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古人对于虎患的奇妙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0 17:09
标题: 古人对于虎患的奇妙想法
古人对于虎患的奇妙想法吴裕成

风从虎。虎步生风,威加山林;虎啸生风,震撼山谷。在自然生态之中,虎处于生物链的顶端,天生食肉。虎以猫科动物的尖牙利爪,以猛兽之力量,腾挪之敏捷,眈眈而视,君临百兽,视它的“臣民”为可供随时享用的美味。

    虎为山君,有时却不免走出自己的领地,闯入人的生活,引起恐慌。虎患的存在,使得“三人成虎”传为成语。孔夫子曾慨叹“苛政猛于虎”,一个“猛”字,苛政之苛、虎患之患,全在其中。那时多虎。卞庄子刺双虎,孔子盛赞其勇。孔夫子又颇具辩证眼光,《论语·述而》不主张“暴虎冯河”,将徒手搏虎当做鲁莽冒险的例证。这无疑是对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为临危不惧者颁发“敢斗奖”。《水浒传》的武松,景阳冈上拳打吊额大虫,“英雄武二郎”美名天下传。

    人间伏虎自是壮举。面对虎患的威胁,古人生出种种幻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想象老虎通情达理,想象虎深明大义,甚至把老虎想象成为伸张正义、代行天谴的义兽。比如,幻想虎知晓道理、懂得认罪。《后汉书·童恢传》故事:童恢为县令,奖惩严明,到了“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的程度。只是有虎患。一次,人们生擒了两只。童恢闻讯,赶去对虎发话:“依照王法,杀人者偿命。你们谁是杀人者,当垂头表示服罪;未伤人者,可以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惧怕,童恢下令杀了它;另一虎眼巴巴地看着童恢,吼叫跳跃,似在喊冤,童恢下令放了它。

《后汉书·宋均传》载,江西九江多虎患,官府招募猎者,设机关、布陷阱捕杀老虎,虎害却有增无减。宋均去做太守,另有主张:“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动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结果怎样?“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请注意,标明“其后传言”,这是有分寸的笔法。尽管如此,对宋均的见解,史书作传者还是很欣赏的。

    宋均的见解有二。其一,“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以如今的话来说,这讲的是自然生态。“江淮有猛兽,犹北土有鸡豚”,虎的存在很自然,很合理。言外之意,对于虎不要做斩尽杀绝的事。其二,虎“为民害,咎在残吏”,清除虎患的办法,在于“务退奸贪,思进忠善”,而不在于猎杀老虎。

    所言两条,都是有代表性的见解。在我国,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至于将虎患与吏治好坏、官员品格拴在一起,则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唯心主义虎患观。应该说,这一观念在当年是颇有影响力的。

    几乎如出一辙的想法,还见于《后汉书·法雄传》。法雄任南郡太守,到任之初,给虎患严重的县份发文告:“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下令“不得妄捕山林”。他主张,野生动物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恩信宽泽,仁及飞走”,不要滥捕于山林,扰乱飞禽走兽的正常生活。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思路。据说,这样做的结果“虎害稍息,人以获安”,人与虎相安无事。

    “至化之世,猛兽不扰”,仁政施惠,虎不为患。这至化,这仁政,若包括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出现虎不为患的情况,尚有些道理。可惜,在许多时候,古人所瞩目的,往往是人类社会本身的治乱、吏治昌明与否,并以此解释虎患。《后汉书·刘昆传》记,刘昆任弘农太守,那地方本来虎患频繁,导致“行旅不通”。刘昆到任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结伴离去。光武帝问他:“你推行怎样的德政,感动得群虎渡河离开?”刘昆答:“偶然耳。”朝廷官员都笑他质讷。光武帝却称赞他的长者风范。“偶然耳”,刘昆讲的可能是实话。但皇帝臣子都不这么看,认为刘昆出语谦虚;并且认定,老虎们是因“仁化大行”,受了感动,才愧疚而去的。

    山林之虎真的通人性吗?这自然是古人的一厢情愿。

(转自:http://cathay.ce.cn/history/201002/11/t20100211_20957182.s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