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钟年映 |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中学
循序渐进的教学,是一种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思维能力。
早在《礼记·学记》中,我国古代的教育先贤就指出了循序渐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现代教学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篇幅对其加以褒扬。两千多年来,它给教学指引了一定的方向,一些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它的忠实信徒。
然而,当下,由于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循序渐进中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不敢超越自身主观认定的学生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小心谨慎,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于注重“小步子教学”,压抑学生自主建构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坚信“教学要由浅入深”,生怕学生对新知识不理解,把例题需要用到的知识,一个个分解后进行机械地组合。这样,学生对例题的理解和接受可能会较为顺利,但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却在无形中被忽视了。学生处于教师的包办代替之中,潜力难以发挥。
与“因材施教”对立,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全班学生的起点放在同一个层次,要求学生务必统一从简单练习入手,以便为教师的预设服务,导致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内容过于简单而“作壁上观”,阻碍了学生个体能力的自由发展。
为了“便于”教学,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然而,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超前动机和超前思维不加以鼓励,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七年级学生学习了ab=0可得a=0或b=0,有的学生联想到由(x-2)(x-3)=0可得x=2或x=3,从而得出一元二次方程(x-2)(x-3)=0的解为x=2或x=3。当学生提出一元二次方程时,有位教师可能担心学生的学习内容超前而搅乱了课堂教学秩序,便立即阻止道:“这些知识应该是九年级学的,学习要‘循序渐进’,现在不是探讨这些知识的时候,大家把本节课的内容理解透彻就行了。”又如一年级学生做“4+4+4”时,该题的编排意图在于对学生“一位数连加”的能力训练。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这道题还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算,我在动画片里看过的,可以写作:4×3=12。”而教师为了针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对这个学生的反应予以回避,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的超前思维。
凡事按部就班,忽视了尖端人才的培养。不少教师是从“统一模式、循规蹈矩”的学习模式走过来的,因此也要求学生沿袭自己“因循守旧”的传统。杨振宁先生在谈到中美教学方法的比较时说:“中国的教育哲学是重视按部就班的学习,学生是一步一步地学上去的。美国的教育极其重视启发,可是漏洞多。我觉得对于多数的学生,中国的办法好。但是,对于非常聪明的年轻人,美国的方法要好一些。美国学生对他们那些漏洞,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是没有意识的,经过一段时间都渐渐弥补起来了。因为他经过跳跃,很早就能有很多的成就。”
由此,提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教师过于要求学生严谨,过于要求学生按教师的预设学习,未必是好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应该尽量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把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
教学固然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与否,但教学更应该重视的是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既然如此,教学适当超越学生的认知基础、适当超越循序渐进又何妨呢?
|
来 源: 中国教育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