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台湾学者傅佩荣谈心灵与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2 15:23
标题: 台湾学者傅佩荣谈心灵与人生
台湾学者傅佩荣谈心灵与人生
2008年09月23日 新浪博客
台湾国学大师、台大哲学系傅佩荣(blog)教授

   9月23日下午14:00点,台湾国学大师、台大哲学系傅佩荣(blog)教授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解读近期热点“余秋雨自封大师”话题,探讨人类的心灵生活,谈对人生深切的体会和领悟。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 2、余秋雨到底算不算“大师”
3、“丧失自我”的人有哪些特征 4、马英九受色困扰时便读《中庸》
5、该如何理解“男人四十不惑” 6、傅佩荣:如何从口吃成为演讲家

  精彩语录:
  余秋雨说他退一步从老师变为大师,这个解释在我看来就是诡辩。他自称什么是他个人的权利,这种称呼自己喜欢就好,但是你要公之于世的话,就要尊重别人的理解方式,你不能说让别人来迁就自己的用法。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blog),今天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的是我们的老朋友,傅佩荣老师。
  傅佩荣:谢谢。
  什么样的人生是可取的
  主持人:去年我记得做客新浪的时候,给我们讲了很多对我们很有启发的东西,包括儒家的一些东西,甚至一些很多很传统的东西。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说得轻松一些,没有这么沉重的历史包袱,我们想谈一下关于内心修造方面的东西,这跟我们过去谈的东西也算是一脉相承,可是今天眼光却稍微现代一些。我们主题叫做“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灵”,这个题目我不知道傅老师当您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您会怎么来想像,或者您觉得一个人面对自己心灵应该是什么样一种状态?
  傅佩荣:好的,我想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四方面的世界,第一个是自我,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心灵。第二个是别人,比如你开始看到别人,到外面去在家里面,不是我的,都是别人,我跟别人来往,我应该如何相处。第三个是自然界,我所面对的大自然以及从它产生出来的各种物质产品,像这瓶水我跟它之间如何互动,都是我面对大自然的态度。第四种是面对所谓的超越界,包括我们的祖先在内其他的宗教的信仰对象都在内。
  四方面的话,自我的内心世界是最根本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譬如做梦,做梦的时候你都是在自己心灵里面有各种在人生的顺利不顺利,都可能反映在梦里面,你醒来以后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身上。比如你跟别人来往,这个你满不满意,这个别人说了不算,你自己的品位才是你要好好去珍惜的,像这样一来你说面对自己的心灵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不过大多数人会受外面比较多的干扰,比如别人怎么看我,我就以为,那就是真正的我,事实上会有落差,所以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跟别人对他的认识,他如何协调?如果说你只有别人对你的认识,从这个地方去了解自己的话,那你恐怕永远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面,恐怕自我内心的世界就非常的单薄,经不起比较大的考验。
  主持人:所以可能不能拿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傅佩荣:对,不能只拿别人眼光来看自己,别人眼光可以参考,如果完全不管别人,那又变成一个封闭的自我,那也不是办法。有人活在世界上从小到大总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跟其他人来往,通常你受教育,你懂得思考,懂得去安排自己的人生,牵扯到你是被动的多还是主动的多,被动的多就是说别人要我怎么做,我就要符合别人的要求,主动的就是别人要我怎么做,我固然要尊重,但是我自己认为我应该怎么做,因为这是我负责的,这时候多强调一些,透过各种方式,在知识、情感、意愿各方面培养的话,我内心的世界就比较丰富。将来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比如说我在社会上有得失成败,但是我内心可以不受太大的干扰,这样的话就算是比较可取的人生。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大师”
  主持人:您说的是一种特别完美的状态,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所动,基本上是这种宠辱不惊的状态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样一个境界,包括作为我也好,或者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大家都喜欢听好听的,喜欢听赞美的,喜欢别人把我们抬得高高的,比如叫我们大师,傅老师有没有人称你为大师,或者当别人叫你大师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傅佩荣:我也知道别人的好意,别人说你好像在这个专业里面懂得比较多,他就说你是一位大师,由于现在在国学热的时候,很多人会提到,因为这方面的书我也出了几本,这个时候会想说他是习惯性的说法,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大师。我认为一个人在人文学界要当大师,至少要65岁退休以后,你有自己完整的思想系统,可以贯通天地人,通天地人者曰儒,如果年纪还轻就是大师,某一方面还可以,雕塑工艺、画画或者其他方面,有评价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学者的话,大师是一个特别的称呼,我是绝对不敢当,将来怎么样,将来人再说,我们自己没办法想像自己是大师。
  主持人:在您的心目中,大师,怎么来理解这个概念?您刚才说了65岁以上,除了这个以外,您可以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
  傅佩荣:大师就是你在这个领域里面已经到了有原创性,我在研究哲学,一家之言,提出来的很多理论大家都要参考,因为是在这个时代最用功,最精密的脑袋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像我们爱因斯坦称他为大师,没有人反对,因为他有条件,人文学界我知道的前辈当中很少有活着的时候叫他为大师的,就是同学们起哄,有的时候他也不否认,因为他也知道别人是好意,主要还是要看著作,让研究这方面的人都要参考,否则你就没有跟得上研究的一个趋势。
  主持人:其实我第一次听大师的时候,是在很多年以前一个气功讲座上,我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教别人气功的说自己是大师,当有人第一次叫你大师的时候,你当时什么样的感觉?
  傅佩荣:平常我都说不敢当,因为这只是一个称呼,就像别人称你为先生,我到一个学生去演讲,别人都说老先生,我吓了一跳,这个老是年龄上的老,没有想到这个老是代表一种资深的称呼而已,所以别人第一次称我大师,我都觉得真是不敢当,但是我就想说,他只是表达他的善意,所以我就不在名称上做文章,就问题进一步做沟通。
    余秋雨对大师的理解完全是诡辩
  主持人: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想问一下您,最近有位学者自称大师,我不知道您怎么来看余秋雨先生,当然他的作品我也很喜欢,他说我可以退一步自称为大师?
  傅佩荣:他解释的是老师的老比大师的大,好像更为高一层,他退一步从老师变为大师,这个解释在我看来就是诡辩,就这一点来说没有什么好谈的。他自称什么是他个人的权利,他说我要自称什么上人,台湾也有人,我要自称上人,这种称呼自己喜欢就好,但是你要公之于世的话,就要尊重别人的理解方式,你不能说我有特别的用法,别人的理解都觉得说大师代表一个大的伟大的学问家这些,所以对于他自称大师我本来没有意见的,听到这个解释以后,我觉得这个解释诡辩,这个有时候必须承认。
  主持人:如果把这个解释放一边去,纯粹从您对余秋雨的理解和对他作品的理解来看的话,您觉得他算不算得上称为大师呢?
  傅佩荣:说实在,我平常对于我不太熟悉的人,尤其不同领域的,因为他是文学界或是艺术界,我在哲学界,我对他的成就各方面没有很了解,所以我没有资格做任何评价,所以这一方面是不是,我就点到为止,尊重他有自称什么名字的权利就好了。
  主持人:有网友说,每个人都有心灵的生活,这是他想了解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因为好像有的人会感觉,他的内心没有太丰富的内心生活。
  傅佩荣:只不过是他把内心生活忘记了,人很容易忘记自己,像西方哲学界的海德格尔,他说人类2千多年,以西方人来说,遗忘的存在本身,把存在都忘了,这样你就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浮浮沉沉。也有很多人把自己遗忘了,一辈子想到说我跟别人如何来往,我在别人心目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有取得什么我所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我所要的。不知道,因为别人都要了,我也要,看到别人受到其他人羡慕,我也要得到。他很可惜,恐怕永远不了解自己,所以在西方谈到哲学的时候,一定提到苏格拉底,他最喜欢用希腊的一座神殿上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到现在为止,西方从事心理治疗的学问,往往就跟病人沟通的时候结果提到,你认识你自己吗?你知道你自己要什么吗?别人要的不一定是你要的,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你要什么,这一生从何开始,我想每个人都有内心生活,只不过不一定完全这么严肃地看待,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傅佩荣:《心灵导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2 15:24
傅佩荣: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成为“大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15:42 新浪博客
傅佩荣:如果没有掌握到自我内在世界的话,你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会失去。

    精彩语录:

    你看一个人的穿衣,他住的地方,他开车子,各种言行表现,如果你问他说,你为什么说这个话?做这个事?他如果答案是别人都这样说,别人都这样做,他就忽略了自我。
    当下的成功学到底有多大作用
  主持人: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有一些人也是内心很丰富。现在有一个现象,在书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学方面的作品卖的特别好,教你如何去,多少天之内创造价值,或者如何达到成为企业家或者赚到更多的钱,类似成功学的作品非常受欢迎,您觉得这样的作品真的能带给人内心的幸福感吗?或者它对人内心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呢?
  傅佩荣:这种成功学通常也有两种层次,你要达到外在的成功不可能完全没有内在的修炼,你说我完全只看方法技术,而没有注意到我的人的本身的一种不断的学习,我的观念改变,性格陶冶都忘记的话,那个成功也很难,所以我对成功学的肯定就是说,他要求你达到某种外在的成功的时候,同时也会在某个程度上调整你内心的世界,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如果你把目的都放在外面的成功,以它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话,很可能本末倒置,到最后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但是如果这个可以量化,你刚才说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价格、资产这些,只要可以量化的话,你就永远比不完,你得到之后就发觉还有更高的欲望,这样一来的话就没完没了。所以我建议学习成功学的朋友,在追求成功的过程有一种自我修炼,将来一定要把焦点转过来,转成外面的成功跟失败有各种条件,比如说很多人投资,时机好的时候很容易成功,不好的时候你再努力多一倍也不见得成功,这个时候你就转到内在,我在生命的过程,经过这一段投资的经验,我恐怕增加了2、3岁,经过了几年的功夫,这就累计我的经验,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智慧,如果可以的话,至少这个过程没有浪费。这是我们希望的方式,不见得这么理想,成功学通常都是以非常明显的外在成就作为它的一个目标来吸引读者。
  主持人:所以还得多一些内心的修造,也是对自我的一些修造。您刚才说到很多人忽略了对自我的认识了,或者对自己真实的一个自我的一个了解了,说到自我的话,您觉得什么是自我?这个自我怎么理解?可能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不知道傅老师,可能您对很多内外的东西都能够有所了解,在您看来,自我的意思是什么?
  傅佩荣:平常我们讲自我的时候,不可能有一个纯粹的自我,这个自我都连着各种经验出现,西方有各种探讨,说这个自我,比如我在说话,有一个说话的我,把说话拿掉,自我在哪里?我现在正在感觉到这个风很凉快,或者我正在听到别人跟我说话,或者有各种电视画面出现,我看到了,离开这种生活经验的话,这个自我好像没有一个纯粹的自我,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你只有在行动的时候去区分,譬如说我就是我的身体,第一步,平时说我生病了,不是说我的身体生病了。第二步当我自由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是说我的手去做一件事,而是我在做一件事,所以我的身体跟我结合在一起,我的自由意志表现出这个我到底要做什么,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由,他的自我几乎不存在,只是别人的工具,按照别人的命令做一件事,他的自我就压制下来了。
    那现在人自我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给你自由,但是不见得快乐,因为你不知道自由怎么用,所以西方人宁可逃避自由,因为害怕责任。所以讲自由的时候,如果离开自由和责任, 这个自我是空洞的。小孩子往往是自由做一件事,我不要负责任,这个由父母来担,所以小孩子不太成熟,一直到有一天后果由他来负责,这个时候你才说,人有一个自我的世界。所以从身体的自我到心灵上的自我可以分不一样的层次,最后都是要从被动变主动,你变成主动之后就有自主性,有自主性,这个自主性的自己才能呈现出来。
    像儒家就会强调你要不要行仁,孔子说仁离我很远吗?我随时愿意帮助别人,我愿意帮助别人,我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人的力量的一个主体。在道家来说的话,庄子很喜欢讲真仁,代表很多是假仁,一般人假仁就是说,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生命的特质。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就到处追逐他的目标,但是一定要发现根源何在,根源就是道,外面的成功和失败根本不在乎。
    “丧失自我”有哪些表现特征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是外面的,同时,我会产生一个问题,有一部分人如果这部分人是认识自我的,那肯定有一部分人是没有认识自我或者丧失自我,这样一群人会有什么表现或者什么特征?
  傅佩荣:所谓的丧失自我在西方现在也有很多探讨,他们会强调说,别人或者众人他们,我们讲话很喜欢说别人都怎么样,当一个人都喜欢说别人都怎么样,所以我怎么样,这个别人代表一个时尚,一种风潮。所以你看一个人的穿衣,他住的地方,他开车子,各种言行表现,如果你问他说,你为什么说这个话?做这个事?他如果答案是别人都这样说,别人都这样做,他就忽略了自我。他如果说虽然是别人这样做,但是我自己选择的,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你可以讲出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
    所以现在看困难就在这里,因为你选择很多,选项很多,选项很多就觉得每一个都不错,又有一个潮流趋势告诉你选那个比较好,这个时候你选那个,你就要跟自己说,虽然别人都这样子选择,我也这样选择,但是理由我就要找出来,否则的话你只是众多像俊男美女很多很多,媒体上很多明星歌星,真是非常理想,但是你问他有理想吗?有自己的理解吗?不一定,有时候他说出来某些话也是别人的话,这就是现在人的困难。
    现在大家都在谈社会问题,就是每天发生的事,如果每天谈的问题都是发生的新闻,那么你就是生命里面没有你自己的内容,几个朋友在喝咖啡,10分钟以后就开始谈八卦了,这时候就问自己,难道人生命当中就受外面的控制吗?发生东西你就要那么关注吗?有没有自己关注的问题,孟子讲一句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招之患,他没有今天担心的事情,有一辈子永远的担心,担心什么呢?没有改善自己,没有成为古代的君子,伟大的人格,所以人的时间最怕浪费。浪费往往在不知不觉当中,一天一天过去了,忽然之间40、50了,我快60了, 想到就觉得害怕,是不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如果没有掌握到自我内在世界的话,你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会失去的,都不能算真的是你的,跟别人的都相差不多,恐怕只是一种外表的一种差异而已,所以到最后人还是要问你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这是一生成败的关键所在。
傅佩荣:《心灵导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2 15:25
傅佩荣:马英九受“色”困扰时爱读《中庸》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15:42 新浪博客
傅佩荣:名声就像皮球,别人没事就踢几下,不踢了就没有了,所以不能对名声太执着。

   精彩语录:
    以前有人问马英九,你长那么帅,有时候你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他说正常人都会有这种困扰。别人问他你怎么办?他说我有这种困扰就回家读读《中庸》,一念下去就有一股正气,就处之泰然。
    找回自我方法:每天至少有20分钟坐下来看书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这些丧失自我的一些表现,我觉得好像很普遍,好像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这样的表现,比如说聚会10分钟以后开始聊一些八卦的东西,所以对于丧失自我的人来说,或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怎么样能够把自我找回来,比如已经发生了丧失自我的状况,我怎么样去让自己再回归一下,有好的办法吗?
  傅佩荣:既然说起来,按照儒家的观点,孔子的观点,自我约束,这个不容易,有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聊天,很多话想讲,你能不能约束一下,话到口边留半句,做事留余地。这不容易!很多事情看情况,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这都是儒家的观念,这个我们都要用在现在的生活上检验,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没什么好谈的。学西方哲学也一样,我学了这套思想能不能用在自己的身上?用到了有效果,我再跟别人介绍,这是念书人自我的检验,约在实际的生活方面,每一个人每天至少有20分钟坐下来看看书,稍微收敛一下,当然我说看书真的是看书,新浪也要稍微停一下,20分钟翻书。
  主持人:不是看八卦杂志之类的,看一些比较有。
  傅佩荣:有内涵的,经过组织的有系统的知识,尤其是年纪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思考人生的东西,多少经典的东西等着我们看,别的时间可以看新浪看其他的媒体都可以看,20分钟从黑白的文字转变成为思想,让自己在生命的经验透过这些经典的对照体现出我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让自己感觉到说我的生命是我在活,我要自己负责的。如果说经过这样的训练的话,我相信两三个月以后,你就觉得自己会比较喜欢自己,就知道自己内心里面有一些是不能替代的,你就愿意说,我现在就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别人如何过我尊重,但是风潮怎么样变化,我可以某种程度上不受干扰,我永远保持某一部分自我的时间,在这个里面有一些原则我一定坚持,不是说大家都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该如何看待名、色、权
  主持人:多一些对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一些内心的成长的东西。说到这儿的话,其实很多网友包括我都特别想了解一下傅老师您怎么来看待名、色、权?
  傅佩荣:第一个名声是别人给的,一个人出名,有时候根本身不由己,你可以看到很多人莫名其妙出名了,出名之后名声,西方有个比喻很好,他说名声就跟雪球一样,从山上滚下来,开始很小,到最后越来越大,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另外一个比喻他说名声就像皮球一样,别人没事就踢几下,不踢了就没有了,所以不能对名声太执着,太执着的话,隔一阵就发现,别人以前默默无闻,现在就有名了,古人强调名跟实相符合,名副其实,名声很大但是没有这个条件,那很不好意思。
  第二个,色的问题比较单纯,这不是说你要就要,需要有其他人的配合,你到一个情况之后就要问自己有没有这个条件?比如说你结婚之后或者是有固定的朋友之后,你是不是还如何?因为常常碰到年轻的朋友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很难有太多的建议,因为这个缘分很多事情很难说,这一方面我们只能要求什么?你要自我约束,你碰到这些问题你要知道,你自己本身一定具有某种自主跟自制的能力,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个里面只有不断的自我修炼,并且要有自己的兴趣跟嗜好,就不会太过于受这方面的困扰。比如说我从台湾过来,现在马英九当上了总统,他以前别人问他,你长那么帅,有时候你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吗?他说正常人都会有这种困扰,别人问他你怎么办?他说我有这种困扰回家读书读《中庸》,一念下去就有一股正气,就处之泰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尊重每一个人,他也要设法尊重自己,所谓的好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孔子也提醒我们,孟子里面秦宣王也好色,让天下人都好色,每个人都得到情感的归宿,这是最高的理想,就个人来说一定要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放开江河决堤,后面不可收拾。
  第三个,权利,我从来没有得到任何的权利,所以我分析的时候会觉得隔靴搔痒,不见得说得到痛处,权利常常,我觉得是特殊社会上的阶层的互动关系造成的,权利在西方来说的话,一方面认为有权利什么都有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权利使人腐化,如果权利越大,腐化的程度越深,到最后总是要交棒的,权利交出去以后是一个腐化的自己,这不堪设想。你讲的三点我都有思考过,所以可以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主持人:还得从自己内心抵抗或者去面对,要知道怎么去对待这些东西,抵御得了诱惑,这是您的核心吗?
  傅佩荣:佛教里面有一句话,离开烦扰就没有菩提。这种烦恼每天都有,有名有色有权利,我去修行去算了,到深山里面藏起来,这个不是办法。菩提就是智慧,我每天在红尘里面,在烦恼里面让我自己觉得这个有困惑,那个有麻烦,修炼自己,久而久之就有真正的觉悟了,这个智慧出现的时候不但是光芒,从内在发出来也可以帮助很多人。因为人总是慢慢成长,我现在慢慢老去,到一个阶段成为长辈,就应该给年轻人有价值的建议,当然不能唱高调,这个时候他们如果说请你提供一些建议,你没有任何心得的话,那等于是枉做了长辈和前辈。
   哲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看看网友对您的问题,有网友想问一下傅老师,说傅老师您对人生的感悟得益于哲学的有哪些?
  傅佩荣:是的,说实在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念大学的阶段到后来念硕士生的阶段,我翻译过一本书,叫做《四大圣哲》,介绍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耶稣,当时我翻译出来觉得耗尽了力气,四位每一位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年轻的时候照他们这样讲,也没什么好过的,后来我学哲学以后受益太大了,受到什么好处呢?哲学家有三个特色,他们对人生问题的探讨第一个要澄清概念,就是说你不管谈任何问题,你要把概念说清楚,比如你学儒家,什么叫仁叫义都要讲清楚,学道家就知道什么叫道什么叫德,学习之后我对于很多人生的问题就尽量避免只是看名词。说这个人有名,我就要问什么是名?名的本质是什么?是外在还在内在?就可以慢慢分辨。
    第二个我就练习,你说善恶是否美丑对错都有标准,我就要问?标准是谁定的?为什么要这么定呢?这样就不会太盲目,跟别人来往,比如有人问我说,某某人是不是大师?我就要问大师的定义是什么?标准何在?是谁定的?他自己定,那无所谓,如果说出来我们都叫你大师,那就不一定了。
    第三个叫做建构系统,哲学一定要建构大的系统,把天地人打通,你要打通天跟地还有人类三方面打通的话才是系统,所以我学到中国跟西方的哲学,这些大的哲学家的系统我大概都学过一些,这样一来就把哲学给我的各种好处,澄清概念、设定义,建构系统,这个对我的人生的帮助太大了。用一句话来说,如果说没有哲学,人生就是盲目的。如果说离开了人生,哲学变成空洞的,变成纸上谈兵,两个结合在一起就会走得比较稳定。
傅佩荣:《心灵导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12 15:25
傅佩荣58岁的人生困惑:为何有人说话不算话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15:42 新浪博客
傅佩荣:我把幸运界定为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和幸运,从来不幻想忽然会中乐透。

    精彩语录:

    孔子四十而不惑他所不惑的是了解各种因果关系,孟子的时候,他说他到四十岁以后,不动心,所以儒家的思想里面提到四十岁往往就代表一个成年的阶段开始了,你不会有什么大的迷惑。
    我特别奉劝年轻的朋友,如果你现在有挫折,不要怕,正好是上天给你考验的机会,借这个机会开发自己潜能,将来可能能够对未来更有信心。
    如何理解男人“四十不惑”
  主持人:再看其他的问题,老师,您的名著《哲学与人生》,《心灵导师》能不能解决一个人所遇到的全部问题或者人生中全部的问题?
  傅佩荣:我们说到人生的全部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个别差异,所遭遇的环境不可能复制,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要了解从宇宙开始以来,你现在这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说你把《哲学和人生》,或者《心灵导师》这样的书拿来看的时候,也是很多人的经验,综合起来以后成为一套系统提供给你参考。我们教的是方法而不是答案,譬如说你要帮一个人,给他一条鱼不如教他怎么钓鱼,我们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是不一定有方法,所以我过去这么多年所做的事就是要设法从中西各大哲学家的思想里面抽出他们的方法以及他们透过的方法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有时候你可以跟别人说这个方法很好,你必须有根据,所以这些书在谈到人生问题是相当全面的,包括身心灵,生前死后宗教问题都会碰到,但是你说能不能解决呢?他能够解释,要不要解决?如何解决?看你个人如何去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主持人:还是要看个人的命运。傅老师您的年龄大概处在哪个年龄段?人生的哪个阶段了?
  傅佩荣:我是1950年出生的,已经58岁了。
  主持人:其实我是想知道,到您这个年龄段的人还会有疑惑?或者说人生的困惑吗?如果要真的有的话,对于您来说您的困惑又是什么呢?
  傅佩荣:我们还是举孔孟子为例子,孔子四十而不惑,他说他真的没有迷惑吗?我们也知道,四十而不惑是对于人间的事情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比如你谈什么是人生问题,我常常讲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视看各种新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就这些天灾人祸,或者一些好的事情,你都知道是人类做出来,其实你去找历史的话,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类似的事情,好的坏的都有,有什么好迷惑呢?你迷惑的是说你自己碰到几个选择的时候,你怎么选择?比如说我父母如果还健在的话,我如何孝顺他们?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我跟他们如何相处?这些往往都是事后才有先见之明,所以为什么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让你避开这些问题,所以你提到说在这个阶段会不会有迷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他所不惑的是了解各种因果关系,孟子的时候,他说他到四十岁以后,不动心,所以儒家的思想里面提到四十岁往往就代表一个成年的阶段开始了,你不会有什么大的迷惑。小的困惑是有了,比如说今天出门要不要带雨伞,很迷惑,要下雨又不下雨,这个不能算,其他任何事情说实在的,会不会有什么迷惑?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到底有什么样的困惑呢?我的困惑现在如果还有的话只有一点,就是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有些人说话不算话呢?因为我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我自己从来不欠别人钱,有人欠我钱为什么不还呢?想不通,他跟我结构不一样吗?所以我后来学道家之后比较好,别人欠我钱不要计较,想开一点,像我主张人性向善,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人性的成分比较复杂一点,所以有时候常常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一点上对我来说还是有一些困惑(笑)。
  主持人: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都是可以忽略掉的。
  傅佩荣:对,就是一些小插曲,有的时候人生增加一些趣味,但是我也了解别人有别人的困难,这个比较重要,我们算很幸运,我把幸运界定为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和幸运。我从来不幻想,没有耕耘忽然中了乐透,我的幸运在于只要有了耕耘就有了收获,但是有多人耕耘得很辛苦,没有收获,这有时候问你自己有没有选对方向的问题,选对目标的问题,像很多人考高考,有些人选某一个科系念得很顺利,但是另一个人念不好 ,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所造成的。
    傅佩荣:如何从口吃成长为演讲家
  主持人:我们看网友其他的问题,现在有许多大的企业和机关单位都争相请您去做有关人生的演讲和讲座,想问您怎么从当年还有一点口吃的青年变成现在的一个大师的?
  傅佩荣:说到口吃不是有一点口吃,是口吃非常严重的。我以前小时候从8岁到17岁,小学三年级到高二,公开场合没有讲过半句话,讲不出来,一讲话别人就笑。但是给我两个改变,第一个我从来不嘲笑别人,第二个我从来不迟到,这都是互相尊重的开始。我自己小时候有这样的遭遇,我觉得事后想起来反而很幸运,让自己比较能够谦卑,比较能够跟别人以平等的心互动。另外一个使我很珍惜说话的机会,比如今天你给我这么好的机会的说话,我觉得一定要讲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对于听众和网友有一些参考价值的,我珍惜这个机会,那么很多人在我演讲的时候,我都会先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单位?他们要谈什么问题?听的人的年龄层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背景如何,大概多要知道一下,怎么讲是一个方式,讲的内容其实都一样,我这几年讲的都是国学,儒家、道家,怎么讲怎么包装,怎么讲到别人有兴趣的故事,这个比较重要,挑战在这个地方,很多时候大概都要经过10分钟,上来一看这些人的反映怎么样?这个笑话没有人笑,就换一个,这个挑战比较大,其他的话人生的遭遇由于在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奉劝年轻的朋友,如果你现在有挫折,不要怕,正好是上天给你考验的机会,借这个机会开发自己潜能,将来可能能够对未来更有信心。
  主持人:其实我也能想到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也听了很多的讲座和演讲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内容已经忘记了,只是记得听完演讲以后感觉特别有力量,特别振奋,觉得想做一点什么事或者很受煽动的感觉,但是事后可能对到底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又淡忘掉了,只记得当初很激动,所以傅老师您觉得演讲对于听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或者它的这种力量能够保持多长一段时间?
  傅佩荣:这个很好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也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方式测定,演讲听得多会有两个困难,第一个很多人在讲他们的意见比如说矛盾,比如我讲国学,我讲人性向善,有很多人讲人性本善,后来学生一听到底谁对呢?第二个是你刚才说的,隔了几天没有这种热忱了,我的学生跟我开玩笑,每次上课就像来充电,隔了三天又没有电了,又觉得需要再补充能量,一定要自己阅读,每天看书20分钟,打开书来看,打开经典感觉到说语言的经典透过这些文字进入到你的思想里面去,这是我们必须要自己做的工作。
    在北川中学演讲感动现场每个人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有关于您去四川,您去四川北川中学了,据说您在上台做演讲之前,犹豫了大概有几分钟的样子,您这个犹豫是什么原因呢?
  傅佩荣:我这一生第一次碰到这么样特殊的情况,因为现场的学生们大多数家里面都出了一些事故,因为地震太严重了,学校的同学有一半都罹难了。所以我们自己家里面都没有事,你再跟他们讲说没有事情,你不了解别人的痛苦,不是我了解你们一句话就算了,所以当时我在考虑,这一生演讲上千场了,怎么面对这些特殊状况特殊遭遇的年轻的学生,让他们暂时化解他们的困扰,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还有勇气迎接未来。所以我就设法从人类整个历史上各种苦难的经验做了一个介绍,让他们知道说上天给你们这么大的考验,肯定希望你活下来,将来有一种更大的成就,对个人对人类都应该有更积极的帮助,所以我的主轴,我大概思考了一下我才上台跟他们谈内容。
  主持人:您当时讲的东西您是以什么方式跟他们讲的,您说内容是一样的,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方式,这个方式我们很简单的介绍一下。
  傅佩荣:当时我的观点就是你今天活下来,你就感觉到生命有这么大的痛苦让你思考,这个思考一定可以更深刻更完整,所以你必须去问,你将来怎么过这一生,当然是有意义的人生,过成功的人生。怎么样叫有意义?我就想到四个简单的标准,第一个要有目标,阶段性的目标还有人生整体的目标。第二个要全力以赴朝目标奋斗,光有目标没有用。第三个自得其乐。奋斗很辛苦,所以自得其乐就可以取得一种调节跟平衡。最后要提升心灵,你不断的年龄成长,将来从关心自我到关心别人,到最后可以服务社会,越来越提升,越来越扩张自己的善意。所以从目标明确、全力以赴、自得其乐、提升心灵连贯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的理解,学生们当时听了,我自己的感觉他们觉得可以听得进去。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傅老师今天跟各位网友分享了一下怎么样让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今天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看,也希望傅老师以后继续到我们新浪来做客,谢谢傅老师,再见。
  (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傅佩荣:《心灵导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