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蒙古族新一代文学话语 叶 梅(土家族) |
早在十多年前,80后文学就已经风生水起。有人认为“80后”作为青春文学的表现,早期停留在自我的迷恋,是泛审美时代的颓废与虚无之花;还有人认为80后文学的热闹是因为文化消费与商业炒作的作用,意味着文学偶像化、商业化时代的进一步来临。可无论怎样众说纷纭,80后文学无疑是新世纪历史语境下重要的文学浪潮之一,紧密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一体化,高科技化、都市化这样一些词汇,有别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时期文学”,体现了“新世纪文学”的鲜明特征。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早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及。事实上,80后文学的兴起应是势所必然,众声喧哗之中,80后文学以越来越昂然的形态向前跃动。而在此之前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少数民族80后,也正在悄然蓬勃,民族文学“蒙古族80后作品专号”就是一个实证。 木琮尔、照日格图、陈萨日娜、郭金达、苏笑嫣、赵吉雅、扎•哈达、周静、欧其尔加甫•台文,呼•布和满都拉、桑杰……,对于文坛来说,这些年轻人的名字是如此陌生,他们或许大多是第一次正式亮相,但却意味着一个民族新一代的文学话语。 80后的萌芽、叛逆、感伤、多元在他们的作品中均有体现,母女之间不可抹去的代沟(《雏凤清声》),秋日的感怀(《我在秋天洗涤着思绪》),情感的纠葛与无奈(《我的女老板》),掩不住倾诉的欲望(《羁不住的心》)……。从这些作品传递的信息里,如影随行地表现出全球化和都市化带来的文化趋同,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似乎是登上了同一辆列车。他们证实着这种貌似平静的,不能不接受的真实。 然而,如同潜藏在这些蒙古人身体血液中的密码一样,潜藏在他们文字里的民族气息仍然扑鼻而来。文化悠久的蒙古族在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与其他民族的交会融合,他们在包容拓展的同时,从容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脉络,以及特别富有音律和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这些,我们可以在经典的《蒙古秘史》中读到,也可在现当代蒙古族作家的作品中读到,眼下,80后的蒙古族年轻作家们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草原、库布其沙漠、辽河、牧人,那些并没有淡去的风景带着蒙古民族的骨感,苍茫而又高远。 从网络上,我读到一群80后的文学宣言:“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需要沉淀,我们更需要特立独行的探索。”显然,80后文学给予文坛的冲击波还远没有结束。当下也许是又一次开始,随着多元化的中国文学不断繁荣,少数民族的80后将会在今天以后的岁月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他们拱起的,将会有更加耀眼、风味独特的文学精品!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