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正在消失的“游戏”时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4-7 10:34
标题: 正在消失的“游戏”时间
正在消失的“游戏”时间2009年11月26日   作者:李 茂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如今的幼儿园,还能经常看到小孩玩“过家家”吗?
  在很多热衷于让孩子尽早认字、数数的人的眼中,“过家家”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但研究发现,“过家家”这样的游戏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比方说,在模拟理发师给人理发,医生给人看病的游戏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排队意识、跟他人协商的能力、理解自身行为给他人影响的能力都得以发展。
  “游戏就是问题解决。”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镇早期教育专家朱迪说,“它真的是关键生活技能。”
  早教目标的变化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美国,近些年来,关于儿童宝贵的在校时间是否应该花在游戏上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随着公立学校系统的学前(preschool)教育把“领地”拓展到原本属于保育中心(child-care center)的3-4岁儿童,且越来越热衷于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幼儿园成功所需的技能,争论愈加激烈了。
  “如果我们要预防成绩两极分化,建立起从摇篮到就业(cradle-to-career)的教育管道,早期教育的课程应该更好地跟 K-12(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整合起来。”十月中旬,美国教育部长阿内·邓肯在全美最大的早期教育组织——全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一个会议上作此表示。
  从美国全国范围来看,游戏时间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越来越受到挤压,其理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那些贫困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的成绩,需要把更多时间用于教孩子读写和算术技能。联邦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要求学校到2014年确保所有学生的数学、阅读和写作达到熟练水平。
  而所谓的“熟练”是以考试成绩来测定的。但游戏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不会体现在多项选择题的答案中,他们将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反映出来。
  游戏能预防犯罪
  研究显示,到23岁的时候,接受以直接讲授法(direct instruction)为主的学前教育的人,他们因情绪困扰需要接受治疗的可能性,要比接受基于游戏(play-based)的学前教育的人大8倍,他们因犯罪被捕入狱的可能性要比后者大3倍。
  此研究是密西根州伊普西兰蒂的HighScope研究基金会主席拉里·斯维哈特做的,他还开发了基于游戏的学前教育课程,阿灵顿镇31个专门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学前教育班都在使用他的课程。
  “这并非是说,直接讲授法导致了犯罪。”斯维哈特说,“而是说,直接讲授法没有预防犯罪。它没有给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一个最新的研究发现,某种形式的幻想游戏——孩子们安排他们希望扮演的角色——对他们的冲动控制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幼儿园,这项技能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要远远大于智力水平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压力之下的直接讲授
  不过,根据儿童联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今年早期发布的对纽约市和洛杉矶市的全日制幼儿园的调查,孩子每天的游戏时间不足30分钟。他们花在读写、算术和考试上的时间是游戏时间的4-6倍。
  全美早期教育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共有超过110万的儿童就读于州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班。阿拉斯加州和罗得岛州今年也引入了学前教育的试验项目。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美国各州投向学前教育的经费增长了1%。
  儿童游戏的倡导者对更多的投入表示欢迎,但他们担心,政客们对有形回报的追求,以及学校官员对分数的追求,会催生出更多的“直接讲授”——这是在短期内提高读写和算术成绩的有效方法。
  “通过直接讲授教孩子数字、字母、知识会取得更高的分数。”罗格斯大学全国早期教育研究所主任斯蒂芬·巴内特说,“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你基本上就是在教试卷上的内容。”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给孩子时间去玩积木或“过家家”却没有这样的激励机制。邓肯部长的学前教育咨询顾问——芝加哥艾瑞克森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芭芭拉·鲍曼认为,对于提供半日学前教育的学区来说,如何在可检测的语言、数学技能的提高,与留出时间给孩子游戏之间作出选择,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缩小成绩两极分化是政府最重要的优先事务之一,这意味着给予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跟中产家庭孩子同样的技能与知识。”鲍曼说,“考虑到儿童在校时间有限,有时候,直接讲授法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方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4-7 10:35
二者兼顾   在阿灵顿镇,学前教育是全日制的,一个多小时的游戏时间,与45分钟的直接讲授时间相互交替。因为教师通过游戏拓宽孩子的词汇量,游戏时间比其他地方多出一倍。
  在奥克里奇小学的学前教育课上,教师凯特一边看着孩子们玩着理发的游戏,一边教他们跟理发相关的词汇。她问一个孩子是否在给同学“烫发(curling)”,问另一个孩子是否她可以跟他“预约(appointment)”。
  凯特老师说,孩子们需要游戏,也需要学会单词,因为除了学校他们就没有地方学到这些东西。“全日制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什么都做。”
  这种混合模式似乎正在起作用,至少从考试分数可以看出来。根据学区去年的数据分析,当地接受了学前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儿童,到5年级时学习成绩要比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低收入学生更好。
  链  接
  关于人脑必须破除的七大“神话”
  如今,将脑科学运用于教育是件时髦的事情。但令脑科学家最恼火的是,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被错误地大范围传播。尤其是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他们的研究结果被夸大其词地推销给家长、教师和教育部门。
  前不久,美国迪士尼公司宣布对其“小小爱因斯坦”系列早教产品全款召回,原因是“小小爱因斯坦”并没有如宣传所说使孩子变聪明。这一事件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美国脑科学家们呼吁,一定要对那些宣称能把孩子变成天才的产品保持警惕。
  不过,如何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运用在教育中,确实是各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著名记者阿兰娜·米切尔带着这个问题对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进行了考察,在她最近撰写的系列报道中,其中一篇列出了我们必须破除的在各国盛行的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的七大“神话(myths)”:
  一、人脑在3岁就定型了。
  尽管在出生后的前10个月,神经元以惊人的速度形成连接——被称为突触(synapses)——但人脑在一生的过程中都在生长和变化。即便80岁的老奶奶也在生长新的突触连接,替换失去的神经元。学习的一个关键便是对突触的修剪,以便让它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工作。这个过程更多发生在人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时候,即当人开始进行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时。
  二、越让婴儿的环境丰富多彩,他就越聪明。
  这个神话是对一个著名实验的误读。在这个试验中,老鼠被分成两组,一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一组被封闭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前一组老鼠比后一组老鼠学得更快。这个结果让那些急于求成的家长以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对婴儿进行刺激,以便使婴儿的脑发育得更好。商业性公司也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事实上,过度刺激会给婴儿带来相反的结果,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学习。老鼠实验的真正发现是,剥夺(deprivation)——智力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对幼年的哺乳动物是有害的。所谓“丰富的”环境事实上一点都不丰富,相当于一只在野外生存的老鼠通常会遇到的环境。该实验对家长的意义在于,不要封闭孩子,要让孩子接触正常的生活——跟他们说话,让他们跟其他孩子交流,鼓励他们探索自我。
  三、我们只用了脑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利用最新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人脑的研究发现,100%的人脑都是活跃的,即便我们睡觉和被麻醉的时候。没有任何部分脑是静止的或多余的。
  四、男孩的脑跟女孩的脑不同。
  除了平均大小外——这跟躯体大小相关——没有什么不同。就像男孩的脚跟女孩的脚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一样,他们的脑也一样。正如OECD的报告《理解脑》所指出:“目前为止没有研究显示,在学习中,神经元连接的建立有跟性别相关的过程参与。”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建立突触路径的方式是同样的,因而学习也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不同,是教出来的,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理性的。
  五、你不是一个左脑人就是一个右脑人。
  这个影响深远的神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其根源在19世纪的最初实验。其理念是左脑人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理性,右脑人更加具有创造性,更感性,有更多直觉。事实上,这是骗人的。虽然人脑确实有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连接,但实际上是精巧地整合在一起的。对于少数任务,或许某半球起主导作用,但任何重要任务都需要左右半球一起工作。fMRI告诉我们,任何半球都无法独立工作。
  六、如果我们能够消除情感,我们就能更好地决策。
  曾有过对因脑部损伤而丧失情感体验能力的人的研究,结果是,没有情感他们根本无法作决策。对于每个决策和学习过程,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七、成人的脑比婴儿的脑大,是因为成人有更多的神经元。
  一个新生儿的神经元数量跟成人是相同的,大约1千亿个。在一生中,神经元的数量大致保持恒定。婴儿的脑跟成人的脑大小不同,主要是因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以及包裹神经元的脂肪绝缘层——髓鞘。髓鞘的作用是确保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快速、高效。(本报记者 李 茂)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