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阅读疲劳现象”的探析与思考 文/三楚牧马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12 06:56
标题:
阅读疲劳现象”的探析与思考 文/三楚牧马人
阅读疲劳现象”的探析与思考
阅读,是一种生命状态。无论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求证索源释疑解惑,还是消闲遣兴养性怡情,阅读都能够丰富生命的体验,带来生命的充实与愉悦。阅读,更是语文教学的 重要内容,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无不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然而,眼下传统阅读正日渐从学生乃至公众的心中眼里淡出,取而代之的愈来愈风行的卡通动漫、小品影视等快餐文化的所谓时尚阅读,传统阅读的教育审美功能日益受到消遣娱乐功能的冲击。阅读,呈现出一种疲劳状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表现为一种心理行为习惯的消极倾向。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阅读疲劳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阅读教学的困惑,我们不能不重新检视和审慎思考。
一、“阅读疲劳现象”的种种表征
阅读疲劳,目前已不是个案现象,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已呈现出群体、普遍的趋向。根据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种征候表现。
1、课堂阅读粗浅浮泛。语文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文本阅读。只有通过深入文本阅读,才能领会文章旨义,领悟作者思想,进而品味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与艺术技巧,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但目前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往往视阅读为畏途,不愿朗读,不肯深读,不会品读,每每浅尝辄止,粗知皮毛,不问究理,甚至敷衍应付,少有精细研读,涵泳品味。如此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文本学习焉能不是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2、课外阅读狭窄低俗。课外阅读,本应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或佐证补充,或质疑求新,或提升拓展,进一步帮助对课堂文本学习的消化巩固,在更高更新的层面获得理解,拓宽认识。而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青睐那些轻松刺激、时尚搞笑的泡沫作品,津津乐“读”,孜孜不倦,谈起来如数家珍;而冷落那些纯正高雅读物,经典名著更是少人问津,孤陋寡闻。这种厚此薄彼、本末倒置的快餐消费式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范围变得狭窄,阅读格调变得低俗,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反而造成起码的科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甚至是饮鸩止渴。
3、阅读效率低,遗忘快。不少学生文本阅读困难,阅读效率偏低,一篇文章几次三番读来仍不得要领,不知所云。要么迫于师命,碍于情势,阅读过程走马观花,理解起来一知半解,甚至文不对题,南辕北辙;即便部分学生肯自主阅读,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获得的多是浅表理解,前后认知芜杂,思维主线不明。相反,好不容易通过阅读建立起来的感性印象与认识,遗忘起来却很快,甚至“垂直下降”,飞鸿雪泥,转瞬无痕。
二、“阅读疲劳现象”原因浅析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它赖以产生的土壤、背景。“阅读疲劳现象”产生也应
该有其社会及教育自身的原因。
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类社会现在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密集激增的时代,人
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节奏空前加快,一种紧张焦虑的群体心理相伴而生,社会文化心理呈浮躁状态。此种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公众文化消费也相应进入了一个迥异于前的“读图时代”。处于这个转型的社会时期,人们难再有往日的宁静恬适心态,无暇专注于曾有过的传统阅读——教育审美阅读,更多更现实地选择了快餐式文化消费。这种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大众阅读趋向,不可能不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带来很大程度的副面影响。
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一,语文教学由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极端化倾向。过去尤
其是旧式私塾教育中,语文教学过分强化死读硬背,缺乏教师的引导讲解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经年往复的单调枯燥的“读-背”程式,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结果是学生越来越厌恶、畏惧阅读了。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迎来了崭新的局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重视学习中的合作探究,重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这些本应该值得庆幸而令人鼓舞的,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逐渐出现了过分追求形式的花里胡哨而忽视、削弱了文本阅读的极端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在本应该起语文教学导向作用的优质课竞赛甚至演示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面看,讨论交流、质疑问答、动画演示、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一节课内,高密集的信息量、频繁得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活动,总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吗?如此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内容学生都接受消化了吗?缺乏充分必要的文本阅读和语言品味的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吗?听这样的课,每每涌起的感觉是“作秀”、“虚空”。须知,缺乏充分扎实的文本阅读,语文教学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美则美矣,终究虚幻!
其二,应试教育的阴影制约。尽管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
人心,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推广应用,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笼罩,考试压力仍像一柄沉重的利剑高悬在师生头上,教学活动无论如何改革创新,始终无法回避考试竞争的严酷现实。正如人们指出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在这种尴尬情势下,广大师生怎能安心作显得优雅奢侈的语文赏读(甚至是一般的文本阅读)?怎敢忽视应考的现实功利?于是,本应宽裕的阅读空间被挤占而萎缩了,本应充满审美愉悦的语文教学,便因着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而被量化分解成对知识点、考点的攻克处理,学生更是陷入语文试题的泥潭中挣扎滚打,谁还有闲暇心思去作“不明智”的阅读欣赏呢?即便部分学生曾经有过这份心性,恐怕早就被消耗殆尽了。
此外,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包括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内容的荐引、
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当下“阅读疲劳现象”产生、蔓延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消除“阅读疲劳现象”的初步探讨
综上所述,“阅读疲劳现象”对语文教学的阻碍与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语文教学
中化解消除这一痼疾,促进阅读教学的重新有效展开,应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讨课题。笔者认为,至少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1、 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矫正语文教学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
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无不明确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的那样:“文本内容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于漪《语文课就要教出语文课的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2、 重视对学生的经典阅读指导,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
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们的精神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民族。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包括一些时尚清新美文),让他们身心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濡染,借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并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帮助他们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此间,教师不宜过多强调带着问题阅读,减少阅读压力,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审美体验,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一种何其难得、何其可贵的阅读境界!
3、 加强对方法与形式的引导探索,提倡创新阅读。传统阅读之所以引起学生的厌倦而
走进死胡同,除了过多的功利因素外,还有阅读形式方法上的问题。那种长期沿用的僵化老套模式,不要说阅读的功利性,即便是审美阅读,时间久了也会引起阅读的疲劳。因此,作为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动脑筋,想点子,探索创新阅读的门路方法。比如,以下做法可资借鉴: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堂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与课外读物的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迁移延伸,课内外优势互补。②浏览与精读、熟读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整体把握,进而进入文本。可默读,可朗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让学生品味文本之美,体味意境情韵,精彩篇章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沉淀。③例行晨读与朗读竞赛相结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升阅读兴趣与能力。④阅读与表达相结合——阅读之余,既可以写读后感、读书札记,也可以仿写、续写,还可复述、演讲、“脱口秀”,加深理解,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疲劳现象”的存在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阻碍作用,
并通过对其成因的探析与化解对策的思考探究,力争变疲劳阅读为快乐阅读、审美阅读,还阅读教学以生机与活力,借以推动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