素质,这样面就很丰富。从语文教学、读、写、说各个方面都会用到,包括考试、思维方式等等,是语文方面综合性的报纸,内容很丰富,各种学生包括老师都能得到益处。实际上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另外内容很丰富,实验性也很强,对大家帮助也很大,这是主要的。
  当然我们一直对质量非常看重,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报纸编辑始终在同内报刊当中是最好的,我们在这方面花的心血比较多,投的人力比较多,财力也比较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6 14:16
主持人:语文报一直在坚持大语文的理念。我想了解一下,这个理念是一开始创刊的时候就这么考虑?还是后来提出来的?
  蔡智敏:语文报最初创刊,我们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着实针对学生,当时叫语文报是针对全社会。所以,一开始内容上就形成一个大语文的思路。逐渐把它强化起来,凝聚起来,逐渐形成这么一个思路。但是这个思路提出来也很早,大语文观念是强调语文和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联系,生活中处处都有。再就是强调语文和文史哲也有广泛的联系,就是数学的定义也要用到语文的某些东西。这个观念是语文客观存在的一个特点。
  主持人:现在因为中考、高考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报纸、杂志会做一些应试的东西。我们做报纸大语文的概念和应试教育会有些冲突吗?
  蔡智敏:有人会有些误解,觉得你做大语文,是不是比如你对语文考试没有作用?或者反对为考试服务?我们倒不是这么想,其实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跟你们说句心里话,其实很多时候考的就是大语文,考的就是语文的总体素质。所以,我们的报纸实际上对考试也很有帮助,我们的观念是“要研究考试,超越考试;研究教材,突破教材”。我们的内容也可以对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不是简单地为了考试,包括我们也有中考版、高考版。但是打开我们的中考版、高考版,会看到有很多内容其实也是为语文素质服务,不是简单的试题练习,试题练习也是很有限的。我们认为只要你把语文素质提高了,比如说你的语文知识很丰富,你的写作能力很强,自然就可以考好语文。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会出一些高考题、中考题。我们每年几乎都有全国很多中考、高考题在我们报纸上出现相近、相同的题型,原因就是语文报的范围很大,跟中考、高考其实相契合的地方很多,并不是说非要做题。
  主持人:语文报会不断培养他的读书阅读的兴趣,据我知道语文报还培养了很多原创的作者,比如今年非常受关注的蒋方舟,还有很多已经在文坛很有地位的人,他们其实原来也都是语文报的读者。
  蔡智敏:这一点确实很多,语文报社除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语文教育通讯,以前我们还办过中学文学大赛,办了三年,影响也很大。读大学期间的作者都从那里发表过作品。
  语文报经常发现中学生中一些很有才华的年轻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发表作品,或者是帮助他们成才,过去一直在做这样的事,现在也在做,所以跟后来很多上大学的或者是已经成为作者的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主持人:语文报这30年的过程里,有什么是你最引以为豪或者是最骄傲的?
  蔡智敏:最引以为豪的是语文报办了30年,很多企业包括文化企业,3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坎儿。语文报办了30年,这30年来我们的报刊一直是首屈一指的报纸,这一点是我们最为自豪的,我们没有在各种困难面前被读者抛弃,这是我们最自豪的。当然语文报成为中国媒体界第一个驰名商标,注重的还是质量,30年来一直注重质量,也是我们应该引以自豪的事情。
  主持人:这30年过程中语文报有没有遭受到什么挫折?
  蔡智敏:对报社来讲30年的发展历程当然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语文报从创办开始就不是利用官方的渠道、行政的手段来做,一开始就走基本上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所以,市场对我们的影响,尤其是像语文报的改革上对我们的影响,曾经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1988年的改革对我们影响很厉害。这些也影响了我们报纸的决策,导致报纸一下子突然不正常地下滑,但是很快我们就重新发展起来。现在我们面对市场的竞争,也习惯这个竞争,做事情也比以前谨慎得多,首先要尊重市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始终在市场上。
  主持人:对于报社还有报纸发行的市场这一块,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蔡智敏:像语文报这样的报纸,尤其它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想在市场上长期站住脚,首先要靠我们的真诚,我们诚心诚意为读者服务,我们认真负责编好每一期报纸。现在为了提高我们产品的质量,每一期报纸出版之前,我们要校对很多次,编辑要很认真地编,出版以后还要对每一张报纸的发行重新进行审核,检查里边的错误,进行奖罚。这就是要对读者负责,如果对读者不负责,无法长期得到读者的喜爱。现在有些教辅的报刊发行过程,也有些报刊采取一些很不好的竞争手段,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既损害了同行的利益,也祸害了为读者服务的形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真正长久发展就是靠质量,我们对读者的服务,这是最终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