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z]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0 12:54
标题: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z]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和现代形态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本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的发端与建构模式时期,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的重新整合与变革时期,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停滞与恢复时期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近几年,在“未来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美育”的时代共识趋动下,进入了全面勃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美术专业点大幅度增设,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专业结构有较大变化,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作为一门学科,高等美术教育在整个教……
  一 喜中有忧的“热门”
  我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步晚底子薄。随着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价值、地位进一步肯定与提高,以及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发展,每年仅靠几所艺术院校和师大美术专业培养为数有限的美术生,显然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的增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办美术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这是时代的必然。于是,我们看到:那种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时下,老牌艺术院校竟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在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抢占市场的竞争中,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他们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新创举,“准学科”的艺术一跃便成为“锦上之花”。据有关资料统计,(注:见《中国美术教育》1995年6  期杨瑞敏同志文章。)1987年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还不含专业院校和成人教育性质的办学点)为104个,到1990年初,发展到140  个,近六年来,  已增至300多个。如今的美术专业可以说扔掉了“短线”专业的帽子,  而如同计算机、经贸、市场营销等专业一样,成为实实在在的“热门”。
  然而,在一哄而上的办学热中,我们不无忧心地看到不少学校增办美术专业的热情是基于纯经济效益之上的,钟情于不薄的经费收入,而不是或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以实施美育为己任的美术人才上。在经济效益这个巨大的磁力诱惑下,一些学校不管是否具备必要的师资、教学设备、资料等条件,便扯起大旗,开始“招兵买马”。这种先招生,再四处招聘教师的现象,绝不乏实例。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便,更是屡见不鲜。至于作为学科教育中心有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内容,就更是无暇顾及了。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招生规模激剧增扩,以至出现不少地方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面对这种状况苍白无力,因而不仅多少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呈下降趋势。在成千上万的升学大军中,一部分文化素质低,也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专业的大门上。“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美术,考艺术专业”,这已成为不少考生加盟美术考生队伍的“动因”。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我们能指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么,更不用说造就有所作为的美术大师了。
  在市场经济中有一条规模效益原则,即大规模带来高效益。但对于艺术教育来说,这一原则不一定完全适用。盲目地扩充规模既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也是对教育效益的诋毁。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原有的有实力的美术院系,规模都不大,招生人数有限,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及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因办学经费困扰,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宏观决策者们为何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注到这些院系的机体中,使其更有力地转换内在的生命机制,从而施放出巨大的潜能,而热心于“天女散花”、“重复投入”,以求虚假的兴盛呢?当不少“滥竽充数”式的专业输送出大批“滥竽充数”的美术生时,能说扩大规模带来了大效益吗?一旦美术专业向社会提供了过多的“伪劣产品”,不仅带来美术教育自身价值的贬值,接踵而来的是“恶性循环”的后果,评价美术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看其是否培养造就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美术生。由此,对方兴未艾的高等美术教育热,我们应保持几分冷静与谨慎。
      二 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期以来不乏理论上的探讨者。其实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对此就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性和超脱,“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由于知育,而源于美育”(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选集》1959年,中华书局。)基于这种认识,他大力提倡美育,并把美术教育看作是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都是美育的具体实施者,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其二是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其三是情操教育,即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养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注:赫伯特·里德语,见《通过艺术的教育》P14,吕延和译,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  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如果说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的话,那么高等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将三个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0 12:55
面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建构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而事实上,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在实践上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或侧重于第一个层面,即侧重于对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与认识。在教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技术主义”至上,专业教学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即某种“操作”方式的传承。这种传承与传统的“作坊式”的师徒间的传、帮、带并无二致,只不过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把师生之间个体的技术传承变为多项传承而已。所以,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往往难以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而更具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
  艺术家是什么?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文化人,并且是一个“以能传达的形式来表现感觉、表现心理经验的样式,以规定的形式来表现思想”(注:赫伯特·里德语,见《通过艺术的教育》P14,吕廷和译,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文化人,专业美术教育,离不开“操作”技术的训练,没有“操作”的美术教育,只算是“玄想”式的人文教育。而仅有“操作”,培养不出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完整人格、并能以有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情感的美术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操作”性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这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自觉以教学心理科学为指导的教学,是缺乏现代性的教学,没有文化感的教学仅仅是“匠人”的劳作。笔者认为:是重审美文化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着眼于技术的传承,这是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的分水岭。
  美术教育改革中调整课程结构,似乎并不困难,然而,要增加“操作”性课程的文化含量和科学性;却非易事。因为,相当一部分“传道者”在文化和专业素养上的浅薄,实在令人担忧,当“传道者”尚处在“匠人”的水准上,我们能指望出自其门下的求知者成为有文化的美术人么。
      三 “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时下,美术专业办学与改革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调整和新设工艺设计专业。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长久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都以西画、国画、工艺三大学科为基本结构,其中工艺学科的发展最不稳定,最为薄弱,培养纯粹美术家成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主要目标,而比较忽视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美术人才。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笔者曾撰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第一代出国的美术留学生,绝大多数在西方接受的是学院主义绘画教育,以古典写实绘画为追求目标,少有学习实用美术的。本世纪初,实用美术在西方也相当薄弱,包豪斯教学体系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件新事物,这样,我国专业美术院校起步就是以造就纯粹美术家为主要目标的。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处于战乱、动荡、经济落后的状态中,再加上将美术看成是纯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实用美术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历史带给工艺美术教育的遗憾。
  在大力发展经济,人们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在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日益兴盛的情况下,以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时代需要高水平的美术家,也呼唤着更多实用美术人才的出现。当然,发展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改良制造品”的需要,而且还与当代艺术潮流和文化发展的态势相吻合。现代艺术美学已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艺术创作活动已不局限在画架上,现实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广阔领域。工艺设计的更为广泛应用,工艺设计教育的加强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设计大有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可能。早在六十年代,加拿大传媒研究的资深学者麦克鲁安在对当代文化趋势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预言:现代社会正从文字文化转为图形文化,进入了视觉传达时代。前不久,彭德先生也断言:作为手工图像的绘画——油画、水墨画、水彩、水粉、版画等,将陆续退出图像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将是借助于新媒体而产生图像文本。这样的断言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设计在这个时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或将更深地浸润在设计文化的氛围中,这确是勿庸质疑的事实。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忽视设计教育是一种麻木,将设计看作是不能与“纯艺术”相提并论的“准艺术”是一种偏见。这种麻木与偏见,当下正被如火烈烈的办学热溶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探讨落后,设计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工艺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它的功利性、实效性、广泛性特征,决定了设计教育是一门涵盖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设计学、美术学、技术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环境学,还涉及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市场学等学科。工艺设计的创造性以及审美(设计)观念传达的隐喻性特征,又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把设计思维训练,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唤起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才能,进而树立起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时下,相当多的设计专业设置单一且相互分割,把实用性简单理解为一种操作实践,根本开设不出设计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材料学、传播学、环境学等相关课程也相当漠视,设计观念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就是有限单一的课程,也多半局限于“纸上谈兵”。于是,相当多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设计课题,不知所措,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可以说,应该更具现代文化特征和文化感的设计教育,在不少的设计专业中比纯美术教育更缺乏文化教育的特征,更具技术培训的性质。
  现代设计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对现代材料的认识与掌握,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
      四 “尴尬”本不属美术学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热中,最被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学(美术理论、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0 12:56
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注:此概念是否正确尚需探讨,在此仅因“约定俗成”而用之。)的教学了。长久以来,美术学的研究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或附庸的地位。据统计,在专业教学中,美术学总的课时比重一般不足8%,  不少新设专业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现实也是一种教育,不是吗?不少技术的操作者,没有最起码的美术学知识和修养,不照样画画,卖画,甚至成“家”吗。更有意味的是,有的技术操作者将美术史论学者看成是其作品的寄生物。没有操作者的存在,就没有作品的存在,没有作品的存在,论家自然就无所依附,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确有“摆弄文字”的人将自己廉价地托附于操作者。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一种误解与无知。不过在“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的教学体系中,这种误解与无知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尊的美术学者们为了不再被冷落和不再尴尬,极力扬起独立的旗帜,于是,有一定实力的几所院校相继创办了美术学或美术史专业。的确,美术学是人文学科领域里一个重要方面,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与功用,有其独立的品格与存在的价值。在欧美,不仅在美术院校开设美术史论专业,不少没有美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美术史论系。而在我国开设美术史论专业是要一定勇气和眼光的。偌大的中国,应该说仅靠两三所院系美术史论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和将来需要的。特别是在高中和普通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已成为教育的法规之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审美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成了美术学专业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按目前的教学模式,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师大的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是难以承担这类课程的。现今一些综合性大学增设艺术专业,其实不必去与专业院校比高低,注意点首先应该在美术学专业上,因为其自身的人文资源,将给这个专业带来专业院校没有的优势。
  美术学专业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美术学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削弱。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美术学同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身就不是主从、依附关系,而是相互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学有着更重要的地位。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Eisner)和格瑞(W.D.Greer  )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  )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不无启迪意义。他们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尽管这种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广义的美术教育而提出的,但是,对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同样有借鉴价值。由此,美术学的研究与传授者们应充满信心。当然,美术学课程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也是必要的,这需另文探讨。
  不管怎么说,我国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发展中的躁动总比停滞中的平衡好,欣慰中有所忧思总比盲目自乐强。笔者相信:今天的忧思也许会转化为明天的欣慰,因为一大批有责任的艺术教育家们正在致力于建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的高等美术教育新体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