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校特色路在何方 |
作者: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白泉中心小学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学校特色创建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论题,更是校长们冥思苦想的大事。但特色来特色去,我们有些学校管理者却根本未曾搞清,特色创建到底路在何方。 有些校长思维跳跃,他们的计划是一年一个花样,他们的特色是一年一个变样,他们认为特色项目越多,特色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今年创艺术特色,明年创德育特色,但往往是一创而过,全面开花,却全面不结果。 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特色的考核,提出的要求是:去年已获得加分的特色项目,今年不准再用,只有新的特色项目才能获得考核加分。他们认为去年的特色今年再加分,那是不公平的。为此学校为了加分年年换特色,想不到却是一年不如一年,新特色找不到了,旧特色也枯涩了。 有些校长一换,特色也跟着换,新的校长总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认为站在前人的阴影里,就是没有出息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总是抛弃过去、创新自我,前任校长创建的特色项目,不管多好,一律作废,新校长就得有新特色、新气象。 而有些农村学校利用学校内的特色师资力量,搞艺术特色创建,倒也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参与面越来越广,学生的艺术质量也越来越高,一切都朝着好的趋势发展。想不到的是,这几个有艺术特长的老师被城区学校看中了,新学期都纷纷调出了。这样剩下的教师没有了艺术特长,学校创建的艺术特色项目也就很快夭折了,烟消云散了。 有些学校搞艺术特色没师资,搞体育特色没场地,搞前卫特色没经费……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特色可搞,特色创建跟他们没关系。虽然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搞得很好、办学历史非常悠久、教学合作非常默契、学生思想非常朴素……但这些在他们眼里都是和特色不能靠边的。在他们眼里特色就是看得见的、拿得出的、和别人就是不一样的;在他们眼里特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可怕而不可能的,有钱有人才会有特色。 而有些学校却刚好相反,在他们眼里特色就是一篇报告、特色就是有几个学生获奖、特色就是搞了几次很有噱头的活动……所以他们年年出特色,年年有成果。 有些学校为了搞特色,要求学生一哄而上,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可不可能,都往这个既定的特色项目上套,他们认为全民参与、整齐划一就是特色,学生的特长是为学校的特色服务的。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对“特色”的错误认识所造成的。认识不清,当然特色也就难产了。关于“特色”,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进行认识。 首先,特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蓝图,也不是几次活动中的偶然,更不是生搬硬套的点缀。它是客观的存在,它滋生于学校的底蕴、凝结为学校的精华、表露成集体的行动。它是可以感受的、可以检测的、有生命力的客观存在。 其次,特色是有联系的。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排头兵而已。它不是漂泊的浮萍,它有自己的依托和生成,它只不过是更加耀眼和璀璨而已。它更不是学校的全部,它有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它只不过是学校发展的手段和突破口而已。 再次,特色是发展的。它是从萌芽到开花,到结果,然后再生成,再萌芽的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它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深、从深到精、从精到特色的一个渐进渐强的发展的过程。它更是从优势项目到特色项目、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最后,特色是实践的。特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冒出来。它是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特色产生的基础,是特色发展的保障。实践让学校拥有了内涵,内涵的进一步实践让学校拥有了特色,特色的进一步实践,让学校拥有了精彩。特色的真伪是用实践来检验的;特色的内在是用实践来丰满的;特色的成果是用实践来展示的。 那么学校的特色创建,到底路在何方呢?解决了认识问题,思路就清晰了。其实路就在脚下,脚踏实地,低头拉车,抬头看路,积蓄学校的底蕴,凝聚学校的精华,创新学校的思维,这就是特色创建。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