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写作不惟体验,更多的是语言材料运用写作经验运用…… [文/本土网友‘古丘林树’]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5-4 08:16
标题:
写作不惟体验,更多的是语言材料运用写作经验运用…… [文/本土网友‘古丘林树’]
介绍一篇文章,并和语文老师讨论写作
写作不惟体验,更多的是语言材料运用写作经验运用……
一、我们先看一篇文章《体验是作文的生命》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武昌水果湖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罗林)
尽管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日新月异,同学们对周围的一切却视若无睹,作文空话连篇,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问题出于生活与作文之间少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造成了作文归作文,生活归生活,两者机械割裂。这一中间环节就是体验。
1、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体验,丰富生活素材,是作文“回归生活”的前提。而要积累体验,就必须做个有心人,进行有意体验,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素材的积累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博览群书,增强文化底蕴;二是留心生活,丰富个性体验。如果有了比较深厚的体验,那么,一旦遇到相关的话题,先前的存储就立即激活,文思而泉涌,情动而辞发,“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如孟凡渊同学作文《那些特殊的朋友》就是记叙自己一次到康复中心的情感体验,观察细致,叙写真切。
2、提炼体验,升华作文主题。有人说过,我们“不仅要记录生活,而且要对生活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到生活的五彩缤纷,而且要看到生活中蕴含的哲理。看不到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他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看不到生活哲理的人,他的思想是肤浅的。”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往往是零碎、肤浅的,相互间也没有一定的意义联系。而且由于他们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体验“量”与“质”的差异。这就需要思想交流、意见交换、言辞交锋,提炼体验,促使体验更为完善、深刻。如徐彬瀚同学的《我们都是志愿者》就是通过几组材料,把志愿者的行为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进行歌颂。
3、表达体验,个性创造结合。有人主张生活作文本色化,其中之一便是写作技能的本色化,即不刻意追求技巧,而是我手写我心,让思想情感在笔端无拘无束自然流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因此作文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与生活体验相比,理当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因技巧而堙灭掉作文真实的个性张扬、生命律动。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从生活中学会了作文,张扬了个性,又从作文中学会了做人,品味了人生。
二、“生活体验”的意义和不足
这是今天的楚天都市报的文章。其意义何在,罗林讲注重体验意义何在。
首先是可追求作文的质感和材料的生活化。要避免作文空洞,要避免作文言之无物,当然是要生活体验了。
次是避免文章千人一面,雷同和没有个性。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因之文章和文学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了生活体验,也就有了文章个性。
再次是可矫古今说教之误,什么替圣人立言,什么什么主义什么什么观,避免官话、套话、空话。切记,生活只有“常识”,没有“真理”;言辞可为“学术”,不为“说教”。
但,每个人都有“生活体验”(甚至很经验,很会做人,很成功),是每个人都有;可怜有写作能力的是少之又少。这是说,生活体验,不是等同于写作经验的。生活的事,和写作的事,对于作家是一张皮;但对于更多人来说,是两张皮了。
三、丘树再换个角度讨论——
从形而上来说,写作的东西,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换言之是有体验、有经验、有理论。理性的经验和理论……显然是更容易形成文章。
——在这里不能仅有体验。
从形而下、从文章内容构成看,有经验的、体验的事实;也有间接的别人的文字的事实;更有概括了这些事实的抽象东西。
——在这里仅有体验更不够。
这些体验、经验、理论构成文字,又是另一回事;把这些形而下直到形而上的内容,用文章表达,又更是另外一回事。这好比一个对构图、色彩了无经验的人,眼前如何有美景,腹中如何有蓝图……都是枉然。于他是构不成图画的。
因此,写作能少了语言材料吗?能少了写作练习和与之相关的写作经验吗?
——这是我不同意罗林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