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教科书编制的理念选择、内容取舍、手段运用、目标达成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时至今日,即使最先进的数字化超媒体技术也无法避免的学生知识与情感迷失的遭遇,为教科书编制敲响了警钟。 信息化时代的教科书变革 ■陈月茹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的互联,只有透过机器、网络看到人的互动之本质内核,技术本身才会具有灵动的气息。CFP供图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科书编制者尽管秉承不同的理念,但在内容选择思路上却惊人的一致,力图一网打尽各种元素:经典选文、知识,时代性热点,社会问题,争议性话题,前沿科技成果……还要在装帧、配图、栏目设置、行文风格等方面下足功夫,追求新颖、活泼的感官特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千方百计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设计拓展性习题或阅读指南,把一些希望学生阅读、查阅而教科书无法容纳的资料,以书目、网址的方式列出来,企望教科书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库,以致有人欢呼教科书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诚然,教育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历程表明,历史上盛行的所有教育技术,从幻灯、投影到录音机、广播,再到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的载体,都曾让师生耳目一新、趋之若鹜,因为在特定的年代它们均意味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变革。事实上,历史上每一项新教育技术在给教育者带来热望的同时,无一例外地也带来了困扰,因为对活生生的受教育者而言,它们所采取的处理知识和情感的方式存在着明显缺陷。当今青少年沉溺网络所导致的厌学、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降低,即是有力佐证。 在此,笔者以当代教育技术最高发展水平的代表性产品——“数字化超媒体技术”的设计缺陷为例,对此加以分析。 困境之一:知识的迷失 与传统的印刷课本和电子声像教材相比,超媒体交互性教材的本质在于,它以一种多重性的路径提供了一个非线性的语义网络,因此也提供了一种多重的信息经验超媒体。 交互性教材是指,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可实现对多种形态的信息随机通达的多媒体教材,其物化形态通常为磁盘或光盘。超文本,是指信息的一种呈现系统,是地地道道的以有机体形式呈现信息的方式,体现了人们内心处理、组织和补救性搜寻信息的模式。它创造了有机的信息空间,与印刷模式、电子模式人为的线性格式截然对立。正是非线性、大容量的优势特征,带来了学习者迷失于知识汪洋的问题。 首先,难以计数的信息容易造成认知超载。保持整个超文本结构适当的负荷和恰切的选择,对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获取的信息,将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短期记忆负担。超媒体的特征是赋予学习者充分的控制权,如果没有教师明确提示的教学目标,而学习者又缺乏合理的认知策略,将会导致学习者漫无目的地学习,激化知识超载现象。 其次,超级链接方式对学习者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超媒体中的知识是通过超级链接来呈现的,这种非线性的页面组合极易使学习者对自己所在位置与方向失去概念,发生迷失。 再其次,知识探求过程中因注意力耗散造成学习成效降低。注意是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它使学习和记忆成为可能。超媒体中巨大而结构不良的学习资源,过分分割学习者注意力,节点越多,为获取知识所需跳转的次数就越多,受无关信息的干扰也将越大,虽然可能有利于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但却会使达成学习目标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误入歧途。 上述困扰,往往造成学习者对知识的迷失,表现形式主要有: ——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由于网络超媒体课程的数据库日益增长以及多元化,学习者在一个接一个章节的连续学习中,经常不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也不知道该如何离开学习环境,此时便容易在某个资料节点徘徊,从而造成迷失。 ——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儿。许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决定学习路径后,经常会面临不知所措的问题,在大量的下一个节点的选择中,不知该如何取舍,甚至不知道是否已经访问过该节点,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容易造成迷失。 ——知道自己的目的,却不知如何到达。学习者想查询某个主题的时候,如果没有提供直接的链接,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到达信息所在的位置,此时学习者常常会在超媒体课程中不断地搜索,从而造成迷失。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