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应该经历怎样的成长 |
2010年2月7日上午,《中国教师报》主办,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政府协办的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工程坊子基地挂牌仪式隆重启动。《中国教师报》领导、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领导、坊子区委区政府领导以及坊子22名入选教育家成长工程的优秀校长、教师和他们的家属,齐聚一堂,共同分享这个幸福的时刻。 启动仪式上,来自当地的数位企业家慷慨解囊,资助坊子的教育家成长工程;潍坊市北海教育集团向潍坊市农村教师现场捐赠价值15万元的《中国教师报》。 下午,坊子区教育局会议室,22名入选教育家成长工程的教师,围绕教育家成长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对话实录。 ■一切的成长都源自于热爱 李振村: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热爱的问题。由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由优秀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由卓越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那就是对教育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没有热爱,教师的成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韩忠玉(潍坊四中):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热爱意味着对教育和学生有感情。感情就像教育的土地,知识和能力就像教育的种子,假如我们只关心种子而忘了土地,撒下的种子只能是喂麻雀,或者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干瘪掉。 高峰(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我校有一位老师,调来学校后,全身心扑在班级里,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可以说分分秒秒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家长感动得不得了,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的老师不是靠制度、靠纪律来推动工作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激发着她。这种内在的力量就是热爱!拥有了这种力量的老师,不需要学校过多的管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 齐立坤(潍坊四中):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18名学生分成甲乙两个小组,每组9人,让甲组的学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乙组学生从事他们不感兴趣的工作。没过多长时间,乙组同学开始出现小动作,过了一会就抱怨头痛、背痛,而甲组学生正干得起劲呢!这个实验证明:人们疲倦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了乏味、焦虑和气馁的感觉,这种感觉消磨了人工作的活力和干劲。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枯燥乏味的不是工作,要看你是否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 刘会平(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姚明说过一句话:“其实,现在的孩子里面,比我当初身体条件好的实在太多了。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身体条件,而是你究竟想不想去做,如果你想做了,那么你的这个想法又能坚持多久?你会不会觉得NBA太远了?如果能在NBA占有一席之地,你是不是觉得这辈子这样也就行了?”姚明的话,强调的其实就是你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热爱了,你的热爱又能持续多久。 焦宗芳(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我说说自己的经历吧。由于工作成绩较为突出,我从一名普通教师先后被提拔为区教研员、教研室主任、区教育局副局长。按理说,到了这一步也应该满意了。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自己心里总感觉有一种失落感。开始我还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后来我发现,每当我到学校进行调研时,总会很激动。我意识到:我太热爱学校和学生了!当心里想回学校的念头越来越强时,我知道,我应该做出我一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了:回到学校,回到学生们中间!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辞去教育局副局长的工作,来到了潍坊四中。尽管学校的工作很忙很累,但是,我很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所热爱的。 赵芙娟(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教了几年书,感觉应付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颇为吃力,常常心生无奈。影响我心态变化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次班会上,我出了个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收上来一看,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于自己表现不好的深深歉意,而且,很多学生都说很喜欢我。有的写道:“老师,您笑起来真好看,可是,您生起气来很难看。为了您的嫣然一笑,我会好好努力的。”有的说:“老师,生气对身体不好,我一定好好表现,让您少生气……” 这是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很多事他们其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么大的孩子,犯错不是很正常吗,不犯错才不正常呢!我怎么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呢?从此以后,我就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和他们沟通:他们把心里话写出来,然后,我再加上回复给他们。如此一来二往,我竟然发现,我和学生们再也没有隔阂了。 第二件事是随着孩子的出生,我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每当我要发火时,我就想,要是我的孩子犯了错,别的老师这样对待他,我会有什么感觉?试着用母亲的眼光看孩子,是我真正热爱教育的开始。 唐乃香(潍坊市北海幼儿园):我认为,热爱源自于责任。我师范毕业时,分到一所位置偏僻、条件简陋的学校,这让我很失望。但是,或许从小学到师范毕业一直担任班干部,养成了一种对待任何事情都很负责的态度。所以在面对我第一批学生时,就有了一定要教育好他们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就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很快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孩子们的喜欢、领导的肯定。当前来给孩子报名的家长,都托关系要求进入我的班级时,心中的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于是渐渐喜欢上教师这份职业,热爱由此而产生。 ■改变我职业生涯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 李振村:“历史是由无数个拐点组成的。”这里的拐点指的是历史上的历次变革。而人的一生也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拐点——工作或生活中的转折点。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本书……都可能成为思想或行为的拐点,从而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今天就请大家谈谈影响你职业生涯的人物、事件、读物…… 高峰(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改变我的一件事是我刚当校长不久,面向部分高年级学生搞的一次问卷调查:你喜欢自己的学校吗?喜欢自己的老师吗?喜欢课堂学习吗?结果,占三分之二的被调查学生填写的都是不喜欢。这个结果太让我吃惊了!我们辛辛苦苦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喜欢!一个小学生要在小学里生活六年,这六年都在不喜欢中度过,这不是在摧残孩子吗?这件事让我下决心要探索一种新的教育,一种让孩子们喜欢的教育,一种孩子们感到幸福的教育。这就是我这几年一直推广的“幸福教育”的起源。现在“幸福教育”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开花结果。 韩忠玉:影响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1998年,我从教导主任被直接提拔为安丘四中校长。面对陈旧的教学设施和办公条件,面对尘土飞扬的操场,面对没有暖气的学生宿舍,面对教师队伍不稳、招生困难、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的现状,我开始思考:四中老师和学生最亟需和缺乏的是什么……后来,我们作出了一个在安丘四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全方位实施“信心教育”。从此以后我校走上了信心教育的探索之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之后,我就遇到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李希贵。当时李老师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他在一次大会上这样说:“安丘四中作为一所农村高中,凭着二、三流的生源条件,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非常难得,非常了不起!”在李局长的大力推动下,2004年,潍坊市教育局郑重为我的探索命名为“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并下文在全市推广,这是潍坊市首次以教师名字命名的教研成果。 唐乃香: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提一下我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耿香秀老师。记得开学第一天,我就迟到了。当我我气喘吁吁地跑进去跟老师报到,老师说了一句话:“哦,来了个好学生。”我纳闷,还没有开始学习怎么就成了好学生呢?现在想想,老师认为我是好学生,可能是因为我的父亲在高中任教,她认为老师的孩子一定学习不错。这一句“好学生”深深地印在心里,从此就成了我的一个标准。我总是听老师话,认真学习,并一直担任班干部,逐步养成了认真负责的态度,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李素英(坊子区三马路小学):刚参加工作时,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高兴了,对孩子眉开眼笑;不高兴时,满脸阴云,甚至有时连话也懒得说。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从此改变了我。有一天,由于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我的心情糟透了。自习课上,给孩子布置完作业后,我便双手托腮,皱着眉头,坐在讲台上。“老师,你是不是牙痛?我妈妈也牙痛,可痛了。”我不愿对孩子解释,便含糊地应了一声“嗯”。想不到第二天小家伙竟然拿来了一包草药:“老师,我妈妈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就要命’,这是我妈妈吃的草药,用它熬水喝可管用了,你也用它熬水喝吧。”看着孩子关切的神情,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孩子啊,我怎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孩子呢?我的心里惭愧极了。这个7岁的孩子,绝不会想到,他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却从此改变了他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论遇到多么难过的事,面对孩子,我总是微笑着。 殷庆明(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改变我的一个人和一件事——高峰校长和他布置的任务。那是2007年的6月份,我刚研究生毕业,来到北海双语学校,正巧遇到了高校长,便跟我聊了起来。我说我研究生刚毕业,学的是课程与教学论,心想显摆显摆。没想到高校长立马就给了我一个题目,让我给老师们做一个关于“师本课程”的报告。我心里一惊,“师本课程”,没听说过啊?一时满脸窘相。高校长解释到: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学生那里,有一些国家课程编制的不适合孩子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去加工,去改造,去编写自己的课程,这就是师本课程。我说我要准备一段时间。从此开始搜集资料,老老实实地进行探究。应该说,从这件事开始,我懂了仅仅有硕士学历是远远不够的,要以研究的心态不停顿地实践、学习和探究。 王珺(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一个人,更确切地说是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那是一次教师培训会,作报告的北京市著名特教师徐安德,走入老师们中间,抛出一连串课堂上学生存在的问题,请老师说出解决的办法。当时坐在场内的我同所有在场的老师们一样,被各位老师机智的回答所折服,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徐安德老师慢慢走回讲台,说出的一句话让我感到震撼:“我做过多场报告,刚才的问题我问过至少三十次,虽然老师们都能耐心帮我这个学生解决问题,但至今还没有一位老师向这个方面想:学生学不会,是不是我的问题。” 这番话可以说犹如醍醐灌顶。是啊,学生有问题,我们总在埋怨他们,我们为什么不从自身来反思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每遇到问题,我都是先从我自身开始寻找问题的症结。后来我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还真的让我获益匪浅,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老师有意或无意中造成的。(下转C3版) 范百荣(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去年12月圣诞节,潍坊市的北海双语学校和东营市的黄河双语学校都举办了圣诞演出活动(高峰兼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高峰校长先是观看了潍坊北海双语的演出,看完后没有评价,只是跟我们几个校领导说:“明天到东营黄河双语去观摩,看看他们的演出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到了东营,看完演出,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黄河双语的演出,每个孩子都有到第一排表演的机会。而潍坊双语,只是几十个学生当演员,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看客。” 这件事情给我以极大的震撼:我们平常搞这些活动啊演出啊什么的,说穿了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考虑这些活动究竟是为谁办的。这次事件给我的启发是,在课堂上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进来。 李金娥(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改变我的一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最给我震撼的是书中作者用一章的内容,记录了他的种种教育失误。李老师写到:“揭开这些‘疮疤’无疑是痛苦而羞愧的,但我还是把它展示出来,以警示我今后的教育,也让其他的教育者引以为戒。”把自己的教育失误展示出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啊?而这就是教育家的人格魅力所在。从此,我也开始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教育失误,它可以不断地提醒我,遇到问题时该怎样冷静地思考,怎样尽可能避免对学生的伤害。 丰际萍(潍坊市坊子区教研室):2000年春天,教育部实施了“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是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次培训。这次培训,集训三个月、跟踪指导一年。它使我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避免了工作中的盲动和盲从;二是学会了做科研,并从此走上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科研之路;三是形成了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正如培训班导师所讲:专家不是培训出来的,我们主要是想让你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走向专家的必备素质。 单彩凤(坊子区实验学校):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丰际萍老师。她是一个严谨求实的人,举个例子,昨天我和她一块去看有关她的专题片的样片,镜头中有一张《人民教育》的封面照片,她说她从来没有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要求制片人把这幅照片撤下来,制片人说比较麻烦,开玩笑说别人又不知道,再说你可以努力,争取以后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可丰老师坚持要撤下来,她说没做过的事坚决不能夸大其词。丰老师就是这样严谨的一个人,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做事一定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还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用心修炼 李振村: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支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道理现在人人皆知。但我们通常会把师爱当作一种单纯的师德问题,其实爱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高尔基有一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所以,作为老师,要想成长为教育家,不但要懂得爱,更要学会爱,要不断修炼爱的能力。 韩忠玉:这话说得好!我认为,修炼爱的能力,就是要修炼欣赏的眼光,修炼赞美的能力,修炼宽容的胸襟,修炼豁达的情怀,修炼心灵对话的艺术! 钱世霞(潍坊四中):我感觉还要修炼一种耐心。我曾经遇到一个男孩,上数学课时特别活跃,经常提一些与教学内容不搭界的问题来难为老师。但我发现他非常聪明,思维既有深度又很开阔。但和他在课堂上讨论这些与教学不搭界的问题,其他同学都很反感。有一次,实在没办法,我就说,把问题放到课后咱们再一起讨论吧。11点半下课后,他叫住我,开始在黑板上写写算算地讲。黑板写了擦,擦了写,一直写了三黑板。时间到了下午1点半,我们都没吃饭。我听得似是而非,迷迷糊糊。但看到他兴奋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他,直到下午上课前才结束。日子就这样在他一天天的讲解中过去了,他给我讲《周易》,讲N维空间等,都是我不大懂的东西,但我仍然耐心听,后来还真听出些意思来了,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一天上午上完课,他又跟着我出来了。“今天讲什么呢?”我问。没想到他羞涩地站在我面前,脸红红的,好半天才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以为您会烦,在原来的学校,同学老师都烦我,可您一直没有烦我。今天是母亲节,我叫您一声妈妈,祝妈妈节日快乐!”眼泪一下子模糊了我的眼睛!由此我想到,很多时候,耐心就是一种爱! 左传海(潍坊四中):这个说法好!耐心确实是一种爱。我曾教过一名叫杨庆(化名)的同学,别人议论说:“杨庆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学。他是在以前上学的学校被开除后,不得已才来这个学校的”。我对他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确实像传言的那样。可后来有一天,我偶然发现他桌上有一张写满字的纸——是他上课无聊时信手写的关于一场足球赛的“评论”,字迹虽潦草,语言虽杂乱,但观点却比较新颖,各种球赛用语也用得比较得当。这张纸片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当时我并没有急于与他谈话,而是授意班委成员在班级壁报中加了“球赛评论”一个栏目,指定杨庆担任“特约撰稿人”。杨庆从此变了个样子,凭着对球类运动的热爱,他的评论越写越好,他也成了受同学欢迎的人,而壁报上的“球赛评论”一直坚持到了他们高三毕业的那一年。后来杨庆考上了青岛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南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就在前几天,我刚刚接到了他从厦门大学打来的问候电话,他现在已是厦大的一名教师了。 孙传芳(坊子区实验小学):我班有一个孩子父母双亡,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很困难。班主任申请免去了他的书费。可是此后几天他一直闷闷不乐。有一天,他爷爷来到学校说,自从给孩子免了书费,他一直觉得自己比同学低一等,老觉得大家看不起他,所以请求老师不要再免他的书费,并且说:“我和他奶奶收废品挣的钱,足够供孩子上学的。”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震动,看来,不讲究爱的方式,这种爱反倒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齐立坤(潍坊四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班有一个家庭贫困学生,只要涉及到费用问题,能给她争取我都尽量给她争取。谁料暑假过后,孩子却拿来1000元钱给我,说是她假期打工挣的,让我给她拿着,费用可以从里边交。她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不愿意要学校的补助,我想和其他同学一样……”直到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种爱给她带来多么大的压力。看来,对孩子而言,尊重是一种更好的爱,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李国利(潍坊四中):是啊,我们经常会发现,虽然我们爱孩子,但孩子与我们却越来越疏远。爱应该是双向的,是“交集”的而不是“平行线”。爱学生,也要让学生爱自己,形成爱的“互动”,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同时,老师的爱绝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暂时的感情投资。它应该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是对一个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李金娥:爱还要学会沟通,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传递爱。我就喜欢用QQ聊天的方式跟学生谈心,很受学生欢迎。如果把一个学生喊到办公室,众目睽睽之下跟他谈问题,很容易谈崩,孩子一般不会对你打开心扉。 ■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高峰:我当了九年校长,遇到过无数的困难,现在回想一下,每解决一个困难,我个人的能力、视野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一个人如果总是一帆风顺,这个人的能力发展肯定会遇到问题的。 韩忠玉:我也是如此。多年以来,我遇到的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挑战困难的第一大法宝是学会寻找新的突破口;第二大法宝便是坚持不懈;第三大法宝便是凝聚集体的智慧攻克一个个难关。是这三大法宝让我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多年以来立于不败之地,我自己也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李红霞(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喜欢“自讨苦吃”。去年,我带四年级四班语文课,因为一年级一班老师无法到岗,我主动提出同时教一、四两个年级的课。一时间,同事朋友都劝我,他们不理解我为啥主动找累,甚至连高校长也让我慎重考虑。我是这样想的:硬肩膀都是多挑重担练出来的。无非就是辛苦一点,但我只要挺过来,就会收获别人收获不到的东西。一、四年级分别在一楼和三楼,所以每次课间,我都是飞奔着上下楼,心中还窃喜:终于可以占用工作时间“锻炼”身体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快乐地忙碌着,结果两个班的教学成绩都很优异,而且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还获得重大突破,一年级上学期人均识字达1400字,班里90%的学生写一手好字。 王珺:刚毕业时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摸爬滚打,在高中的课堂上拼了三年,所教的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高考成绩。可因为工作调动,我进入了一所初级中学任教。刚开始接手初中,我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第一次考试便遭遇了滑铁卢,是留在初中任教,还是回到高中课堂?思来想去,我认为绝不能认输,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于是我认真地研究了初高中生的差别,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关键是没有把两者的不同把握好,没有因材施教。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结果不到两年时间,我便进入了市级语文教学能手的行列,应该说是困难造就了我。 唐乃香:在幼儿园任教时,参加过很多比赛,每次成绩都很突出,是潍坊市幼儿教育教学能手,成为潍坊市最年轻的政协委员,那时年仅23岁。2002年因工作需要进入小学教小学数学,这时,很多家长对我抱质疑的态度,认为一个幼儿园老师能教好数学吗?甚至分到我班级的孩子,又托关系转到其他班去了。说实话,挺受打击的。但我想,这个坎迈不过去,我就不可能成为优秀老师。 于是,我苦练教学基本功,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大家展示自己。即使是一节普通的公开课,我也认真对待。让我在学校奠定地位的是一次学校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全校(包括初中和小学)所有级部派最优秀的教师代表参加,而且是语、数、英、品、音、体、美大排名。我做为一年级级部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结果我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绩,那节课后来整理成课堂实录,在《山东教育》上发表。短短一年的教学时间里,我就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家长和同事的认可,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这与我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有很大关系。 焦宗芳: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换了三个岗位,每一个新的岗位,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2008年8月,区政府把两处高中合并成一处新学校,但新学校一时容纳不下所有学生,于是决定把合并后的高二学生留在原高中学习,当时很多高二学生和家长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我走马上任。面对困难,我秉持人文化管理理念,打造最优化学习校园,迅速扭转了学风和校风。 工作刚刚开始运转正常,2009年7月,我又被派到潍坊四中的初中部担任校长。学校由五个学校的老师、三个学校的学生组成,人数达2800多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从高中下来的,对初中教材和学生特点都不熟悉,每个人都带着原来学校的印迹,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由于校舍紧张,很多学生只能走读,路上的安全是大问题;部分住校生因为年龄太小,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迎难而上,推出三级督导制、全员育人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学校迅速走上正规,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几天前,领导又决定让我担任另一所独立的区级重点中学的校长,面对工作的又一次变动,我仍然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尽管新的工作环境困难重重,但我认为这是锤炼和升华自我的又一次机遇。 ■且行且思,用思考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李振村: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借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未经省察的教学没有效率。因此,华东师范大学叶斓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都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且行且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左传海:“我思故我在”,但是一个教师的思考,绝不仅止于表明自己是一种存在,而是要在思考中实现成长。要思考,首先要反思,反思]反思就先要质疑自己。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回想我自己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有过盲从,有过浮躁,但更多的是教训,这些教训让我近几年不断叩问自己:我的语文课应如何上?语文本色是什么?是情感、美感、语感!真正的语文就是情感、美感、语感缺一不可,“三感”的和谐统一即是语文的本色!基于以上思考,在课堂上我大力提倡诵读教学,通过优美文章的诵读让学生体味情感,培养语感;在高三阅读复习中,我提出“换位阅读法”,让学生做命题人,请他们自己设题并组织答案,从源头上理解诗文;在写作课,我采用了独特的“读写联动”法,让语文的读与写真正做到“同体、同时、同效”……思考,照亮了我语文课改的前行之路,在这条路上,我相信:前有佳境! 丰际萍:且行且思,这是人生的态度,也是生存的方式!思考出智慧,思考出效率,思考让我们接近规律,走向本真。去年4月,坊子区成功申报了潍坊市唯一一个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是一项整体工程,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还有我们教研机构。那么,我们教研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该如何转变?我陷入了深深思考中,并最终逐步清晰起来,那就是:淡化管理,强化研究、引领、服务和评价。所谓淡化管理,并不是不要管理,而是改变管理的角度和程度——对学校提出基本的教学规范,然后鼓励学校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主动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学研究人员,要研究课程,研究教学,引领学科发展,引领教师成长,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服务。 赵晓蕾(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要加上一句:思而不写则废(浪费)。苏霍姆林斯基在其长达35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撰写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故事。薛瑞萍老师一边教,一边写,为此我们才能读到《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些精彩的读物。可见,如果只思考而不表达出来,思考的成果就不能外显,用李振村老师的话说,首先老师要思考,其次还要把思考物质化、外显化。例如我们平日写教学反思和案例,事情发生后接着写和过几天再写结果是不一样的,几天后当时的激情、灵感就消减了很多,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打造教师职业生涯的亮点 焦宗芳:管理学者华德士曾说过:“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如何让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打造个人品牌,不做庸师、匠师,争做名师、大师,在专业成长中收获幸福和快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赵晓蕾: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亮点”就是我们的特长、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发掘出来,形成自己的“品牌”?说到这,想到了近几年迅速成长起来的两位有特色的名师:戴建荣和丁慈矿。古诗吟诵和对课就是两位老师各自的亮点。回头想一想,每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的亮点,斯霞的母爱教育,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窦桂梅的主题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这些名家都是因为自己的亮点而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李红霞:我曾经向我的师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请教:我的特长在哪里?应该怎样锻造自己职业生涯的亮点?师傅说:你的嗓音好,普通话标准,你要走吟诵教学之路。于是,我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朗诵能力,积极参加各种诗文朗诵活动,有时候自费也要参加。 我现在执教的班级,是寒假后从各学校转学来的,多数来自农村,还有不会讲普通话的,至于朗读能力,就更不必说了,都是“唱读”。我就先从抓朗读开始,按照台湾王财贵教授说的“跟我读”的办法去做——我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训练一周,对比他们的朗读录音,孩子们笑了。训练一个月,学生已经完全告别“唱读”,再次让他们听第一次的朗读录音,孩子们连连摆手,“不听,不听,太难听了!”当孩子们自豪地在家长会上展示背诵的15首古诗和朱自清的《春》时,很多家长感动得落泪了。就是这样一个凑起来的班级,两个月后,就已经代表学校对外展示诵读了,赢得了省市关工委领导的连声夸赞! 来源:中国教师报 |
本期“圆桌”,实际上是一个“虚拟圆桌”:华南师范大学的刘良华教授、山东潍坊市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的王雷英校长以及“教育家”周刊主编李振村,凭借网络视频,进行了一次跨越空间的对话。 教师教育家,一定是个有“温度”的人 李振村:今天想与大家讨论的话题是,一个老师,如何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最终成为教师教育家? 刘良华:我认为,成为教师教育家,首先要成为有“学科智慧”的人。比如,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他需要先成为一个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他有阅读文学的兴趣和写作的技艺;对于一个英语老师来说,他应该能够说出流畅而准确的英语口语,他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技巧和原理,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 李振村:这似乎是属于学科“背景智慧”。 刘良华:是的,你可以称之为“背景智慧”,我还是愿意称之为“学科智慧”或学科修养。 王雷英:这一点的确很重要,我是语文老师,我知道很多语文老师自己就没读过几本小说,没有大声朗诵过诗歌,没有一点点对文学的热爱,你说他怎么可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这样的教学只能在技术和工具的层面徘徊,这样的老师,就很难走向教育家。 刘良华:除了“学科智慧”之外,我认为教师教育家一定要拥有足够的“教学实践技艺”,甚至可以称之为“教学技术”。人们往往高看原理而轻视技术,我把教学技术看得很重要。 赵桂霞:你的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吧? 刘良华:不是,我所理解的教学技术最好用“教学技艺”来解释,它是指教师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知识学习的秘密,理解推动学生自学的技巧,至少包括三点:一是“整体教学”,二是“及时反馈”,三是“推动自学”。 李振村:你能结合学科具体说说吗? 刘良华:以语文为例吧,有教学技艺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之后,他首先会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而不是因生字生词的教学而把一篇美好的文章切割成碎片。之后,他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或为学生讲解,无论推动学生自学还是讲解,好的老师总是随时从学生那里获得调整教学的反馈信息。好的老师是一个察言观色者,他把观察学生看得比背诵教案更重要。 李振村:这个观点太重要了!一位教师教育家,首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案设计者,而是学生生命的观察者——他能透过学生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甚至细微的情绪涟漪,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绝不是仅靠心理学知识就能做到的,他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来对待,必须有一颗能够跟孩子对话的心! 刘良华:说得好!如果再提出第三个途径,我愿意称之为“管理智慧”或“生活智慧”。我总是建议中小学老师尽快超越学科智慧、教学技艺,尽快进入管理智慧。管理智慧包括班级氛围的营建、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护、教师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善等。 李振村:教师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善?是不是指老师的生存状态? 刘良华:正是。一个好老师总是善于建立、更新并保卫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看看周围,有些老师并没有经受正规师范学校的专业训练,但是,因为他有足够的生活智慧和人格魅力,他也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相反,一些老师虽然经受了正规教育训练,有足够的学科智慧和教学技艺,可是惟独缺了“管理智慧”、“生存能力”、“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终究难成大器。 王雷英:我理解刘教授的生存智慧,实际上还包含着生活情趣在里面。根据我的观察,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很难成为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刘良华:是啊,一个人没有了生活情趣,他的专业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老师只有自己活得好好的,知道哪种生活是有尊严的生活,是欢乐的生活,他才能够把学生的生活引向尊严和欢乐。好老师是有“温度”的人,他能够给学生带来灵魂的温暖。 李振村:这个观点太好了,教师教育家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个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一定是个有“温度”的人。这种热情和“温度”,不但为他自己的生活带来阳光和诗意,也为他通向孩子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把温暖的钥匙。学科智慧、学科技艺,如果没有这些元素作支撑,就会变异,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 |
中国教育,有着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也承担着世界上最为艰巨的任务:为飞速发展的国家输送充足的优秀人才。 怎样才能完成这一重任,温家宝总理给出了答案:要培养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要提倡教育家办学。 2003年教师节,温总理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考察时,语气殷切地说: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 2006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看望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师生时,又一次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而且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 几年时间,温总理先后四次为了教育家的问题而大声疾呼! 这是召唤,是期盼,是希望,更是鞭策。 面对总理的殷殷期望,我们需要反思:中国迫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教育家?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历史的长廊,从历代先哲前贤那里寻求答案。 在时下的地球村里,孔子毫无疑问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文化巨星”。然而,孔子生前却没有这般风光,而是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他最成功的职业,大概就是教师生涯了:他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学在官府”的传统,倡导“有教无类”,大力开办私学,把教育推向平民阶层,鼎盛时孔门弟子多达三千人。 他实行启发式教学,倡导平等对话,与学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带领学生或登高临远,或各国游历,拓展视野,丰富见识,锻炼能力……四十年的杏坛耕耘,四十年的灌溉培育,孔门弟子英才辈出,著名的就有“贤人七十二”,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其教育教学对话录《论语》,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几乎就在孔子的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古老的雅典,也诞生了一位伟大人物,他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但他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庙宇、广场、街头、店铺,是他的课堂;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贵族、平民,都是他的学生。当时的其他教师都是收取学费的——教育是他们赚钱的手段;而唯有清贫的苏格拉底从来不取分文,他是为国家利益而教,是为精神启蒙而教,他终生都是一位义务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终生都在校园里生活,他的成就来自于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各门学科;他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当校长,又当老师……多元的体验,独特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勤奋的著述,构筑了苏氏宏大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他的教育智慧,已经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陶行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像当时的其他海归学者那样,西装革履,游走于上层社会,而是穿布衣,着草鞋,举债创办育才学校,专收保育院的难童,不收学费和生活费。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他突破自己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全新理念,倡导从书本到社会的学习方式。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他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并努力践行之,极大冲击了当时读死书、死读书的积弊。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他一生的信念;“爱满天下”,这是他一生的坚守。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才有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苏霍姆林斯基到陶行知……列数着这一长串闪闪发光的名字,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曾经那样地普通和平凡,他们都长久地站在自己的课堂上,他们都满怀激情与梦想挚爱着教育事业,他们都敞开自己博大的心胸包容和接纳学生! 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有了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气,有灵气,有勇气,有智慧。 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犹如教育原野里葱茏繁茂的大树,她的根,应该始终扎在校园生活的沃土里;她的枝叶,应该始终庇荫着学生心灵的天空。 走进他们的世界,对于“中国迫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这个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教师教育家,只有他们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能够从教师中诞生教育家的时代,才是教育走向成熟的时代,能够从教师中成长起教育家的民族,才是有智慧和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呼唤这样的时代早日到来!(李振村)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