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沈从文此生最大的寂寞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27 07:51
标题:
沈从文此生最大的寂寞
沈从文此生最大的寂寞
叶兆言先生写沈从文,写他此生最大的寂寞。
1949年,兆言先生的祖父叶圣陶去看沈从文,沈从文的恍惚、不近人情的多疑、明显的精神失常,让叶圣陶感到揪心之痛。就在这次见面后的一个星期,沈从文用剃刀将自己的颈子割破,还喝煤油,幸好抢救及时,生命才得以保存。
政治上的迫害不容置疑,但是面对同样的压力,很多人若无其事地挺了过来。朱光潜被定性为蓝色作家,萧乾被定性为黑色作家,相比较而言,被定性为粉红色作家的沈从文,罪名似乎要轻一些。
别忘了沈从文是从乱世走出来的,还是一个毛孩子的时候,他就当兵了,杀人如麻的场面只当平常。也别忘了他是性格倔强爱吃辣子的湖南人,出生地湘西以民风彪悍著称。说他是因为害怕而自杀,这实在是小看了沈从文。
叶兆言说,事实上早在1949年之前,沈从文的写作就遇到了严重问题。以小说水平而论,1934年的《边城》是巅峰之作,这以后基本陷入拔剑茫然的境地。到了1942年的《长河》虽然有所突破,但作为名家,他的个人影响力正在减弱。这也就是他为什么选择在大学当老师的原因。与留洋的大教授相比,沈从文的工资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遭人白眼也属正常。沈从文赖在大学里,也就是杜甫“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意思。偏偏最后连这个也难以为继。
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当职业作家是养不活自己的,在1949年,沈从文对前程的最大担心,显然不是能不能写的问题,而是还能不能继续在大学当老师,还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我应该休息了,神经已经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
这是沈从文当时发出的最惨痛的声音,生存的恐惧把他彻底压垮了。
据说沈从文是中国作家中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事实上就算获得了这个奖项,也不可能给他带来什么真正的快乐。一个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一吐为快,是把内心深处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如果是在文革前,诺贝尔奖只会给沈从文带来帕捷尔纳克所遭遇的同样痛苦,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反华工具”;如果是文革后,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官拜高位,成为文坛的盟主。即使是没有这个奖,风烛残年的沈从文最后也是苦尽甘来,享受到了部级待遇,配备了汽车和司机。
所有这些,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沈从文此生最大的寂寞,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写了,他尝试各种努力,有劲使不出来,最后只好忍痛放弃。好在他终于找到了一条退路,这就是文物研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沈从文来说,不过是完成了另一件功德圆满的善事。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理想,用大红纸,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桶爸当时写的就是作家。
几十年风吹雨打去,当年的作家梦早已消散,桶爸早已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的事实。
就用昨天的回复作为这篇文字的收尾吧,于文字,于人生,这是桶爸喜欢和向往的状态:不要开在野地孤芳自赏,也不要招摇攀援在广厦殿堂。做自己,安静盛放。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