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仁祥 曾凡忠最大的目标是,收集更多的报纸,将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十年来,曾凡忠痴迷集报,花费五万多元,行程十万里,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为收集报纸,他放弃了工作,先后收藏有古今中外各类报纸60000多份,7000多个种类,成为东莞名副其实的集报大王。 曾凡忠告诉记者,今年是他集报的关键一年,他将与全国各地报友广泛联系和交流,收集购买各种报纸,预计到今年底自己收藏报纸达到10000种,超过现在藏有9000多种报纸的北京图书馆。澳门回归前夕,他向全国各地报友发出征集信数百封,将收集反映澳门回归内容的有关报纸资料,自费义务举办了迎澳门回归剪报展,同时还自费到乡镇进行了巡回义展,共有3万多人参展,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他已先后在湖南、广东东莞等地举办过自己的藏报展览。 “集报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报中自有黄金屋。”曾凡忠如是说。他还表示,准备在今年底将收集10000种报纸后,建一个报纸展览馆,免费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 目前,曾凡忠成了报纸收藏家,他的事迹先后被国内外数十家报刊电视台采访报道,有“集报大王”美誉。 十年痴迷集近万种报纸 日前,记者相约来到曾凡忠的家,就如同走进报纸的海洋。地板上、床底下、铁架上、木柜里堆放的全是报纸。他收集的有日报、晚报、党政机关报、企业报、解放区报、文革早期报、清朝时期的官报和外国报纸,共16个国家,7000多个种类60000多份。 曾凡忠告诉记者,1993年,他在师范读书时就开始收集报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工作后,他集报更勤,工资除了吃用、日常开支等大部分都用于集报了。每隔一两天,他都要去邮寄几十包报纸与全国各地的报友交换,一有空就到各个废品收购站去“淘”报纸。 为了丰富报纸的种类,曾凡忠每年花上千元订全国各地的报纸。每当报社出特刊、纪念刊、号外或重大节日报纸时,他更是要购买多份。香港澳门回归期间,他提前半个月向10多个报社汇款直接邮购。 前年,他刚到东莞不久,听说一个报刊亭摊主有多份200版的世纪之交《广州日报》,每份要20元,他二话不说全部买了下来。去年,各报报道的诸如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号外,只要报摊上有的报纸,他全部都买下来。 读千家报使他文如泉涌 曾凡忠在集报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分目录装包和保存的方法。为了使收藏的报纸不发霉变质,他每个月都要花几天时间整理报纸。然后用隔绝空气的薄膜塑料包装好,保持报纸的干燥。他说,这样收集的报纸保留时间会更长些。 在漂泊打工的日子,他每天不忘集报,不忘读报。8年来,他在集报的同时,迷上了文学写作,先后在《中国诗坛》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获全国“十佳诗歌新人”和现代群体主义诗歌大赛一等奖。 目前,他已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中外报纸,其中有珍稀奇特报,如香味报、雨伞报等;特殊时期报纸,如延安解放区《群众日报》、文革时期上百种报纸;民族特色的藏文《西藏日报》、维吾尔文《新疆日报》、壮文《广西民族报》、朝鲜文《吉林朝鲜文报》等;外国报纸,如美国的《侨报》、日本的《朝日新闻》(日文)、朝鲜的《平壤日报》(朝鲜文)、德国的《莱茵报》(德文)、前苏联的《真理报》;我国清朝宣统年间的《北洋官报》和光绪年间的《政治官报》等,以及大量港、澳、台地区报纸和各个时期的大量试创刊、纪念号报纸。 意外收获:与百名报友结下深厚友谊 曾凡忠表示,集报已成为自己“人生第一快事”。他用自己的一篇白话文对快乐做了另一种阐释:“看杂文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心中痛快无比;睹时事感风云变,观奇闻趣事拍案抚掌,道天下事无奇不有;品美文如云游缥缈之佳境。不知不觉冥思报中妙文佳句遂恍然入梦,恰是自有书香梦中来”。 曾凡忠说:“集报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追求。多年来,因为集报,我的衣着俭朴,生活简单。虽说集报是件苦差事,要经常走访报友,寄报并写信交流,但我却收获了友谊。”贵州省“集报大王”石天柱写信勉励他:多多集报,好好研究报纸。新疆一位报友邮寄来了当地的维吾尔文、蒙文、朝鲜文、藏文报纸收藏版,丰富了他的收藏种类。内蒙古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报友和他交流集报数年,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目前,曾凡忠与百多名报友结下深厚友谊,其中有报社老总、大学教授、编辑记者,也有普通的教师、工人、农民和军人。 如今,曾凡忠对自己所集的每份报纸都如数家珍,并视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曾有一位港商闻讯愿出高价收购他的报纸,被婉言谢绝。 未来目标:申请世界集报吉尼斯记录 曾凡忠集报到痴迷程度,不管双休日或者晚上,他陶醉在报纸百科全书里。他说,每当收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友寄的报纸时,捧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报,心里就格外地激动。如果几天没有收集报纸,就格外的烦躁。因为集报,他主动辞掉原来待遇丰厚的工作,许多人不理解他,骂他是傻瓜。他全然不顾,认为报纸中也有“黄金屋”,只是各人追求的意义不同罢了。 曾凡忠说,集报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朋友们的眼中,他不仅是个知识渊博的人,还是一个百事通。若需要什么资料,问他有求必应。1999年10月,他自费数千元在湖南老家永州举办首届大型个人集报展,共展出晚清、民国、文革、解放区至今的各种报纸3200种,分为政治、经济、文化、试创刊号、祖国成就等二十多个专题,当地万余各界人士参观留言,深受好评。同年12月,为了迎澳门回归,他向全国各地报友发出征集信,广泛收集反映澳门回归内容的报纸、资料,自费举办了迎澳门回归剪报展,内容分为澳门历史、澳门经济文化、澳门习俗等,共展出剪报资料240份,图片120幅。 曾凡忠向记者表示,他将集报当成工作一样永远干下去,将来收集更多报纸,申请世界集报吉尼斯记录。今年底,他预计达到集10000种报纸目标后,建一个私人报纸展览馆,免费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 真情表白:我是《信息时报》忠实读者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曾凡忠收藏的数万份报纸中,有各个时期出版的《信息时报》。曾凡忠告诉记者,自己从1995年就开始收藏过本报,那时报头为红颜色,对开四版大报,其中一、四版面为彩色的,二、三版是黑白的。 同时记者看到,在他的收藏中,有本报《新东莞》的创刊版,虽有点发黄,但保存的相当完好。他说:“《信息时报》这几年的变化很突出,现在的版面比起以前漂亮很多,新闻信息量也大。我是《信息时报》的忠实读者,喜欢看本报的主版A叠新闻。不少东莞市民和我一样,认为A版的新闻很鲜活,贴近都市百姓生活,讲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这是本报的一大卖点,也是本报的最大优势。”最后,曾凡忠“祝愿本报越办越好”,作为本报《新东莞》创刊一周年的祝贺。 收藏趣事:买到“文革”期间报纸 截至现在,曾凡忠先后到过广西、海南、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数万里。去年,在南京街头,他意外地从旧书报交易市场,买到一份民国期间的《南京人》报,对此他欣喜若狂。 在海南旅游,返回时他竟背上50多斤的报纸作为和家人的见面礼物。一次,听一位同事说老家有一位老人收集了文革时期的报纸,开始老人不愿意出卖,他和老人谈收集报纸的乐趣和意义,老人终于被他的执着感动了,捧出了多年收藏的“文革”期间报纸。曾凡忠把口袋里的几百多元钱全部给了老人作为感谢,自己一个人带着报纸徒步几十多里路回家。 曾凡忠其人 曾凡忠,男,1972年4月生,瑶族,湖南永州人,报纸收藏家。现为东莞某广告设计公司总经理。1994年开始集报,1999年10月,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自费举办湖南省永州市首届大型个人集报展。同年12月,为迎澳门回归,义务举办迎澳门回归剪报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1999年开始了集报之旅,先后赴广西、海南、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行程5万公里,收集中国清朝晚期到现在的各地珍贵报纸和部分外国报纸近8000种,60000多份。业余从事写作,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其事迹被《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四十多家报刊电视台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