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讨论课:写作素养的综合训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0 15:17
标题: 讨论课:写作素养的综合训练
讨论课:写作素养的综合训练

赵德利
孙新峰
(宝鸡文理学院 中文系,陕西宝鸡
721007)

[
要]

讨论课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变空洞的写作理论讲解为学生的积极的作文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锤炼学生的思维。讨论课要求文章写作由短到长,由易到难;讨论时个人与班级分合有致,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
[关键词]
写作教学;讨论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42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写作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许多文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以讲解写作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宗旨,通过讲练结合,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其中,作文训练与评改是其中重要的实践与认识内容。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对作文评改采取了讨论课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高校写作学教学现状
当前,高等学校的写作课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论轻练”的弊端。教师授课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有技巧、经验的介绍,作文实践停留在布置作文题目上——“说”而不作、不改。这种以“讲”为主,以“讲”代“练”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学生头脑里多是框框、概念,心里有了,手下却总是没有——空怀“屠龙之术”,却无“捉蛇”之力。导致写作课越讲越玄,学生却越学越糊涂。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因。
1.教师评职称使之然。写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术科专业,“术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做”的思维,而不是“说”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懂了未必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然而,由于职称的压力、生存的困惑,许多教师把目光投向了“理论”。教师精研理论的目的不是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为了撰写理论文章评职称(在个别高校还存在着教学类文章缺乏理论性,算不得正宗科研的认识);教师教书的目的,是为了“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去做“理论贩子”,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不惟教师如此,就连中国写作学会权威杂志《写作》近些年刊登的文章,也越来越偏于理论性,什么“三能论”、“发现论”、“思维论”、“创新论”等,几乎一期一个新观点,让人瞠目。偶儿有点教学心得类文章,却只是点缀,完全违背了其“服务写作教学”的办刊初衷。盲目追求“理论性”、功利性教学态度,以及实际上的“不作为”,使得写作学“教与学”两张皮,油水分离。
2.教师上课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科理论依据。多年来,许多写作教师头脑中有一个误区:只承认写作是一门学科,忽视了其作为术科专业的智能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为确保写作学科的学科地位,在上课时,控空心思去找理论根据,向理论靠拢,千方百计想创建一门独立的理论,总是想将之提升到与文论等学科等同的地位。甚至不惜以理论诠释理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写作学界曾大量编写写作教材,诸如《现代写作学》、《写作学教程》等,掀开面纱来看,无非是各种文学理论观点的拼加,各种学科知识的翻新和重复。时过境迁,才发现其空有学科理论名义,难以指导学生实践。造成了当前的写作教学,依旧在理论课、知识课和文体课内兜圈子。仿佛没有理论支撑,上课便底气不足。
3.教为本,缺少生本意识。教师以宣讲理论知识为己任,填鸭式硬灌。重讲轻练,全盘包办。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取代了学生的体察觉解。至于“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先哲古训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不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生本意识”。这种“非民主”的教学行为,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重论轻练”教学模式的现实存在,已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丧失了对本门课程的信心。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写作学科势必陷进“擦屁股学科”的泥淖。因此,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尴尬状况,增强写作学科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必须加强讨论课教学,牢固树立“生本意识”。
二、
讨论课教学的意义
“讨论课”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讨论、提问与答疑相结合,师生双向交流互动为特征的一种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写作课教学中运用,能够突出本学科的术科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情感等多种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作悟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讨论课的意义主要有:
1.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听不写无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只练习不评析,把握写作练习的能力过于缺乏,亦不能很好地将实践转化为写作能力。古人言,“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经说过:“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只歌、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1](p28)人的智慧和思想只有在有益的群体活动中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和拓展。通过讨论,可以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切磋认识中拷问事物的真谛。激发其创作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锤炼学生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丰富生活,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广泛吸收同龄人相近相异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品评和审视生活,养成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对学习写作者很重要。诚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问题是科学进步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正是问题才能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2](p144)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品评作文和发言讨论的过程中,养成纵剖横断、发散聚敛的思维习惯,学会求异思维、多向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最终构建其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思维品质结构。
3.练习口头表达能力。讨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阅,也是青年人个性和才华的全方位展示。每个青年人都有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欲望。讨论课上,学生可以张扬个性,学会用紧凑、有说服力的短句表达思想,克服未来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而且,口头品评作文本身也是口头作文过程。现场听别人朗读作文,在很短时间内构思自己的发言内容,也有一个开头、结尾、先后顺序、层次的问题。这样,一遍一遍多次口头练习,多次重复交流,可以养成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讨论课的具体做法

写作讨论课是写作学教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作文,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优秀范文,全班示范朗读。具体做法如下:

1
.文章: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作课教学一般先讲基础理论,再教文体知识,它符合学生学习写作课、认识事物规律性。在讨论课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基础理论部分,我们采取撰写片断作文进行专题讨论形式。学完一个章节,做一篇片断作文练习,然后组织讨论。在学生领会和掌握基础上,逐步增大讨论难度。由基础理论部分“片断讨论”转向“文体写作”散文、杂文、小小说、文学评论等较长篇目的研讨,促进各相关文体的写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
.讨论:个人朗读,分组讨论,全班示范。分组讨论是讨论课中心环节,必须恰当掌握,选好组长,认真讨论。一般6-7人为一组,每班分六组左右。每组学生按1、2、3、4、5、6编成序号,以待全班讨论时按序号进行评论发言。每次作文小组先讨论,个人轮番宣读,互相评改。在讨论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优秀者在全班示范朗读。当该学生在示范朗读自己的作文时,其他学生边听边记边悟。记其语言特色,找其优缺点。听完以后,其他组同序号学生按先后顺序分别发言,对示范作文进行现场评价。譬如第一组的2号朗读,第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的2号先后进行评析,第一组里的1号(或其他非2号组员)也参与进行评价(评价时须公布本组讨论结果)。下一次作文讨论课依序轮流,如法炮制。这样,一学期下来,多次重复,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发言表现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3
.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讨论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课堂讨论中,教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适时启发,提出要求。要求一篇作文每人只选一个角度进行评析,不能重复。或谈语言、或谈结构、或谈情感、或谈思想,抓住一点谈深谈透。譬如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讨论。一个学生在习作中指出:北方人观念落后、保守,但真诚、实在;南方人开放、精明,却狡黠、机诈。结果其他学生轮番批驳,或从饮食、服饰;或从为人处世、文化心态等方面,抓住一个角度进行阐发,提出了以下认识:北方人受《诗经》影响,踏实、实在,注重现实,南方人受《楚辞》影响,比较浪漫、超前;北方盛行打击乐,悲壮慷慨,南方盛行丝管乐,婉约缠绵;北方人喜食辣,南方人喜食甜品;北方人着装色调灰黑、厚重,南人着装多华彩、轻巧;北人如“土”,粘性大,“安土重迁”,南人如“水”,水性扬花,随流赋形等多种新鲜认识。尽管不无偏颇,但创意迭见,让人解颐,引人思考。
事实证明,我们在课堂上采取的讨论法是卓有成效的。许多学生刚开始上讲台不敢说话,或说不到点子上,经过多次锻炼,已经深得此法精髓;许多学生经过多次练习,已经善于当堂去品评别人作文,养成边听边记边揣摩边品评的习惯和能力。许多学生由原来面面俱到笼统评价到养成了善于选择一个角度、从一个方面做专题评论的能力。谈起问题往往切中肯綮,头头是道。虽然这种发言不像做一篇评论那样深刻、全面,但五分钟发言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展示了他们良好的写作素养。而且,学生对教师创造的这些机会都很重视。据调查,多数学生害怕在课堂上说不到点子上,惹同学笑话,课下便抽出许多时间准备发言稿。另外,讨论法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这就无形中锻炼了教师,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讨论课是写作教学重要内容和实践训练的主要环节,它既充实了写作课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给教师因势利导,掌握课堂教学走向提出了较高要求。只要长抓不懈,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出善思、能讲、会写具备多种能力的中文(文科)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潘新和.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