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守正出新备好课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28 23:33
标题: 守正出新备好课
                       守正出新备好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最重要的技能。而备好课是课堂能力的基础。备课质量决定上课质量,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句话,备好课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前提。


一、更新备课观

观念决定行动。仅仅靠参阅别人教案,观摩课堂教学来备课虽然比一本教参一本书有所进步,但这离新课程的要求差距是很远的。我认为,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1、立足于学科搞好教育的备课观。站在教育的角度搞教学,备好每一节课:立足于学科教学,备好每一节课来搞好教育。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科学学科。不论是文化课还是艺体课,我们在准备资料,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计教法,指导学法时都不能忘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立足于我们学科教学搞好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2、以生为本的备课观
关注学生学情,以学定教;注重学生差异,使他们各有所获;启动学生内需,使之愿学好学;重视学法指导,教服务于学。尤其注意选取生活化事例(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生活服务),生活化情境。这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多交流沟通,打成一片。
3、开放式、块面思维的备课观。
        二、备好课应注意的几点做法
1、          确立教学起点
从狭义备课(备教材)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发现问题、疑点、难点,把它确立为教学的起点。把自己当成学生,不借助任何教学参考独立学习,做题,很容易发现问题的。在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对教学方式的爱憎等学情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教育起点
2、研究教材系统
首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思考、研究教材,做教材的知情者。从一节课到一章,一单元及至一个模块应都应弄清楚编者的目的、意图。确立宏观意识下的微观,站在模块的角度思考章节的编排,这样备课、上课才能识“庐山真面目”。其次应探究清楚本节内容的高考要求、现状趋向,甚至所用教材的优点、缺点、错误等。这样,我们高屋建瓴,备课时就能很好进行重新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实现编者意图,又符合学生实际。
3、定位学情生活
要真正备好课,上好课,确立好教学的起点还是不够的。站在编者的角度弄透教学体系,以实现编者的意图,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切合实际,是备前的基本工作。有效的备课必须充分考虑学情,使所备内容,所用教法,所学顺序,所做作业,所举事例符合学生实际,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定位学情必须考虑到班与班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教师往往不是一个班的课),充分预设,让不同学生每节课均有所获;注意到学生基础,背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潜在状态;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所设定学习目标,所举事例,所创设情景,所使用教学语言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需力。生活化也要求教师注重生成。由学生自己体会、体验出的东西,自己得出的结论,归纳出的方法往往是难忘的。
4、设计多案预案
要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做到每节课使学生都有发展、提高,就必须设计预案,充分考虑各科可能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同课异构”和“一环多法”,即同一节课构思不同的教法,同一环节做多种考虑。
我们编写教案时,应在预案方面充分考虑,在设计的每个问题答案方面略,那是我们教师应该把握的。当然,预设不等于预定。预设的目的促进生成,吻合学情;预定却违背新课程理念,甚至设圈套诱导学生钻进去,使学生成为配合自己的工具。
编写教学方案时还要注意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有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等。
5、建设自我体系
备课是教师最常态、最基本的教科研。在备课过程中吸纳、构思、输出都是重要的自我构建。所以我们在备课时研究、构建教材,做建材的知情者、建设者,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材体系;反思备课,自我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教法学法指导体系。构思教学,设计多案,广集资料,不断反思,一轮教学结束形成一本规范丰富的备课笔记,一本原生态的思维火花库,一应取之不尽的个性化的资料宝藏。
       三、精心备课,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俗话说,学生像老师。教师的思想、性格、精神状态、处事风格等方面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在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不同于其他班级、老师的个性特色。在备课中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资源,善于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理念,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认为培养有思想、有激情的学生至关重要,那么你就自己应该有思想、有激情,在备课时挖掘相关教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课堂事例、相关练习、各种情景来启迪思维,活跃思想,迸发激情。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下,你的学生就会表现出这种个性化的特点。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么,就让我们做一颗有自己教育理想的树、一朵有自己教育理想的云吧。(事例略。安徽阜阳一中陈维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