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思维概说
传统的构思写作,是先立意、构思,然后进行表达;非构思写作则是运用协作思维操作模型,直接进行立意、行文、,声称结构、材料、语言和标题等。
在立意生成的阶段,其本质是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思维。在表达行文阶段,其本质是对你所确定的立意、中心、主题进行不懈地“渲染”,从而形成文章的感染力或说服力,最后征服读者。所以,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足”就是渲染。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写作的本质就是“渲染”。
什么是“渲染”?“渲染”就是“强化”。在绘画中,即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烘染物象,以增强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人物形象、性格,以增强艺术效果。
在写作学中,作为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渲染就是对文章主题、立意的展开性表达。也就是说通过思维的展开,生成思想、生成材料、生成结构、生成语言,从而达到对文章主题、立意的强化——加浓、加深、加厚,最后征服——感动、说服——读者。
在写作中,渲染既是写作的起点动机,也是写作的终极的理想。但是,由于渲染是一种同时性、共时性的思维,而不是历时性的思维,因此它只具有目标性、功能性,而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我们最为关心的是,在写作中从什么途径、思路进行渲染。
通过近20年的当代写作学研究,我们发现,在写作中,“渲染”是通过“分析”来实现的。这就是说写作是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来实现对文章主题、立意、中心的不懈渲染的。其实,在这里,渲染和分析是一回事:分析是为了渲染,渲染是一种分析。因此,要学习写作,我们就必须建立“渲染/分析”的写作思维模型。
写作分析包括因果分析、相似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程度分析。而其中最为重要,运用最为普遍的是因果分析。因此,我们只要学会了因果分析,就基本能对付附中的写作思维了。
所谓因果分析,就是逻辑思维,也就是所谓抽象思维。其分析分析技术非常简单,因为它只包括3种分析模型。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
所谓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社会、生活现象(结果状态)产生的先在性环节、行为的思考、追问、考察。
所谓“背景分析”,就是某种社会、人事“现象”(结果状态)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的思考、追问。其实,背景分析还是一种间接的原因分析,因为,这种大背景、大气候与这种社会、人事现象之间形成的隐形因果关系。“背景”就是“原因”。
所谓功能分析,就是对某种社会、生活现象所产生的后果、影响、意义、作用的思考、追问。
←
←
→
→
因果分析的三种思维操作技术模型
在写作中,这三种因果分析,既可以用它来产生新颖的文章立意,也可以用它来产生有效的充分的材料、结构、语言。
在写作的立意思维中,运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可以产生“深刻”性的立意。事件与原因、事件与背景的关系就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以,分析事件、现象产生的产生的原因、背景,就可以声称深刻的立意。
运用功能分析,因为,把事件产生的后果、影响、意义、作用分析得越透,就会可以高屋建瓴,生成深远的立意。
在写作中,观点和材料的分别只是相对的。很多时候,生成观点也是生成材料。无论生成观点还是生成材料,运用的写作思维操作就是进行三种因果分析。
例如,在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一位人大代表提出这样一个提案: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要使这个提案得到确立,你必须对这个议题(主张、观点)进行论证。而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因果分析思维模型的运用问题:
首先,这个代表运用原因分析,得出了第一个分论点:我们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然后,运用背景分析得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作为重要的产业来对待;运用功能分析,得出了第三个分论点:发展旅游视野有很多好处。
由此可见:因果分析的三种模式是产生分论点的基本原理。而分论点也是证明总论点的材料。用“渲染/分析”的写作思维原理来讲,这三个分论点的证明,就是对总论点所进行的三次渲染,而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三次渲染就是对总论点所饯行的三次因果分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渲染与分析的一致性、同时性。
从进一步的材料生成——即对分论点的证明——的角度来看,同样依赖的是“渲染/分析 ”的写作思维技术。例如,要证明第一个分论点,必须运用构成分析思维模型将旅游资源分析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量大部分进行列举。要证明第二个分论点,必须可以采取层次分析的思维模型,对小背景和大背景进行分析;要证明第三个分论点,可以采取多因素分析的思维模型,分别从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国际交流方面、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方面分析,论证发展旅游事业有许多好处。
这里,对分论点的证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章材料的生成过程。而这个写作思维过程的本质,仍然是对几个分论点的渲染,而渲染的途径则是运用的各种各样的分析模式生成的。
“渲染”是写作思维的灵魂,是写作思维的基础。写作思维中,对主题的强化、展开,除了“渲染”的基本思维策略之外,另一重要的写作思维策略就是“反衬”。渲染的目的是为了对主题、立意的强化、厚化、深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反衬”的目的则是为了对主题、立意的衬托、反差、凸现,从而使主题、立意更加清晰,从而使读者打动读者。因此,从最终的写作功能、效用上来说,渲染与反衬是同一的。也可以说,反衬是另一种强化、另一种渲染。
如果说“渲染”的定义是写(分析)出那些与文章主题、立意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材料来强化主题、立意的话,那么“反衬”的定义是写(分析)出与文章主题、立意相反、相对的内容、材料来清晰、鲜明文章的主题,也是渲染主题、立意。因此,渲染和反衬,也可以叫作“重复”与“对比”。它们都是一种广义的写作修辞,一种大修辞。
与“渲染”的写作思维一样,“反衬”也同样运用的是“分析”性写作思维。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一、三、四句都是运用的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操作,而第二句与第一句和三、四句都是一种反衬(对比)。而且每一句内部的每个意象群的组合,又都是一种渲染(重复)。然而,这种渲染(重复)的思维途径则又都运用的空间(景物)的构成性元素分析。渲染是这样,反衬,也是这样。
由于“渲染/反衬”是写作的最高理想和目的,因此,它们是对写作思维——分析——的一种性质(主题)控制,使写作中的分析思维不要游离于主题、立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只要按“渲染或反衬/分析”的思维操作技术生成出来的材料,就自然地必然地是“围绕中心,围绕主题”的了,而过去对“围绕中心地选材”则主要是靠“猜测”而来的,它对写作的成功不具有必然性。
“渲染或反衬/分析”这种写作思维原理、思维模型,对写议论文、抒情文(诗歌、散文)肯定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的和效果的,那么对于说明文、记叙文写作是否具有同样的魔力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你要知道这类文章所“渲染”(强化)的是什么东西。在议论文中,我们渲染的是思想、观点、立意;在抒情文中我们渲染强化的情感、感受、感觉、意境;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渲染是人物的性格、精神,事件的意义。而在说明文写作中,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在这里,我们需要渲染的既不是思想,也不是情感,而是事物的特征感觉,或者说是一种鲜明度、鲜明性。在说明文的渲染思维中,一方面,要在对事物、过程、事理的说明中进行渲染,另一方面,对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本身也就是一种“渲染”的思维操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特征强渡——鲜明度、清晰感。
在抒情文、记叙文、说明文的渲染思维中,无一不是从空间(景物)、事件过程、事物结构、事理因果枋进行空间构成分析、时间过程分析、因果原因分析、方法体系分析来最后达到对文章主题、立意的强化渲染,最终征服读者,实现自己的终极的写作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真理性的写作思维原理:无论文章的主题、立意的生成,还是文章主题、立意的展开——即材料的生成——,所运用的写作思维原理、技术,就是“渲染——分析”的思维模型。这个模型的意思是说,写作的过程,是在分析的过程进行渲染的过程。或者说,写作的过程,就是为了渲染主题、立意所进行的分析的过程。因此,我们只要理解、学会、建构这种基本的写作思维的模型,就会写作了。不仅会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文章立意,而且可以生成典型的丰富的文章材料、结构。甚至语言。
请大家注意:在这种写作学里,文章的主题、立意不是“猜测”“估计”出来的,文章的材料不是选择出来的,而是思维分析出来的。而且,文章写作的过程,不是过去的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表达的直线过程,而是一种思想、观点、立意的生成,和对立意的展开、分析、分叉、分形的过程。这才是真实的写作过程。
总之,所谓“非构思写作”就是依赖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技术,生成文章的立意、材料、结构、语言等等,而不是凭猜测进行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的“非构思写作”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