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季超致《槐荫论坛·学苑》三位斑竹的信 | |
管季超 | |
何版、闪闪、英雄三位斑竹: 我这大半生似乎得到什么东西都肯定了比别人慢几拍:高考时数学一门课考得糟糕至极,等到明白一张大学文凭在生活中重要得很的时候,只好又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去补;别人已拿到了福利房的钥匙,我才想起去找领导申请;别人家买第二部彩电时,我才刚刚看上彩电;连买菜都是如此,我老婆老爱买些快“巴园”的季节尾菜来吃,她说咱比不上人家工资高的,忍忍吧,抢着买刚上市的菜太贵,迟一点儿也没关系。 “触网”也是如此,我老听别人闲谈时聊到《槐荫论坛》,说如何如何过瘾。或许是一直对“阅网”保持着警惕,迟至今年元月5日以后,才得老同学“胃友”、网上大虾杨柳风指点,开始去看看《槐荫论坛》。 这其实是好事,让人总感到必须“攒劲儿”才能追上别人。 一件事要么不挨边儿,譬如把脑袋削得尖一些(我是秃顶,真要削起来或许比别人还省几刀)之类,就从来没操心过;真要沾了边儿,产生了兴趣,就舍得下气力去研究、付出。我的这种秉性,往好了说,是舍得吃点憨亏,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往坏了说,是犯傻,冒傻气! 既已看到《槐荫论坛》,其中又有几个“一见钟情”的栏目,就干脆“让我一次爱个够”,下神的细看! 我的日常工作非常忙(连寒暑假和节假日都自己给自己布置一大堆任务,很少感到百无聊赖,倒是常常觉得一天如果有28小时才好),从去年5月份起又为外地近十家网站《管季超工作室》撰写稿件,只要有空儿,就找点话题胡谄一篇。这不,下周又有武汉一家综合文化类网站给我开了一间新的“联锁店”,我肯定要按时发文字去“剪彩”。 作一游客,逛到“学苑”,得到何版、闪闪、英雄三位斑竹的抬举,又是给我发“小红花”(加分)、又是为俺老脸上抹胭脂(文题飘红)、最后又让大堂领班带咱进到“雅座包厢”,陪澴东大侠老哥喝酒,搞得人“甚不过意”。更有不少不知名姓的热情网友站在跑道两连儿,不时塞两句“老管!加油!”搞得我上气不接下气、青筋暴暴地也要“恶虽”地往前直“标”! 不卖把子力气,还真对不起列位朋友! 我从来不曾畏怯过权之威,从来都是公开表达个人见解(长着个嘴巴,除了让它吃饭,咱也不让它是“闲置资产”)。 最怕啥?怕人信任!怕人敬重!怕人真诚善意的期待!每每有人示我以信任以敬重,高帽子一戴,都会“货”得我累得够呛。 这好像也符合正常逻辑。女伢们描眉画眼,那是为了把漂亮的脸盘子隆重展示给心仪的糙子伢看;我着中年男将,也话逢知己万把字嫌少,古人早进过“士为知己者死”么。 网络好神奇呀!可以互动参与(真正的“众议院”),可以平等共享(“和尚摸得阿Q也摸得”),可以多媒体融合(静态图文和动态视频、音乐一齐上)。当网络将全社会连接成一个无缝沟通的整体时,它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互联网上有足够的集体智慧洞穿虚伪,追求真相,表达民意,匡扶正义。 无论怎么说,网络进入我们的生活,是利多多而弊少少。用得好,有百利而无一弊! 我一直坚持用真名实姓在网上发言,一是想逼着自己尽可能审慎,尽量摒弃游戏心态;二也方便别人如果有不同见解,可以直接打电话找我,拍砖更加稳准狠。 借给斑竹们写这封信,明明白白地表达鄙人如下观点: 一、我的政治态度。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的。 我和我的同龄人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见证了国家不断走向繁荣进步的历史,非常珍惜国家现在这样的祥和盛世。来之不易啊! 香港回归的电视转播我看了不下五遍,神六上天的电视转播看一次感动一次。胡总书记与几十位非洲国家总统一一握手的画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祥和稳定富强,国人才能共享荣光。 我坚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二、我的职业信念。 教育工作平凡、辛苦,收入并不高。在绝大多数国家,教师职业都算不上最好的职业!别说发达国家了,就是咱们比过去教过的许多学生,工资也少得多。我与自己“混得好”的同学比,也差好大一截!“人比人,气死人”,有时还真不敢多比。 现在的伢儿也不好教,家长整体文化素质和质疑水平提高了,对老师的“挑剔”也多起来。咱再如果横着望高一比,难免不生些闲气。 但哪个硬要否定教师工作的伟大,我是明确表示不认同的!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家长可怜巴巴地指望咱们老师将其子女送入“龙门”。说“今天的教育,就是国家的未来”,一点儿不夸张! 咱没有干行政工作常坐主席台或经商赚大钱的本事,即或想不爱教育工作也不成了,因为没别的活儿适合我干,年纪也一大把了。既然如此,那就拼老命把手头上的活路尽量去干好。“有怨有悔”时也对得起每个月发的工资。 三、我想借助《槐荫论坛·学苑》做些什么? 我想陆续上传我区一些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类文稿,向网友作推介。 一线教师工作繁重,大量宝贵的实践智慧无暇去形成文字,需要我们教研员善于发现、帮着提炼,协助他们穿针引线,将好布料缝制成皮尔卡丹。 虽然我也挺忙,但总比一线教师朋友们心理压力要小些,时间上也稍微活泛一点儿,帮一线教师朋友做一点“文秘”工作或为他们的教科研成果当个“助产士”,催生一下,是应当应份的,咱也干得了!能出好活儿! 例如我区肖港初中教科室主任肖树伟同志创新性的教科研工作,我区车站中学数学教师殷菊桥老师和肖港初中徐金星老师以及孝感一中一群优秀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的“绝招”,我区区直机关幼儿园、杨店、肖港、祝站、朱湖幼儿园的一群女将们在学前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的感人事迹,我区杨店一小刘喜鸿、毛陈镇小梁维学、区实小艺术教研组等优秀音美教师和教研群体的实践探索,还有我在最近四年《孝南区小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大赛》中发现的深具潜质的后起之秀等等,咱们孝南区可敬可佩敬业爱岗的好老师是不少的!我巴不得尽早介绍给网友。 市直学校和外县市一些我熟识、佩服的教育界同行,也会尽我所知、所能作热情的推介。 好事一天做不完,我会不停地慢慢去做;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苑网友们多发精华好帖哈! 三位斑竹网上的跟帖我已细看,我也会一直关注着你们以及各位网友的努力! 借帖说话:祝学苑各位教师网友在平凡琐屑的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楚王”等网友有热情的“唱和”,不敢“却”他们的盛意,提前回来发帖! 孝南教师网民管季超 08-3-1 晨五时半 |
【多媒体论坛】《槐荫论坛点击》的新闻特色…………………………李红艳(91) | |
(2006-08-29 08:48:51) | |
李红艳(孝感晚报社 432000) 2005年8月17日,一个全新的栏目《槐荫论坛点击》在孝感晚报“网络看点”专版推出。数月的实践证明,此栏目以其鲜明的个性,独一无二的创新内容,成为张扬报纸个性特色,与网友、读者等多方真诚沟通的一大品牌。 搭建网纸互动平台 由孝感日报社创建的孝感新闻信息网是本地点击量最高的门户型“第四媒体”,其主打频道“槐荫论坛”以“关爱孝感身边人,关注孝感身边事”为主旨,是本地人气最为火爆的网上社区。孝感日报、孝感晚报每日刊发的焦点、热点新闻事件,一经在槐荫论坛上转载,便会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点评。此情此景下,社领导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新之举:在孝感晚报上开辟“网络看点”专版,以《槐荫论坛点击》为专栏,每周集中刊发网友针对某一话题展开的讨论。 精心挑选论坛话题 每周推出一个话题后,论坛管理员以短信方式,组织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网民跟帖。在严守宣传纪律的原则下,《槐荫论坛点击》主持人和版面编辑选择部分网友言论,经过分类编排后,配上作者网名刊发。已刊发的话题内容大致可分四类: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家庭、婚恋或情感;流行的娱乐现象。 如《孝南区环境投诉中心为客商“护航”》一文在孝感晚报刊发后,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如何优化孝感发展环境的议论。本报以《众说纷纭话环境》为题,在“网络看点”专版刊发。栏目编辑对网友的话题进行分类整合,以“将‘官念’变为‘服务’”,“在‘环境’中话招商”,“对身边‘环境’的看法”,“优化‘环境’的建议建言”四个视角集中网友的言论。《毗邻武汉的孝感如何发展?》则以“类比”、“思考”、“发展”、“献计”四个主题发表网友的言论。《愿“中华老字号”重放光彩》以“孝感米酒馆的发展”为题,表达网友对孝感米酒馆的“现状之谏”、“环境之谏”、“发展之谏”。 针对某些社会现象,《槐荫论坛点击》施行了舆论监督。如《也说“北正街无垃圾箱”现象》,众网友提出疑问与建议:基础设施是否到位;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吗;理顺体制,认真落实;公民要加强自律等等。《民工讨薪难--民工讨薪讨来杀身之祸》,聚集了网友对包工头为富不仁的谴责,对谁来保障民工权益的深思和要用法律手段保护民工权益的建议。《钢铲,“铲”出了啥?》则是晚报刊发《一环卫工人被“铲”》一文后,网友发出的思考、呼声和建议。 《槐荫论坛点击》对人间真情、婚恋、家庭困惑也展开了讨论。如《人间自有真情在--从“爱心接力”谈起》、《火焰下,燃烧的是爱情吗?--应城一青年为爱点火自焚》、《给平凡的日子加点“糖”--网友眼中的元宵节、情人节》等。 针对流行风尚、娱乐现象,《槐荫论坛点击》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如《七嘴八舌谈“超女”》、《“韩流”袭来激起千层浪--网友热评〈大长今〉》。 论坛点击引发的效应 《槐荫论坛点击》专栏一经推出,就以其高度的贴近性、亲和力与强大的互动性、参与性凝聚了广大读者、网民的注意力,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槐荫论坛点击》所激发的效应是多方面的。 一是创新了新闻宣传的模式,实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双赢。“栏目搭桥,网纸互动”的鲜明特质,提升了报纸读者对网络媒体的关注度,也显著拓展了报纸的报道领域,扩增了报纸新闻的传播功效。 二是让网民、读者参与办报,给他们提供了吐露心声、沟通情感、展示自我的平台,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作者。 三是传递了多方声音,集中舆论力量,促进了难点问题的合理解决。网友参与评说的《也说“北正街无垃圾箱”现象》刊发后,北正街很快就装上了垃圾箱。一位善良的母亲为自己不能帮助沉迷网络的孩子而痛苦地向本报求助,槐荫论坛转载相关报道后,网友们针对《拿什么拯救你,沉迷网络的孩子》展开热烈的讨论,深入分析此事涉及的教育、管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和方法。一位热心的网友甚至主动上门为沉迷网络的孩子提供心理帮助。 四是精心组织网友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吸引了更广大的读者群,促进了传受互动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报纸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槐荫论坛不断组织读者与网友互动,通过举办槐荫论坛网友聚会双峰山,槐荫网友到木兰山天池摄影写生,论坛管理团队赴中心血站参观并无偿献血,为弃婴、贫困学生捐款等社会活动,加深了与读者、网友的交流,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进一步塑造了媒体的良好社会形象。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