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教师的精神成长 |
沦为工具的教育者根本不会考虑到精神成长这个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用教育哲学这个工具武装自己,实现自我精神成长。 ■王芳 教育形势的改变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基本解决了教师量的问题之后,对教师工作的研究重点转向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成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在把教师成长重点聚集在加快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更新、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同时,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问题却往往被忽略,教师的职业成长面临人文危机。 教师成长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以考量。硬件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成长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等内容,这些可以通过指导和训练得以快速提升;软件则是指教师的精神世界和受之影响的人格、信念等,这些一般较为稳定,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改变。教师若想获得真正的成长,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改造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单纯的硬件提升,不重视教师的精神成长和精神家园的归属,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看看现在很多地方,教师待遇不断上升、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却日益严重就是印证。 教师的精神成长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追求自己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享受幸福与成功的一种成长。根据这个定义,教师要想获得精神成长,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构建一系列有利于教师精神成长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自我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与提高。 教师要以职业幸福作为精神成长的根本。现在的教师,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和社会大环境,不可避免地经常陷入多种思想矛盾的冲突之中。如,衡量成功指标的庸俗化(地位、金钱等)与职业成功的不可简单量化性和崇高性的矛盾,在教书育人与应试教育中游走权衡的冲突等。对此,教师要承认这些客观现实的存在,通过统合自己的认识,达成认知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取得情感上的和谐,获得精神世界的平和直至精神的成长。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认为,个人发现自己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的“生死取义”就是一个例证。教育专家提出,教师应该获得常人的幸福,更应该获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给教师的特殊幸福,即精神世界的幸福。如果广大教师能持有这一观点,那么,当面对教育教学中暂时遇到的困境时,就可以做到正确取舍。 教师要以教育哲学作为精神成长的思考工具。教育知名学者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对一个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序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教育哲学素养欠缺会产生问题教师、问题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师失去反思意识,沦为纯粹的教育工具,成为一个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命令的教育者。众所周知,沦为工具的教育者根本不会考虑到精神成长这个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用教育哲学这个工具武装自己,实现自我精神成长。 教师要以职业价值为精神成长引航。教师职业价值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是人类知识传承的传递者,更在于他以自身形象去塑造学生,引领生命成长。因此,教师在精神成长方面,就必须以职业价值作为导向,以树立自己的健全人格为重要目标。只有在认清自己的职业价值之后,他才会以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去指导学生的成长。(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王芳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