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 ||
| ||
三、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分析。 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题的论证报告可用于填写课题的立项申请书或科研论文的开篇、前言部分。一般可以在500字左右即可。下面是一个课题的论证例子: 课题名称:教学认识论 一、本项目致力于研究和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教学论的不可动摇的方法论基础;教学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具体表现出多样的形式。 二、本项研究对坚持和加强教学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回答现实中提出的新问题,澄清某些模糊思想,推动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三、教学认识问题,在教育史上一直是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上。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阶级的教育家,都依据各自的一般哲学认识论观点探讨教学中的认识问题。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依据了正确的认识论,有的则依据了不正确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学校实践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这在哲学发展史上和教学论发展上都是重大的发展和成就。它使马克思主义一般世界观具体深入到一个学科领域,也使教学论获得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这一过程还为时不长,也由于教条主义思想束缚,在运用一般哲学认识论于教学论的过程中,犯简单化的毛病,主要是用一般代替了特殊,没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了教学理论的贫乏和教学实践的偏差。 为了克服这种简单化的毛病例,近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有关一般哲学认识论和教学论的关系问题,其中有的意见表现出怀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教学论方法论基础的倾向。与此同时,十五年代以来,生产和科学技术发生重大革命,一般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教育心理学获得新成就;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新主张层出不穷;这一切,给教学认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有关问题的可能性。 教学论今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总结这些重要的新成果,把教学认识论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化,揭示出它的多方面的内容和极其多种多样的形式,克服简单化的毛病,澄清一些混乱思想,加强教学论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 四、课题组成成员及分工(略)。 五、研究步骤及成果形式(略)。 这是由王策三先生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中的一个研究项目。 四、怎样形成研究假设 什么是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结论。 研究假设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呢?我们在初中的数学里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命题”。一个“命题”的构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其中“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命题的条件,把“那么……”这一部分叫做命题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那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命题”。一个命题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或者称之为真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称之为假的。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它的研究假设就是一个命题,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前面已经提到,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有时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这是正常的现象。例如,杭州大学教育系与杭州市天长小学综合实验组进行的“整体优化教育”实验,它的实验假设是:“在整体性观点指导下,运用综合性的方法,综合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可以高于目前一般教育教学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并使全班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最优化发展。”又如,我市的重点课题“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它的研究假设是:根据对我市学生差异现状的研究,从我市个别化教学的现状与经验教训以及在我市进行目标教学研究与实践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分层教学预计可以解决:①使我市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整体性的提高;②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③有效地转变我市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般说来它应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或规定了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作出了明确的预测,同时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了预见性的规定和框架。一个好的课题研究假设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即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基础,不是毫无依据地推测和主观臆断的一个命题。如上期所举的“永动机”就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命题。②可检验性。即研究假设的结论是可以检验的,可检验的假设是研究假设的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可检验性是指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实验,并能证明同一结论的存在性和它的可靠性。③可预测性。一个课题的假设应该有可以预测的结果。如“在中小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它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需求以及性格特点。 五、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课题的选择及研究假设的形成,决定着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弄清所选的课题要研究些什么内容?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确定了。研究内容实际上就是将研究假设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使我们对假设有一个更可操作性和比较具体的研究问题方向。如我市的“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根据它的假设,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为7个比较具体问题加以研究:①建立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结构;②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和分层学习指导的模式,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③探索将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④检验分层递进教学与学生能力形成的显著性;⑤分层递进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⑥分层递进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显著性检验;⑦构建分层评价体系,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又如,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材料结构的研究”,它的研究假设是:“通过对授课时间系统和教学材料系统的整体性设计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假设下,可以进一步地把问题细化为:①根据阶段教学材料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时间,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②根据阶段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性质,设计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对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细化。 研究的问题明确后,就可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了。如上面提到的课题:“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采用:①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的收集;②用实验研究法对投放的自变量所引起的效果进行研究;③用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④用比较研究法对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 ||
(第三讲) | ||
六、 怎样根据假设确定变量并进行分类 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明确了如何形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在形成研究假设时,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宏的变量。 所谓变量就是可变的量,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之分。 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在不断的长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时间就是引起小树长大的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个自变量。又例如,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就是这一课题中的自变量之一,因为由于对它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变化),引起了教学结构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变化。再比如,在课题:“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中,它的自变量是: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指导;⑤分层作业;⑥分层评价。 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也就是(主要)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的结果的变化,这一结果的变化就是因变量。例如上面小树生长的例子中,“小树长高”就是一个因变量。在第二个例子中,教学效果的变化也是一个因变量。在第三个例子中,它的因变量是:①学生知识水平②学生学习态度③学生能力水平无关变量就是与我们不进行研究的,但是它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对我们的研究又有一定影响的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因为在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它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在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着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些作用有时会干扰我们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所以,对这些变量我们采取尽可能的控制。例如,我要研究:“在30cm以下的小树一年中每月长高的速度”这一课题,由于它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土地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自然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等等,如果在一年之中每月都进行施肥了,那么所得到的树高的数据就不仅仅是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量了;如果一年中头两个月阴雨连绵,中间三个月又是百年不遇的干旱天气,这与往年的气候大不一样,那么所测得的树高的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因此,这些变量就要加以控制,使它能够按照正常的四季变化生长。又例如,在上面的第二个例子中,教学效果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或是由于在考试前教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训练,还可能是这一学期学校加强了班级的管理,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因素引起的,如果是由这些因素引起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不能说明问题。因此,在研究时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些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变量加以控制,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对研究成果的影响。而在第三个例子中,我们则主要对学生的学业时间和教师的教学时间加以控制。 在对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时除了如上所说的三种变量之外,还有一种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量,这种变量我们把它称作中介变量。例如,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就是中介变量。因为,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也同时不断地得到了加强,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它又作用于分层递进教学,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象这样一些变量就应该把它列入中介变量的范畴。 在一个课题中一般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变量,它有多少个,同时还要考虑它们是如何按计划加以投放的。哪些是因变量,它们又有哪几个,是如何对它们进行测量和收集数据、资料的?哪些是中介变量?或有无中介变量?相关的数据、资料该如何测量和收集?哪些是无关的变量,也要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七、 怎样确定和选取研究对象 什么是研究对象呢?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学生、学校、教师等等这样一些群体。这些我们所要研究的每一个群体有时叫做研究总体,例如,小学“动像教学法”的研究课题中,在校的小学生就是我们研究的总体;又如,在我市进行"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中,其研究总体就是"以柳州市中小学在校学生作为研究的总体"。组成研究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我们把它称做个体,例如上面所提到的例子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研究个体。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加以研究的这一部分个体叫做一个研究样本,例如柳铁五中的“化学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它的研究样本就是柳铁五中在校的初三学生。“动像教学法”研究的样本就是所有参加该课题研究的学校的在校学生。构成一个研究样本的所有个体的数目叫做这个样本的容量。例如某班45名学生作为某项科学研究的一个样本,那么这个样本的容量就是45。 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首先要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抽取),选取一个样本一般它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 ① 所选取的样本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如果没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出来的结论就没有普遍性的意义,成果也就没有推广价值。 ② 所选取的样本必须满足统计学的条件和要求。也就是所选取的样本容量要达到一定的数目要求。如果一个研究样本它的容量过少,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就很难说明问题,对它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很难说明它具有一般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可能只是某些特殊事件的结果。 ③ 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应该尽可能地随机抽取,这样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例如,为了说明某一种教学法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你不能只选取优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都随机地抽取满足统计学要求的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样本。 八、 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在进行一项课题研究之前,一般我们都应对课题的研究方案先进行设计,这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课题的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计划性和规范性等。在完成了研究方案的设计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实施了。 一个研究方案的设计一般包含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对这些内容都应作出详细而周密的考虑: ⑴明确地得出课题研究的假设是什么 虽然这一部分内容在选题时已经提出,但作为研究设计文本,还是应该进行明确的说明,它作为将来结题的一部分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⑵课题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与上面第一部分一样,这些内容在选题时也已经考虑,但在这里也应该把它很清楚地叙述出来,它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⑶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样本的容量 (4)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是说明和定义清楚各种变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数据及资料的统计处理方法等等。例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设计,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先对六个自变量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指导;⑤分层作业;⑥分层评价,三个中介变量:①教师的教学观念;②教学方案的设计;③教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技能和水平,三个因变量:①学生知识水平;②学生学习态度;③学生能力水平,两个控制变量:①学生的学业时间;②教师的教学时间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样也为在研究时收集数据和资料提供了手段、方法。然后说明了本实验研究所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及依据,对研究所取得的数据和资料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 (5)研究的步骤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是说明清楚你对课题的研究分为哪几个步骤进行,包括实验(研究)操作步骤和实验(研究)时间步骤等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实验操作步骤主要有:实验前测,自变量的投放,实验的后测等过程。而时间步骤则主要是对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上进行具体的安排,使研究工作更有序些。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