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商讨大珠三角发展:21市整合为9大中心城 | |||
2003年9月15日 来源:[ 南方网 ] | |||
三大经济圈:大广州(广州、佛山)经济圈、大深圳(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圈和大中山(中山、珠海)经济圈。“在行政区划的整合上,可以考虑将全省21个地级市整合成9个主要城市。” 一主二从:即以香港为“主”,广州、深圳为“从”,再整合大珠三角城市群。在此基础之上,深圳定位为“洲际性专业型”城市,着眼于国际化城市发展,继续发挥其改革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广州定位于“洲际性综合型”城市发展,形成与深圳完全不同的城市定位,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如何整合发展备受世人关注。昨天(9月13日),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以及香港、澳门的20多名一流经济专家齐聚深圳,展开了一场“大珠三角经济整合与前瞻”大讨论。 此次研讨会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等单位主办。20多名专家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石小敏,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广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刘品安,中国银行(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宋运肇,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刘本立等人,深圳参加研讨会的有深圳市原市委书记李灏、深圳市政府秘书长唐杰等。 研讨会持续5个多小时,主要观点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珠三角问题不要仅仅放在珠三角来讨论,更要放在国家融入世界高度上来考虑;二是大珠三角经济圈如何整合;三是CEPA对深圳、香港甚至对珠三角的影响;四是香港、深圳、澳门、广州城市本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五是探讨深港合作模式。 与此同时,有消息证实,广东省委正委托广东省社科院进行“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的调研,大珠三角区域整合已被提上正式日程。刘品安称,广东应该整合行政区划,可以考虑将全省21个地级市整合成9个主要城市,整合成三大经济圈,大广州(广州、佛山)经济圈、大深圳(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圈和大中山(中山、珠海)城市经济圈。根据调研结果,目前省社科院已初步形成“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六大关注问题,具体为:一是“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问题;二是大珠江三角洲发展与促进港澳繁荣稳定问题;三是粤港澳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四是粤港澳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问题;五是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协调问题;六是大珠江三角洲发展与广东行政区划的协调问题。上呈省委决策参考的调研报告将主要围绕以上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政府高层人士就“深圳要将惠州等地纳入版图”等说法首次作出正面回应 深圳不扩版图不建直辖市 深圳要建直辖市?深圳要将惠州等地纳入版图重新规划?这一说法流传已久,在7月底8月初国务院调研小组前来深圳为深圳寻求重新定位时,这一说法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昨天举行的“大珠三角经济整合与前瞻”研讨会上,深圳市政府秘书长唐杰作出回应:“深圳市政府从未有过这样的说法,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制度的创新。”这是深圳市政府高层人士首次公开正面回应这一问题。 此前流传的深圳扩大版图的方案大致包括:一是将现东莞市的塘厦、凤岗、清溪三个镇(约300平方公里),以及惠州市的原惠阳市和惠东县(分别为2982和3398平方公里)划入深圳;二是将东莞的三个镇和整个惠州市划进来;三是将整个东莞和惠州都划入深圳。此外,将深圳建成全国第五个直辖市的说法也不断在民间流传。 昨天,深圳市政府秘书长唐杰正面回应了这些说法。唐杰说:“我很赞同深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深圳要有新的定位。”但他同时表明了深圳市政府的三个原则:一是深圳从未提出要做大珠江三角洲“龙头”。深圳现在提的是要建国际化城市,没有提出要建中心城市;二是深圳的制度创新最重要。深圳二十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全国领先,假如给深圳一块地盘,但不给深圳创新的机会,也是没有用的。“从市场经济规范程度来看,深圳今后还是有一个非常领先的地位。”三是深圳没有提出要建直辖市。“深圳没有考虑过脱离珠江三角洲的问题,深圳只是一个二级城市,未来广东的发展一定要走出广东,辐射全国。” 唐杰强调,有关深圳要扩大地盘的说法,没有一个是深圳市政府提出来的。目前深圳市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制度的创新。 对“二线关无用论”等观点,唐杰也予以反驳。他说,“二线关”现在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就是保护香港。目前深圳实行的还是“一市两制”,深圳的问题是如何将深圳的制度创新向更大范围延伸的问题。 相关新闻 深圳市体改办负责人提出合作构想 构建“大珠三角”城市政府协会 “大珠三角经济圈”呼之欲出,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备受关注。在昨天“大珠三角经济整合与前瞻”研讨会上,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陈洪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构想——构建大珠三角地区城市政府协会。 构建城市政府协会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做法。据介绍,现在美国有560多个城市政府协会,在加拿大一个省就有29个城市政府协会。 “现行的粤港联席会议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区域范围内更多的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必要形成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陈洪博说。他认为,珠三角地区可以考虑在城市之间组建一个有平等协议的城市政府协会,在这个框架下可以考虑总体的协调问题。 按照陈洪博的初步设想,在珠三角地区组建城市政府协会有三种思路:一是在小珠三角地区范围,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组建两个城市政府协会;二是在整个小珠三角范围内成立城市政府协会;三是成立大珠三角城市政府协会,把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9大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等)全部纳入进来。 如果构建城市政府协会,进行城市规划协调,不可避免将与政府职能发生冲突。对于这一层面,陈洪博提出了构建城市政府协会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城市政府协会和广东省政府关系怎么处理?省政府的职能仍然不变,包括省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城市政府协会以不取代政府职能为原则。城市政府协会承担制定区域规划等问题;二是城市政府协会有常设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这是与联席会议最大的不同。决策机构由各个城市的市长以及省有关领导组成;三是城市政府协会有定期的会制。定期研究区域内各个城市关心的问题,通过协调、协商取得共识,作为各城市规划的指引。 专家声音 大珠三角有国家战略意义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的情况,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例10%左右,长江三角洲18%左右,经济环渤海地区17.8%.在中国新一轮财富增长的情况下,战略形态的转移要转向经济效益好,发展成本低,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处于珠三角重要地位的深圳,同样负有这种历史的责任。 杨立勋(深圳社科院教授):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具有深远的国家战略意义。建设好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江三角洲,就是培育中国经济的新龙头,它对于消除珠三角群龙无首局面,促进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巨大的国家战略意义。 大珠三角经济圈如何整合 陈洪博(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大珠三角的经济整合要向国际惯例靠拢。香港是一个比较成熟、比较典型的市场。广东搞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在国内市场方面是最高的,从深圳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看,香港在这个过程里面贡献是非常大的。深圳在下一轮全国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不仅对“大珠三角”经济,而且对全国的经济也有好处。 刘本立(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如果说没有香港、澳门这两个特区的问题,我看大珠三角的整合受中央的重视程度应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大珠三角整合的话,它的国际化重点是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城市集群发展。 CEPA实施粤港双赢 冯邦彦(暨南大学特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CEPA签订对香港是一个政策性的倾斜,对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影响究竟有多大,机遇有多大,挑战有多大?在发展过程中,对广东来说是有机遇有挑战的,但总体来说,是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香港与深圳、珠三角的关系 宋运肇(中国银行(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香港如果和“大珠三角”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制度优势在全国各大经济区当中是世界第一。 深圳现在也是这样,深圳过去是特区,现在特区不“特”了。现在把香港和“珠三角”放在一起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市场优势,就是它的国际化城市,香港在珠三角这一块的角色重新定位,解救珠三角的产业链,在新的定位上把它恢复起来。 杨允中(澳门大学校长高级顾问):深圳的地位可以进一步和香港靠拢,建立强力性和香港的接轨意识,包括对“两线关”的调整。 深港如何建立合作模式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提议把香港和深圳作为一种“双子星”座的城市来打造世界级的大都市,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增长级。在协调“一国两制”这个政治问题时,可以考虑借鉴欧盟经验。 刘品安(广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一定要把深圳作为国际化的城市来定位,一定要充分发挥它在“一国两制”体制下的窗口作用,对全国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香港的发展,我认为香港和深圳必须是一种同体化的作用,达到一种同体价格,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体系。以香港为龙头深圳作为战略伙伴,带动整个大陆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目前中国发展的三个大的战略组团已经形成,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东南沿海城市组团。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占全国GDP的10%左右,长江三角洲占18%左右,环渤海地区17.8%.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战略形态的转移要转向经济效益好,发展成本低,有利于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处于珠三角重要地位的深圳,负有这种历史的责任。 杨立勋(深圳社会科学院教授): 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具有深远的国家战略意义。建设好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三角,就是培育中国经济的新龙头,它对于结束珠三角群龙无首局面,促进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巨大的国家战略意义。 形成三大城市经济圈:大广州、大深圳、大中山 刘品安(广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大珠三角要形成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圈,第一个就是把广州、佛山这一块整合起来,形成大广州(广州、佛山)经济圈;第二个就是要形成“大深圳经济圈”,就是把深圳、东莞、惠州整合起来;第三个就是形成“大中山经济圈”,就是把中山、珠海、江门等整合起来。全省行政区划也要重新整合,把广东现有的21个地级市整合成9个主要大城市。 陈洪博(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 大珠三角的经济整合要向国际惯例靠拢。香港是一个比较成熟、比较典型的市场。广东搞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在国内的市场成熟程度是最高的,深圳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骄人成绩,香港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深圳在下一轮全国改革开放中要进一步发展,不仅在大珠三角经济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全国的经济中也要发挥作用。 刘本立(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 如果没有香港、澳门这两个特区的加入,我看大珠三角的整合受中央的重视程度应该没有象现在这样大。大珠三角的整合,其重点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城市集群发展。 构建港穗深澳复合型国际都会区 冯邦彦(暨南大学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 有人说,CEPA的签订是送给香港的一个大礼,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稳住或者说振兴香港的制造业。 CEPA签订对香港是一个政策性的倾斜,对广东则是有机遇有挑战,但总体来说,是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杨立勋(深圳社会科学院教授): 与长三角比,珠三角走的是一条以中小城市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道路,各城市产业协作度低,在大规模吸引跨国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造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等方面力不从心。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不如上海、北京,广州重、化工水平和规模还难以为珠三角的制造业提供足够装备和原材料,广州的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还无法充分满足珠三角的需求。深圳虽然外向型工业发达,但对区域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香港出台的珠江三角洲规划显示了香港立足珠三角,争做亚洲中心的战略计划。因此,珠三角各城市共同拥戴香港,以香港为中心,构建港穗深澳复合型国际都会区,建设港穗深高新技术走廊和大珠三角产业生态圈,把大珠三角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国际高科技制造中心和国际旅游娱乐中心,通过珠三角城市群与国际大都会香港的功能叠加,形成几个以国际化城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集群或国际化都会区。 大珠三角应以深港为龙头 宋运肇(中国银行(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 香港如果和“大珠三角”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制度优势在全国各大经济区当中是第一。深圳过去是特区,现在特区不“特”了。有香港的加盟,大珠三角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市场优势,就是它的国际化城市的地位,香港在大珠三角的重新定位,可挽救珠三角的产业链。 杨允中(澳门大学校长高级顾问): 深圳的定位也可以进一步向香港靠拢,建立与香港的接轨意识,包括调整“两线关”。深圳、香港、澳门之间,应该加速通关的便利化,把深圳的规模扩大,形成一个以深圳、香港作为龙头的大珠三角。 深港应实现无缝对接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提议把香港和深圳打造成“双子星”座的世界级的大都市。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分工:香港的流通领域、服务领域和市场的打造能力目前高于深圳;深圳的制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它的人才资源则是优势所在。两者之间的互补,可以升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协调“一国两制”这个政治问题时,可以考虑借鉴欧盟经验。在不牵涉不干预各地的主权、政府运作的基本形式下,在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区域财富的积聚上起到权威性,用市场方式和经济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来解决香港和深圳之间的整合,使这种整合既不妨碍“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也不代替两边政府所能行使的政治职能。 刘品安(广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一定要把深圳作为国际化的城市来定位,一定要充分发挥它在“一国两制”体制下的窗口作用,这对全国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特别是香港的发展,我认为香港和深圳必须是一种同体化的作用,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体系。以香港为龙头,深圳作为战略伙伴,带动祖国大陆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杨立勋(深圳社会科学院教授): 深圳与香港,在地理上相连、产业上相关、生活上相依,深圳是香港进入珠三角和珠三角进入香港的跳板,因此,深港率先一体化,实现深港无缝对接,是大珠三角一体化的前提与条件。深港合作领域要拓宽,必须从传统制造业合作延伸到高新技术产业,从货物贸易延伸到服务贸易,从器物层面延伸到制度层面。要共同进行区域规划、基础设施论证、行业准则制定,共同开发深港一卡通,共同设立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培育科技风险投资市场,深港二板相互挂牌,共同开发河套地区,互相开放运输市场,共同治理流域与海域污染。只要深港实现了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规则对接,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就有希望。 城市之间应有协调机制 陈洪博(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 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城市政府结构,这个主要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呢?就是从大珠三角经济整合来说需要有协调机制,需要策划、安排、运作整合。现在我们所有的协调机制就是粤港联席会议,在这之外,我认为在区域范围内应该有更多的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合作,所以有必要形成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区域,如果在城市群之间建成一个有平等协议的城市政府协会,就可以在这个框架下考虑一个总体的协调问题,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我考虑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在小珠三角范围内,首先是珠江的东岸和西岸,以广州和深圳分别组成两个城市政府协会;第二个就是在整个小的珠三角范围内组成一个城市政府协会,第三地就是把整个香港、澳门和珠三角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城市政府协会,来协商经济整合问题。 城市政府协会可以承担制定区域规划问题,特别是区域内的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定位等问题。一旦城市政府协会承担了这个问题,这样的规划对于各个城市的成员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 |
珠三角城市群协调规划图 |
点击可放大查看 |
[tr][td=1,1,1][td][/td][td=1,1,10][/td][td=1,1,1][/tr][/table] Mu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2001-2003)珠三角:“龙头”城市之争
提交者: 3721 提交时间:2003-10-19
日前,国务院派出的调查组在深圳进行广泛的征求关于深圳未来定位的调研活动。深圳媒体认为这是深圳发展的又一次机会。传来的共同的声音是:“深圳香港一体化“、“一都两市“。其含义是深圳与香港结合为一个大型“国际性城市“,共同成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龙头。
似乎,深圳的未来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定位“,而不是其它因素。所以深圳对这次调查非常重视,媒体不断炒作“深港一体化“。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错误,特别是在珠三角正在进行整合的紧要时刻。
一、贵族市场经济应该终结深港一体化可行吗?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这两个地区在经济的整合,而是在于深圳要求中央政府继续给予深圳给多的优惠权利,让深圳逐渐香港化。笔者仔细阅读了数篇深圳精英写的文章,如出一辙。共同的特点是,深圳在加速脱离广东的进程,深圳甚至已经不愿意成为大陆的一个城市,而是希望成为香港的一部分。但是深圳还希望成为珠三角的“龙头“。这一切似乎自相矛盾。在即将开始的珠三角重新整合过程中,深圳究竟怎样定位呢?仔细分析发现,深圳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原来是一种“特区“名义下的贵族市场经济,即需要中央政府不断的扶持的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央的各届政府都对深圳网开一面,容许其优惠政策继续存在下去。1994年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博士对深圳特区提出批评,要求取消特区的优惠政策,立即遭到了深圳政界、媒体的猛烈抨击。结果1994年以后深圳这个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仍然以“特区“名义继续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如果说上个世纪计划政府宠爱的对象是深圳,那么现在宠爱的对象开始转向上海和北京,所以深圳人有“被抛弃“之感,对“上海造神运动“深为不满。却没有思考过这种长期依靠中央政策“开小灶“的办法与市场经济,甚至与深圳梦想的“国际性城市“是背道而驰的。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连深圳、上海、北京这样的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居然在时时梦想得到中央政府的“小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悲哀。比方,在全国进行赛跑比赛时,其他省、市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铆足劲你追我赶,而一些城市却要求裁判让它们它先跑20米,并认为如此它才能得到冠军,并居然为此骄傲。这样贵族市场经济值得骄傲吗?这难道不是一场“闹剧“吗?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区域公平性竞争将是必然的趋势,所有的城市都将实行“统一税制、统一税率、公平税负“。因此,深圳的各种优惠政策、特殊政策被取消是迟早的事情。届时,深圳有公平竞争的能力吗?
其实,龙头也好,中心也好,在真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并不是取决于中央政策,而是取决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力量和区域分工。深圳竭力要成为所谓的“龙头“,不过是希望在中央政府获得比省会城市广州更高的地位,甚至还想成为直辖市。“珠三角失去了竞争力吗?“的作者金心异先生说的直接,“广州总是强调,它是珠三角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事实上,这些强调都是些眼界限于小珠三角的陈词滥调。政治中心系指它的广东省省会的地位,这一点对谁是经济龙头影响不大,老是强调没有意义,假如深圳直辖的话,立即就可击碎它的这一呓语。“全国那么多城市,为什么中央要给深圳直辖市地位呢?况且即使成为了直辖市对于深圳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种思想折射出深圳强烈的贵族市场经济心态。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深圳对此的体会最深。所以深圳把重新定位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前深圳市长于幼军先生对此的认识比较清醒,他在今年的人大“两会“期间,指出“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还要父母给开小灶就实在不应该了,现在是我们更多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可惜一些深圳精英们听不进去。
深圳由20多年前的一个渔村发展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大都市,中央的优惠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力量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大体测算。去掉这些优惠政策的作用,加上深圳的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毗邻香港),那么深圳的经济应当是一个比珠海、东莞、汕头略强的城市。GDP的规模大约在1000~1500亿元之间,而不是现在的2500亿元左右。但由于这些优惠政策的长期存在,包括在深圳设立证券交易所、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地产地销“等,深圳很快成为中国收入最高的城市。同时也使得深圳人的心态发生了急剧变化。他们不把广州放在眼里,更不把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放在眼里,而直接与上海、北京较劲。
深圳的特殊地位正是今天珠三角经济难以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理清了贵族市场经济的问题,就可以明白,所谓“深港一体化“不过是贵族市场经济的继续。目前,中央对此还没有表态。但笔者认为,中央政府不会推动所谓的“深港一体化“。其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深港一体化“与香港的“一国两制“政策矛盾。它涉及到香港基本法的严肃性和中国政府的国际信誉。并且,“深港一体化“也不是中央政府说了算,还必须得到香港政府和立法会的批准。从最近的粤港合作看,香港的合作对象重点在珠三角和整个广东,而不是深圳一个城市。港珠澳大桥就是佐证,它表明了香港急于开拓珠江西岸制造业腹地。
第二、“深港一体化“不会得到其他省市的支持。由于中央太“照顾“深圳,将破坏中央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权威。因此,在WTO趋势下,中央政府将会寻求更为平衡的、公正的区域发展政策。无疑中央将支持深港之间的各种经济合作,但是而不会批准带有政治色彩、优惠色彩的“深港一体化“。相反还可能取消深圳现有的各种优惠政策。让深圳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主体,公平参与竞争。
第三、城市之间的各种合并、折分往往是行政游戏、权力游戏,对区域经济的整合意义并不大,相反还可能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虽然“一体化“可以立即产生一个城市巨无霸,但并不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
因此,深圳真正应该做的是放弃受人诟病的“特区“角色,而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依靠正常的市场秩序来培养正常的市场竞争的本领。这才是百年大计。
二、深圳的“龙头“之梦与珠三角的整合难题众所周知,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严重制约了珠三角的竞争能力。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最典型的是在珠三角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然有5个民用机场。资源浪费、内耗非常严重。因此,珠三角迫切需要重新整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整合是什么含义呢?整合就是各个城市在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下,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产业专业化特征重新定位,以避免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浪费、内耗。目前,珠三角整合最困难的是要确定“龙头“城市、“中心“城市。
谁可以成为广东和珠三角的“龙头“城市呢?深圳一直存在这个梦想。
在政治上,由于中央的宠爱,深圳的政治地位不亚于省会城市广州。在经济上,深圳竭力成为“团体冠军“,在三大产业的各个方面都试图超越广州。而广州目前的综合实力虽然还强于深圳,但还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加之广州的政治地位比较低调(广州市委书记是省委常委,而深圳市委书记是省委副书记),权威不够,因此珠三角呈现了群龙无首、产业趋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非常严重的“混战“态势。如此下去,内耗不断的珠三角自然无法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竞争。所以“诸侯经济“的问题首先还不在于深圳的经济力量,而是深圳太高的政治定位和广州的权威缺位,导致了在方圆只有4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出现了“一山二虎“。
深圳实际上面临两难决策困境。从理性上看,珠三角的继续兴旺是深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背景。“诸侯经济“对深圳并不是好事。因为从长远看,深圳与珠三角是在一条船上,俱损俱荣。珠三角的经济规模,年GDP(除深圳以外)大约是深圳的3倍。这应当是深圳最重要的市场和合作伙伴。这连香港都非常重视。因此,深圳在发展战略上至少应该选择一种不妨碍珠三角整合的发展战略。当然,如果能够融入珠三角,并为珠三角的整合和发展做出贡献应当是明智的选择。并且,深圳毫无疑问会从这种顾全大局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回报。但是,深圳却选择了远离珠三角的道路,对与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全面合作不感兴趣。这显然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错误,同时也必然对珠三角的整合设置障碍,后果难以估量。不过广东省政府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从根本上克服“诸侯经济“,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广州的近几年的发展非常稳健、迅速,新白云机场、南沙开发、高速公路网、城际快速列车中心、汽车产业等发展方兴未艾,必然会提升广州的“龙头“地位,从而逐渐整合珠三角、拯救珠三角。
但深圳将为自己的战略错误付出昂贵代价。为了争取“龙头“地位,深圳除了继续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通讯产业以外,在物流、金融、交通等诸多领域全面出击。全面出击必然牺牲区域专业化,使得“硅谷“之梦变得更加遥远。所以深圳目前才有非常痛苦的“定位不清“。
但长期的“定位不清“并没有使深圳从“龙头“梦中觉醒。在珠三角整合的紧要关头,深圳选择了唯一的合作伙伴--香港,而再次放弃了融入珠三角的机会。香港目前的经济总量大约是上海的两倍,广州的4倍,深圳的5倍。深圳希望与香港结成“一都两市“,而成为珠三角的“龙头“,最终取代广州。
但是香港选择的合作伙伴却是广东或整个珠三角。深圳的迷茫可想而知。
三、香港不会成为珠三角的“龙头,“只能是合作伙伴CEPA协议签署以后,许多媒体认为是中央默认了香港的“龙头“地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既是对“龙头“的误解,也是对香港的误解。
“龙头“是什么呢?龙头是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是方向。区域经济在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下去。因此,龙头需要从长远来认识,从历史来认识;其次,龙头,具有很强的技术扩散能力,它能够跟踪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研发新技术,并将新技术扩散到区域的各个产业和地区;第三,龙头应该在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上与其它地区存在一致性,应该有稳定的责任机制。从这三个方面看,香港都不具备成为珠三角的“龙头“的条件,尽管香港目前的经济规模非常庞大,对珠三角的影响也不小。
第一、香港是一个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技术创新中心。这种产业特征决定了香港对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将逐渐下降。而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和工业化的珠三角将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缺乏的将不再是资本,也不是港口和国际营销经验,而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谁来提供技术呢?香港没有这种能力。目前看,只能是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珠三角最重要的家电技术、汽车技术、通讯技术等都都是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而不是香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香港甚至不是珠三角最重要的合作对象。
第二、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追求的是自生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承担“龙头“的责任。因此,珠三角只能与之平等合作,有利则合作,无利则各奔东西。既然不能以责任的方式承担“龙头“作用,香港就不可能成为珠三角的真正的负责的“龙头“,况且香港自己也没有这种打算,更没有到为了经济需要在政治上妥协的地步。
并且从经济区位看,香港位于珠三角的南端。它对珠三角和广东的辐射将随着距离的延长而逐渐减小。这一点香港的区位不如位于腹心地带的广州。
所以,深圳学者谭刚先生的建议并不能整合珠三角经济。他的建议是:“深圳扩容之后,大珠三角(将香港、澳门也纳入考虑)格局将呈现:北部以广州和佛山构成“广佛经济区“,广州将继续定位于“华南地区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西岸是珠海和澳门经济区;东岸是以香港、深圳为中心的深港经济区。显而易见,深圳将和香港被视为一体化的组合城市(也称“一都两市“)来共同充当珠三角的龙头。
上述建议不仅不能整合珠三角,反而形成了深港主导的珠三角“三国演义“,内耗必然会变本加厉。
四、广州是珠三角和广东“龙头“城市的唯一选择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在广东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就只有广州一个。“这实际上表明了广东省委对广州“龙头“地位的肯定态度。而同时也排除香港、深圳成为广东和珠三角龙头城市的可能性。
为什么说唯一具备龙头城市条件的只能是广州呢?有以下理由:
1、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政治中心和省会城市。因此,广州具有比较强的“龙头“城市的责任认同感和历史经验。并且,广州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广州超过了香港,也超过了上海。因此,广州成为龙头城市很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同。日益现代化的广州将完全有资格媲美埃及的开罗、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法国的里昂、荷兰的鹿特丹、葡萄牙的里斯本等世界历史名城。
2、广州具有非常好的区位条件,一直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地理上,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有海港。这种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深圳和香港都无法相比。广州即将建成的新白云机场将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最重要的国际性空港,辐射能力将到达华南各省;广州同时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列车交通中心、高速公路中心和港务中心。广州还将是珠三角的城市快速轨道中心。
这种区位和交通上的优势似的广州成为珠三角和广东的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辐射,连动广东和珠三角的各个地区。
3、广州一直是广东省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正在建设的广州大学城将成为广东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州还拥有广东仅有的四个“211“全国重点大学和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因此,广州在教育和科技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
4、广州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全国的各大城市中,广州的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最正常的、最成熟的。它今天的繁荣没有依靠贵族市场经济,因此没有政策泡沫。这一点广州应该超过了上海、深圳和北京。广州GDP长期保持12%以上的速度,速度不算很快,但非常稳健。除了在服务业领域的优势非常突出以外,广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成为广州新的增长点。目前广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信息中心,是国家3个互联网枢纽城市之一。同时广州还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轿车生产中心,与长春、上海、武汉交相辉映。
五、未来珠三角经济整合的可能趋势:深圳证券交易所应转移到广州在确立了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以后,其它城市方可以确定与龙头城市的合作领域和自己的区域专业化方向。珠三角才能形成区域分工明确的、同时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经济格局,减少重复建设、内耗。才有可能产生1+1>2的系统效果和巨大的斯密分工效应,继续保持持续、高速、稳健的增长态势,与长三角竞赛。
未来的珠三角经济格局大体应该如下:
广州。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交通、金融、教育、物流、卫生、体育与科技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作用与上海相仿,得到其它城市的拱卫,尤其是得到深圳的认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将在适当的时候转移到广州,更名为广州证券交易所,从而推动广州成为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这将是珠三角整合最关键、也最难的一步。在目前,广州当务之急是除了保持已有的优势以外,还应该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将广州的四所重点大学提升为全国一流水平,向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看齐。必须尽快缩小在教育、科技领域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差距。
深圳。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之一。如果定位成功,得到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全力支持、配合,深圳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极强的技术辐射能力和经济力量的“硅谷“。深圳同时也是珠三角区域性金融、物流、房地产中心,配套产业有家具、服装、旅游、玩具等。由于广州金融中心的地位很难动摇。因此,深圳必须当机立断,放弃金融中心定位,长痛不如短痛。将资源重点集中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以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等领域。
香港,国际性大都市,亚洲金融中心。与广东经济的合作日益密切,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在第三产业领域具有比较先进的经验和优势。但随着广东的全面发展,10年以后,香港的经济总量将不到广东的1半。CEPA以后,香港会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与广东的各种经济合作。但与广东的经济联系只可能停留在合作水平,而不可能“一体化“,更不可能改变“一国两制“。
目前,还看不到香港成为技术扩散中心的迹象。因此,在泛珠三角范围内,香港的地位和影响将逐渐下降。
佛山、东莞、惠州、汕尾、揭阳、汕头、潮州、中山、珠海、湛江、茂名等沿海城市、珠三角城市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外向型产业优势,从而使得广东沿海形成“山“字型众星闪耀的明星城市带。产业主要有电子通讯、家电、陶瓷、机械、玩具、服装、五金、软件、旅游、房地产、农业、石化、皮革等。这些产业群在广州、深圳和香港的管理辐射、信息辐射、技术发射下,技术层次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导致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雁群“式的快速发展。
云浮、肇庆、清远、韶关、河源、梅州等内陆城市将成为广州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城市、旅游休闲地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完成了整合的珠三角和广东,最后就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的金字塔城市分布群,广州在顶端,成为广东和珠三角的“龙头“城市。深圳成为高技术发展基地,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产业、技术辐射能力。香港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合作伙伴。整合后的珠三角经济,还有什么理由惧怕长三角的崛起呢?。
珠三角城市群及竞争力 |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3 月 09 日 | ||||||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而逐步实现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位列第一,区域内土地开发程度高,城市耕地规模小。在劳动力构成方面,外来劳动人口优势明显,移民人口规模排名为所有城市群之最,宜人的气候条件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流动人口,其劳动数量仅次于长三角与京津唐城市群,位居第三。但其基础工业滞后,广州城市首位度的降低是该城市群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随着珠三角城市群延伸为粤澳港城市群,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大都市城市群,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2)现实竞争力。该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是人均指标排名较高,其中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余额、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排名均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对外贸易规模与效益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体现出强劲的经济开放竞争力;非农产业比重高,位列第一;香港与深圳是组合城市,地理上香港为金融和物流中心,深圳为金融和物流次中心,东莞是制造业在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集中地。深圳、东莞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因此完全可以超越城市个体概念,基本形成了城市群圈层。然而,从城市群分工程度来看,排名较一般,仅位列第11位。各城市的分工协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成长竞争力。目前,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着国际投资多元化、国家优惠政策分散化,及其他城市群不断发展的挑战,该城市群原有的优势在不断弱化。尽管移民数量优势明显,但城市移民人口增长得分较低,位列所有城市群的第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相关文章: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