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学区姜窑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今日开通 |
事实上,教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有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尴尬,但教育毕竟是一种追梦的事业,只有心灵宁静的人,才能坚守这块舞台。汪老师用付出和坚持牢牢地守住了自己心灵的宁静,因 ...
神舟8号 发表于 2010-9-27 07:00
本市教育界权威网站友链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 http://www.xge21.cn/ http://www.xgjy.cn/JYKY/Index.asp http://www.xxkxjs.lingd.net/ http://www.sj-yj.net/ http://www.hbxgyz.cn/ |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2.html 公益网站/共建分享 |
尴尬的语文教师 |
将语文教师推到历史前台,成为众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我以为在应试教育达到鼎盛时,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这样那样的不足,实在不算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师本身并没有错。但时间转到现在,相对重视人文性的语文新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强调素质和能力的“3+X”高考已扩大到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而喊得响做得也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在如此大背景下,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已成为势所必然。今后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尴尬问题,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这是让局外人感到困惑而又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出好成绩的学生。这是一个悖论?也不是,因为这里教育的最终结果已经异化为卷面成绩,而这卷面成绩是很难体现一个人的真正水平。在我们的想象中,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语文是什么?你看语文教师办公桌上,翻烂的课本、教参和与课本配套不配套的试卷(附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语文连个影儿也没有。 语文教师,现在仍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你跟语文的差距有多大,或者说你是真的喜欢语文而当上语文教师的吗?回答几乎是让人失望的。 语文本来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自己必须对语文有热烈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过程》1993年版)的确,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刺激力”,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有人对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看过“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一部的人不到10%,至于国外的名著,如《复活》、《红与黑》、《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在126名问卷者中竟无一人涉猎。为什么会这样?只要看一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怎样的就明白。从对初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来看,真正看过“四大名著”的是少而又少,仅占调查数的20%,至于利用休息时间看现当代的中外文学作品的,更属凤毛麟角。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获得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又有几人在看呢?语文教师不看书,对“名著”不感兴趣,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语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我们上语文课,如工人做工一般机械;做语文教师,已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其职责就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即肢解一篇篇有价值无价值的文章,应付一次次乏味得令人窒息的考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然而课堂上已见不到“文”,至于“神韵”、“领悟”更是无从谈起。“名篇”不名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少名篇为一个个语段所代替,而对语段也不过是采用肢解的方法,抠这个词,辨那个句,左一个层次,右一个句序;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少了,师生沉浸在课文中创设的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结成的篇章,被教师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使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破坏,语文失却魅力。无怪乎学生说不少文章我们自己去读倒很激动,可一经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就提不起精神。这不是语文之故,而是我们做语文教师之错,因为我们进行的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做教师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更是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评判(当然这领悟、评判能更大程度地切近文章的本意)传达给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语文的熏陶,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写作),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说白了,语文教师不会写是很正常的,因为考试的方式不正常,才使不正常的事成了正常。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领唱给学生听,语文教师却可以不写给学生看。于是,不会写文章的人大可以去做一个说不定蛮称职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能写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所学校,最会写的应该是语文教师,相比较而言这判断可能是对的。但事实又明摆着,发表文章最多的往往不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中除有人偶尔发表过所谓的教学论文之外,又有几人在写散文或其他,这里只是说写,而不是发表。实实在在说,现在是语文老师的,能写的几近没有。这话语文老师听了最要动气,我自己也要动气,但动气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没有底气。 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底气,但在学生面前似乎又显得底气十足。我们常常是这样说,作文要怎样构思、怎样布局,要怎样琢磨、怎样去写,这样说几乎没有讨价的余地,于是听话的学生会奉为圭臬。而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这样做是在“误尽苍生”。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语文教师本事不小,尽管自己平时不作文也写不来作文,但评点起学生的作文时,又显得无比的“大气”,空洞说教者有,隔靴骚痒者有,甚至错对颠倒者也有,把作文中许多精妙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记得前年《浙江教育报》登过一篇题为“老师,你能作文吗?”的文章,用语尖刻,但确是实情。如此景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震惊和深思。语文教师会写理应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上海《语文学习》举办过一次教师、学生的同题作文竞赛。出人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令评委们瞠目结舌。 从道理上说,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在“文革”以前)。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受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作家,至今回忆起他们的语文老师来也感慨系之。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影响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抑或是讲课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因为没有写作的体验,更多的是对教材表层的理解,或依照教参的说法人云亦云,整堂课中没有“我”的主体意识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上课冰冷,刻板,乏味。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就不值得惊呼了。 语文教师半桶水 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 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 因为语文教师缺少相应的知识,使之出现一种怪象,各学科中最热闹的要算是语文,效果最差的也要算是语文,这也是业内业外人士对目前语文教学的评语。我们语文教师上课,相当多的是对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自小学至高中,反来复去的是在字、词、句等上面做文章,或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反复做一些没有多少意义的“标准化”试题。这不仅使自己成了试题“专家”,也使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试题“专家”。试题畸形了,语文畸形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还能好吗!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教师的简单的知识结构。 尴尬之后的非分之想 尴尬语文教师,肯定不止这三种,但可以说这三种是最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尽管我们可以喊得很响,但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难呀。因为这是几十年来对语文的误解,使语文教师积重难返,而更难的是本不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人(对语文没有兴趣)成了语文教师。“语文最容易”、“语文教师人人能当”,是以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代价的,这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因此本文在反观我们语文教师的现状之后,也顺便作几点非分之想。第一,对未来的语文教师进行素质测试。为了让下一代能真正意义上接受语文教学,为了使素质教育顺利进行,为了使语文的人文性的地位得以确定,为了使以后来做语文教师的人不再尴尬,我想师大中文系在录取新生时是否象音乐、美术一样,进行素质方面的测试,而这测试不求复杂,让测试的学生当堂写一篇作文即可。第二,语文教师要耐得失败。现在对学生的考试,还是沿习应试教育的模式,哪怕以后完全是素质教育式的考试,语文不同于数理化或政史地等学科仍是非常明显的,即知识之间的衔接不是很严密,教学效果(主要指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但教师的高素质一定能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得寂寞和牺牲精神,这不仅是对教学学生而言,其实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而讲。第三,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炽热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终日以书为伴,这个书最好不是教参、教材和其他考试资料,而是一些所谓的“闲书”,即“三教九流”之类的,哲学、美学、社会等大部论著,抑或小说、杂谈、书评等短章残篇,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往往是很合格的。同时,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写一些文章,文学的学术的,长的短的,只要在写(当然最好发表),自身的文学水平就会与日俱增,理论修养也会蒸蒸日上。如此,语文教师的素质一定能得到充分保证,而语文教师中出几个鲁迅、叶圣陶、朱自清也成为可能。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期) |
我和BLOG(博客)的故事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李志伟 2004年9月,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以OBLOG程序为技术核心,创建了“郑小教育网志社群” 平台: http://blog.zlxx.net。10月25日,组织了全体教师对于BLOG的注册、书写、管理的培训,教师们对它一见钟情。在规划分类上,博客以学科类别分类,日志分十大类:读书札记、学校管理、教学叙事、课题研究、班队德育、学习交流、闲言碎语、心情故事、教育技术等。在2007年我参与了“武进教育博客”的建设,也参照了这十项日志分类。 2005年初,庄秀丽博士的BLOG发表文章《新年新气象》,黎加厚教授的BLOG “东行记”发表文章《中国教师们的Blog社群 》,两位专家查找了国内做的比较好的一些博客社群,“郑小教育网志社群”名列其中,成为国内最早的校园博客群之一。 BLOG激起了教师们自我发展的新体验。教育叙事牵动了教师多年心底的梦幻和思绪,学校掀起了书写博客的高潮。2005年5月前,学校开展“北塘童韵”教育节活动,推出 “六个一”,其中有“一本书”就是教育网志集萃,书名取为《百年银杏——灵动的叶片》, 区教育局局长朱建康在序中写道:“书名很诗意,内容也很丰富。教师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经历和教育积淀,或在叙事中触摸教学的规律,或在现象中洞悉问题的本质,或在反思品味中探究教改新路……每篇文章都彰显着真实、亲切、智慧与自信,我从中看到了教学研究回归本真的美丽与魅力,加深了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理解,并由此引发了对学校管理的联想与思考”。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学生在也在序中写到:“郑陆”的可贵:这是一所农村的学校,由于是自觉的,所以教师们的心得是 ‘心’里的感悟,用‘心’去提炼的,是真正的‘心得’;由于是自觉的,所以是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故事,真实、具体、鲜活,没有‘做秀’的感觉。 2007年,学校为蒋建春和邱金兰两位老师选编部分优秀日志,作为学校刊物《百舸争流》第22期的专辑, 常州市电教馆馆长华泽峰馆长为我校《百舸争流——郑小博客之星》写了序言:“老师们利用博客诉说着他们对教育智慧的追求,并以Blog为技术平台撰写教育叙事逐渐形成了生活习惯,Blog成了郑小教师头脑风暴的场所。作为一个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团队,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全部的成功在于思想。郑陆中心小学年轻的教师们,读书、实践、思考、探究,努力在思想中创新生活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教育的高度、未来的高度。作为一个专业发展的团队,共同的愿景以及理想的践行、经验的分享,诸多优越性在教育博客中彰显出来。经过他们的精心打造,郑小教育博客现在成了武进教育信息网上一个特色网站,并且业已成了该校的一块“招牌”,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4月,我和分管电教的张校长参加“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的推广工作会议,两人一合计,“博客”不就是学生电子成长记录的平台吗?我们借助BLOG网络环境,建设了“学生成长博客”网站(http://sblog.zlxx.net)。在博客平台里,主要由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以及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博客组成。学生日志分类也拓展有:分学科类,语文园地、数学小屋、英语之角、科学探究、书画展厅、电脑作品……;反思类,读书笔记、学习反思、心情故事、对您倾诉……;特长类,书法展厅、小小画家、练琴日记、……。教师日志:班级报道、家长必读、语文辅导、数学辅导、英语辅导、科学知识、书画指导、电脑培训、体育健康……; 博客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发现,学会感恩,学生在博客中记录下童年生活的和学习中有趣的故事,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即便只有三言两语,也是成长的轨迹,一种心灵的共鸣。博客展示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来源于周围人对其的信任,学生需要得到同伴们的赏识与鼓励,在人人平等的博客网络氛围中,会因为发表的博文受到关注而欣喜不已,会因为博友的鼓励在这个网络大舞台而积极向上、尽显风采。在不断的锻炼中,孩子们收获了成功,也增强了自信。学生博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平台,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郑小博客群在经历了“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班级博客—专题博客—教研博客—博客课题”几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运用的深入,我们不断赋予博客新的内涵,不断创新博客运用的模式。2006年8月,我执笔撰写了《专题BLOG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被正式立项。我们构建了课题管理BLOG网站:http://www.zlxx.net/ktblog。2010年课题结题,被评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什么选用BLOG程序来制作课题管理网站?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提升课题管理和指导的质量,实现过程管理的优化。以往的课题管理网站,缺少交流与个性发展,应用专题BLOG网站管理课题能及时反映出研究过程的记录,从而确切地反映出各课题组成员各阶段工作、思想的动态表现,真正展示课题研究的真实的各阶段的研究轨迹,为进一步课题研究的方向起借鉴作用。通常我们用纸笔来做笔记,而记录和交流正是博客的优势,博客简单易用, BLOG所具有的交流和记录等主要特征为课题研究过程提供了绝佳的工具平台,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规范课题研究,促进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 2006年11月28日《武进日报》第5版专版报道我校教育博客,题为《走进全区首家<教育博客>》,2006年12月至今,武进教育网、《武进日报》、《常州晚报》多次连续报道了我校博客的发展状况:《郑陆中心小学让每位学生“博客”》、《郑陆中心小学让家长学会博客》、《郑陆中心小学班班都“博客”》、《博客之星 我最闪亮》等等。2007年《郑小学生成长记录博客》荣获全国主题网站评比一等奖。2008年专题电视片《博客:郑小师生的网上家园》荣获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视节目评比“铜奖”。《构建社区博客平台,共促孩子健康成长》在区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我的博客我做主,学校博客群如何发展,“一路走来,精彩还在后头!”我也一直在思考,期待吧! |
课题研究半年路——浙江省农村青年教师课题实施的心路 |
作者:毛娟红 来源:鄞州区望春小学 |
从课题立项至今的半年多时间,我经历了苦涩迷茫的煎熬,体会了茅塞顿开的喜悦。 一、金秋十月,美好的初愿 如果说申请省农青课题是自己内在的意愿,不如说更多的是来自区教科室的鞭策力量。这次课题申报的时间短、任务紧,又逢开学初,我所负责的学籍工作很繁琐,原本是想放弃的。区教科室的一个电话把我“逼上梁山”。也好!申请一项课题,一来可迫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更有意思,二来可聊以安慰病重的父亲。 所以,思考了几天,将课题研究内容定位为“提高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初想这课题的研究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日益增长,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必然会越来越强化阅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一个人的默读能力高低决定着这个人日后吸收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我通过查阅资料,将课题研究内容划分为“习惯、能力、速度”三方面,并进行具体阐述。随后,经过与区教科室老师的四五次交流,回来改了四五稿,最后被限期上交。 几天后,学校老师先打电话来告诉我,我的课题居然在省里立项了,真是天大喜讯!在我满心欢喜的瞬间后,觉得自己的压力好大,同时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认认真真实施这项课题。 10月19日,来自全省的整整100位农青课题的主要承担教师在杭州的山水宾馆济济一堂。省教科院、浙江教育资源站的领导和专家向我们作了介绍,为我们指点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还专门派了导师为我们出谋划策。于是,满怀着喜悦和憧憬,走进了课题。 二、渐入深秋,实施前的困惑 回到学校后的第五天,区教科室舒老师特地来到我们学校,对我们如何开题进行指导,他的思考使我们打开了视角,拓宽了研究的内容。他为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更多内容设计,例如默读客体材料的选择(默读文本的体裁对默读速度的研究,默读文本的长短对默读速度的研究);默读能力的训练(定时间和不定时的训练对学生默读速度提升的研究,有意识和无意识训练对学生默读能力提高的研究,强刺激和弱刺激训练对学生默读实效提高的研究),这些内容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课题理论的深入,准确地找到研究的方向。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初稿。 把课题开题报告传给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叶林博士后,叶老师在百忙之中逐字逐段将我的课题做了大量修改,他还教给我从未接触过的术语——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在那一份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中注满了叶老师的建议,特别是当我看到叶老师在子夜一点钟还在修改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敬业的精神更鞭策我好好实践的决心。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就要实施了,作为课题研究,我想用默读的有效读速加快来说明我的课题实施是有效的,我得留下实施前的数据,这样才能说明我课题实施后的效果。于是,我找来了默读材料,并召开了课题组会议,设计了预定的方案:(1)计算速度,即计算单位文本客体的时间和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字数,用G表示为阅读字数,M为阅读时间(秒);(2)测算默读的理解力,根据文章设计10道理解性测验题,题目类型为是非题,每题10分,批改后计算出得分率,用L表示,L≤1;(3)计算有效率,计算公式为S=G/M×L。技术上采用平行班级横向对比法和学生个体纵向对比法来检验学生的默读实效。 但是这样行吗?在困惑中,我们还是开始实施了。 三、隆冬腊月,实施初的陷阱 课题开始实施了,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午间阅读时间开展“持续默读”,师生同读一本书,还和其他班级开展“图书漂流”的活动,活动持续开展一个多月,效果很好,我写了几篇关于“持续默读”的感想挂在浙江资源网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上;其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读书手抄报”、“读书积极分子”、“ 计时默读赛”、“默读指导课”等活动;三是进行测试,选了一个阅读材料,对四个平行班级和高低段各两个班级进行测试。 当6个班级的默读检测成绩拿出来时,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几乎所有班级的有效默读的平均速度都高于我的“实验班” (我的502班的有效默读速度是361.6字/分,503班633字/分,602班457字/分,连404班也有369.9字/分),这可真是让人头痛!也就是说,从目前的六年级推断,我班如果不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到了六年级,学生也会自然接近这个水平,但是其它三个班级的平均分值都比我们班高,甚至比我们低一级的四年级的平均分值也比我们班高,这作何解释? 想九月份时,满怀憧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对学生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培养学生默读能力,让学生一生受益。现在看来是徒劳? 进入了隆冬腊月,测试的失败,而父亲病情恶化,撒手归天。我已无心思和精力去思考、去探索…… 四、春回大地,专家及时点拨 这学期开学以后,在安定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后,自己也稍安心下来,思考着这个问题。光从成绩上看,我们班确实比其他三个平行班要来得低,我想主要原因是她们重复了我第一次在班级里的测试。记得我在课题实施之前进行了两次小测试:第一次测试为无意测试,即在没有提醒计时的情况下,让学生默读,结果默读速度偏慢,而第二次告知学生要计时的情况下,学生速度是快了许多,可是对文本却缺失了理解,有60%左右的学生存在只读不思的习惯,1000个字在一分钟内看完的虽然居多,但问他其中的内容,80%的孩子表示自己在求快的时候,没有沉心于内容(注:详看我的工作室三篇连续日记《失败后的探索》)。 显然,这次平行班级成绩能这么好,是“无拘束”的结果,而自己班级因为被“教训”过而紧张,反而过度“认真”,结果又因全是“是非题”式的测试,“马虎式”的默读也能应付。 为此,我把从图书管理借来的书又拿出来翻阅,书中的话也许最能解释我的心中困惑。天津师范大学闫国利教授在《阅读发展心理学》第七章第三小节关于《快速阅读与训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一般而言,阅读速度同阅读理解率是一种权衡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要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必然要降低;如果提高阅读理解率,阅读速度就会慢下来。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也就是增加单位时间内阅读汉字的数量,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可知,人的阅读知觉广度是有限的,所以阅读速度的增加肯定会导致读者在阅读中漏看了一些字词,进而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闫教授也对我国一些快速阅读中,理解率高这一现象做了解释。教授认为问题出在对阅读理解标准的把握上。我们的计算公式是“有效默读速度=阅读速度×理解率”。默读测试时,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题目在测试中起关键作用,就类型而言,有的问题是直接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有的需要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有的问题是针对文章中的细节而问的,有的是针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问的,有的问题凭借读者已有的经验,就是不阅读也能解决。不同实验所得的阅读理解率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在不同的快速阅读实验中阅读理解题目的难易、类型等的不同可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考察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题目是这次测试的关键。但是,默读测试的题目该怎么出呢?出得简单可以“蒙”,出得太难则“全军覆没”。那默读测试的标准时该是什么呢?我又犯迷糊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曙光。4月9日下午,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和朱永祥副院长亲临我区开展2010年的省级课题开题论证。在开题论证会上,朱副院长一针见血指出,以往关于默读的研究都关注阅读心理学,包括跟默读相关的“速读”研究,也只是停留在速度的追求上。朱院长认为,默读虽然与速度相关,但更应该关注默读的理解,不是关注读了多少的问题,而是关注读了以后留下些什么的问题。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不是自己一开始所追求的吗?原来我在课题实施后,为了求得有效数据,结果走进了“胡同里”——在读速上辗转。课题组成员回到学校后,重新定位,就默读的三个目标——速度、能力和习惯,重点落实到“能力”上,而不再平分秋色。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把习惯的培养放在中低段,把速度的训练作为次要内容,由此我们重新把有效默读定位为“保持一定速度,求得有效理解,沉淀适度积累,指导有效运用”。 那么如何来检测自己的课题实施是否有效,我们想到了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题目,分项统计成绩(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考查理解能力,同类文章比较异同——考查评价能力等等),这些成绩正好能说明课题实施后,学生的有效默读能力是否提高。 五、红色五月,激情的操练 就这样,渐渐地,在头脑里思路明确了——我是一个教书的,并不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我所能做的就是探索在教学中怎样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有效默读能力。 下阶段,我想在“习惯、速度”的基础上(开题报告有介绍),着重抓默读的能力训练,三条路线同时进行: (一)课内“得法”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默读训练,将默读的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其次在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专门进行默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就一般方法上说,我们主要训练意群法。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学生缩句能力,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概括能力很差,我们教师讨论后,认为主要问题出在这套教材上。浙教版教材对学生的概括能力需求要比现在人教版的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教版教材没有系统的教给孩子概括的方法。所以在阅读课、语文课上要落实,要训练。 就读书的方法训练,可以分为读前引导、读时指导(品读、比较读、批注读、浏览读等各种读书方法)及读后反馈交流。 我们还需要邀请语文教学名师,课题组老师展开讨论,细分有效默读的能力——也就是说,有效默读能力到底达到什么要求。高段小学生默读的实质要求包括理解、识记、评价和速度。那么,理解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识记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该是什么标准,评价又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们该对课题作出操作性的概念界定。 以上这些思考,需要课题组老师不断提炼,有效落实,只恨自己学术不高,书到用时方方恨少,下阶段我们要边学习、边探索。 (二)持续默读 上学期我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效果很好,但是持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坚持,排除各种干扰。 首先,老师要有毅力。不是说老师不愿意读书,而是老师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作业批改,比如纪律管理,这就导致了榜样的中止。 其次,要有书可以读。持续默读开展的起先一段时间里,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效果比较好。如何能借到这么多同样的书呢?因此,就要继续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图书漂流”(说明:我们学校的“图书漂流”有别于其他学校,为了便于教师引导,我们让四到六年级每个班都买一本同样的书,那么全校就有12种同样的书,一个孩子买一本书,他就可以读到12本书)。 其三,要形成“静静默读”的氛围。为此我运用情景创设法——带孩子在操场中默读,看孩子们是否能在嘈杂环境中静静读书;利用名人效应学习名人读书的精神等方法,培养孩子们的专注性。 最后,便是有时间读。自从学校的食堂分两批就餐以后,我们被分在第二批吃饭,孩子们的午读时间放在了吃饭之前,现在,我向教导处提出请求,把所有的午读时间归还给学生,并且自己和他们共同默读。 (三)课外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会朗读需要200小时,学会默读需要2000小时。可见有效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所以课外要加强阅读实践。 1.记录读书经历。为了检查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我请家长帮忙记录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书目和页数。一学期结束后统计评比了“读书积极分子”。 2.积累好词佳句。读了一本书能留下些什么,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所以这学期,我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词句摘录下来。为了能使学生有效积累,我在批阅读书记录本时,写上批语,如:“谢谢你,让我分享了你的读书收获。”打上五角星,表示这个词语摘得很好,很有水平。 3.概括所读内容。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让学生把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写一写故事的主要内容。有时,还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4.评比“读书达人”。为了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班级后墙上设立“读书擂台赛”,看谁读的书最多,字数累计最多,最后评比“读书达人”。 5.拓展阅读途径。上学期,我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去图书馆借书,但是,我们班级的孩子大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家长平时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这学期,我联系了鄞州图书馆“流动书库”,让他们定期到我校来,这样孩子们可以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了。 这些经历也许在常人看来是那么无聊,但是真真实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研究经历,我本凡人,我所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服务,做一名有意义的“教书匠”。 |
单 位 | 名 额 | |
中 学 | 小 学 | |
鼓 楼 区 | 23 | 13 |
玄 武 区 | 24 | 10 |
白 下 区 | 19 | 10 |
秦 淮 区 | 10 | 7 |
建 邺 区 | 15 | 5 |
雨花台区 | 9 | 5 |
下 关 区 | 15 | 7 |
栖 霞 区 | 22 | 10 |
江 宁 区 | 50 | 11 |
六 合 区 | 35 | 13 |
沿江开发区 | 12 | 6 |
浦 口 区 | 32 | 13 |
溧 水 县 | 23 | 10 |
高 淳 县 | 22 | 12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3 | |
南京外国语学校 | 3 | |
南京市金陵中学 | 3 | |
南京市第一中学 | 3 | |
南京市中华中学 | 3 | |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 1 | |
特殊教育学校(市直属) | 3(聋校、盲校、工读学校各1个) | |
中等职业学校 | 30 |
访问 点击 | 今日: | 80 |
本月: | 138509 | |
总数: | 5054382 | |
教研 信息 | 今日: | 0 |
本月: | 118 | |
总数: | 7744 | |
教学 资源 | 今日: | 0 |
本月: | 99 | |
总数: | 3530 |
单位(学校) | 推荐数 |
鼓楼区 | 55 |
玄武区 | 45 |
白下区 | 45 |
秦淮区 | 25 |
建邺区 | 30 |
下关区 | 25 |
浦口区 | 40 |
雨花台区 | 20 |
栖霞区 | 35 |
六合区(含沿江开发区) | 65(含沿江开发区20) |
江宁区 | 75 |
溧水县 | 35 |
高淳县 | 35 |
南师大附属中学 | 6 |
南京外国语学校 | 6 |
南京市金陵中学 | 6 |
南京市第一中学 | 6 |
南京市中华中学 | 6 |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 1 |
特殊教育学校(市直属) | 3(聋校、盲校、工读学校各1人) |
中等职业学校 | 60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