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被很多人看作是最简单又最难的学科,其问题之复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有人说语文是个“陷阱”。经过数月的酝酿和多层次的采访、约稿,本报推出一组关于语文教学的特别报道(B1-B4,C1-C4)。我们不敢奢望通过几篇文章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唯期盼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相信总有一天,“陷阱”会被填平,上面开出美丽的花朵。 教什么: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问题 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晚年曾提出一个缠绕语文教学百年的问题:“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他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几十年无大的改观,根源在于对此问题没有很好的解答。已届耄耋之龄的叶老对此心急如焚,呼吁语文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加紧研究,并期待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答案。 遗憾的是叶老没能如愿以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界仍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在和一些语文教师聊天中,记者听到许多语文教师反映“不知道语文到底该教什么”,不少语文教师甚至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书了”的感叹。 如何确定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不管是在专家还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中,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个问题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然而,在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看来,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正在于教学内容:“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 “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在语文课程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学)什么’。”兼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的李海林说。“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比方数学课,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 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 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样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使得“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在没有本体创新的情况下的改革,是在沿袭旧有的‘本体论’内涵下的改革。”这带来三个结果:一是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学凌空蹈虚,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二是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和插足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三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 在李海林看来,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推进的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改革就没有出路,就会半途而废。对教学内容问题的忽视和规避是当前语文教学各种问题的根源:形式上表面上的问题解决了,而实质上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故我。 “这种‘闪避’的结果造成,一是泛化了语文的内涵,‘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二是取消了文本的确定性,文本成为一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 李海林认为,这种“泛语文”、“反文本”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它从根子上把语文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从内部掏空,使语文教育空壳化、空洞化、空虚化,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作为一门课程的确定性和实在性。”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