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
——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教研创新工作简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前进的步伐也在加速。作为教育生产力的教学研究工作不但需要紧跟形势,还必须有超前意识,走在教改的前列。在这一方面,荆门市教研室创新教研形式,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通过造氛围,树理念,立制度,建网络,推举措,搞活动等方式,梯次推进,激活了一潭教改春水,展示了校本教研的魅力。教研室立足于教研活动本身,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本着“求是、求实、求新”的态度,在抓好常规教研的同时,在“培训”上下功夫,在“课堂”上做文章,在“研究”上出成果,在教研模式的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了以课题教研为核心的每单元一次中心组教研,每月一次联片教研,每季一次开放教研,每学期一次同课教研,每年一次手拉手教研的“五个一”教研新模式。 舆论造势。在全市各种理论培训、教法培训、学法培训和学科培训中,大力为校本教研造势,向广大学校领导、教师和各级教研工作者宣讲“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等全新理念。推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内涵的教研新形式。在全市营造了一种开展校本教研,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浓烈氛围,初步形成了学校校校是研究群体,教师个个是研究个体的校本教研新局面。 建章立制。为保障校本教研顺利进行,该市各级教研部门创造性地组建校本教研领导机构,搭建校本教研制度平台。2006年上半年,该市教研室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荆门市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实施方案》,从工作目标、内容、机制和要求四方面拿出意见,在全市中小学广泛试行。与此同时,沙洋县教研室、钟祥市教研室分别以教育行政部门行文的方式推出了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规程》、《方案》,其他各县、区和有关学校也相应推出了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构建网络。一是建立推行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依托市新课程改革办公室,市里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新课程改革暨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组。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构建以各级教研部门为核心,学科专家组为骨干,学校教研组为基本单元的立体联动教研网络。二是成立推行校本教研的协作体。开展了以强校带弱校,联校建立校本教研协作体的新举措,实现资源共享的“帮扶结对”活动,构成教研的协作体。截至目前,该市中小学成立教研协作体近40个。 包片蹲校。为了有力地推动校本教研,该市前移教研阵地,下降教研重心,推行包片蹲校举措。每一名教研员联系、参与该片校本教研的活动。在带动本学科教研工作的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整合,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协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每个县、市、区确定一名教研室领导,负责该区域的校本教研工作。 改变思路。传统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教研的主要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主要是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和为教师设计教案。这种教研活动缺乏创新,是单向的向教师传递,教师只是教研的配合者,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清楚,教研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要贴近教师、学生和教学实际。因此,该市要求教研活动的主题必须由基层学校确定,教研活动的方式必须由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协商确定,各校(片)与各校(片)的教研主题可以不同。 视导调研。两年多来,我们与县、市教研室一道走遍了全市乡镇中小学,深入调查与研究,倾听教师们的呼声,了解基层教研状况,摸清校本教研的困惑和难点。调研中,教研员和教师们多了一份“对话”,搭建了一个思想上交锋、观念上碰撞、方法上质疑、方式上辩论的平台,通过调研,思路更开阔了,措施更明晰,点子更有新意了。 案例带动。案例产生于课堂,是教师反思的雏形,互助的结晶,引领的升华。该市规定了案例的出炉必须是课堂上的真实问题,是教师的自身问题,是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教法、三维目标和学习方式上的问题,是经过了课后反思、小组研讨、专业引领的问题。它具有鲜明的现场感、个体性和丰富的问题情景。他们规范了案例撰写的基本模块:案例背景描述、案例演化过程(含师生互动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媒体使用过程)、案例分析与讨论、启示与反思。在各学科开展了广泛的名课型、名案例的征集活动,以此推动案例教学向纵深推进。 评价促动。市教研室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的校本教研现场会,融经验推介、方法交流、成果展示、典型表彰为一体,既有启发性,又有激励性。各县、市、区也把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教育评价体系。过去评价教师的业绩只看分数高低,现在掂量教师的教研实力。 该市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梯次推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突破和成效。广大教师新的课改理论得以极大丰富,教育思想和观念得以较大转变,教师的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得以较大改变。仅2008年,该市参加全国、全省的学科优质课比赛共43人,其中3人获国家一、二等奖、31人获省级一等奖。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