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11 11:28
标题: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
人们一般都有名字。文人不但有名字,还常自取别号或者笔名。笔名大多是文人在写作时临时取用的姓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既继承了古代文人取别号的传统,又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古代文人的别号在意义上一般与名字没有联系,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李白别号青莲居士、辛弃疾别号稼轩等。现当代作家的笔名少数在意义上与名字有联系,如刘蕴华笔名柳青。多数与名字没有联系;而是通过另取笔名,或者利用姓名用字中的同音字或多义字,一字双关,来反映作品的主题,或者反映在急剧动荡的
20
世纪中国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对故国故乡的感情。所以,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所接受,许多读者甚至已经不知道它们是笔名了。
笔名概括作品的主题。
老舍、落花生、孙犁是这类笔名的代表。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家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大都生活在北京的老房舍中,但作者通过审视现当代社会变革过程中小市民的命运、思想与心理,老是舍弃旧的东西。这就是“老舍(
Sh
è)”中的人“老舍(
sh
ě)”。许地山《落花生》中说“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以“落花生”为笔名的主要依据。孙树勋没有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样“树立个人的功勋”,而是希望自己像一张犁一样深深地扎进土壤,通过犁地来发现其中无尽的宝藏。《山地回忆》《荷花淀》《嘱咐》等作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笔名反映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样的笔名有闻一多、茅盾等。闻一多原名闻亦多,字家骅。“闻”既可以是动词“听见”和名词“新闻”,也可以是姓氏,改“亦”为变调后同音的“一”,笔名的意思是“听见一条新闻也显多”,一字之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宾、雁冰,“茅盾”是他发表小说《蚀》时的笔名,表达当代青年在时代冲突中的激情和困惑。“矛盾”的“矛”加上草头就表示姓氏,所以,“茅盾”即“矛盾”。
笔名寄托着作者的人生追求。
如鲁迅、林语堂、朱自清、柳青、沈从文、闻捷等。周树人不仅自己如父母所愿“成长为一个人、培养青年人成人”,而且希望自己如“隼”一样生活、战斗,搏击人生,所以
1918
年在《新青年》第
4
卷
5
月号上刊登《狂人日记》时以“鲁迅”为笔名。“隼”“迅”音近。林玉堂希望有一个自由谈论的场合,并使这样的能够自由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的场所多起来。因为“语”过去有
y
ǔ(谈论、说话)和
y
ù(告诉)二读,林玉堂就改“玉”为“语”。朱自华不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华,而且通过自“清”来为青年人树立榜样,并于
1948
年最终实践了当年《论气节》一篇演讲中对青年希望的“气节”观,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刘蕴华认为,柳树只要有生存的土壤,就能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永葆“青”春,也只有这样才能“蕴含光华”。“刘”与“柳”音近,“青”与“蕴华”有意义上的联系。沈岳焕从戎救国不成乃“从文”。赵文节在抗战时期盼望“听见捷报”,所以改“文节”为同音的“闻捷”。
有的笔名则饱含着作者对故国、故乡的眷恋之情。
冰心、巴金是这类笔名的杰出代表。谢婉莹旅居国外写作时,取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之意,表达自己胸中恒存一颗热爱祖国的“冰心”。李尧棠痛恨四川成都那个旧式的压抑人性的封建制家庭,但当他远离巴蜀之地以后,故乡却总是梦牵魂萦,像金子一样永远闪着光芒,吸引着自己,也可以说自己想念故乡之心、热爱故乡之心像金子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古代巴国、蜀国都在今四川省境内,所以,“巴”一字双关,既是姓,也指“巴”“蜀”之地。“巴金”也有人认为是“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二名的缩略语,但只要我们读一读激流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和《爱尔克的灯光》这样的短文,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恋情。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除了以上几种含义之外,还有其他类型。蒋海澄“海澄”的方音与“艾青”同音,所以,“艾”不仅保持了方音,而且有姓氏和植物名双重含义,“艾”“青”一语双关。邓拓是福建闽侯人,当地方言中声母
n
和
l
不分,“兰”可以读为“南”,作者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期间生活过的晋察冀边区的小山村“马兰村”,就以“马南邨”为笔名。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