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十年 |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 |
是10年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就了韩寒。否则他很可能就像这个国家最大多数的农村年轻人一样,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技能,工作着、混着、蜗居着,当然也可能成为成功人士中的一员。那个假如中的普通的韩寒,你能想象吗?但后者,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人物。 10年前,那个当年在参赛作文里“杯中窥人”的少年退了学,拒绝上大学,小说销量以百万计。 依稀还记得,当时社会讨论的话题是,像韩寒这样的孩子,是否能树立一个典型?这个社会总是喜欢典型,至今依然如此。他的年少成功,对同龄人是坏榜样,还是值得当时的教育体系深刻反思?伴随着媒体的争论,这个“坏孩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80后的偶像。当年还没有如今的网络和博客,但刚刚放开讨论空间的报纸已经把这个韩寒作为80后的话题之一,反复炒作。 那个时候的韩寒,就是一个一夜暴得大名的少年作家。这个少年,挥霍着《三重门》、《长安乱》等畅销书带来的名声和财富。除了写作和开赛车,媒体和公众还看不出韩寒会走向何方,他在报纸上的曝光率也许是三年或者五年,然后销声匿迹,跟大多数年少成名者一样。 改变在2006年。 韩寒与白烨之间的那场新浪博客笔仗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现在的韩寒。谁也不清楚,新浪博客上的韩寒为何要向主流文坛开炮。这位对社会方方面面不满又不愿受体制招安的少年,他潜在的小宇宙爆发了,他在博客上说《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来回应白烨对他和80后作家的批评。 三年前的“韩白之争”到现在,应该可以成为传媒研究的论题来做。虽然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媒体炒作的成分,但新浪和它的博客作为新媒体肯定是策划者。若不是新浪博客对这个争议话题和论战持续关注,在其中煽风点火,文坛笔仗真的是个“屁事”。 后期的“韩寒神话”来自于其全球阅读量第一的博客,单看数字和媒体高烧,韩寒似乎真的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焦点,是人们无所不知的明星、偶像和社会代言人。可也许这真的是个媒体制造(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神话。 韩寒全球博客点击率第一的数字首先是“制造”的。韩寒粉丝众多,只要韩寒博客更新,新浪大多数情况都会把他的博客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甚至首页。遇到得意的博文,韩寒也会主动短信网站编辑,示意给予醒目推荐。韩寒的名字意味着流量,以流量来考核的网站乐得这么做,而不管内容如何。这是商业,与其他无关。这就跟时尚杂志总需要当季红星做封面女郎是一个道理。“世界第一”就是这样制造的。 从“韩白之争”后,韩寒的博客对公共话题的介入愈加频繁,更加热衷于发表仅仅是常识性的观点,只不过,他有时加上了巧妙的比喻。仅仅这几个月他的博客涉及的公共话题就有: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事件、上海强拆迁事件、闵行“倒钩事件”、谷歌图书馆侵权事件、上海高速高价换路牌、杭州超速撞人事件、上海倒楼事件……所有你在媒体上看到的热点话题常常可以在他的博客上看到回应。 这些参与回应的日志造就了作家、赛车手、博主韩寒之外的另一个符号“公共知识分子”,虽然韩寒不喜欢这个称号。这是一个滑稽又荒诞的称号,高中学历、书读得并不多的韩寒居然和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这俨然是对真正知识分子的一个讽刺。 写评论、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不可谓不多,但以如此密度介入公共讨论的知识分子不多,更何况韩寒首先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经营自己的人生与经济)——— 即只依赖市场不靠体制过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一般都以批判者的形象出现,他们僭越自己的学术领域,对一些公共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就是唱反调的分子。从某种意义上,没有学历的韩寒符合这样的姿态,而且他没有学术和理论的羁绊。 韩寒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以公众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并聚焦社会和政治话题,他正如萨义德所说的,站在社会对面令它不快。可如果拿乔姆斯基、埃科、哈贝马斯、萨义德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的成色毕竟还是差了许多的,或者说根本够不上,况且在现实的中国社会土壤中,还无法培育和容纳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韩寒最多是一位说了些真话、替大众发了点牢骚的年轻人。 在缺乏论争和讨论的有限空间中,韩寒的千字稿很快淹没在信息垃圾堆中,它们不引起公共持续争论,不引发深刻思考,他提供的只是“读品”。所以,这些被网民和媒体过分高估的博客文章,它们的力量不及报纸杂志上更多深刻而富有洞见的评论,远远不抵一篇直抵事件真相的新闻报道。所以,韩寒的博客十分安全,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批判声也是高度政治正确,所以他能够在“立场正统”的新浪安稳地存在。不过,“拐弯抹角和自我作践本来就是20世纪散文的风格。读者总是被浸泡在性和暴力中,总是接触不到有批判力度的思想。”(麦克卢汉) 因为韩寒“孤独”,所以他改变不了什么。这是韩寒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公共舆论空间的问题。而随着中国舆论空间的更加开放,韩寒话语的独特性就会丧失,我们都乐于见到这一天。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