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作家集体沉默? |
任志茜 |
(2006-8-1) |
70后作家生存与创作困境 事实上,将作家这一集体以年龄分层地表述,自始自终就没有明确过。它是一种断代的描述,还是一种风格和倾向的归纳?文学评论家张颐武曾从直观上理解为:所谓“70年代作家”是以“美女作家”为品牌和标志的写作。 作为一个文学写作团体的命名,80后也显得模糊而暧昧。80后指的是继“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之后在21世纪新中国文坛上崛起的一群热爱文学写作的青年,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名曰“80后”。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人认为,“70 作家”不过是符号而已。因为,1970年代是身份模糊的一代,他们处于1960年代和80后的夹缝之中。他们没有感受文革的动荡,在他们的成长期,也缺少西方文化的熏陶,顺利地读完大学,生活中没有反差。而1960年代出生的人,均经历过大的文化运动和1980年代中期排山倒海的外国文化的突然冲击。1980年代,你可以因一篇小说改变命运,而1990年代,这却成为不可能之事。再加上大众媒体的冲击,使得一夜成名更加渺茫。70后是缺少代表作的一代,不像他们的上一代,提到陈忠实,就会想起《白鹿原》,毕飞宇则是《平原》,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但70后则可以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文’”。同时,他们之中系统阅读过文学作品的人不多,文学底子较薄,还未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准备,就受到了商业文化的冲击,虽然他们并非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冲击。而后继的80后却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并迅速成长,80后的文学,更多的是工具性的写作,写作成了身份认同的途径。白烨曾在其备受争议的那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中这样写道:“‘80后’作者普遍具有市场头脑,与他们的前辈比,他们差不多都有半个书商的素质。这样的一个整体的情形,是以前所没有的。”而对于70后,在采访中,人们纷纷认为这是最不值得讲,同时也是尴尬的年龄段:没有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同时延续了旧有传统。他们最大的特征是“无特征”,且戴着美女作家的名目,“无甚可说”。 事实上,他们曾经风光过。在1998年,《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李敬泽及《作家》主编宗仁发,曾经策划过70后作家专号,集中推出了周洁茹、朱文颖、金仁顺、戴来、魏微等女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的作品前后配发一位著名批评家的点评和作家自己的创作谈。上海的《小说界》也首次以美女作家为名推出特刊,尔后媒体介入炒作。“70年代”“70年代后”的“美女作家”异军突起,反映都市生活的“时尚化写作”一度似乎占据了文坛,甚至有人称文坛进入了“她世纪”,这一现象直到2003年才慢慢被淡化。自古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一直以内敛的姿态出现,1990年代初期女性写作之时,如林白、陈染等人出现时,还尚无美女作家这一称谓;而1996年引发作品争议的美女作家则纯粹以性别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她们的“作品是不是文学”开始论争,也有人认为这是瞎胡闹,毁坏了70后一代的声誉,甚至当时有作者认为这过于商业化,愤而退出。 看一下70后作家的众生相吧!曾获得2004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魏微,作为“70后”作家首进文学奖主流。据悉,她曾在北京漂过一段时间,现在入户广东省作协;被认为是“七十年代后出生的晚生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朱文颖,曾在《苏州日报》工作,现在古吴轩出版社做编辑,同时进行文学创作;2005年还曾露尖具有才气的冯唐那时也曾有过一段热闹,也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力推,但也被人认为“尚未具备成为大家的潜质”;被称为“70后作家领军人物”也曾被王朔力捧的丁天已经不写了;70后先锋作家陈家桥现在去搞电视剧赚钱了……基本上,70年代的作家都进入养家糊口阶段,生存环境严峻。有文学期刊编辑指出,如果他们以大部分精力去写中短篇,是很难维持生存的,如果有稳定的单位还好,如果没有,光靠长篇再加上版税根本就不够,和那些60年代作家、80后要差好几个点。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马季这样对记者说,“期待也好,呼唤也好,他们必须先生存。”</P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