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孝感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27
标题: 孝感习俗
孝感习俗
一、孝感婚俗

袁新明

    我要说的是我们孝感遗留下来的旧的婚姻习俗,现在大多从简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我想把它记录下来。一个人的婚姻大概要经历如下过程:

1、定亲。过去我们孝感农村的婚姻大多是父母包办,靠媒妁之言撮合而成。一种情况是父母约定,如张家和李家是亲戚(过去许多姑表、姨表成婚姻的)或关系很好,两家大人约定结成亲家,还有的指腹为婚,两家女性怀孕,如果将来生的是一男一女,约定结为亲家。两家有约后,还要各自找算命先生算一下两人的年合八字是否相合,如果相合,再由男方找个媒人举行定亲仪式。另一种是第三者觉得两家儿女年纪相仿,两家门当户对,于是主动到两家上门撮合,撮合成功确定婚姻。不管是父母约定还是媒妁之言,定亲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这个仪式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成实,就是男方要买几件布料,包几斤红糖(用红纸包装或贴上红纸),跟媒人一起到女方去送礼,表示这门亲事确定下来了;第二步是过茶,就是由媒人撮合确定一个吉日,男方和媒人一起提着聘礼(一般是四至八套衣料、四包红塘、四包杂糖、糖果等)到女方家去,女方则要请最亲的亲戚或本家一起吃饭,表示对外公布这门亲事已经确定下来。至于定亲的年龄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是没出世的坯胎,可以是睡在摇篮里的婴儿(俗话叫摇窝亲),也可以是张成少男少女的青年。定亲以后两家来往较以前自然密切些,办大事两家都要相互送礼,尤其是男方送礼还不能少。过春节男方还要到女方家拜年。

2、送花招。两家孩子大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男方这年的二月初二(花招节)就要到女方家送礼(肉、酒、糖之类),叫送花招。这节气未过门的女婿必须亲自去(可以约媒人一起去),并亲自向亲家母提出两人结婚的请求。这时女方一般不会很爽快答应的,总要推辞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家里困难没钱买嫁妆等等,这话一半真,一半假,含有我家姑娘不会很贱就答应嫁给你的意思,必须看你是不是诚心想结婚,要考验考验,或刁难一番。

3、送端阳。男方要求结婚那年的端午节,必须提着酒肉等礼物到女方家送节礼,如果女方未答应两人结婚,就借机再次提出结婚请求。当然,如果女方还是不答应,那就要请媒人多到男方喝几次酒,多到女方跑几趟,有的也由男孩直接去要人的,直到女方答应为止。

4、送中秋。过去结婚日期一般定在下半年,多在阴历十月、冬月(这两个月是农闲时期)。如果通过男方及媒人的多次努力,女方答应把姑娘嫁过去,那么男方就要在中秋节这天提着礼物(月饼、酒、肉、布料等)去女方送中秋节。如果女方没答应,男方想结婚,还是要在花招、端阳、中秋节时去送礼,以表示诚心和决心。

5、送日子。女方答应嫁姑娘后,还要由两家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当然主要是听取女方意见。结婚当然要选择良辰吉日,所以两家都要请算命先生算日子。日子敲定后,还要举行个仪式叫送日子。男方和媒人一起提着礼物(这次除了肉酒外必须要有衣物或布料),带着写有结婚日期的红纸条到女方家去,女方把比较亲的亲戚和本家接到家里喝酒,表示公布两家已经确定婚期。未过门的女婿回家时女方一般还要回赠一两双姑娘或母亲亲手做的布鞋。

6、辞嫁。婚期确定下来后,姑娘要出嫁了,女方的亲戚都要接姑娘到自己家做客,因为是出嫁前最后一次做客,所以叫吃辞嫁饭。姑娘离开时,亲戚们都要送点礼物(如,衣服、袜子、床上用品等)给姑娘。

7、抬嫁妆。在婚期临近的前两天,女方都把姑娘的嫁妆筹办齐了,男方要在这两天请人把它抬回去。要抬的嫁妆包括床、桌子、柜子、凳子、四元(大小脚盆、脸盆、围桶)等,有的条件好的还为姑娘购置了厨房各种碗盘杯碟,现在又增加了电器如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空调、摩托等。过去是用扁担、木杠和红绳子抬,现在可能一般用车子拖了。女方在发放嫁妆之前,亲戚和本家的人(多是小孩和妇女)都把嫁妆一件件藏起来,闹着要男方拿红包或香烟才交东西,不过红包钱不多,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不等,香烟必须成整盒,价格一般也在二至十元之间。一般是一件嫁妆需要一个红包或一包香烟。这样闹是为了热闹,含有喜庆的意思。

8、过盒子。一般包括如下内容:(1)接客,是进入结婚喜庆的日子,一般在结婚日期的前一至两天,男方要把自己所有亲戚接到家参加婚庆。(2)贴婚联,过盒子这天男方家里大门、堂门要贴上喜庆和迎宾的对联,堂屋大手(右侧)墙面中上方贴上新郎结婚起的大号(按本族辈分起名),并根据大号的两个字作一副对联贴在号联两边,表示孩子已长成大人,结婚后同族就要喊他新取的大号了,是晚辈的年长者就不能像结婚前一样直呼其名,而要按辈分尊称他了。(3)送聘礼,过盒子这天上午新郎要去女方家,出发时要放鞭炮,随行的有媒人,陪亲(与新郎年纪相近的小伙子陪伴和保护新郎),礼聘先生(负责礼仪,一般由年岁较大熟悉礼节的人担任,手提一个红布包着的木茶盘,上面放着小酒壶,一小条肉、一对一斤左右的小鲤鱼等,叫求亲礼),牵毡条的一至二人,还有挑礼物的:几十斤肉,根据女方客人户数多少每户一块折范肉(约一斤左右,割成长条形状)和女方待客的肉,还有几十斤鱼和几十斤散酒,四或八包红塘,新娘装新和换洗的新衣服四至八套(一般在结婚前两个人一起去定购或定做的),新看鞋两双。(4)行礼,一行人到达女方家门时先要鸣炮,接着进入堂屋,牵毡条的把毡条拉成长方形铺在堂屋下方地面,毡条前面堂屋正中一般摆上三张大方桌,神柜上这时要点燃香和蜡烛。新郎进堂屋时要行大礼磕头(有的安排在吃完饭离开时,还有的安排在娶亲那天早上),叫四礼八拜:拜祖先,拜父母,拜主要亲戚,拜本家老人,每拜一次作两个揖,磕四个头,拜完了毡条要在原地转180度,朝堂门外作一个揖才算结束。磕头时动作比较慢,有乐队还要奏乐、鸣炮,亲戚和围观的客人在新郎行礼时可以击打新郎(如多半用楝树果,也有用萝卜、小土块和麦壳等,也有舍不得打新郎(认为是自家人、亲戚)转而打陪亲和媒人的,但一般都是为了热闹,没有恶意去伤害别人。(5)上正席。上正席前东家要放鞭炮,有乐队要奏乐发送上席信号。安席:农村堂屋做大事一般可以摆六桌酒席,靠右首上沿为首席,它的左首为第二席,依次类推。新女婿和媒人坐首席上沿(也有的地方正副位以巷路或靠壁为大,就是说该席的主位为靠堂屋中间巷路的那一排或靠墙壁的那一排)女方舅爷等主要亲戚坐对面陪酒,每席坐十人,上下席各坐二人,两侧各坐三人,靠左侧角的那位是酌酒端菜为本席服务的人坐的位子,一般称之为席长)。其余席面全部依次先在上下首安排主要亲戚(同级别按辈分和年龄排序),两侧安排次要亲族的顺序安排席位。出菜:正席出菜顺序也有讲究,一般顺序为,先出八个干菜碟(如鸡肉、牛肉、猪耳、咸鸭蛋、花生米、瘦肉、猪杂或鸡杂等,也有不出碟直接上大菜的),然后按如下顺序出菜:藕片、粉条、杂烩、滑鱼汤、排骨或猪蹄炖藕汤、白萝卜炖牛肉汤、胡萝卜炖羊肉汤、大肉、炸豆腐圆子、肥肠大白菜汤、滑肉汤、千张炒大白菜、炖黄豆芽、咽饭肉、海带、全鱼、炒青菜等,当然,出菜顺序或菜的样式数量也不一定全部一样,但基本顺序大同小异。讲礼:大肉(有的是豆腐圆子)上席时不能马上吃,要等东家讲礼后再吃。讲礼菜一出,要鸣炮奏乐。新郎的父亲和本家叔辈两个人,一个人端着茶盘,上面放着一双筷子和一只酒杯,另一个人拿着酒壶,按席位主次顺序逐席敬酒,还要说礼节性的感谢光临的话,敬酒时每席一般要上一包香烟,近几年又增加了每人一份小礼品(一条毛巾、一包喜糖、一包洗衣粉或洗洁精等其中两件物品)。端盘子的人端大肉来时顺便每席都端来一只小碗,里面放着十支香烟,那是主人家代表厨师放上的香烟,酌酒的人每人发一支,吃罢敬酒菜,新郎要向这只装过香烟的空碗中放红包(一般10-100元不等),其余坐上下首的主要亲戚(其它席也一样)也要放现金(1-若干元不等),这叫谢厨师;另外,新郎还要分别掏红包感谢酌酒和端菜的人。闹新相公:在酒席当中,除了要新郎掏上述红包外,如果本席两侧坐的是陪嫁的年轻姑娘们(一般她们会主动找到那里坐),她们还会出很多难题刁难新郎,如,出一副对联的上联要新郎对下联呀,把大肉或豆腐圆子用红线串起来让新郎无法吃菜呀,打谜语要新郎猜呀,把十双筷子摆成花要新郎按顺序解开呀等等,如果新郎说错或做错不是被罚酒就是要掏红包或香烟,总之,就是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下席:农村结婚上正席一般不能随便自由上下席,必须等第一席的全部吃完了(先吃完的人要把筷子架在自己用的汤匙上表示等候他人的意思),主人燃放了散席的鞭炮后才能离席,散席时乐师也要一齐奏乐。待全部客人下席,堂屋清场完毕后,新娘家会安排人给新郎端来热水,放上新毛巾(也有的为了故意倒冷水或脏水刁难新郎的)让新郎洗脸的,这时新郎往往象征性擦一下手就把红包掏出来完事。换手绢:新郎新娘每人事先准备了一只手绢,由女方的陪嫁姑娘代替新娘跟新郎换手绢,这时姑娘们会变着法子出对联要新郎应对,如果对不上就要掏红包了。之后,男方一行人就可以告辞离开了。

9、待媒(也叫坐夜)。有的女方为了热闹,在结婚日的前一天晚上,要求男方娶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坐夜。引礼:男方在摆完晚宴后,先请会行大礼的长者按到女方家去行礼的模式引领新郎在堂屋学磕头行礼(如烧香点烛,鸣炮奏乐,还要牵毡条四礼八拜,甚至也会有淘气的小孩和大人用楝树果打新郎官的。铺床:引礼完毕后,男方要举行浓重的铺床仪式,要选择八字好有儿有女不在月经期的年轻健康妇女两人进房铺床(这两个人同时担任新娘娶回家后牵亲的任务,一般为男方主要亲戚),铺床开始,要燃放较长的鞭炮,乐队要奏乐,全体在场的所有亲属都要参加喝彩,要选一个会喊铺床采词的人喊采,采词的大致意思是安排铺床的顺序,祝愿新婚夫妇生儿育女长得健壮美丽有出息(下面是我新老结合编写的一篇采词公大家参阅:手捧红烛入洞房,新人房里好嫁妆。左边摆着镶金柜,右边摆着龙凤箱。梳妆台上美人镜,一对红灯亮满房。将军桌配太师椅,正中摆座象牙床。四铺四盖床上放,一对枕头绣鸳鸯。绫罗帐子挂床上,一对帐钩闪金光。帐帘绣的龙和凤,门帘绣的牡丹香。拿来新絮铺新床,铺好新床迎新娘。伸手铺床先铺东,生个儿子当老总。铺罢床东铺床西,生个儿子架飞机。铺罢床西铺床南,生个儿子中状元。铺罢床南铺床北,生个儿子坐轿车。 四个角的拵一拵,生的儿子很精明。四个角的按一按,生的儿子很好看。四个角的拍一拍,生个儿子好体魄。四个角的扒一扒,生的儿子象爸爸。  生了儿子生姑娘,姑娘长得真清爽。有才有貌有气质,将来找个如意郎。媳妇今日是朵花,明朝就是伢的妈。今天大家齐喝彩,明天新娘倒香茶。)铺床前里面的人必须拴牢房门,不让外面的人进入或看见。铺床开始,乐器和鞭炮齐鸣,喊采人每喊完一句,众人都要大声齐喝“呦”,直至采词喊完,铺床结束。床铺完后,铺床的人要用新锁锁上房门,新娘不到房门不开。辞祖:女方在这个时间也在家里举行仪式,那就是辞祖。作为姑娘,在娘家由婴儿长成大人,不仅有父辈的付出,也有祖辈的付出;马上要离开父姓的祠堂,加入新的姓氏做人,离开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举行告别祖先的仪式当然很有必要。辞祖的仪式很简单,就是烧香点烛敬菩萨后,姑娘向菩萨和祖先磕头。这时,也是妈妈和女儿最伤心的时候,所以往往在这个时候妈妈和女儿都要放声大哭,妈妈哭舍不得离开女儿,对不起女儿,教女儿出嫁后如何当好媳妇,女儿也哭自己对不起父母和舍不得离开家庭等等。沐浴:结婚是人生大事,所以不管新郎新娘都要在婚期的第一天晚上认真洗个澡,新娘要把头发整成新娘妆。两个人从头到脚要换上崭新的。新郎可以在这时穿上结婚的礼服,新娘可以在第二天早上穿婚纱。两个人穿内衣时一定不能穿短裤,据说穿上短裤不吉利,预示着夫妻不能一辈子上头,是半途夫妻。坐夜:男方根据要求,在婚期的头一天晚上娶亲的一行人要到女方家过夜叫坐夜。出发前男方要放鞭炮,新郎带着媒人、陪亲、礼聘先生、接亲的两个姑娘或年轻妇女,牵毡条的两人,抬箱子的四至八人,带上乐队,花轿,还要带一大包喜糖和十条左右甚至更多的香烟,敲锣打鼓地一路前往新娘家。进村时必须燃放鞭炮,到女方家门时女方也用鞭炮迎接。有趣的是,这时女方并不会很顺利地打开大门迎接客人进门,二是紧閂着门,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男方不停地放鞭炮,奏乐,女方也不停地接着放鞭炮,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是闹男方的喜烟。开门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女方有多少亲戚,有多少来陪嫁的姑娘,每人都要有一包香烟,当然还要抛洒喜糖。男方来时如果稍有不慎,娶亲带来的任何物品都会被女方的客人抢走藏起来,到第二天发亲时男方用香烟或红包才能换回。闹一阵子后,双方达成默契,姑娘们才打开大门让娶亲的队伍入堂就坐,并热情招待来人:发烟、倒茶。并在当晚(大约在凌晨一两点)摆宴开席。饭吃完后,女方妥善安排男方客人和乐队打牌或入寝。

10、娶(发)亲:在婚期的那天清晨,女方就要做发亲的准备。首先准备男方客人用早点,接着男方乐队奏乐,新郎向女方父母长辈和主要亲戚行大礼。接着是哭嫁,新娘和母亲以及其他客人陪着哭嫁,再接着是姑娘穿婚装戴冠子帽(一种如楚剧舞台上的姑娘带的饰有玻璃球、亮珠的华丽帽子)出闺房,站在斗上(斗里点燃一个香油灯,斗上扑着一只竹筛子,娘家将一把(十双)筷子拿在手上,然后娘家的人要从姑娘的手中抢走这把筷子后,姑娘才能上轿。这筷子意味着是娘家的饭碗,姑娘出嫁了,就要将饭碗交给娘家,而姑娘们谁舍得离开自己的母亲,丢掉娘家的饭碗,所以都会用尽所有力量死死抓住筷子不松手。这时娘家人一边抢,一边劝,直到抢下姑娘手中的筷子。这时姑娘的亲哥或堂哥背着新娘出门上轿(还有步行或坐车的),门外男方的人忙着用红绳绑着箱子和被子枕头,待女方点燃起身(发亲)鞭炮,男方便敲锣打鼓迎走新娘。女方陪嫁的姑娘还要送新娘一程,送到半路上才与新娘分手,男方牵亲的两个妇女一左一右牵着新娘前行。在陪嫁姑娘分手时,新郎还要给每个陪嫁送新娘的姑娘一个红包或礼物(手绢、香皂之类)。新娘离家后,女方就开始吃早餐,吃罢早餐,参加婚礼的多数客人就会告别回家去了。

11、拦车马。女方发亲后,男方就要作好迎亲的准备。要在家门口摆一张方桌,上面摆上猪首,点燃蜡烛和香,还要摆上三只酒杯斟上酒,等待接亲的队伍归来。新娘一进村就要鸣炮奏乐,亲到家门口时迎亲的队伍都要在方桌前停下,乐队要不停奏乐,鞭炮要不停放,有一位拦车马的先生会站在桌前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天地开张,日吉乘凉,男家的先祖请进,女家的先祖回乡”,就是说姑娘嫁过来了,女方的先祖有可能为了继续关爱本家姑娘,骑着马,驾着车,跟着来到了男家,迷信的说法,一家不能容二祖,所以这时男方就要将女方的家祖拦回去。

12、拜堂。新娘到村时,有个讲究,女性如果处于月经期不能来看热闹,不能跟新娘照面;带孝的人也不能来。拦完车马,新娘就可以进堂了。拜堂时也有个讲究,新娘如果在月经期也不用磕头,只是新郎一人行礼就行。

13、挤新娘。拜完堂,新娘就要入洞房。在入洞房前,围观的年轻小伙子往往这时就想沾点新娘的便宜,早就站在洞房前四面夹攻围挤新娘,一直把新娘挤进洞房。

14、抢大首。进了洞房以后,也有个讲究,两个人都要先坐床再坐凳,坐床也有个讲究,如果谁先抢占了床的右首坐下谁将来就是当家人或谁就会在将来的夫妻生活中占上风,所以,新郎新娘进洞房后就要拼命去抢大首。

15、喝交杯茶。进了洞房,就会有小孩端来两杯茶,夫妻俩接过茶必须交臂喂给对方喝下;接着又有一个小孩端来两小碗豆腐圆子,小俩口也是相互交臂喂吃一到两个,含义是吃了豆腐坨,新娘会生儿;再接着又有一个小孩进来端来一盆水,叫新郎新娘洗脸;再接着又有一个小孩进来拿着扫帚跟新房扫地。这些孩子做了这点子事,新娘都要发给他们红包。再接着就是很多人进来向新娘要手绢。

16、拜茶。在堂屋正中摆三个方桌,上面摆放若干碟杂糖、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还要拜上一个茶盘,上面放上一双布鞋。然后新郎新娘出洞房,在桌子前面的毡条上磕头。磕头的顺序是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叔伯父母,比父辈尊长的亲戚和本家长辈,亲戚和本家平辈。每个人都要磕四个头,喊到给谁磕头,谁就向茶盘中丢钱,数量按顺序由多到少,父母丢最多。现在一般以百元为单位(最少50元),边磕头边奏乐庆贺。

17、喝团圆酒。团圆酒在当天晚餐时进行。全席必须十个人,而且是五男五女,另外八人最好是四对有儿有女八字全环的年轻夫妻。喝团圆酒新郎新娘坐上席,边吃还要边说四言八句。会说的每出一碗菜出一个题目让新娘说,多数是围绕祝福新娘夫妻生活与生儿育女话题说。如,藕片上来了,再吃之前要新郎说“月儿圆,花儿圆”,新娘说“这碗藕片圆又圆”;新郎又说“我们等了二十年”,新娘又说“今晚跟你把房圆”。又如白萝卜上桌了,新郎说“白萝卜,红萝卜”,新娘说“你是我的心窝窝”;新郎又说“今天同睡一被窝”,新娘又说“明年跟你生个儿”。总之,团圆酒就是为了通过让新娘说丑话适应做妻子的心理,去掉夫妻生活的羞涩感。

18、喝香茶。喝罢团圆酒,村子里的人就要来闹新姑娘。他们坐在堂屋里,要新郎新娘给每个人倒茶点烟。倒茶时新郎新娘要两人把一碗茶抬着送到客人手中。客人接过茶,就说一段四言八句,如新郎说“这碗茶”,新娘说“香又香”,新郎又说“今天夜晚”,新娘又说“我要用你那杆枪”。除了说四言八句,还有很多节目让新郎新娘做,比如,把一个苹果用红线提着摇晃,要二人同时在苹果上咬一口等类似节目。也有的把新娘的公公也叫出来和新娘一起喝茶闹笑话的。总之,闹的越热闹就越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28
二、孝感丧葬习俗

袁新明

    来人间做个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人世生活一辈子,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配偶,交往朋友,创造辉煌的事业,最后要永远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确实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对于他最亲近的人们,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悼念他,以告慰死者的亡灵。我们曾店的丧葬习俗一般包括如下一些过程。

盘出:一个人如果病得特别严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处于弥留之际,家人就要把他从房里抬出来,在堂屋左面的地面上铺上稻草,安个地铺,让他头朝上睡在铺上。

送终:一个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征兆,所以,周围的亲人尤其是家里人,都要来到他的身边,倾听他的临终遗嘱,亲眼看到他闭上双眼。如果是子女,谁没赶上送终,都是十分遗憾的事,一是没有看上父母最后一眼,二是别人会说某某跟老人没结着缘分,或不孝,老人不要他送终。

遮堂:人死了,家里马上要用簸箕将堂屋供奉的菩萨遮盖起来,意思是不要让死人照了堂不吉利。

洁身:一个人离开阳世,不能让他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入阴间,所以要象征性的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后辈把老人背着坐在扑着的箩筐上,然后由另外一个人规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后擦八下,叫前七后八。

装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装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不管是冬还是夏,死人的衣服都一个样:不穿内衣,只穿黑色棉裤、棉袄,穿上白色袜子和黑色布鞋。头上包一块黑布。

下榻:人如果断了气,就要用两条板凳搁一个铺板,把死者抬到铺板上。不过,这时死者的头部就要放在堂屋下方。待死者身子快冷时用手将嘴唇和眼抹一下,让其合拢。让死者平直地躺在铺板上,腰部系一缕白线腰带,两脚也用一缕白线将双脚带拢,不让分开。铺板下面要用一个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灯草,点上长眠灯。

烧落气纸:人一断气,就要在他下榻的铺板头部下方焚烧钱纸,叫烧落气纸。同时还要放鞭炮,以告诉他人这一噩耗。

烧床铺草。人死后,将他睡过的床和地铺上铺的稻草全部搂出去烧掉,叫烧床铺草。烧床铺草时,儿子要从火中大步跨过去,听说这样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

搭望望台。在本家门前当面的一棵树的主干上一人多高处绑上一叠草纸,叫作望望台,意思是死者的灵魂会在望望台上,传说没过童关的小孩在这台上可以看见死者的灵魂。

接重殇。人死了必须要请八个重殇,他们的职责: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个亲朋好友家通知这一噩耗,并接他们在出殡前前来参加悼念:二是给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个坟坑,叫打井;三是将死者入殓、送火葬厂直至送到坟墓下土为安。重殇应该受到主人的尊重,打井时要送酒菜到坟地让他们过中,坐席时要将第一席留给他们,出殡时,主人要一路给他们作揖甚至磕头,恳求他们把亡者抬平稳,让其一路走好。

请道士乐队。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请三个道士。一般还要请一个乐队(有的是喇叭、军鼓军号,有的还加戏班)。

入殓。人死的第二天,重殇就要将死者从铺板抬进棺材,叫入殓。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间,用方桌或板凳搁着,棺材大头(即死者头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里头部要枕三块瓦片,里面垫上棉絮,盖上棉被,嘴巴上盖一张草纸。棺材下面仍然要点上长眠灯。

带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辈们要有带孝的标志。过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缝上一块白布片。其它后辈们和所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每人都发一块白布片(称孝布),在出葬时全部盖在头上或围在脖子上,系在手腕上表示孝意。等老人入土后,在回来的时候,都必须将戴孝的服饰取下来。

剃头。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辈们要接理发师到家理发,表示对老人的悼念。并且着次理发必须要等35天过五七时才能再次理发,这叫蓄五七头。

开路。农村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请道士开路。道士来后,一是跟死者活着的所有后辈亲属上孝名;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殡时辰,以及七个七、百日、周年、两年、三年的具体日期并贴在灵堂旁边的墙上;三是跟亡人开路。道士的唱词一般人也不懂,主要意思是为死者进阴间解开一个个结,打通一道到关,铺平道路,让他能在阴间平安生活。反正在家一直唱两天,直到送死者入土、安灵、接望望台才结束。他们分别在堂前、门前稻场和坟地三处做法子和唱和。

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会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历数死者(一般人)人生经历的十磨九乱,教育后辈要不忘前辈受的苦,对老人要讲孝道。

哭灵。如果请了戏班,唱戏的女角有一个节目叫哭灵。就是戏班走下台来,到死者棺材前下跪边唱边哭,哭老人(一般为通用词)受苦受难,哭得伤心伤意,泪水横流。哭得越伤心越好,让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当然,前来悼念的主要亲戚(特别是姑娘)要向戏班扔钱(一般50-100)。还有的可以向戏班点歌,点唱一首歌10元左右。

无论是来了悼念的客人还是唱孝歌、哭灵,家中的孝子(尤其是长子)孝女都要跪在棺材前焚烧纸钱、磕头。孝子孝女一般要穿孝服,一个星期内不能走进别人家中。

出殡。根据道士定好的时辰(一般在12点以后),死者就要出堂了。做完一段法子后,就要开始出堂了。其顺序大致是:盖馆,将棺材盖子合上,钉上巴齐(一种两端有齿的U行钉);接着将长眠灯在棺材上用力摔破;再接着是八个重殇将棺材抬出大门外;同时堂屋里留下几人清扫,扫地要用竹扫帚,从堂屋下檐向上扫。揭下神柜上的簸箕。在稻场做法子,孝子孝女等时而长跪,时而跟着道士绕棺数圈;重殇同时将抬棺材的横木绑在棺材上,棺材上方坐一个童子(一般是死者的最小后辈),待道士“起棺”令下,众人一哄而起,将棺材抬起时顺势踢倒搁棺材的板凳,放起身炮,按拿花圈的、孝子(一个怀揣灵牌,一个双手执死者遗像于胸前,在棺材前趟棺:控制速度)、抬棺材的、乐队、送行的队伍顺序向坟地出发。出发前,凡棺材所经路线(一般要绕全村转一圈,意思是死者向村子告别),各家各户都要关闭大门,以防棺材照了堂不吉利。在前进的路上,鞭炮不停地放,棺材所经之处,不管是水沟、田野还是树林池塘,都无所顾忌。不过,孝子会不停地向抬棺材的重殇磕头作揖,请求抬得平稳些。要是死的年轻人,抬棺材的人往往不停地大声呼叫(打窝和)以状自己的威风,压死人的煞气。

下葬。棺材到达坟地后,先放在坟坑前面,所有送葬的人都要面向棺材跪下来,一方面道士继续超度亡灵,另一方面安排人在坟坑里面烧一捆稻草,叫暖坑。然后重殇将棺材抬入坟坑,搁在事先垫在坟坑两头的火砖上,道士拿出罗盘定准棺材是否在坟坑的中间位置,定准后,道士一边超度,一边向四周人群撒稻米,众人都伸着手或牵着衣兜接着米,据说接着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不害病)。再接着就是向坟坑填土,做坟,此时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随乐队一起返回,只留下重殇完成做坟的任务。

孝子回家。老人入土后,孝子就揣着灵牌走直路回家。回家的路上,要一直不停地呼唤着老人:“爸爸(妈妈、爹爹、婆婆等)回家”!只能叫唤,不能往坟墓方向回头望。回家后将灵牌安放在堂屋左上角的灵台(事先设置的小桌,上面放一小匝用绳捆好的草纸,在灵牌里支两根小棍插在草纸上,在其前面点上香、蜡烛,然后由道士举行安灵仪式,孝子们在灵牌前磕头烧纸。

接望望台,回煞。人死第三天下午(往往是出葬的那天),老人入土了,孝子们全体到坟墓去做坟,烧纸磕头,然后回家开始接望望台。孝子们先将仙逝老人的遗物带到绑望望台的地方,全体孝子磕头面对望望台磕头,然后将树上的草纸解下来,点燃,开始烧纸放鞭炮,同时将遗物扔在纸中焚烧。接着每人拿一叠草纸,点燃后从烧望望台的地方出发,接着排着队后退着烧纸,边烧边喊着逝去老人回家,一直延续到灵台前为止。孝子们再次在灵台前烧纸磕头。

守七。人死的前七天,孝子要为老人守七。就是每天晚上要有人在灵堂守夜,特别是老人没出堂的前两天,常常的通液有四个以上的人不睡觉执守。

过七。亡人过世了,每隔七天都要举行一次纪念仪式。很亲的后辈(如儿子、媳妇姑娘、女婿,舅侄等)应该每个七都要参加,特别是头七和五七,并且主人家还要排人去接姑娘女婿来为老人过七。每个七都要在灵牌前烧纸磕头。五七时剃过七头的男性后辈要剃五七头。过五七要到坟前烧纸磕头纪念。家里人再次将老人的遗物清理一次,将清理出的遗物拿到坟前焚烧。

过百日。老人去世一百天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后辈及亲属们都要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在灵堂前烧香磕头。

过亡年。办丧失事的家庭,在当年要提前几天过大年,就是在腊月26日吃年饭。姑娘女婿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提前两天为灵牌买一个灵屋,将灵牌罩在灵屋中间。如果没有姑娘,就由其他后辈购置灵屋。

馨香。办丧事人家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所有的亲戚朋友和村民都要前来参加馨香活动。仪式很简单,就是在灵堂前放一挂鞭炮,然后烧纸磕头,接着跟主人家拜年就行。主人家还要挽留所有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在家里喝酒吃饭,以答谢各位。

过周年。俗话说,守孝三年。去世的前每年后辈和亲属们都要在灵堂亲和坟墓去烧香磕头,举行纪念仪式。在第三年纪念仪式时,就应该将灵堂和灵牌烧毁,表示尽孝期已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31
孝感市大悟各种风俗习惯:

  解放前,民间祭祀之风颇盛,家有神龛,族有祠堂,各地有庙宇。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祈褥神佛,或求逢凶化吉,或求多福多寿。解放后,祭祀者渐少,60年代至70年代,基本绝迹。进入80年代,祭祀活动在农村又开始出现。
  祭祖宗 本县多以姓氏聚族而居。解放前,大姓多建有祠堂,供奉本族祖先木主(即先人姓名木牌)。清明霜降两个节气,合族聚祭。
  另外,各家各户均在堂屋设有神龛,供奉有“祖宗昭穆神位”或“天地君亲 师位”,俗称“香火”。逢年过节,必备香纸,斋戒祭祀。尢以春节,元霄更为隆重。腊月下旬即开始清扫神龛,陈设祭器祭品。祭器讲究,祭品丰盛,主祭人沐浴更衣,焚香烧纸,磕头作揖,庄严肃穆,颇为虔诚。解放后,宗祠聚祭之风已绝,祭祖较前淡化。50年代后,各家以毛泽东主席画像取代“祖宗昭穆神位”进入70年代以后,一部分人家时兴挂贴各式“中堂画”。
  祭祀神佛 解放前,信神者甚多,遇事即求神拜佛,祈求生财致富,消病除灾,乃至生儿育女。大小庙宇各地都有,如土地庙、财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关帝庙、观音庙、娘娘庙、城隍庙等等。饲养牲畜,需要祭祀土地菩萨,祈求保佑“六畜兴旺”,商家要把财神爷与祖先平列,早晚供奉;生男育女要祈褥娘娘菩萨。
  禁忌 本县民间禁忌较多,常见于生产、生活之中,多为求得吉利发财。如在春节或喜庆的日子里,忌说不吉利的话,忌用不吉祥的字。如“杀”、“死”、“鬼”、“梦”之类。有些字词得用其谐音字词或言形字词取代,寓意吉祥。如称鸡蛋为“元宝 ”,因本地方言“鸡”与“罪”、“蛋”与“断”同音,“元宝”有“金银”“财宝”之意;称“舌头”为“赚头”,因“舌”与“赊”同音,有“赊财”之赚,,“赚”有“赚钱”之意;称“蛇”为“长虫”,避“蛇”与“赊”同音之嫌,“长”有“长久”之意;称“树蔸子”为“大柴”,有“大财”之意;称“寿器”为“棺材”,因“棺”与“官”、“材”与“财”同音,兆吉祥,而“寿”与“受”、“器”与“气”同音,忌不吉利:称“猫子”为“财喜”,因“猫”与同音,有“没有”之嫌。诸如此类字词甚多。
  除夕团圆饭后,长者要用地扫帚(或粗纸)在小孩的嘴上擦一下,谓之“屎嘴不灵”,或在堂屋墙壁上贴上“童言不忌”、“百无禁忌”,意在抵消其说出不吉利的话。
  还有“择日子”的禁忌,如“动土”(多指建房子、打地基)、喜忧事(结婚、丧葬),出门等都要择日子。喜庆多择偶日,且以选择“八”的日子最多。
  禁忌多与封建迷信相关,无科学依据。夫、妻禁忌在岳父家同宿;女性经期或衣袋里有金属物忌入产妇房间;产妇忌到邻居家串门(谓血气冲神);父母逝世未满“头七”的孝男孝女,忌入别人屋内;孕妇忌看新郎拜堂,忌摘瓜果;女人的衣裤忌晒在有人通行的地方;生意人忌讳女人横跨扁担;年关送礼忌用白糖;身死异地者,尸体或棺柩忌入家院;殡葬时,棺柩抬出家宅之后,亲友才送来的丧礼忌拿进屋内;孩子取名,忌与上辈人同字;孩子忌下午出门走亲戚;忌下午看望病人;父母健在,忌饭后饮酒,饮之为“犯上”,房前屋后忌猫头鹰哼叫(称它为哭鸟,叫之凶多吉少);下午房前屋后忌喜鹊啼叫,有“早叫送喜,晚叫报忧”之说。
  解放后,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知识逐步普及,迷信思想逐渐被破除,禁忌随之减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31
婚姻风俗

  县内昔日男女婚姻全为“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如今虽多为自由恋爱,但其联姻程序和婚姻仪礼仍基本沿袭以往古老的一套。
  联姻程序
  无论是老式、还是新式婚姻都必须经过议亲、定亲、求亲、娶亲等四大程序。其具体情况为:
议亲:老式婚姻,是由媒人按“门当户对”的观念或受某一方所请,登门提亲,俗称“撮酒喝”,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说;如果双方家长认可,便请算命先生为子女算命,测八字,看是否相合,称为“查八字”或“合八字”。新式婚姻,则是男女双方经自由恋爱心许后,先由男方请一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定亲: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应允后,女方家中便选定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求亲:男方宴请媒人,请其前往女方家中转告自己结婚的要求,谓之“启媒”;待媒人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再次摆酒席,宴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俗称为“吃求亲饭”。
  娶亲:“求亲饭”后,男女双方各自筹备婚嫁,在此期间,男方必须向女方赠送彩礼。以往的彩礼,多为一般衣料、鞋袜和少量现金等;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多为高档服装、皮鞋、金项链、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及成千上万的现金。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称之为“下聘”。然后,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请人用花轿或小汽车将新娘迎回家中,举行结婚仪式,称为“拜堂”。环河一带,则有新郎亲往新娘家中迎娶之习俗。
  婚姻礼仪
  县内婚姻礼仪繁多,主要的礼仪有:
  送喳口(张口)粑:这是男方请求女方家长允嫁的一道大礼。礼品主要以糍粑、面馍为主,还必须有糖、酒、肉、衣料等;其中,糍粑、面馍的数量很大,刘集一带有“粑粑馍馍八大百”、宣化、吕王一带有“粑馍一千八”的规定之数。
  送端阳(或送中秋):是婚礼中,男方给女方家送的最重要的一道礼。如果婚姻在上半年,则送端阳节礼;婚期在下半年,则多为送中秋节礼。这道礼,女方家有多少家亲属、亲戚,男方就必须送多少份礼物。其礼品中有肉、糖、糍粑、点心及衣料等,称为“送端阳”或“送中秋”。
  取庚贴:又称为“要年庚八字”,是男方到女方家中要取女方的生辰时间时,必须送给女方家长的一道礼,礼品一般为肉、糖、烟、酒等。
  送日子:在婚期选定后,男方用衣料将写有结婚日期的红纸条包好,再备一份礼品,一同送往女方家中,称为“送日子”。在这天备厚礼前来祝贺,称为“送祝礼”或“送祝米”。礼品一般为稻谷、麦子、面条、油条、馓子、红糖、猪肚、猪蹄、母鸡、鸡蛋及衣料等,外祖家除以上礼品外,还要送摇窝(现为童床)、木枷椅(现为童车)、棉被、棉衣、甜水酒等。所送贺礼,除外祖家可全部收留外,其余均只能收一半左右。
  满月礼:小孩满月时,外祖家要为孩子送“满月礼”,其礼品仍为一些较好的食品类。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
  吃满月饭: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32
孝感岁时风俗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三月清明,人们祭祖插柳。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的俗语。四月农忙季节,这时常有鸟叫,人们据鸟音各解其意,农民说鸟叫的是“割麦插禾”;蚕妇说是“看蚕看火”;行人认为是“公无渡河”;学子认为是“切磋琢磨”;闺秀听见了说是“描花绣朵”;看山人说是“莫摘花果”。
  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造龙舟。称为“打龙船”。以前按城门方位造不同颜色的龙船,如南门红船,西门白船。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空城来观龙舟,说不打龙船人易得疫病。山村无水就用纸作龙舟形状出游,游完即烧掉,俗称打鼓送瘟船。龙船竟渡的时间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初六结束,如果这几天老下雨,人称划船雨。
  六月,割早稻前要祭祖,祭时用鱼不能用鸡,因为“鸡”音似“饥”。七月中元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与其他地方风俗相同。十月初,农家用糍糕喂牛,还把糍糕粘在牛角上,将牛赶到水边照牛影,这叫“接牛角”。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三十人们祭祖、过年。年饭一般在年三十的黎明吃,饭里要放些豇豆,用长命菜做羹。人们相互走动叫“辞年”。临告别时常说“漫漫过岁”,表示徐缓平安地度过岁末。除贴门神贴春联外,人们还要用红纸剪出“挂门笺”挂贴在门上,孝感的雕花剪纸颇有特色。年三十傍晚挑足用水,扫净地面后将扫帚藏起来,箱笼均上锁,表示三日之内不出不进。年三十晚上“团年”,人们通常围着火塘彻夜不眠,称为“守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32
孝感生辰风俗,即为庆贺生日的习惯,俗称“过生日”或“做生”。县内民间自古以来,便有为孩子“做周岁”、“做10岁”,给老人“做50岁”、“做60岁”或“做70岁”等整生的习俗,这一习俗,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更加盛行。

        做周岁    孩子周岁时,亲朋好友必备衣料、点心等,前往祝贺。孩子姥姥家,除送衣服、点心、果品外,还要送五彩线。小孩家长则将点心、五彩线等,赠送给同村的各家各户,以示喜庆;并设盛宴招待来宾。宴罢,便置一簸箕于堂屋中,四周摆放点心、糖果、书画、纸笔、算盘、尺子、秤杆、牛鞭等物,然后将孩子放人簸箕中,让其自由抓取物品,以此予卜日后成就,即所谓“视其所好,以观其志”,称之为“试”或“抓周”。这时,主要亲戚还要向簸箕中投钱,数量不限,以示对孩子的喜爱。

        做10岁    旧时,只有少数富家为孩子做10岁,现已成普遍风俗。10岁生日一般在孩子满9岁后就可以庆祝,这叫“过望生”。孩子生日时,亲戚朋友要备厚礼前往庆祝。其礼品有家俱、家用电器、自行车、高档衣服及现金等,一般都在百元以上。孩子家长则备丰盛筵席款待亲朋,有的还回赠小礼物、有的则放映专场电影酬宾。

        祝寿    子女为父母做50、60或70岁“整生”,谓之“做生”或“祝寿”。县内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谜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幛、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亲朋给老人祝寿的礼物,多为高档衣料、食品或现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2-1 06:33
农业习俗

  插秧 春节后,农民即开始春耕,作播种前的准备工作。谷雨节浸稻种(指中稻。现清明节前播早稻种),播种时要吃猪尾巴,以兆秧苗茁壮。插秧,必先备酒肉犒偿,谓之“上泥”;开始扯秧,为“开秧门”,先用秧苗遍擦手掌手背,谓之免“发秧手(肿手);栽秧一般是”换工“,但也有对缺劳力遇天灾人祸时便亲帮亲、邻帮邻,大伙支援;还有一种叫“栽秧田兜”或“凑脚”(方言,即短时间助人抢插),即东南只剩最后一块田,大家凑兴帮忙,人多田少,有的下田,有的只站在田边逗趣。栽完后,东家备酒肉,盛情款待,人多便数张方桌相连,对饮而散。
  插秧技术有高有低,会插的进度快,不会插的,两边便形成长翼被围在田中,赶不上,出不来,叫“进鸡笼”或“捉鳝鱼”。往往是会栽秧的故意偷拿“笼”中秧头,或丢掉本人栽的棵数,使“笼”里人为找秧或多栽棵数,因在“笼”中,众人以此逗乐,活跃劳动气氛。栽秧时,还有青年男女互相摔泥浆、洒水,谓之越闹越发。或唱“秧歌”,一田之内, 一人唱,众人和,几田之间,相互对歌。
  施肥 农家十分重视积肥,老年人一年四季粪箢不离肩。每年冬天,要对麦苗油菜普遍施一次水粪,再盖以厩肥,以防寒保保温。开春,复泼夏粪,俗有“正月金、二月银”之说,栽秧前,要将所有的土杂肥、厩肥撒人稻田,作水稻底肥。农家有“家有陈柴必富、家有陈粪必穷”的谚语。
  农业合作化后,化肥使用日趋普遍。社队比较重视底肥(播种前将化肥撒在田地里)和追肥(开春用尿素接苗)。
  收获 秋收季节,农家先要打犒,谓之“抖镰把”,准备收割。七月半,要邀请亲朋喝酒,谓之“吃新”,以示庆贺丰收。并先抽回三刁稻穗,祭祀祖先。
  用水 农田用水有规矩,一口塘,一座堰,都有主属。管水面积,均载契据,不得任意放水灌溉。放养成鱼按份子。天旱用水:田,分塘上塘下,先上后下;苗,分用水缓急,先急后缓;如存水不多,先救苞,后救扁草(未打苞的禾稻);从别人田里过水,要做好“平水缺”,使原田不折水;稻谷接近成熟而塘内存水少,则按序“上滚下沥”(水走遍了后敞缺沥到下田,直到水完为止)。
  农业合作化后,塘堰由生产统一管理。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建立了统分结合的管水用水机制。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