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再谈当代展厅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8 07:37
标题:
再谈当代展厅文化
再谈当代展厅文化
■周正康
《书法报》2008年9月10日第36期第17版刊登了王军领先生题为《“漫谈”也要立意鲜明》的文章,对拙文《当代展厅文化漫谈》(刊登于《书法报》2008年7月2日第26期第17版)进行了批评。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批评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但对于我所希望表述的“展厅文化”的若干问题而言,却没有多大帮助,王文并没有进一步阐述,除了对拙文“断章取义”式进行点评之外,我没有看到王的“立意鲜明”的观点。可以说王先生文章的着眼点是针对拙文的文本问题,而拙文的着眼点则是“展厅文化”的社会现象问题。这是拙文与王先生文章立意的根本区别。
我对当代展厅文化现象的根本观点由来皆是——书法艺术作品审美思想由精神神采部分和视觉形质风采内外两部分组成,二者甚至可以视之为互为依存关系,从来都不可以分隔开来论述。这是王先生曲解拙文原意的问题所在。
《当代展厅文化漫谈》已经表述了我的这种意思。而我在开头所说的,提到书法文化修养的注重问题,这是当代书坛上人人公允的说法,以及对于当代展厅效应之下,人们为了追求入选、获奖,对于“笔墨表现力”所做的过度强化,其实是在打破精神神采和风格风采的匹配“度”协调,将问题暴露在形式至上的浅滩上。我在拙文中仅仅说明了当代展厅文化效应之下所表露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本身的表述,我无意于自己要给予孰是孰非的定论。何况,艺术的认识问题从来都不能以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论,艺术的认识属于思想境界高低问题,不是对与错的问题。正如我曾经探讨过,关于书法艺术问题,可以说各自都有一个对书法艺术的“感觉”认识,而人们对于当代书法展厅文化的认识更是如此,各自都有应对当代书法展览的对策和思想基础,从而也就导致人们在应对当代书法展览创作时所采取的作品样式、尺幅、色彩风格的不同,以及取法传统的切入点的多元化。认识当代展览和所走的参展路径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化。但这种参展的个性化,被入展、获奖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对获奖作品的跟风做法弱化掉,人人都被快速入选获奖心理驱使,表现出大趋同的模仿获奖作品的流行书风现象出现。
当代展厅文化机制,应该说它的组织机构者——中国书协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这部“展览机器”一旦运作了之后,再回到策划的角度去操控展览,已经不太实际,要看到社会给予当代书法展览的力,及所起到的效应,它带来的竞争效应是空前的。这种空前的竞争,给策展人对驾驭问题、导向问题提出了挑战。
我认为评价当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不外乎从思想和笔墨技巧双重层面进行,这都是在践行“由技进道”的境界升迁过程。按理来说,这是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在当代书法展览竞争机制下带来了人们对技术与形式层面的情有独钟,导致了笔墨表现力的过度开发,并以此来证明自己对书法笔墨技巧的过人之能。
而有些时候,人们则片面地认识问题,将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内涵锁定在诗词歌赋层面上,以填词作赋来衡量书法家的文化修养。作为书法家,对书法艺术原理的思考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修养文化,当一个书法家在笔墨技巧的锤炼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时,用书法理论思想来提升艺术品位,就成为摆在面前必修的课题。因此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书法的文化修养不仅仅包括诗词歌赋,还应该有艺术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而笔墨技巧的锤炼也不仅仅是着眼于感官刺激方面下功夫。
行文至此,在第二届隶书展征稿之际,也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这也是展厅效应问题。当代隶书创作,存在着取法宽泛所带来的参差不齐的风貌。取法宽泛主要指隶书创作回溯篆、简、铭文、摩崖的取法的多向性,使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样式及用笔复杂多样化。从这点看,当代隶书的创作比其它书体都要复杂。
关于当代书法人的文化修养方面的欠缺,我想引用已故书家周永健的一段语言——“当代书者在相当程度上缺失最原本的传统文化养料,故面对传世书法杰作时的心理感应和精神、灵魂共鸣与古人大异;当代书者太容易把传世书法杰作当做有趣味的视觉形式看,故装饰化、美术化倾向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一种特点。有鉴于此,知者常发感叹:入古不易。因为‘古’不仅反映于形式、技术上,更反映于气息、风神和丰富文化作用的历史感中,缺乏心理感应和深度精神、灵魂共鸣的取法,往往容易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形式上,这是当代书者学习传统的最大问题。……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当代人又太崇拜和神化所谓的‘个性’,常常把艺术个性定位在与古不同、与他人有异的形式表现上,而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个性及创造力的价值判断,以致妄自尊大的‘自恋’之风和带有酸腐味的‘新贵族’风气流行书坛。”
如果留意一下有些名家对时下的书法作品的点评,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口语——“带有时人的影子”。而这个“时人的影子”无疑是不好的意思。但话又反过来说,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入选、获奖的作品,经常就是被这些名家说成是“时人的影子”中的“时人”。这就不解了,在学习时总是告诫不要学习时人的“影子”,但入选、获奖却多为这些人呢?
展览的问题是时下书坛的关注焦点,无论理论走了多远,它的回归点必须是回到展览中来。而在文章结尾时,我建议王先生,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不宜持僵化的眼光去看待时时都在发展变化的现实问题,我更不苟同于王先生纸上雄辩的文风和做法。看待当代展览问题,需要动态发展的、艺术哲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抓细节以求瑕疵而可以做到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