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南昌楹联始于明盛于清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11 11:01
标题: 南昌楹联始于明盛于清
南昌楹联始于明盛于清
作者:实习生 冯文霞 李欢 来源:互联网
进入腊月,年根儿就近了,千家万户又该旧桃换新符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有门神或题有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逐祟。
楹联亦称楹帖、对子、对联,由上、下联组成。字的多寡没有定规,对仗工整即可。春联只是楹联的一种,此外,结婚时贴的叫婚联,祝寿时贴的叫寿联,等等,不一而足。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后人也将春联称之为桃符。
据专家文献考证,最早的南昌楹联出自明朝洪朋之手。清朝是南昌楹联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战乱、八股文的“作古”,楹联文化逐渐衰落。然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昌楹联文化再次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其春节征联活动走在全国的前列。
明朝:常见宫廷庙门之上
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下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到百姓人家,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过新年。据说,次日,朱元璋微服出访发现,一家屠户门前未挂春联,询问原因,主人说没人题写。朱元璋提笔写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龚联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楹联文化研究二十多年。对于南昌楹联文化,龚联寿最具权威。“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龚联寿说,据文献考究,南昌最早的楹联出现在西山万寿宫。这些寺庙楹联,或记神话故事,或誉庙主业绩,或言迷信传说,或赞寺庙胜景,或劝世人行善等等。也正是如此,楹联才常见于宫廷庙宇之上。
据藏书家王咨臣等人编著的《滕王阁诗文广存》记载,滕王阁内楹联非常多,最早为宋代人所作:南浦云开,秋水共长天一色;西山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该楹联的作者不详,据宋远崖先生志载,该楹联是雕刻在铜板上面。
关于滕王阁的楹联,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明宪宗成化四年,郡守在滕王阁招待客人。席间,郡守出上联:“黄雀呼风当户立”,宾客无人对得出下联,于是郡守召南昌人邹准前来对下联,时年九岁的邹准脱口而出:“黑龙拖雨过江来。”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而元代时期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究其原因,龚联寿认为,当时,文人重视诗文,不重视楹联文化。
清朝:楹联的鼎盛时期
清代是楹联创作的全盛时期。清统治阶级对骈文和楹联非常赏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因此极盛。而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的风尚。同样地,南昌也不例外,楹联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涌现了大批楹联高手。
《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连续剧的开播,让很多人了解了纪晓岚,并被其渊博的知识所折服,然而,在楹联文化的造诣上与纪晓岚齐名的南昌人彭元瑞,知道的人却恐怕不多。彭元瑞,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任《四库全书》馆、《会典》馆总裁,谥号文勤。
据梁章钜《巧对续录》卷上记载:“仁庙手执水晶鼻烟壶,内书《兰亭叙》文,盖用曲笔写晶内,新入贡者。文勤从未睹此,屡目之。上曰:‘尔爱之耶?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能对则赐尔矣!’公应声曰:‘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上即赐之。纪用之诙谐,而彭能用之奏对,尤为难得。”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皇帝手中有一个水晶制作而成的鼻烟壶,鼻烟壶内侧写有《兰亭叙》,彭元瑞看了好几次。皇帝说:“你喜欢他吗?然后,出上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并说,如果你能对出下联,这鼻烟壶就赏赐给你。彭元瑞应声答道:“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皇帝听了后非常高兴,感叹道,纪晓岚用得诙谐,而彭元瑞能用它对对联,实在是难得啊。
据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卷六记载:“近代作楹帖善为长句者,莫过于彭大司农元瑞,《楹联丛话》多采之。然《丛话》所采,最佳妙者莫过于彭公与纪文达合作一联,所谓: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日,塞上回銮。”
据龚联寿介绍,彭元瑞位居高官,所做楹联大多描写宫廷内的人或事,其中宁寿宫内的楹联大多出自彭元瑞之手。除了彭元瑞之外,在楹联文化是颇有造诣的南昌人还有舒梦兰、曹秀先、吴坤修、邹树荣等人。对于邹树荣在楹联上的成就,龚联寿说,这是一个被埋没的人才,邹树荣所创作的楹联足有数千首。
据史料记载,邹树荣是南昌棠溪村人,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善于集句联(从古今文人的诗词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及干支春帖子(嵌入干支的楹联)。比如:“晋代衣冠成古邱,昔时人已没;九天阊阖开宫殿,许氏道犹崇。”这首拟万寿宫联就是集唐联,集合了唐代李白、骆宾王、王维及陶翰古诗中的句子。
今年是己丑年,邹树荣有“己丑”干支春帖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也;丑向行道,如此动心,否乎?对于清朝是南昌楹联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龚联寿认为,除了八股文的盛行外,还与南昌名胜古迹多有关。当时,南昌有滕王阁、钟鼓楼、百花洲等众多名胜古迹,而人们出行多走水路,因而停留多,停留期间,文人墨客大多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期间少不了留下墨宝。龚溥庆《师竹斋笔记》卷一记载:“南昌名胜,以滕王阁、百花洲二处联语甚多。”
据《滕王阁诗文广存》记载,仅清朝至少有34个南昌当政者或文人为滕王阁题写楹联。
民国:楹联创作渐衰落
上世纪之初,战争频仍,社会动乱,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作为传统文化的楹联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古文和格律诗受到前所未有的涤荡,楹联自然受到冲击。南昌楹联的创作逐渐衰落,但是仍有部分文人坚持楹联创作,主要代表人物有杨增荦、李瑞清及江峰青等人,所著楹联大多与当时的政局有关。
据《豫章史撷》记载,一九三二年秋,熊式辉夫人顾松筠临终时,希望熊式辉娶她的胞妹来续弦,以便照顾自己的子女。熊氏伉俪情深,征得岳丈顾芷同夫妇的同意之后,得以遵嘱而行。李烈钧将军曾亲撰一副楹联向熊式辉致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大乔有意,小乔有心。再比如,江西进贤人李世璋挽李公朴闻一多联:人贵能传,须知其传有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当然,除了撰写与政局有关的楹联外,也有少量描写当时南昌景致的楹联。据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初集》记载:南昌对河三村(今桃花三村),每逢春季,桃李甚盛。辛亥年(1911年),三村新筑一亭,为游人休息之地。婺源人江湘岚(湘岚为江峰青的字)观察联云:背水建亭,休对绿波吟别赋;为花请命,愿从苍昊乞春阴。
建国后:改革开放后腾飞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而楹联也被一些文人看成是雕虫小技,很少问津。而十年“文革”浩劫时期,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看成“四旧”,受到摧残,楹联自然难逃劫数。直到1988年,在广大楹联艺术家和楹联爱好者的倡议下,南昌市滕王阁楹联学会得以成立。
1998年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更名为南昌市楹联学会,2004年初,为了更好地扩大南昌的影响,南昌市楹联学会正式升格为南昌市楹联家协会。同年7月, 南昌市滕王阁前的榕门路及仿古街、绳金塔周边商业街、进贤县文港笔都街3条楹联文化街开街,此外,南昌还是我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的城市。
“南昌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春节征联活动,至今已经坚持了20年。”南昌市楹联家协会黎传绪副会长告诉记者,南昌市楹联学会成立至今,每年协会都要举行春节征联活动,此举走在全国的前列。
此外,2006年,南昌市楹联学会联合相关部门在南昌玉带河西支的水下涵洞建起了楹联长廊;南昌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楹联文化节,并已将其常态化,这足以说明南昌楹联文化的繁荣。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