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新理念: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
作者:汪兴代 安徽省安庆市教育局局长、特级教师 |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 ○应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进学校 ○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逼迫学校教育的观念及功能发生转变,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中小学校长应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教育,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尤其是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纵观教育的发展史和我们面临的挑战,我认为,中小学校长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拓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第一是依法治校的法制理念。依法治校是新世纪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可以在以下目标和重点工作上着力:在规范、优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上着力,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失误,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很多名校的办学实践昭示,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铸就了学校的文化特质,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建立学校、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上着力,包括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调整,教育主体的回归,依法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扩大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在依法按学校章程自主办学,自觉维护学校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上着力。目前不少学校未按《教育法》制定本校章程,没有将学校发展目标、重大决策通过章程明确和稳定下来。这不利于学校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 第二是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这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大教育”的崇高理想。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复合系统,无时不在与校外进行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从根本上说,生活世界是教育魅力产生的源头。学生每天都处在校外大众传媒带来的信息包围之中,并接受它的巨大影响。应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坚持大教育、终身教育等先进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营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进学校。眼界要更宽一些,理想更高远一些,办学更大气一些,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参与国际交流,敢于问鼎国际一流学校。 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管理科学告诉我们,人始终是管理的中心。从本质上说,学校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促进人的成长、关注人的发展是教育目的,也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尊重、关心校内每个人的发展和需要。校长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我们可分三个层面倡导并践行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一是就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简政放权,依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分工协作,不搞内耗,依靠教师办学,强化校内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如实行校务公开,竞聘上岗等;三是就师生关系来说,要依照新课程理念,建立民主合作型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坚持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尽可能促成每个学生成功、成才机会的均等。 第五是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科研兴校要求校长增强教育预见性,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一要学习教育经济学,将需求预测、成本效益、人力资源、经营策略等经济学的有关概念整合到学校管理“神经”之中枢,准确了解今天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环境、新要求,通过教育科研,合理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难题和矛盾。二要迅速在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上“充电”,增强领导学校教育科研的能力。三要带头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 第六是构建“教育超市”的服务理念。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义务教育普及后的大众教育,对选拔性的淘汰式的精英教育模式提出了诸多质疑;社会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智能多元化、需求多元化,对封闭的教育观念和学校生存方式、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开放的、廉价的、快捷的信息和其他无限丰富的社会资源,同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和昂贵的教育成本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挑战,逼迫学校教育的观念及功能发生转变,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现代学校教育必须是一种大众教育,一种开放教育,必须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彻底贯彻教育方针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倡行的构建“教育超市”这一服务理念的逻辑起点。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