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新闻浅析 |
牛光夏 |
2006年12月25日 |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它的海量的存储信息、超级链接所带来的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及其个性化的服务,使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及数码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从而导致“参与式新闻”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传播领域,“博客记者”、“公民记者”、“市民记者”成为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当记者”则成为多元话语时代的传播理念。 “参与式新闻”这一概念源起于美国,英文名为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articipator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的机会、供人分享的”,参与式新闻即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数码和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又被称为“公民新闻”、“草根报道”。在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著作《We the Media》一书中,他把参与式新闻定义为:“一个或一群公民,搜集、报导、分析、散播新闻和信息的积极行动,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的、可信的、准确的、广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 ① ,在书中他把民治和民享看做是这种草根新闻的根本特点。 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历程 被称为“个人媒体”的博客(亦即“网络日志”,台湾称之为“部落格”)近年风生水起,即是互联网络技术条件下促生的参与式新闻的一种典型表现。在国外博客新闻源于上世纪90年代德拉吉对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的报道,而在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做过《纽约日报》记者的奥布瑞顿开设了一个名为“回到伊拉克” (www.back-to-iraq.com)个人网站,向订购他的伊战新闻的网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他利用这些费用完成他到伊拉克的新闻采制,被称为“第一位专业化的博客战地记者”、“第一位独立的网络记者“。较早研究这一新闻传播现象的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Jay Rosen认为,网络技术为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 在国内,自2003年“木子美现象”后,博客开始为人们认识,此后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和生活。在2006年的“两会”报道中,博客成为一个关键词。各媒体的一些名记者、名主持人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博客等,籍此征集民众感兴趣和关注度高的选题。在人民网专门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设的“两会博客”中,有六位政协委员和两位人大代表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以倾听民声、搜集民意和传达民意。由此,中国的“选民”突然发现可以与他们的代表“零距离接触”和“互动”了,此举被网民和媒体盛赞为“拉近了两会同民众的距离”。 除个人博客外,各种网络社区、论坛、BBS等,都可以成为参与式新闻的发布和传播平台。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模式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是受众主动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这类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主流媒体或其记者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博客网页,而受众则通过电子邮件或直接发贴对某些新闻事实作评论或补充;另一方面表现为受众直接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去,如有些报纸为某一新闻活动策划征集“市民记者”参与报道,这是2005年9月29日《南京晨报》刊登的一则启事:“十运盛会即将来临,南京晨报现招募200名‘十运市民记者’,您愿意抓住这个机会加入我们的报道队伍,用您手中的笔记录盛会一景吗?职责:负责报道与十运会有关的社会新闻;要求:身体健康、关注十运、新闻敏感性强,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吃苦耐劳并服从晨报统一调度……” 2006年《三峡商报》自4月27日征集10名“市民记者”现场播报各地黄金周旅游新闻,大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报名者众多,市民记者的报道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他们想知道从普通人角度出发而报道的新闻事实。《南京零距离》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则鼓励和支持那些拥有DV机的民众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下身边的新闻,提供给他们,甚至聘请了一些素质较高人士作为特约记者,从而能够 “短平快”地把新闻现场零距离地呈现在屏幕上。 二是在各大新闻信息网站或综合网站的博客板块或社区新闻、BBS、论坛上,网民上传自已的文字或视频、音频的原始资料,发表自己的评论,发布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闻事实。 三是独立的参与式新闻网站。如韩国的OhmyNews(我的新闻)网站,一个主要由业余记者提供新闻的网络媒体,它高举“每一个市民都是记者”的旗帜,在韩国掀起了市民个体参与新闻报道的浪潮。网站创办时,业余记者数是727人,现在已经有38000人以上,包括大学生、教师、白领、家庭主妇,每天有150-200条市民记者写就的新闻发布在OhmyNews上,平均每篇文章有3500条评论。 参与式新闻的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②,是人们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新闻价值取向,则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诸要素的侧重与取舍。对于这些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对于所发布的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是以接近性为第一要素,即与他们在地理、心理、职业、年龄等方面较为接近 ;其次是对趣味性的追求,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认为会引起其他人的兴趣和关注的,再次是对及时性的追求,尽快地把自己掌握的新闻信息发布出去,但由于不像报纸、电台、电视台那样有截稿时间等等的限制,不发布也不会对自己有何不利,所以时效性并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至于重要性、显著性,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有时和传统媒体的会大相径庭。另外,一般而言,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也不会像正规媒体那样严格和苛刻,也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与式新闻的报道方式 对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主体来说,他们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可以采取他们愿意采取的任意方式、任何体裁、任一角度和立场,他们没有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方式的束缚,文言或白话、方言或普通话、书信体或对话体、倒金字塔还是章回体,完全随心所欲、一吐为快,可以尽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参与式新闻引发的思考 大量的事实证明:新技术产生的新媒介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的传播平台,发布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身感受到的、亲手拍摄下来的新闻,表达他们最直接、最真实的观点。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一类来自“草根记者”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如美国的“9·11”事件、东南亚的海啸、英国伦敦的地铁爆炸案等等,这些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来自普通民众而非职业记者。据美联社报道,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有3000个普通民众向美国航天管理部门和《达拉斯晨报》,提供了他们的目击材料,包括文字、照片和影像,而之前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初次出现致命故障的时候,是美国的一家在线论坛首先披露了这一信息,比美联社对此发的电讯稿早了11分钟。 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Grassroots媒体网的创始人丹·吉尔摩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往的历史由新闻记者撰写,但现在的历史由人民大众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新一代媒体将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新一代媒体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这句话有危言耸听之嫌,传统媒体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力量。但可以预言:在未来的新闻事业中,传统媒体的专职记者和一群出色的业余报道者将会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民众在他们的博客或播客中所提供的信息将会成为传统媒体一个生生不息的、巨大的新闻信息源,在去年的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造成的停水事件中,杭州的《都市快报》就连载了东北一市民的博客日志,作为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那么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效果会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相应地新闻媒介组织对新闻传播的控制也会越来越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新闻传播现象。 同时,由于普通民众新闻职业素养的缺乏,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的监管缺失,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参与新闻传播,难免使新闻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这些积极参与新闻传播的草根民众来说,如何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守法规、加强自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媒介,提高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力,增强对新闻信息的采编制作能力,是每一位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都面临的问题,这就又牵涉到了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这些新的个体传播活动,更好地使参与式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补互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事业内涵会不会由此改变;没有职业道德规则的界定及行业、协会纪律的管理,将由谁来约束和规范这些个体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提上日程等等,都是应当引起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甚至是全社会关注的新课题。 注释: ①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2005. p3. ②陈祖声,张宗厚.简明新闻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p 271.(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 |
胡泳: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 |
时间:2006年04月23日 |
|
新闻、信息与简报的基本写法 |
作者:佚名 |
信息、简报是新闻的一种体裁,多用于党政机关内部,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政议政、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写作方式基本一致。信息、简报也可以在报纸上发表,用以反映部门内部最新工作动态。 |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孙猛 |
| ||
作者:郭光华 | ||
|
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这种新闻竞争越来越多地变成了选题差异化的竞争,变成了对同一题材独家视角、独家判断和独家表现形式的竞争,变成了谁提供的新闻产品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竞争。因此,各家媒体越来越重视报道的策划。 笔者现结合《唐山劳动日报》的实践谈几点关于新闻策划的粗浅看法。 在选题上,要务求一个“准”字。选题是新闻策划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优劣,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宣传品位和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报纸的新闻舆论导向。作为地市党报,要弘扬主旋律,及时准确地报道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方针、政策、决策等,同时要抓住读者的心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中央精神和群众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上进行选题策划。2000年,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五城”的战略目标,并将其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里,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唐山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政府关切,群众关心。《唐山劳动日报》抓住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了“闯红灯”现象系列报道,记者走上街头,目击闯红灯现象,政协委员、社科专家、大学教授、在校学生等就此发表意见,机关、学校、企业、街道干部群众来电来函,对“诊治”自行车之乱现象献计献策。在刊发大量稿件的同时,配发了《大家都来关注“闯红灯”现象》、《从我做起》等评论员文章。此系列报道对全体市民进行了一次遵章守纪的素质教育,对倡导文明新风、推进文明城创建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形式上,要讲究一个“新”字。新闻策划,选准主题是前提、是基础,同时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要提高新闻策划水平,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猎的领域,同时也要采取别人未曾试用的形式,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报道形式会给报道内容增添新的内涵和效果,报纸版面需要用不同的形式来装点、美化,它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载体运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匠心独运,真正使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2003年《唐山劳动日报》策划了一个栏目“下岗职工讲述再就业故事”,它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记者整理的方式,真切地讲出了下岗职工的心理变化,说出了再就业历程中的坎坷辛酸,同时也利用这个平台,展现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绩。文章见报后,编辑部经常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在编排上,我们基本采取了固定版面位置、统一标题制作、统一配发照片的做法,看后令人耳目一新。 在写作上,要力争一个“精”字。对重大新闻进行策划报道,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报社的整体水平,其报道效果如何也会直接影响报纸的形象。因此进行新闻策划不仅要选准报道主题,确定合适的报道形式,而且要组织记者写好每一篇文章,使策划的报道可读、可亲、可信。所以,策划新闻报道还要考虑文章主题用哪些素材来表现,从哪个角度切入,写到哪种程度,需要几位记者来完成等等,这都需要进行仔细研究、精心策划。《唐山劳动日报》2003年策划《众志成城战瘟神》报道时,先是组织记者对文章的采访、谋篇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确定文章采写的角度、对象、重点等。初稿写成后,又组织整体攻关,筛选素材,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使文章既有事实,又饱含感情。市委、市政府心系人民、迎难而上、果断决策、科学指挥,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冲锋陷阵、攻坚克难,社会各界群众风雨同舟、奉献爱心、共铸丰碑,经过抗震洗礼的唐山人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万众一心抗“非典”的壮丽凯歌。文章见报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不仅大大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精神需求。 (作者:唐山劳动日报) |
| ||
作者:高钢 | ||
|
| ||
作者:陈燕 | ||
|
| ||
作者:赵志立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