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0 09:25
标题:
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问题
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问题[zt]
围绕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讨论很多,针锋相对的言论也很多。许多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合理性存在深刻的怀疑,那么公共知识分子是否真的存在?
一、是否存在超脱利益的公共立场?
阶级分析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但也不是绝对的。至少,阶级分析得出的普遍结论不能直接演绎到个人身上。为什么?想想十年动乱时的荒唐逻辑吧。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是如何突破自己的阶级属性走到革命一边的。由此我想到,对一个阶级而言,社会经济利益无疑是最后的指南针,而对一个个体而言,个人的经济利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我真有点怀疑。
这里,我想说说“余数”问题。看过《黑客帝国》的都知道,自然科学的等式中总有余数存在,概括地说它是一切规律性之例外。与此相类似,社会科学中也存在大量的“余数”,它的大量存在甚至使得命题无法进行推理,所以我们看到几乎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是振振有词,越让人感到它的心虚。因此,有一个词粉墨登场了:“雄辨”。辨有两种,一种为真理而辨,一种为控制而辨。为求真理,必以据立论、实事求是,遇有理屈,必诚言之;为行控制,必强词夺理、以势压人,虽有理屈,言更厉之。雄辨,算什么辨?
二、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群体
现在说说“公共知识分子”。我的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应该是指那些关心天下事、关注文明进步的有着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作为知识分子阶层,整体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阶层不可能脱离自己的利益;但如上述,许多个体甘愿抛弃利益立场(估且称为必然立场)而站在公正的立场(应然立场)上讲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样的例证太多太多了,几乎成为常识,但我还要举一例说说。记得那个孙志刚案吗?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者?三个法学研究生及随后学术界、整个社会舆论的推动促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制度出台。这些知识分子中有哪一个有着流浪乞讨者的社会经济利益?流浪乞讨的人,又有什么社会经济利益可言?既然这些知识分子没有流浪者的立场,那么它站在什么立场上讲话?总不能把它说成群体性梦游事件吧。有一句话,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什么意思?
说到此,可以得出结论,“公共知识分子”至少是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至于这些个体会不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整体,我想这是可能的,志趣相投嘛。那它是一个阶层吗?从阶级观点来看它不是,因为它没有共同的阶层利益。——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并不防碍它在许多情况下用一个声音说话,这个声音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弥足珍贵的。
三、痛批公共知识分子为什么?
痛批“公共知识分子”的起因,恐怕根本的在于一种体制隐忧。其实,除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和那些貌似知识分子而实为高级混混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拥护党的领导的,(当然那些高级混混们也是拥护党的领导的,因为只要能让他继续混混下去,他谁都拥护),他的发言无非是一些改良性的建议,他之所以发言,也只是希望社会多一些公平和正义,于党于国于人民都只有好处,因此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必有内涵。和谐,就是不同利益和不同观念的相互包容,并在相互作用中推进社会进步发展。没有不同,何谈和谐?
要知道,牛虻是知识分子的天性。所以,不要再责怪知识分子只看到阴暗面,否定一事或否定一面不等于全盘否定,这么简单的问题相信他们早已想过;也不要耻笑他们不识时务,要相信,他们并非因为愚蠢才特立独行,这是他们早已做出的选择。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