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风景中找到新境界 |
一所中学与大学建设“合作共同体”之路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4日 记者 苏婷 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村庄里有两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为了比试出谁最聪明,有人想到一个方法:看二人谁能用最少的钱把一个屋子装满。比赛开始了。一个孩子买的是稻草,花很少的钱塞满了一间屋。“还有比稻草更便宜的东西吗?”就在人们觉得比赛已无悬念时,只见另一个孩子在空荡的房间里点燃了一只小小的蜡烛,刹那间,柔和的灯光充盈了整个屋子!所有人都为这个孩子的智慧折服了。 在建设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的过程中,这个故事被首都师范大学宁虹教授用来说明:稻草与灯光性质的不同:前者是有边界的,无论怎样挤压,缝隙可以被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后者正因为无形而可以充满空间。从教育的视角看,概念是“稻草”层面的问题,而“烛光”却不能被定义,教育的实践性质体现的就是烛光的性质……这样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把丰台二中的教师们饶有兴味地带入了寻求实现教育意义、还原教育本真的探索。 “教师发展学校”这个新词语,如今在学校、对教师都已不陌生了。然而在2001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北京丰台区教委合作建立“教育发展服务区”、一批大学教授与该区中小学教师组成“合作共同体”时,人们对“教师发展学校”为何物还都不明所以。 有人说,教师是干什么的?不过是做琐碎的事、教枯燥的知识、管懵懂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这样的工作怎么能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呢?也有人为一些教师抱怨、麻木、疲惫甚至显露庸俗的从业状态忧虑。面对“是否做班主任?”“如何热爱学困生?”“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成为教育专业人士?”等现实问题,合作共同体组建的教师发展学校带领教师,开始追寻实现教育的意义、还原教育本真之路。 2004年,宁虹教授、蔡春博士、朱晓虹博士等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走进了丰台二中,提出以“热爱、自信、整体理解”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大学教师们简要地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概括为“愿意”和“明白”四个字---愿意,就不能容忍自己不明白;明白,就会有更加强烈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经历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便可以得到推进和改善。 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只停留在学科知识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层面上。这种培训,对教育“片段”关注多,对教育的“整体性”关注少;对“物”的关注多,对“人”的关注少;对教育的功利性关注多,对教育的意义和本真关注少。从建设教师发展学校起,首师大专家们深入到这所中学的各个学科教研组,以固定时间全程参与教研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本着“自愿”和“让一拨人先明白起来”的原则,丰台二中成立了课题组。每一次,专家和全体课题组成员先听两节课,再评两节课。上课人的设计和听课人的点评都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围绕“教育的意义”、“所任教学科的教育意义”、“所讲授知识的教育意义”及“如何将这些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体现”进行。课后,上课教师再根据自己在了解学生、课前会议、上(听)课、课后会议、撰写案例、案例交流与欣赏等六个环节中的心得写出反思案例。学校还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教育沙龙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参与,而且都有话语权,大家可以直接把困惑和探索摆上桌面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的沙龙至今已举办37期。 7年当中,丰台二中教师上了很多公开课,有很多反思日志、教学案例获奖和论文发表,但校长王志江不想用那些“精确数据”,而更喜欢用教师在参与过程中的真情流露来证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位数学教师写道:“课题组的每一次活动其实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大到针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教育理念,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能成为点燃‘风暴’的导火索。”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案例中说:“教师应该是一个淘金者,而不是挖沙匠。我体会到了淘着金子的幸福感,这源于我对学科性质的理解,源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种自信使我对从事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更真诚的热爱,而且这种爱是可以传递的,是可以感染我的学生的。”大学和中学教师的紧密合作,时时处处提醒着老师们对学科教育和专业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与传统教研方式融为一体的开放性教研文化锻造出开诚布公、充满激情的团队氛围。“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下,自我重复的倦怠、一叶障目的局限、人云亦云的盲目、自说自话的尴尬,就都烟消云散了。”王志江校长说。 合作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给一所中学带来了什么?王志江校长认为:“一节节具体教学内容的探讨看似琐碎,一个个触及对学科内涵实质的追问看似繁难,深入‘内在’和‘本源’的工作过程看似效率不高,但是这个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应该是一切技法培训无法企及的。因为它让我们清晰地知晓了自己心中的准则是什么,给了我们更上一层楼的愿望和动力,使我们总能在熟悉的风景中找到新的开阔境界,让学校教育常做常新!”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