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汉字书写成了教育新课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09-12-11 08:37
标题: 汉字书写成了教育新课题
汉字书写成了教育新课题
来源:童声传媒

     近日,长春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向记者反映,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表现出了对汉字书写的忽视,这迫使她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把加强汉字的书写能力作为新的课题来研究。
     据了解,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很多人已经书写不出美观大方的方块字了,不但经常
提笔忘字,更无法进行毛笔书法的写作。有专家认为,过于依赖微机、打字、短信的便利,将使汉字书写面临尴尬处境。

     有电脑了,还写啥汉字?
     长春市某小学语文教师李艳最近向记者讲述了她遇到的一件尴尬事:李艳的一名学生因作业字迹潦草和错误百出而受到了她的批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面对老师的善意提醒,这名学生竟然满不在乎地说:“老师你太老土了,现在都用输入法在电脑上打字,谁还总用笔写汉字呀!以后我只要会用钢笔签出漂亮的名字就够用了。”教了十几年汉字,学生的一席话让李艳伤了心:难道自己多年来花费那么多心思研究的教学课题竟然没啥用了?
     长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潇潇(化名)的母亲也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苦恼,她儿子的一篇不到500字的作文里,竟然出现了30多处文字和语法错误,例如他竟把“我看过这本书”写成“我有看过这本书”“很气愤”写成了“很气奋”。王潇潇的母亲说,孩子平时字写得不好,     有时别人看起来都觉得费劲,但是电脑打字速度却很快。
事实上,汉字书写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据了解,在今年的吉林省高考评卷中,就发生了大量作文考卷因卷面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无法评阅而被评卷老师转交语文评卷顾问的情况。
     据一些教师反映,近些年来,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下降。汉字书写要求横平竖直,可现在一些学生的字要么写得歪歪扭扭,要么写得像蝌蚪,没有任何美感,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辨认都成问题。一些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好,随意涂改、勾画、打补丁,汉字书写的卷面很不干净。

     电脑依赖症蔓延 年轻一代深陷书写危机
     其实,不仅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低,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许多年轻人对电脑越来越依赖,汉字却越写越生疏。上海市今年进行的“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对部分城市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学调查显示,有41%的学生书写不能达到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一项对平常手写时“提笔忘字”的情况进行的网上调查,投票结果显示:“经常,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人数占45.2%;“还好,稍微想一下就能记起来”的占41.2%;“基本上没有忘”的仅占13.6%。这些被调查者大多是年轻人。
     记者在长春市一所中学采访发现,很多学生都不重视汉字书写。“只要会写就行,现在是信息时代,会使用电脑就行,字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有时候一笔一画地写字还浪费时间”的心态在学生中比较普遍。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他们班50多名学生中,写得一手好字的很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都练习书法,并以能写一手好字为荣,那时,全民练书法,临摹字帖,学习钢笔字是最热门的群众活动和文化科目。现在不同了,汉字书写越来越被轻视,大部分学生的字越写越差。他质疑: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难道要在这一代丢失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一代忽视了汉字书写?部分专家分析主要有三点:一是电脑的智能输入干扰了识文解字。一些简易的输入方式,如智能输入法,只要敲打声母字就都出来了,一些人看到同音就觉得对了,以至于对字的印象模糊了;二是打印作业削弱了写字训练。年轻人书写能力的退化,还在于用手写字的训练机会比原来少了很多:在校的学生打印作业比例越来越大,而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大多处在无纸化办公的环境中,训练量小了,写字能力自然就退化了。三是兴趣培训忽视了书法训练。
     有关专家还认为,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值得反思。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一些教师已经很少在黑板上写板书,而用投影课件替代。很难想像他们教的这些学生中,日后有人走上教师岗位,还会一笔一画、横平竖直地写板书,教导下一代写汉字的重要性。

     提高书写水平是当务之急
     电脑时代全民敲字,汉字书写是否必要?采访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毛笔字甚至钢笔字已经逐渐失去它的实用基础,老年人练字消遣消遣还可以,青少年浪费大量时间习字没有必要。但更多的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不能因为新的方式而放弃了汉字书写。
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汉字记录我们的语言,交流我们的思想,传播我们的文化。用笔书写文字可以表达一种情感,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而且汉字除了表达意思外,还有一种美感在里面。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表中,“书法”被列入必修课。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把写好汉字当成一份责任。他们指出,现代人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不拒绝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文化的熏陶。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