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桐亲历东莞57年摄影史 |
2009年9月8日 东莞阳光网 |
这架海欧牌卧式相机用了很多年了,现在虽然用得,但退休了 张润桐莞城人,74岁,国家一级摄影师,退休前是莞城东方红照相馆的主任。他15岁学摄影,入行至今57年,从来没有离开过照相行业,执相、晒相、描画、影相无一工序不精;从目测对焦、度步对焦到自动对焦的相机都用过;从四方箱式的北斯机、手风琴式的柯达机、国产的海鸥机到如今的最先进的数码相机,用了不少。他说:“入行57年来,亲历了东莞摄影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拍摄了东莞发展的全过程。退休前,基本是东莞政府部门的专用摄影师。”少年失学 走上摄影路 15岁本是读书的年龄,但1951年,中国大地战火刚熄,满目凋零、百废待兴。这一年,15岁的张润桐因家境清贫辍学了。父母和他商量:“家里无钱供你上学,你不如趁早学门手艺傍身吧。”张润桐答应了父母,跟着父母走进舅父的同学开的三民影相馆当学徒(三民照相馆在现在的东方红照相馆附近)。学了一个多月后,师傅对他说,这里原来那个细劳(学徒),跟了一段时间后因故停了,现在又回来。他一回来你就不能待在这里了,怎么办呢?张润桐问师傅能否介绍另一家相铺给他。 数天后,师傅把张润桐介绍给城区西门口紫霞坊的东光照相馆。 |
张润桐摄 学师规矩:三年学徒无工资,第四年要酬师据张润桐介绍,东光照相馆的老板(师傅)是兄弟俩,姓邱,哥哥叫邱树仁,弟弟叫邱立文。邱氏兄弟是连平县人,过去一直在惠州开照相馆,1949年东莞解放之前,从惠州来到东莞,在城内西门的紫霞坊开了家名为“东光”的相铺。 据张润桐回忆,过去当学徒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三年学徒期无工资,师傅包食、包洗漱用的牙刷、牙膏、毛巾,包每月一次的剃头,每年一套新衣裳。第四年出师,有工资。但要酬师一年,即第四年也拿不到工资。入东光照相馆前,邱氏兄弟把这个规矩对张润桐重复了一遍。明白了之后张润桐就到东光照相馆学艺了。 张润桐介绍,当学徒并非马上就学摄影,先当杂工,如清洁、执相、冲菲琳、晒相、切相、描相等,一段时间之后才跟师傅学摄影。他说,那时的相机并非现在那么先进,不可以对焦调焦,更没有现在这么轻巧、这么易带。他初学摄影时那部相机是四方箱式的,叫北斯机,是柯达公司生产的,比较笨重,没有对焦更没有调焦。另一部也是柯达生产的手风琴式相机。若要外出影相,有经验的师傅用目测对焦,若没有把握时就要用度步的方式进行对焦。当时的相机,光圈、光速也没有。怎么办呢?他说:“估计一下就是了,影多了就凭经验。但因设备问题,莫说徒弟,师傅也有失手的时候。”他说那时,相机比较落后,影一张相,扭一次菲琳,扭过了就会浪费一张,后来相机改良了,扭改为搅,有数字可看,预防搅过了,但如果用力过猛也会搅过头而浪费胶片。 磨穿灯泡 装上镁粉做闪光灯 照相是很讲究光线的,若光线差怎么办呢?现在人人都知道打开闪光灯,但50多年前,照相机是没有闪光灯的,拍照时点燃镁粉使其发光,以补充光线的不足。 镁光灯怎么用呢?张润桐介绍,在照相机上拖一条长长的电线,一按相机按钮时,闪光灯就发出“嘭”一声,镁光灯就会燃起亮光了。但镁光灯的射程不远,大概3-4米,超过这个距离时,照相机是照不到的。为了保证摄影效果,通常摄影师外出拍摄时都要带上一箱(20只)镁光灯泡。这些镁光灯泡可以买,但要到广州才有批发,成本高。为了减轻成本,照相馆通常会批发一批电灯泡回来,师傅和徒弟一齐动手,把灯泡的接触点磨穿,装入少许镁粉,摇匀,封上口莫使其漏气以备摄影时用。 张润桐笑言:“直至现在,我仍会做镁光灯。” |
张润桐摄 外出摄影 被怀疑搞特务活动上世纪50年代,国内战事刚停,物资贫乏。相机问世虽有百多年了,但仍不普及,被视为昂贵的奢侈品。刚解放时相机拥有者要到公安机关登记,否则有可能招来政治上的麻烦,甚至外出摄影被怀疑是搞特务活动。 张润桐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有次莞城有人拿着一部相机到公园拍照,在街上被公安人员看见了,公安人员就跟踪至公园盘查,查问是否搞特务活动。他回忆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横沥公社水边农中是东莞县学毛著先进单位。当时他被县革命委员会抽调去横沥,拍摄水边农中学毛著活动的照片。同去的是一个解放军支左的王团长。拍摄完毕回莞城时,与王团长一齐坐车回家。其时为防阶级敌人破坏活动,一切要坐车船、住宿的外出活动均要在单位写上证明,预备检查。汽车到达东莞东门站时(公园东门),王团长下车了,张润桐要到汽车总站(现莞城区府旁)下车。车到站时,他背着相机走下汽车。车站工作人员见他身上背着一部照相机,马上跑过来喝令他停下,说:“影相佬,你带相机做什么?有证明吗?”听到问话,张润桐慌忙停下来拿证明受检查。他翻遍所有口袋都找不出证明,原来带去的证明都在王团长身上,他愣住了。当他不知如何是好时,等车的客人则反问车站工作人员:“你明知人家是影相佬,还问人家带相机做什么?” 群众这一反问,车站工作人员觉得理亏了,就顺水推舟地说:“快走,快走。” 就这样等车的客人帮张润桐解了围。 |
张润桐摄 工会废除旧规矩,张润桐提前领到工资张润桐说,大概1953年,东莞成立工会。工会认为当学徒三年无工资,第四年要酬师实质也没有工资,是明显的剥削行为,不合理。新社会是不允许剥削的,这个规矩要取消。 学徒规矩被取消之后,还没满师的张润桐,每月拿到12元工资。他回忆说:“别以为12元工资少啊,当时的物价很便宜,我请师傅饮茶,吃几笼大包,总共才付5角钱,所以那时一个月能拿12元已经不错了。若现在请几个师傅饮茶,没有一百几十元是埋不了单的。” 张润桐回忆,有了工资之后,为了多学点技艺,他经常请师傅饮茶,在师傅交流影技时,留心听以达到偷师的目的。 1949年以前,莞城已经有:祐藩照相馆、济和堂照相馆、文化照相馆、三民照相馆、东光照相馆、西门照相馆、西湖照相馆、新星照相馆、明星照相馆、美丽照相馆、艳珍照相馆等众多的照相馆。1953-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东光、明星、济和堂、新星、美丽、艳珍等照相馆合并,成立为第一照相门市部,门市部地址在宝树留芳(即现在东方红照相馆)店名叫艳珍照相馆,工人也随之重新安排。张润桐被安排在艳珍照相馆,从事执相和描色等工序。他回忆道,那时艳珍有两个主任,一个叫陈鉴全,是工人代表;一个叫邱树仁(即张润桐的老板兼师傅)邱树仁是私方代表,但照相馆的日常事务由工人代表处理。 不久,第一照相门市部易名为“艺苑照相馆”。 |
张润桐摄 “东方红”是红卫兵封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张润桐被任命为艺苑照相馆的主任。 他介绍,本身是个游泳爱好者,工余饭后喜欢到运河、东江、游泳池等地方游泳。他也曾到当时的东莞县游泳池(现在文化广场旁)拍摄过在这里举行的游泳比赛的照片,认识他的人很多。 上任不久的一天,张润桐工余如常来到游泳池游泳。一个平时和他很熟的红卫兵见到张润桐就对他说:“张润桐,你照相馆里有封、资、修黑货,找个时间要去清算你。”张润桐听了回应道:“好呀,随时欢迎。”这个红卫兵跟着讲:“你这个影相铺叫‘艺苑’已不合政治潮流,应改为‘东方红’。” 张润桐介绍,不管这个红卫兵这句话是否认真,但作为主任的他,在审时度势之后觉得要把“艺苑”之名改掉为好,那就更名为“东方红”吧。 次日,张润桐马上把“艺苑”之牌摘下、挂上“东方红”了。我问这一改是顺应时势还是表达政治立场呢?他笑着答:“这就没考虑那么多了。” 结果“东方红”照相馆之名从挂上至今40多年了。他认为这段“东方红”照相馆的发展史,45岁以下的东莞人知道的也不多。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