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那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要向语文教学规律索取语文教学改革的质量。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呢? 我们读语文,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作者的语言文字,这种语言文字固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白,但是我们不一定甚至往往不能立即理解。所以,第一步,我们要研究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接着,在我们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便要走艰难的第二步,即要反复研究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样做,就一篇文章而言,我们不但学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了渗透着这种思想感情的作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字。就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通过“语言——思想——语言”的循环往复,我们不但容易领悟作者们的思想感情,用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而且容易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确切表达自己思维的习惯。——从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蕴含思想的载体来看,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经过程与终极目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具有规律性。 我们读语文,又是读文章作者的心理发展过程,有时还要读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一般地说,我们读懂了的,是我们的心理发展跟了上去,读不懂的,是我们的心理发展落在后面。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日臻成熟;另一方面指作为读者,他能很快进入文章作者或其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悟其言行,揣摩其神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获得其语感。语感处在心理发展过程的哪个阶段、哪个阶层呢?心理发展过程,重要的是“注意”——“思维”——“应用”三个阶段。其中注意阶段,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个阶层;思维阶段,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三个阶层;应用阶段,有“迁移——类化——应用”三个阶层。而语感就处在“类化”这个阶层。这就是说,以语感获得为着重点甚至突破口的语文教学,应该站在“类化”的高度做好前面几个阶层的工作,否则是无论如何“语感”不起来的;而在尝到语感的甜头之后,应该注意在应用中巩固和发展,否则是会中断语感训练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的。——这是从语文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基础来看语文学习的必要阶段,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具有规律性。 这两条规律,一条树立了我们要学到的目标,一条指出了我们能学好的方法。它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上指导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指导了语文创造性学习的再实践。 下面以鲁迅的《阿Q正传》(《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的教学过程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在预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会提出一些用词造句上的问题: ⑴阿Q要参加革命党,为什么说成“投降”革命党? ⑵阿Q设想自己参加了革命党时,不说“自己便是革命党”,而说“革命党便是自己”,为什么? ⑶阿Q革不到静修庵的命时,便作了“退一步”的想法。这是从什么思想高度退下来?退到什么思想水平去? ⑷当阿Q申请革命不被批准时,他“很想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岂不矛盾? ⑸赵家遭抢时,阿Q因不准革命而无法参加,于是他想到要告假洋鬼子一状。他能向谁告状呢? 这五个问题,如果仅仅说明阿Q语文水平低,用词不当,便可避而不谈。但是,事实上,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阿Q既有封建正统思想,又有自发参加革命的阶级本能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思想的演变过程,代表了课文作者层层深入的思路的出发点、转折点和归结点,因而它们具有典型性,值得成为我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顺序。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