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讲解 | 学生回答 | 管理方面 | 作业时间 | 总教学时间 |
活动时间 | 20 | 12 | 3 | 5 | 40 |
总占时间 | 50% | 30% | 7.5% | 12.5% | 100% |
教学环节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评价意见 |
课前谈话 | (出示图片)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白雪公主》、《灰姑娘》等 | 谈论这些童话 |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 1、出示课题(板书)请同学们说说对钻石的认识)。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 学生自由读课题。并质疑。 生:为什么会跳出七颗钻石? 生:为什么题目叫七颗钻石? …… | 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做了铺垫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自由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字词、记字词。 学生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学习目的很明确 |
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 1、读文感悟 (1)出示第一段内容: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2)请同学们自己仔细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里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板书:大旱灾 (3)随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看图感悟 | 1、学生私底下交流 2、全班交流 生:从“所有、都、许多 干涸 干枯 焦渴” 体会大旱灾 指名读、齐读 | 教师能够抓住关键词进行教学,理解、体会,而且总结很巧妙。 |
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孝心 | (一)自由读,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者词语,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二)交流:板书:找水 1、研读第一处感动之处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说说,哪里感动了你? 出示句子,练习说话:小姑娘去( )找水,可是( )。 小姑娘在漆黑的夜里,独自一个人出去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她找了那么多的地方,可是,水罐还是——空的。板书:空 2、交流第二处感动的地方 出示: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板书:满(体会心情,理解 “喜出望外” ) (为什么会有这神奇的变化,体会孝心)板书:孝心 3、研读第三处感动的地方 (出示):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三)齐读第二段 | 生:“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体会孝心 生:“哪儿” 生:小姑娘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呢? 生: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体会小姑娘的辛苦 学生说:喜出望外的意思 生:孝心 生:“匆匆忙忙 没有注意 一下子 赶紧”理解小姑娘急切的心情,感受孝心 | 教师能够把控课堂气氛,让学生深入学习,感悟孝心。 |
设疑,小结 | | | 老师设下悬念对激发学生学完全文的兴趣 |
自我课堂教学诊断报告——《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 |||
作者:直埠镇中 傅宇燕 来源:诸暨教育网 | |||
一、教学背景 1.班级情况:诸暨市浣纱初中七年级16班,共60人左右。 2.教学目标:①利用收集的资料描述黄河流域的基本概况,理解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②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③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进行探究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诊断目的: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特点,诊断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②对教学过程中的言语评价、提问技巧、时间分配、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有效性的建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观察和诊断的方法:自我分析、指导老师专业点评、同伴听课建议等。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课前交流 个人信息介绍,与学生交朋友,并欣赏背景音乐《黄河颂》。(拉近与学生之 间的距离,尽量让学生及自己放松;并且,背景音乐起导入作用。) 2.黄河之“史” 呈现“中国境内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六大古都分布图”,说明黄 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解决标题“黄河——母亲河”中“为什么我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这一问题,且联系了八年级历史知识。) 3.黄河之“貌” 观察黄河流域图,查找相关信息;结合地形图,分析得出黄河上、中、下游的主要特征;小结黄河的概况。(通过同桌合作,读图编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从图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呈现地形图,复习回顾上一目“复杂多样的地形”知识点,并结合黄河所流经的地形区,得出黄河上、中、下游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符合学生思维逻辑。) 4.黄河之“利” 设置问题:黄河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哪些好处?让学生自学课文57页,并结合所呈现的图片回答此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在看图片的时候也不纯粹是欣赏,让其有事可做。) 5.黄河之“忧” 第一步,基于对黄河之“貌”的学习,通过分析原因,层层深入,得出“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一结论;(原本我的设计是用一张幻灯片呈现一段话,阐述沙的危害和治黄的关键、治黄的根本,但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难以突破难点,改成用箭头方式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更形象,更具有逻辑性,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学生易于理解,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第二步,看短片,让学生从短片中找出黄河面临的困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放短片的过程中设置了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更富感染力,更易使学生生发出要保护黄河的思想情感;同时,由于是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有待开发,让他们从短片中找出黄河面临的问题有相当难度,因此,在设置短片过程中,我用红色醒目字体在图片旁边呈现黄河面临的困扰,这样,对学生而言难度就适当降低了。) 第三步,请学生回答播放短片前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可以适当自由开放。 6.课后实践 联系诸暨的母亲河——浦阳江,调查浦阳江的水质情况,以“保护浦阳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此环节起到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的作用,具有地方特色,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另外,也可在思想情感上激发起热爱家乡、保护母亲河的情怀。) 7.结束语 祝愿母亲河万古长流! 三、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1.导入时播放的背景音乐《黄河颂》有点模糊,加之90后的学生对此歌曲不熟悉,因此难以听清,可换成朗诵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 2.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作为过渡句,来引出黄河之“史”中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不妥。因为诸如“蓝田”、“半坡”、“大汶口”、“西侯度”等原始人类遗址属于史前时代,而不属于古代“文明”之列。 3.在黄河之“貌”这一环节中,呈现黄河流域图,让学生寻找讯息,同桌合作,读图编题。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有合作探究的作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欲望;但是,学生也极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些老师不需要的问题,出乎意外的问题,如“黄河流域有多少个水电站?”面对这些教者不需要的问题,老师该如何处理? 4.关于“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我没有加以详细解释,学生会难以理解。在这里,我可以设置幻灯片动态效果图,以岸上房屋作为参照,呈现河床抬高、人民加坝到河床再抬高、再加坝,从而形成“地上河”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对“地上河”的形成原因一目了然。 5.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中,我自我感觉话语过于啰嗦,提示语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等能力培养,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的环节设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问题没有与学生交流清楚,导致效果不太理想,影响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6.怎样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跨学科知识,在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 |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一种看、评课的新模式 |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 作者:钱亢 |
一、当前看、评课存在的问题 看、评课本应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但部分教师和教研组往往忽视了看、评课的学术价值,缺乏对看、评课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规范,看、评课的随意性较大。 (一)追求看课数量,不求质量 看课是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常规的方式,但部分教师忽略了看课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研组对看什么、研究什么、发现什么、交流什么没有明确要求,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看课节数而看课,在看课时也只是把上课流程记录下来而已。在课堂上,看课者由于在课前没有充分地准备,也没有与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对课堂内容不了解。偶尔有机会看公开课,也只是抱着功利的态度,记录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或者“刻薄地”批判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二)缺乏评课学术性,就人论课 评课可以有效衡量教师对课堂教学整体的把握,及其理论思考的学术功底。然而,评课也往往会落入俗套,即出现就评课对象而评课的现象。有时,评课者挖空心思找优点,轻描淡写说缺点,唯恐影响人际关系;有时,评课者只看问题和缺点,只看授课教师的“表演”,不看学生的学习行为,且评课缺乏学术性,始终触及不到教学问题的本质。 (三)看、评课程式化,缺乏研究过程 多年来,体育学科的组内看课活动是这样组织的:教研组选定执教者,由执教者个人独立承担教案的设计、试教;然后,学科组教师一起看课、评课,大家往往轮流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且往往都是多讲一些好的方面,少讲一些问题;最后,评课者进行总结性的综述,即完成一次教研活动。教研组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向没有提前预设,看课、评课缺乏目的性,缺乏对课堂中某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二、课堂教学诊断,一种新的看、评课模式 (一)何为“课堂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诊断是看课者依据《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以及各地区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要求,通过对授课者课堂教学的观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基本功、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的整体实施情况等进行分析,并在集体评课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的看、评课模式。课堂教学诊断是一个互动式的过程,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前部分——授课者说课,看课者与授课者对教案进行分析;看课部分——看课者按照评价表要求进行课中观察;评课部分——看课者集体评课,并形成分析报告。课堂教学诊断一般采用教研组或学习团队的形式集体完成,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每人就一个方面重点观察,从教案分析到课中观察再到评课诊断,始终围绕各自的研究 方向,最后形成比较详细、客观的诊断报告。 (二)课堂教学诊断的优势 1.增强看、评课的规范性 传统的看、评课随意性较大,而课堂教学诊断则增强了看、评课的规范性。看课者有明确的任务,评课时要围绕自己观察、研究的中心内容公开阐述观点,在课堂教学诊断分析中要完成书面诊断报告。诊断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按照课堂评价表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定量打分;第二部分是定性分析,看课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结合课堂情况有针对性地表述,肯定教学特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为授课者提供参考。 2.提高教研活动的学术性 课堂教学诊断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教研活动,课前分析、课中观察和课后评价是围绕研究任务展开的,评课时不再是单一地表述好或者不足,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类型和授课教师的特点,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要努力挖掘授课者的教学经验和特色,更要善于提出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最终形成诊断报告。 3.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 课堂教学诊断更适用于教研组或教师工作室等集体性组织,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一般由组内成员分工完成,部分人专门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部分人重点观察教学过程,部分人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教研组教师的组成情况安排教师的看、评课任务。通过化整为零,看课者可以突出研究重点,增强看、评课的针对性;在评课时,化零为整,把各自的观点汇集成诊断报告。这个过程改变了传统看、评课的“单兵作战”模式,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整体合作和智慧碰撞。看课者和授课者之间也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合作体,他们都通过课堂教学诊断获得了经验。 4.有利于授课者和看课者、评课者的专业成长 崔允郭教授指出,看、评课是专业化工作,需要范式转型,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三个“走向”: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对立走向理解、从业余走向专业。看、评课要特别重视教师专业的思维,要重视对“看、评课”的研究。基于对看、评课的专业要求,课堂教学诊断首先转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是把看、评课也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框架中,使教师树立看、评课的专业程度决定专业化水平的理念;不仅要引导教师积极争取讲授公开课、评优课,更要引导教师学会看课、评课。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诊断可以使授课者从中直接受益,如果教研组针对一位教师,连续多次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不断地对研究的问题深入探讨,不断地促使其改进教学行为,授课教师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